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及其摹本


 

《韩熙载夜宴图》及其摹本研究刍议

  五代、两宋时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进入一个发展高潮,山水、人物和花鸟画异彩纷呈,相得益彰。在此期间涌现出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丹青成就。其中,南唐画家顾闳中等人及其《韩熙载夜宴图》就颇值得称道。

  大约在北宋宣和二年(1120),内臣奉敕成书的《宣和画谱》卷七“人物三”记载,顾闳中(约910—约980)为“江南人”,尝任南唐王朝画院待诏,擅长丹青,但“独见于人物”。宋廷内府御藏有其画作《明皇击梧桐图》(共计四幅)、《韩熙载夜宴图》,但尤以《韩熙载夜宴图》最负盛名。据《宣和画谱》可知,该图背后隐藏着一段曾经鲜为人知的历史轶事:“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糅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南唐后主李煜“惜其才,置而不问”,“声传中外,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因此有人便将之戏称为奉命夜探秘绘的“情报图”。而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成书的陶岳《五代史补》卷五“韩熙载惟箔不修”则记载了关于该图绘制缘由的另一种说法:南唐时期,由于韩熙载生活放纵不羁,后主李煜尽管对此有些恼怒,但因他为朝臣,不想直接指出其过,于是“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视之安然”。又据元代汤垕《画鉴》记述,当时与顾闳中一起受命赴韩家窥视的另一位南唐御用画师、建康句容(今江苏南京)人周文矩后来亦绘有不止一件《韩熙载夜宴图》(今均佚)。此外,《宣和画谱》还称,北宋内府曾藏有南唐画家顾大中(生卒年不详,顾闳中“疑为其族属”)的一件《韩熙载纵乐图》(今佚)。这是现存于已知典籍文献中,关于南唐几位画家描绘韩熙载与一帮好友、舞伎夜宴娱乐图景的历史记载。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元丰二年(1079)祖无择在《跋〈韩熙载夜宴图〉》中所云,大概是迄今可见最早的关于李煜派遣顾闳中潜入韩熙载家窥视,随后秘绘相关图像的文字记载(见祖无择《龙学文集》卷十六)。此后,南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二、明代朱存理《赵氏铁网珊瑚》卷十一、清代顾复《平生壮观》卷六等对之亦有记述。而元代何广、郑元祐、顾瑛,明代王世贞,以及清代孙默、厉鹗、陈衍等文人骚客相继还题有顾闳中或其他人描绘《韩熙载夜宴图》的诗词感怀等。

  另据有些学者考证,作为五代南唐时期的叙事性人物故事画,《韩熙载夜宴图》原作已经散佚不存。当代刘健龙、李林在《〈韩熙载夜宴图〉的版本及图像文化涵义的演变》中指出,后世流传着不少于26件相关摹(仿)本。目前,已知相关图像(含局部图像)的摹(仿)本至少尚存9件。其中包括南唐顾闳中(传)《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一件)、元代王振鹏(款)摹本残卷(现踪迹不详)、日本画家狩野养信摹明代杜堇(款)画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画家狩野探幽摹明代仇英(款)画本中“清吹”部分的缩略本(现藏于日本大仓集古馆)、明代唐寅(款)摹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一件)、清代吴求(款)摹本(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及清代蒋莲(款)摹本(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等。而最著名的当属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南唐顾闳中(传)《韩熙载夜宴图》画卷(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以下简称“故宫画本”)。当代张朋川在《〈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考》中认为,上述图像“构成了《韩熙载夜宴图》的系统的图像志”。由于中国历代书画临仿作伪现象情况比较复杂,这些摹(仿)本是后世画家本人亲笔还是他人托名所为,尚有待于当今学术界深入探究考辨。

  以往一些学者还借鉴图文史料、旧物遗存及考古发掘等相关信息,从昔日衣冠服饰、家具器皿和乐舞礼仪等时代特征,以及绘画风格、书法题跋等多方面,针对“故宫画本”的绘制年代进行了一些深入探究。迄今为止,主要存有该画本属于北宋或南宋画家所为,而非早前有人曾经认为的系南唐顾闳中本人原作等说。譬如清代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卷八中认为:“(韩)熙载夜宴图凡见数卷,大约南宋院中人笔。”当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在《古画伪讹考辨》中亦认为此说“是可信的”;而当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则认为此作应为北宋摹本……

  “故宫画本”中的人物主角韩熙载(902—970)为五代时期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史上尚存其为“高密”“南阳”“昌黎”或“青州”人之说。他颇负才华,能书善画,精通音律,还是位具有一定成就的文学家,后唐同光年间(923—926)考为进士,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投奔江南,成为南唐臣吏。关于其生平事略,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等还载:“(李)煜尝以(韩)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穀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穀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穀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穀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穀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故宫画本”拖尾题跋中亦有昔日无名氏用行楷书写的韩氏小传:“南唐韩熙载,齐人也。朱温时,以进士登第。与乡人史虚白在嵩岳闻先主辅政。顺义六年(926),易姓名,为商贾,偕虚白渡淮归建康,并补郡从事。而虚白不就,退隐庐山。熙载词学博赡,然率性自任,颇耽声色,不事名检。先主不加进擢,殆禅位,迁秘书郎,嗣主于东宫。元宗即位,累迁兵部侍郎。及后主嗣位,颇疑北人,多以死之,且惧。遂放意杯酒间,竭其财、致妓乐,殆百数以自污。后主屡欲相之,闻其糅杂,即罢。常与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紫微朱铣、状元郎粲、教坊副使李家明会饮。李之妹按胡琴,公为击鼓,女妓王屋山舞六幺。屋山俊惠非常,二妓公最爱之。幼令出家,号凝酥、素质。后主每伺其家宴,命画工顾闳中辈丹青以进,既而点为左庶子分司南都,尽逐。群妓乃上表乞留,后主复留之阙下。不数日,群妓复集,饮逸如故。月俸至,则为众妓分有,既而日不能给。尝弊衣履作瞽者,持独弦琴,俾舒雅执板,挽之随房,求丐以给日膳,陈致雍家屡空,蓄妓十数辈,与熙载善,亦累被尤迁。公以诗戏之云:'陈郎衫色如装戏,韩子官资似美铃。’其放肆如此。后迁中书侍郎,卒于私第。”另据北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下“文臣·韩熙载”、南宋《景定建康志》卷十七“山川志一·戚家山”等记载,韩熙载寓居金陵的官宅,就坐落在该城南郊雨花台附近一个叫戚家山的土坡旁(注:另有一说在今金陵城南凤台山麓一带,参见南唐徐铉《唐故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昌黎韩公墓志铭》)。韩氏故世后,深痛惜之的李煜将其赐葬于雨花台东冈(今梅冈),与东晋名士谢安身后为邻。

  南唐顾闳中等人的《韩熙载夜宴图》,究竟描绘了一些什么具体内容呢?由于原作散佚,人们无法详知,故只能借助现存史料记载及存世摹(仿)本等来进行揣摩想象了。通常情况下,即使是字画摹本,其历史、文化或艺术等价值同样亦较高。就《韩熙载夜宴图》现存摹(仿)本而言,有的内容彼此相近,有的构图差异偏大。如此情形,不禁让人联想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及其存世的若干个摹(仿)本。由于“故宫画本”是华夏古代工笔重彩画的经典佳作之一,故笔者谨以该画本为例作一基本分析。

  该画本引首为明初书法家程南云的篆笔“夜宴图”,后署行书“太常卿兼经筵侍书程南云题”,并钤一枚阳文方印。据清代张照等《石渠宝笈》卷五(上)“列朝人·画卷上等”记载,该画本入清后曾归藏清廷御书房,并钤有若干方鉴藏印。前隔水处则有乾隆皇帝一段行笔题记,并且存有南宋人的行书残缺题语:“韩熙载风流清□□□□□为天官侍郎,以□□□□□修为时论所诮。□□□□□旨著此图。”不过其后并无款印。

  该画本拖尾尚有元代班惟志用小楷题写的七言诗一首:“唐衰藩镇窥神器,有识谁甘近狙辈。韩生微服客江东,不特避嫌兼避地。初依李异作逆事,便觉相期不如意。郎君友狎若通家,声色纵情潜自晦。胡琴娇小六幺舞,蹀躞掺挝如鼓吏。一朝受禅耻预谋,论比中原皆僭伪。欲持不检惜进用,渠本忌才非命世。往往北臣以计去,赢得宴耽长夜戏。齐丘虽尔位端揆,末路九华终见缢。图画枉随痴说梦,后主终存故人义。身名易全德量难,此毁非因狂药累。司空乐妓惊醉寝,袁盎侍儿追作配。不妨杜牧朗吟诗,与论庄王绝缨事。”另有清代官吏年羹尧的楷书题跋:“韩熙载所为千古无两,大是奇事。此殆不欲素解人者欤!积玉斋主人观并题识。”该画卷后隔水处,还有清初大书家王铎的行草题跋:“画法本唐人,略无后来笔蹊,譬之碗琰,当钦为宝。王铎题。”他又题写如下:“寄意玄邈,直作解脱,观摹拟郭汾阳,本乎老庄之微枢。文荪王老亲翁家藏,善护持之。”近代叶恭绰、庞元济等人相继亦题有跋文。

  至于该画本中为什么唯独缺少宋人及明人题跋的现象,叶恭绰在该图题跋中这样解释:此画本在流传过程中并不排除有人出于种种缘故考虑,“或者经人割截真跋,以隶赝画”,“然其为原物毫无可疑”,其存世的断代时限仍然可以追溯到宋代(含)之前。

  当代学者李松1979年在前人研究论述的基础上将“故宫画本”这一连环长卷式叙事所绘内容初定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五段画面(参见李松《韩熙载夜宴图》),人物主角韩熙载在每段当中均出现一次,每段之间以屏风为间隔,不同画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连环画叙事。

  该画本第一段画面主要反映韩熙载与宾客聆听弹奏琵琶的悠然情境,第二段画面则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六幺”(即当时流行的舞蹈之一“绿腰舞”)的艺伎王屋山击鼓的热烈场面,第三段画面截取了当晚宴会中间的一个盥手小憩场景,第四段画面着重表现韩熙载欣赏五个伎女箫笛合奏之精彩片段,第五段画面再现了当晚宴会结束后人们即将散离而余兴未尽的瞬间情状。其中所绘士人潇洒不羁,女乐丰姿绰约,个个栩栩如生,不少人物形象皆是有据可考的。如每段图像中所绘人物稍大些、戴乌纱帽、穿长衫之体格魁梧者,正是夜宵美景中的主人公韩熙载。细窥可见他锁住双眉,风流放纵的外表背后却隐藏着一丝忧郁。一旁身穿黑衣者,乃教坊副使李家明,其妹担负演奏琵琶的角色。而第二段画中,妙舞“六幺”者则为艺伎王屋山。尽管她身材娇小,但舞姿跃动轻盈飘洒,给人留下了颇为难忘的印象。该画本中还有韩氏门生舒雅、艺妓秦弱兰(史上亦作“秦蒻兰”“秦箬兰”)等人物形象……

  综观整幅长卷构图,布局严谨,有张有弛,聚散巧妙,动静结合。绘制者集人物、山水和花鸟画技法于一卷,寓写于工,人物情态各具,堪称形神兼备,细节描绘丰富,可究可考。韩熙载等人的行为举止、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尤其值得关注与回味。整个画面鲜活、绚丽、柔美而清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故事情节,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情景,具有相当高的历史、艺术和人文等价值。这件现实主义丹青杰作主题描绘深刻鲜明,将南唐历史故事中的若干精彩瞬间定格成永恒,如今已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李松的有些研究见解,如今已被学术界研究者所接受。但因前人裁切、装裱等缘故,关于该画本中几段图像是否在后世流传中存在部分画面散佚,或在重新装裱中叙事时序交错的现象,他认为:“这卷画在重装褙之前,可能有更多的内容,由于画面残损被剪掉了,甚至有可能在前后次序上也略有颠倒。”(李松《韩熙载夜宴图》)后来,刘伟冬在《欢宴的另一面——解析〈韩熙载夜宴图〉》中亦发表有类似看法。而张朋川则在《〈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考》中综合分析认为,该画本是“以不同的古粉本组合成的新图”。不过,由于历史图文信息缺乏,这些观点迄今大多仍停留在分析、推测等层面,尚无十分令人信服的最终定论。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笔者以为,就《韩熙载夜宴图》所有现存或已佚的后世摹(仿)本而言,其中既不排除有母本为顾闳中原作的情况,恐怕也存在对周文矩或顾大中原作进行仿作的情况。因为据元人汤垕《画鉴》记载,南唐周文矩、顾闳中的各自原作至少在元代尚存于世。值得一提的是,现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馆的南唐周文矩(传)《合乐图》,就是另一件与韩熙载夜宴轶事有关的历史图画。人们尚且不清楚此作是否与周文矩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原本有关。而后世画家因为种种缘故,在祖(母)本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一些主观创造发挥,甚至道听途说、臆造演绎等,造成原本与摹(仿)本、摹(仿)本与再次摹(仿)本等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样的情况也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其实,只要仔细研究对比现存的几件摹(仿)本图像,似乎不难看出这一现象。

  历史学家的研究重任是正本清源,复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而研究历史则是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且不断修正或完善原先观点,借以更加接近历史真相的认识过程。迄今为止,尽管人们已对南唐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及其后世摹(仿)本开展了不少研究工作,但因历史图文信息缺乏等缘故,其中一些谜团尚未得到比较好的诠释。而在类似的学术问题研讨过程中,以往有的美术史论家受个人教育背景或知识面等局限性影响,学术视野往往不够开阔,研究方法缺乏多样化和综合性。这些不足乃至缺憾,或许也会限制相关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故应引起当今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正是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我们不妨在已有研究成果及传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大胆借鉴“系统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研究分析方法,或许可以从系统角度为历史研究拓展出一些新的思维方法和途径。从科学角度看待,尽管这些方法目前基本定义不一,且仍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尚未最终定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此进行分析、研究问题的学术思路。譬如将《韩熙载夜宴图》所有现存及已佚的后世摹(仿)本等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系统”,不断搜集所有可能与之相关的历史图文信息(含图文史料、旧物遗存、考古发掘等全部信息),诸如将其中的人物神态举止、习俗礼仪,以及餐饮器皿、家具陈设、音乐舞蹈、图案花纹乃至书画风格等,有机地分为若干个既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子(分)系统”,再将各自“子(分)系统”中的所有内容有机地分为若干个具体的构成要素,依次类推下去,采取分门别类的归纳、甄别、整理和研究方法,同时兼顾并梳理彼此之间的种种联系与区别,最后站在“系统”(整体)高度,尽可能地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分析研究。这些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图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科学仪器鉴定法及模糊系统辨识法(将模糊理论与系统辨识等综合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目前已有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尝试,通过相互参照、对比、印证(含正证、侧证、反证等不同角度)与整合等,认真仔细地探寻其中的内在规律,包括针对相互关联与异同等所有问题,进一步厘清其原因及判定依据……旨在不断接近历史真相,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特定“系统”(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

  对于类似课题的研究者来说,除须具备历史、文献、书画、民俗、音乐、舞蹈、器具、工艺、考古和系统论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外,还需要广泛汲取众人智慧,甚至凭借团队的力量。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方家不妨尝试一下,借以共同推动类似的学术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深入开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熙载夜宴图》详解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 ·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
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看画 | 冯娜 ·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