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昌硕篆书《西冷印社记》

吴昌硕篆书《西泠印社记》,28.0x12.8cmx20页,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书道研究所藏。

释文:西泠印社记

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藝,書畫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鈍丁至趙悲盦數十餘人。流風餘均,被于來葉,言印學者,至今西泠尤盛。同人結社,並立石勒鈍丁、悲盦諸先生像,爲景仰觀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社地與梅嶼柏堂近,風景幽絕。集資規畫,創於甲辰,成於癸丑。堂舍花木,位置點綴,咸得其宜。于是丁君輔之、王君維季、吳君石潛、葉君品三修啓立約,招攬同志,入社者日益小S诩滓旁麻_社,份份秩秩,觴詠流連,洵雅集盛事也。印之佩見于六國,著于秦,盛于漢。有官印私印之別。動窆D金,間以犀角象齒。逮元時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鈍丁諸人尤爲浙派領袖。浙派盛行于世,社之立蓋有由來矣。顧社雖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璽漢章與夫吉金樂石之有文字者,兼收並蓄,以資博覽考證,多多益善。入其中如探龍藏,有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之概。嘗觀古人之印,用以昭信,故曰印信。上而詔令文移,下至契約箋牘,罔不重之。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爲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無印輒疑爲像。印之與書畫固相輔而行者也。書畫既有社,印社之設,又曷可少哉。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源流正變,同人謬重予。社既成,推予爲之長。予備員,曷敢長諸君子,惟與諸君子商略山水間,得以進德修業,不僅以印人終焉,是則予之私幸耳。甲寅夏五月二十又二日,安吉吳昌碩記並書。




  闻名天下的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碑现镶嵌在杭州孤山西泠印社“仰贤亭”外壁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印学和西泠印社史的一篇重要学术文献,而且也是吴昌硕书法的精心之作。

  规矩从心 中和为的

  ——谈吴昌硕《西泠印社记》的艺术风格美

  《说文》曰:“篆,引书也。谓引笔而箸之于竹帛。”书法史自周史籀作大篆,秦李斯作小篆,又有摹印者作缪篆等形式,是篆书发展的中兴阶段。自两汉之后,随着篆书实用性的下降,其书写性逐渐被主流书风所埋没。而从清代至民国时期,碑学兴起,篆隶得到了书家的重新重视,风格表现为提按使转,变化丰富,书写自然流畅,节奏变化明显,逐渐打破了工稳“玉箸篆”的束缚。吴昌硕作为碑学的推波助澜者,其创作于1914 年的《西泠印社记》,成为此时期篆书艺术发展的典型代表。

  吴昌硕,原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作为一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在篆刻、书法、绘画领域的技法堪称精绝,诗文方面也是穷其一生来研究,却一直谦称不足。《西泠印社记》是他71 岁任职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时,为纪念印社创办十周年所撰,这从其落款可知。2008 年邹涛先生在《中国书法》发表的《吴昌硕< 西泠印社记> 疑为沈石友代作》一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从流传至日本的吴昌硕致沈石友信札诸篇中,进行分析和推断,阐明了此记的作者应是沈石友,这在学术界引起一片哗然。

  吴昌硕与沈石友的交往还得追溯到1882年,当时39岁的吴俊卿旅居苏州,通过友人推荐,始作小吏,以维持生计。期间与虞山沈石友(即沈汝瑾,字公周,号石友,江苏常熟人)结识,对其文采颇为推崇,常致信谦虚请教,长久以来便成了他的诗文老师。晚年的缶翁因应酬日多,又不想失文人逸气,常委托友人作诗记文,从他们的信札交谈之间,常以资谈助,所以沈汝瑾代笔撰文也就不足为奇。

  无规矩不成方圆

  《西泠印社记》先后有八篇。吴昌硕这篇是公认的最具文采的一篇,记述了西泠印社筹建的背景和建立经过。通读此记,文情并茂,叙事得体,结构缜密,这也就理解了老缶为何请求沈石友代笔撰文的缘由。虽简述了印社成立的相关事情,然读罢不禁被其文辞、才情、达观的心态所感染,文达书艺,令人赏心悦目,如若身临其境,应接不暇。

  吴昌硕以书《石鼓文》得名,他曾先拜师于经学巨擘俞樾,师习辞章和训诂之学;后又入书家杨岘之门下,汲取金石书法之能,他的篆书特点,是结合三代吉金文字的体势,兼而有之,并将汉印与其时下的皖、浙印派融入至其书法创作之中,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风格特点。书风注重端庄浑穆,又追求自由闲适,于法度之外体现洒脱,将古法归结于心,不囿于规矩的束缚,将自我的感知性情融入笔端,这与他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评:“赵之谦作篆,不主故常,随时有新意义出来;吴先生(吴昌硕)作篆,也不主故常,也随时有新意义出来。可是赵之谦的新意,专以侧媚取势,所以无当大雅;吴先生极力避免这种'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代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糅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得多。”故而形成了其诗、书、画、印相映成趣,融为一体的中和之美。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吴昌硕巧妙的运用技法,综合笔法,取法中和,其篆书创作主要以大篆笔意行道,强化了对大篆金石气的探寻,篆法写意,婉转遒劲,圆不至规。在规矩之中,反而求得心源,悟出古茂。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笔势通畅自如,浑厚又有一分恣肆,可谓是自出新意,直追先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昌硕篆书《西泠印社记》
清代 吴昌硕《篆书西泠印社记》 册页
吴昌硕篆书《心经》,西泠印社百年最美的心经
吴昌硕篆书《小圃瀞流七言联》
王友谊大篆书写西泠印社记
环游杭州西湖(二)中山公园、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