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之重宝《清明上河图》根本没画完

 

画事看画

上一次说到,汴河上的船里,很多运送的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有很多小伙伴已经在后台回复了我,从船身吃水的状态来看,很像花石纲。

花石纲是宋徽宗时运输东南花石船只的编组。十艘船为一纲。宋徽宗想要修“艮岳”,一座具有道家仙山形象的巨大花园,于是全国搜求奇峰秀石,但是带来了很大的社会灾难。

在水浒传里,青面兽杨志的获罪落魄就是因为押运花石纲——“皇帝要盖万岁山,差遣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杨志把花石纲从黄河里上京时,被大风把船吹翻了,丢失了花石纲.”后来,杨志上了梁山。

花石纲之扰还不在于官员,更多是波及两淮和长江以南的百姓。凡民家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赏的,应奉局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称为供奉皇帝之物,破墙拆屋而去。花石纲前后延续二十多年,而以政和年间 (1111~1117)为最盛,成为激起方腊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继续往左边看,这个图右下角是十千脚店和它的彩楼欢门,十千脚店往左是闹市区,人比较多,店铺也比较多。

这里像一个三岔路口一样的地方,右上角的细节有一个老头坐在这里周围围了一圈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放大来看地上摆着一排排,说是在卖糕点。但是我觉得卖糕点不至于引起这么多人围观,然后我看到这些长方形上面有像点数一样的花样,我觉得可能是宋朝的一种赌局,或者是棋局,所以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围观。

接下来我们再看左边一个卦摊儿,看相,算命,生意还不错。

图片下方三岔口有两个牛车,牛车前面还有一个伞盖。这应该是一个运送家眷的车,是达官贵人家里使用的。上面是一种“毡”,宋代的家眷用车。尤其它前面又有一个伞盖,这就证明这不是一般的家庭。

但是我们再看这个三岔路口的店铺,依然是比较空的。我觉得外面树下还坐着一位比较像乞丐的人,所以来看这个社会贫富分化还比较严重。而且,大家会去算卦,可见对未来并不是很确定。而且在赌局前面也围了很多人。我们知道经济萧条的时候,博彩业和娱乐业会是比较发达的。就像我们今年上半年的股市那么好,其实就是大家说的村里面没活干了,就都到村口去聚赌了。当然这是我的理解,因为我看到这些东西,觉得它们的逻辑比较一致。

然后我们再看这张图左上角,这里是一个驿站,门口职员三三两两坐着,比较松懈。院子里还拴了一匹马。很有意思的是,门口左边有个人爬在地上,裤子直接脱下来了,后面有个人在给他补裤子,他穿着一个短裤,这是一个非常搞笑的细节。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松懈的秩序、萧条的店铺、以及算命及博彩业的红火,以及达官贵人的奢侈,其实是非常像徽宗时期的社会状况的。我个人感觉这不是一张歌功颂德的一张图。

接下来这里就会是相对更加繁华的一个地方了。开始出现布帛铺,绸缎庄,还有卖花的,说明宋朝也有小资情结。

这张图有个细节,有个人光个膀子,周围是些圆圆的东西,上面有小点,有人就认为清明上河图其实是画的初秋的景色,因为他是从这里看到了这个人是在卖西瓜。但是我觉得他应该是在烙饼。他的装束打扮,还有案子都很像是一个烙饼的地方。

这里是汴河附近人们在观赏景色,很像人们春天出来踏青,周末出来游玩。而且你看到栏杆旁边有两个像知识分子一样的人,还有好几个乞丐。有一个小乞丐对着两个人要钱,其中有个人就给了他一点点钱,旁边还有一个没脚的侏儒,也在向另外一个人要钱,但是那个人装作没看见。还有左下角这头驴,它正在使劲拉车,它的脖子梗着,蹄子前抬,画的非常传神,而这个细节在画面上只有不到一厘米而已。

这些细节就让人感觉,张择端这么大的画面,八百多人,每个人的情况都能照顾的很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接下来放大一点看,这些人在看汴河,这里我觉的很厉害的一点是,他没有画水,一笔不着痕迹,但是感觉这里蒙蒙的,就是像有水的样子,而且是春天的那种水很温柔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八大,其高妙之处就在于,他画一条鱼,你能看到鱼在水里游,一笔水都没画却让你旁边感觉有水,这种感觉是非常难得的。

这里有个卖花的,旁边有一个戴着斗笠像公子一样的人执扇骑马,他的下人牵着马。因为他骑着马,所以我判断他是一位有钱人,因为宋朝很缺马,所以有马就相当于现当今有奔驰汽车的感觉。他后面还跟着一个挑行李的人,前面还有一个开道的人,他旁边刚好有人正在买花,卖花。

这些人我们仔细来看,他们的长相、情态都完全符合他们的身份。这个公子,虽然只有很少几笔,但就是很清俊,感觉就像一个富家子弟。而左边卖花的人,就是一个小商贩的脸,买花的人就像府里的下人。前面开道的人,就像有经验的又老道的感觉。而给他牵马河挑担就是两个小厮,没见过什么世面却血气方刚。

所以我觉得,这是张择端另外一个厉害之处,就是在咫尺之间,他画出了所有人的身份,地位还有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且每人长相都不同。我们看古代的群像图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每个人的长相都差不多,只是把不同的人放了不同的姿势,喝茶与下棋人之间的脸都一样。

同时期的古代的群像图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和人之间没有关系,而且千人一面,但是清明上河图里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然后我们就到了城墙附近,往左边走就是内城,右边是外城。外城的这边最引人注目的,有一个车上面盖着写有草书的苫布。

在细节图上可以看到,这似乎是一队人,前面有一推车装满货物上盖了一块由草书书写大布,后面有一位骑驴的公子,头顶斗笠蒙纱。这一队人的身体都缩着,不太敢抬头似的。这个神情忧虑回头望向蹲在地上的人,似乎是有东西散落。旁边有个人拿着薄子和笔在盘问,但他们不准备停留。

为什么一块很好的写着草书的大布会拿来盖车呢?有人推测说,这可能跟“元祐党人碑”有关!“元祐党人碑”的历史是:蔡京在被宋徽宗重新召回朝廷委以重任之后,他教唆徽宗各种享乐作恶。宋朝有开言纳谏的传统,那么朝臣都会要参奏蔡京。为了让大家对他的所做所为保持沉默,他采取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政治手法,搞了一个上纲上线的元祐党人碑,把他的政治异己的名字刻在碑上,最早是有98个人,后来扩大到三百多个人。这里面就包括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苏东坡。他把政治异己全部刻在这个碑上,像是文革时候的大字报一样,恐慌和威慑性是非常强的。别的谏臣为了不进入这个名单里面,也只好对他的行为保持沉默。

那么草书苫布,就是当时元祐党人被抄家之后,家里的草书屏风,被拿下来当作苫布了。这也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个公子脸上蒙着纱呢?也许跟这个案件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一队人是出城的方向。

再来看这个城墙,这是一个土城墙,只有城楼是砖石。这也是当时把这张画断到宋代的依据,因为宋代的城墙才是土城墙。

仔细看一下,城墙上面没有城防,兵马,哨兵之类的设施,只有一个人在那里悠哉的看风景,城墙下面也没有把守。城楼里面像是铺了一个席子,不知是否是用来睡觉。说明内城的城防还是非常松懈的。但也有人说因为这是一个内城墙,它外面还有外城墙,所以内城墙可以不用管了。可是我们一路从东郊看过来并没有看到外城墙。

城墙左边看到有像收税的地方。货物堆在里面,有人在记账且还有人在跟他进行交涉,旁边有一个装卸货物的人像是大声再喊着,像是议论着多收了税。在宋朝徽宗年间,民间税负和经济负担是比较重的,因为徽宗可以算是宋朝最挥霍的一位皇帝,虽然在艺术史上他的名声很好,但是作为帝王他非常失败。

再来可以看到一队骆驼商队自西向东在穿过这个城门。为了不打断商队的绵延感,画出了半个骆驼探出城门,这是在画上面很好的贯气的一种设置。如果是没有画出这半只骆驼伸出来的画,会感觉这个画面会被切断了,就不那么连贯了。

城墙骆驼前面这个人,小个子,五官比较突出,头戴一个黑色帽子,这是整个清明上河图里唯一一个胡人。根据学者荣新江的研究认为:绘画中牵骆驼的胡人,并不是开封城中真正存在的胡人商队。与其说是他对汴梁城的真实写照不如说是他对长安城的回忆。

城门附近的一些细节很有意思,城门下面有一个小摊位,这里有人正在剃头刮脸。

接下来这段使整个清明上河图我认为最繁华的一段。

首先看画卷右边的楼非常的娇俏,它有很多的红色,还有很多花架的装饰,本来的建筑上也有一些凤纹的样式。

第二张图上可以看到,整个楼都有凤的样式。也有人说是鹅,但是我觉得在中国文化中没有把鹅放在房子上面当装饰的,所以此处应该是凤,那么凤就代表女性。这栋楼应该是以女性为主题的楼,应该就是青楼。从正门这里我们看到它挂着有一个“香”字的招牌,旁边还挂着红色的栀子灯,这个灯就代表这里面有色情服务业。右边灯箱写着“正店”,还有一个灯箱写着“孙羊店”,说明这个店有自己酿酒的权利。

再来看门口也很热闹,有小摊贩,有卖花的货郎,这里有一个女性在买花,旁边还有人抱着小孩,她后面也一个男的也顶着一个小孩。

接下来这张图上的对角线上的人物关系非常有趣。可以看到左上角“正店”下面有一个人在卖东西,他前面有一对“情侣”(有人认为是情侣),但我认为他们可能是某种“特殊服务从业者”和客人的关系。这个女的把胳膊搭在男的肩膀上,但这个女的又在回头看,她的视线刚好是在轿子方向,轿夫又在看这个女的,以至于这个路都走斜了,但是前面又有个小孩在为他指路,好似说:“你应该走这边!”

所以看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思,它让这个平行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个斜着的对角线的关系,打破了僵持和呆板。

再往左走,这是一个说书的地方,围了很多人。值得注意的是左边着黄色袈裟的僧人,再左面一点又出现了一位红色僧袍僧人。我们发现他们的衣服是红色和黄色,但是其他老百姓的衣服都没有颜色。这是因为宋朝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左下角的和尚像是在和一个士大夫说话,也让我们会联想到苏东坡和佛印之间的交往。

我还发现一个人,用扇子挡着脸,他的右边有个人在骑着驴向他看。但是他又用扇子挡着脸,表示不理这个人。这是很有意思的,在画面中你会看到很多人都拿着扇子,不一定要扇风,因为宋朝有个习俗:如果我不想跟你说话,或者我此时有事,就用扇子挡一下我的脸,表示“我的社交模式已经关闭”。这是我最希望现代社会恢复的一个习俗。

这里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店铺,招牌上写“刘家上色沉檀拣香”,说明是卖香料的铺子,但是门口好像也有一些檀木的高级的家具。

直到这里我才感觉到繁华,但其实这种繁华的感觉主要集中在,说书那里一大群人,有色情服务的酒家前面有一大群人。其他做正经生意的,包括布帛店,香料店,还有说书的后面有一家肉铺,都没太多的生意。

画面的下面还有一个“久住王员外家”,这是一家旅店。旅店的客房里还有一个书生,甚至可以看到桌上还有字帖和笔架之类的东西。

在这里我就真的要感叹一下,张择端在毫厘之间就几笔,就真的把这个人画的像一个读书人。

再据一组例子。这里也是行人骑着马,对比骑马的人和给他牵马的人,我们忽略他的装束,就看这个脸,他们的五官,就可以看出谁是主谁是仆,很明显。而他们的五官在原画上非常非常小,但只几笔就能把感觉勾出来,真的是很厉害。

接下来就是这幅画的最后一个部分。

我们来看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这边是一口井,当时城内吃水的地方,井上盖着一个十字的架子为了防止人跌落。

画面的下半部分有一个房子,挂了一个“解”字,在这里它是一个当铺的意思而非厕所。就是抵押和解当的意思。

然后这旁边又围了好多人,有人说这是在做科举的考前辅导。

再过来是“赵太丞家”,这里是一个药铺。从招牌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有胃药,刀伤药。店铺里面有一女子抱着小孩,在向一名老妇求医,这是非常生活化的场景,跟今天的诊所也差不多。

旁边是一户大户人家的后门,门口还坐着几名下人在给他看守着,左边这个人坐在上马石上,右边两个人在等着往府里送东西。

这个深宅大院里面,可以看到一个太师椅,它的背后是一整面墙的书法屏风装饰。这应该是当时的固定装饰习惯。这正好也能揭示刚才那个车上的苫布会是书草书屏风的布做成的。那些被牵扯进去的人,家里面被抄家,类似这样的装饰会被拆下来扔出去了,然后会被有些人拾起来当作苫布用了。

然后我们把视线放到下面来,路中间走的骑马的这个人,戴着斗笠一样的帽子,这种帽子也是宋朝特有的样式。

接下来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这个人,一开始我一位他是一个货郎,但是后来我又查看了一些资料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行脚僧。行脚僧他们是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背着一个非常巨大的书箱,里面装着他们从各地取来的经书。书箱上面还挂着香炉,铃铛,拂尘之类的东西。而且这些行脚僧在行走的过程中跟别人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看到他过周围的行人都没有目光或是行为上的任何照应,他是一个完全独行的人。

接下来就是一个非常有疑问的地方,你们觉得这张图画,完,了,吗?

《清明上河图》被割裂的故事,留待下次。这实在是个超级大坑,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人生活
清明上河图放大50倍树下趴着的那位小哥,可不可以注意下形象!
《清明上河图》来了!一起穿越回大明苏州吧!(内附高清大图)
南京城墙 紫金山栈道
解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密码
《中国书法》:《清明上河图》中的书法元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