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 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神龙兰亭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歌曲】兰亭序 



王羲之 兰亭序 

  

神龙兰亭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 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 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 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 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原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 )上巳日(三月三日),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同道、好友及爱子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这一次共四十二人,俊彦之多,规模之盛,前所未有。时当暮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绿树葱茏,山花竞放。风度翩翩的江左名士们在这里『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书圣』王羲之更是优游自适,心手双畅,即兴挥毫,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主要特点是:辞采清亮,文思幽远。作者面对美丽的山水,体会整个宇宙和人生,感受最大的快乐与最大的悲哀,充分显示了晋人的深情与超迈。


  《兰亭集序》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作者信手写来,从容不迫。其用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显得既内敛其气,又外耀其神。结体疏密相间,斜正互依,大小参差,极尽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写得各具姿态,无一雷同。其章法上下呼应,左右映带,和谐自然,不加雕饰。虽偶有涂改,却又能一气贯注。气韵生动,格调平和,字里行间无不汩汩流淌着那心手双畅的特定情感,无不表现出魏晋人那种超尘脱俗的灵秀风采。


  《兰亭集序》作为王氏的家传法书,后代极其珍爱。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他专门修造了临书之阁,贮藏《兰亭集序》。智永死后,传弟子辨才。辨才在寝房的伏梁上凿暗槛,藏《兰亭集序》真迹。唐太宗酷爱书法,广搜前贤墨宝,其中王羲之墨迹三千多张,唯缺《兰亭集序》,后得知在辨才手里,便派监察御史萧翼计赚获得。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命供奉拓书人冯承素等各拓数本,赐皇太子及诸王近臣,自己则单独一人宝玩其真迹。太宗临终时,令子高宗将《兰亭集序》真迹殉葬昭陵。至此,『天下第一行书』遂永绝人间。


  唐人《兰亭集序》摹本传世者有三:一是虞世南临本;二是褚遂良临本;三是冯承素摹本,即响拓本,钤有唐中宗『神龙』小印,故又称『神龙本』,此本最接近原作。以上三个摹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稧,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众人沉醉于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有了冠绝千古的《兰亭序》。

  今天我们看看“序”后边的正文都写了啥。


  《兰亭集》诗详解

  1、右将军令稽内史王羲之

  代谢鳞次。忽然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迺携齐契。散怀一丘。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

  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靡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猗与二三子。

  莫匪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体之固未易。三觴解天刑。方寸无停主。

  矜伐将自平。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合散固其常。脩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谁能无此慨。

  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2、司徒谢安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物景,微风翼轻航。

  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3、司徒左西属谢万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元萼咄润,飞雾成阴。

  司冥卷阴旗。句芒舒阳旌。灵液被九区。光风扇鲜荣。

  碧林辉杂英,红葩擢新茎。翔禽抚翰游。腾鳞跃清泠。

  4、左司马孙绰

  春咏登台。亦有临流。怀彼伐木。肃此良俦。修竹荫沼。旋濑荣丘。穿池激湍。连滥觴舟。

  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莺语吟脩竹。游鳞戏澜涛。

  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5、行参军徐丰之

  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希风永叹。

  清乡拟丝竹,班荆对绮疏。零觴飞曲津。欢然朱颜舒。

  6、前馀姚令孙统

  茫茫大造。万化齐轨。罔悟元同。竞异摽旨。

  平勃运谋。黄绮隐几。凡我仰希。期山期水。

  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回沼激中逵。疏竹间修桐。

  回流转轻觞,冷风飘落松。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

  7、王凝之

  荘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

  细缊柔风扇,熙怡和气淳。驾言兴时游。逍遥映通津。

  8、王肃之

  在昔暇日。味存林岭。今我斯游。神怡心静。

  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咏曲水濑。渌波转素鳞。

  9、王彬之

  丹崖竦立。葩藻映林。渌水扬波。载浮载沉。

  鲜葩映林薄。游鳞戏清渠。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

  10、王徽之

  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秀薄粲颖。疏松笼崖。

  游羽扇霄。鳞跃清池。归目寄欢。心冥二奇。

  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阿。

  11、陈郡袁峤之

  人亦有言。意得则欢。嘉宾既臻,相与游盘。微音迭咏。馥焉若兰。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激水流芳醪。豁尔累心散。

  遐想逸民轨。遗音良可玩。古人咏舞雩,今也同斯欢。

  已上十一人,各成四言五言诗一首。

  12、散骑常侍郗昙

  温风起东谷,和气振柔条。端坐兴远想,薄言游近郊。

  13、前参军王丰之

  肆眄岩岫,临泉濯趾,感兴鱼鸟,安兹幽峙。

  14、前上虞令华茂

  林荣其郁,浪激其隈。泛泛轻觞,载兴载怀。

  15、颖川庾友

  驰心域表,寥寥远迈。理感则一,冥然元会。

  16、镇军司马虞说

  神散宇宙内,形浪濠梁津。寄畅须臾欢,尚想味古人。

  17、群功曹魏滂

  三春陶和气。万物齐一欢。明后欣時康。驾言映清烂。

  亹亹德音畅。萧萧遗世难。望岩愧脱屣。临川谢揭竿。

  18、群五官佐谢绎

  踪畅何所适,回波萦游鳞。千载同一朝。沐浴陶清尘。

  19、颖川庾蕴

  仰怀虚舟说,俯叹世上宾。朝荣虽云乐,夕毙理自回。

  20、前中军参军孙嗣

  望岩怀逸许,临流想奇庄。誰云元风绝,千载挹遗芳。

  21、行参军曹茂之

  时来谁不怀。寄散山林间。尚想方外宾。迢迢有余闲。

  22、徐州西平曹华

  愿与达人游,解结遨濠梁。狂吟任所适,浪游无何乡。

  23、荥杨桓伟

  主人虽无怀,应物寄有为。宣尼遨沂津,萧然心神王。

  数子各言志,曾生发奇唱。今我欢斯游。愠情亦暂畅。

  24、王元之

  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

  25、王蕴之

  散豁情志畅,尘缨忽以捐。仰咏挹遗芳,怡神味重元。

  26、王涣之

  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

  已上十五人一篇成


  侍郎谢瑰、鎮国大将軍掾卞迪、王献之、行将軍羊模、行参軍事卬丘髦、参軍孔炽

  参軍刘密、山阴令虞谷、府功曹劳夷、府主薄后绵、前长岑令华耆、前馀令谢滕

  府主簿任儗、任城吕系、任城吕本、彭城曹礼

  已上一十六人,诗不成,各罚酒三杯。

  



































































































































































































































































































































































































































































































































































































































































王羲之《兰亭序》单字本


《冯摹兰亭序》(神龙本)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冯承素(617-672),字万寿,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唐代书法家。贞观(627-649)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内出《乐毅论》真迹令承素模写,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戾君集、魏徵、杨师道等六人。并笔势精妙,备诸楷则。”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唐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兰亭集序》真迹被殉葬昭陵,《兰亭集序》摹本流传至今者以冯承素之“神龙本”最精妙。
据出土的《冯承素墓志》所载,他在唐高宗时官至中书主书,至咸亨三年(672年)十月在长安通化里家中病逝,卒年五十六岁,与妻子朱氏合葬于乾封县(今属西安市)高阳原(在西安市长安区)。

(附)《冯承素墓志铭》铭文:
唐故中书主书冯君墓志铭并序君讳承素,字万寿,长安信都人也。辞韩入赵,瑶叶所以骈华,去秦归汉,金柯由其擢采。子明以良家得誉,武冠当时,敬通以名才见称,文高后代。曾祖兴,周膳部下大夫,谦床义幕,经苑书仓,爰资彦辅之能,遂践阳元之任。祖伏,隋益州通义县令。父英,皇朝左监门长史。并长波喷日,苞万顷于黄陂,直干捎云,架千寻于碧树。怀铜绾墨,犹沦季重之才,援刀断裳,未尽宽饶之力。公重仁载德,积善摛灵,器彩韶深,风仪辩慧。年方刻鼠,先摽应务之姿,岁甫埋蛇,即着推恩之迹,抠衣鼓箧,已见赜而言几,缀想储精,亦菲华而掞藻。解褐门下省典仪,琐闼早班,璇阶辩等,士流钦其雅望,朋执仰其清规。公爰自弱龄,尤工草隶,遂临古法,奉进宸闱载纡。天睠特蒙嗟赏,奉敕令直弘文馆。由是鸾回妙迹,并究其精,狸骨仙方,必殚其美。张伯英之耽好,未可相俦。卫巨山之致言,曾何足喻。龙扉清切,鹤禁凝严。综核之司,贤明是属,改授典书坊录事。纠察之智,誉满于苍闱。隐括之能,声融于碧题。纶庭务广,层掖事殷,永言管镕,寔归精裁。寻迁中书主书。在公以慎奉上,以贞鸡树,所以增辉。凤沼由其益浚,荣途显级行昭,宠于当年。以咸亨三年十月五日遘疾终于京城通化里第,春秋五十有六。夫人朱氏,台州司仓之长女也。睦兹刘范,和彼瑟琴,澂醪方,游川遽隔。咸亨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卒寓殡于长安原,粤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迁措合葬于雍州干封县高阳原,礼也。寂寂幽隧,茫茫终古,敢铭恨于泉扃,式图微于石户,其词曰:两河之间,二冯之胤,英灵肹响,风华昭音。重义扬蕤,横经洒润。曰祖惟考,源冲波濬。矫矫大夫,宝纬分区。英英茂宰,铜章曜采。毓秀挺生,师逸功倍。飞华儒肆,澂连学海。曳组仙台,漂缨琐阁。职司凤捡,来仪鹤籥。篆妙回鸾,文工返鹊。建本先奄,灵椿遽落。龟文启兆,马鬛开莹。徘徊容帐,委郁佳城。尊陈风急,松短烟平。勒滋贞琰,菊茂兰荣。




《虞摹兰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均真。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均真。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处收藏。曾著录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绿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


《褚摹兰亭序》卷,唐,褚遂良摹,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根据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定为褚摹兰亭序。同时卷中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南宋绍兴内府“绍兴”、“内府印”、“睿思东阁”等7方玉印属真,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亦真。米芾诗后接纸上范仲淹、王尧臣、米芾等5家题词及钤印均伪,当是南宋末年所临。以后接纸上的元、明诸家题识均真,然疑是别处移来配上的。
以后纸题跋、印章考证,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又据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也可印证此为北宋摹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19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较松匀,点画用笔少锋芒,与近真的《冯摹兰亭序》(神龙本)呈鹅毛笔书写特点的风格迥异,亦和以褚摹为底本的唐摹本墨迹不同,当属于唐以后一再重摹的宋摹古本。此卷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功力。
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项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内府。曾著录于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并刻入“兰亭八柱”。
















褚遂良颖上本《兰亭序》旧拓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其它事迹不详。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xì),各有诗,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今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我)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王羲之(303-361,另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兰亭序》高清大字版
书圣王羲之生平及作品欣赏(54P)
王羲之碑帖集锦
虞世南 临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书论六篇[整理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