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宏-明末最有成就书画家,吴门画派中坚人物张宏资料介绍

 

张宏资料简介
张宏(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号鹤涧,别号鹤涧道人,明代著名画家,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皴染结合为其特色。所作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他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并在画作中体现出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张宏时常带着画笔深入到山林中,去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丽,在写生的基础上搞创作,师自然造化,悟出了绘画的真谛。他在绘画中所使用的透视法与西方立体画法不谋而合。据史料记载,他曾登高画鸟瞰俯视图,更是当时罕见。他的山水画作整体观之深远高逸,近树繁荣,远山起伏;云山烟树,境界清幽;溪桥亭屋,山势巍峨;群峰耸立,白云横岭,树木葱笼;笔法清晰凝重,墨色林酣畅;山石皴擦铿锵,树木渲染可真;推别具一格之画法,寄情怀于山水之间。

张宏艺术特点

张宏继承了吴门画派的文人画风格和特色,并在写生的基础上搞创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画中体现出清旷幽深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画活了起来。他在绘画中所使用的透视法与西方立体画法不谋而合。张宏经常携笔墨进入山林中作画,在那个时代,去名山大川写生者不多见,可见张宏是非常难得的一位重视写生的绘画大师。他所画山石质感坚硬,仿佛敲击有声,云山烟树之间,流水清澈,涓涓而下,使人身临其境,恍若隔世。他的山水画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深远高逸的气氛,奇峰怪石、浓密古木、清泉飞瀑共同构成了清新典雅、气韵生动的画面。
张宏的画风师法沈周文徵明,兼学元四家米芾董源巨然等,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融合而成自身风格。既具有吴门画派的典型风格,又有新的艺术语言在其中。张宏作画风格创新,跳脱于传统之外,而且,他倾向于描绘特定的实景,以之取代历来传统山水所推崇的形式和固定造型。这样画出来的山水画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观,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去体会那峰峦起伏,绵延奔腾,江河湖港,烟波浩渺,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
张宏是一位以山水画和写意人物画见长的画家,在他的传世作品中也是以山水画和人物画居多,花鸟画的传世作品相对较少。近些年来有学者对他的花鸟画开始关注。经过深入研究,得知他的花鸟画也很出众,技法高超,笔墨精绝,意境悠长,颇具天然情趣。国内外的博物馆中均有他的花鸟画佳作。因为吴门画派偏重于山水画,他又是晚明吴门画派的中坚人物,且他最擅长的也是山水画,因此他便多以山水题材作画传世。偶得空闲之时,张宏也会即兴挥毫,创作一些水墨花鸟画来陶冶性情。他所作的花鸟画讲求自然天趣,不假雕饰,以素净为贵,以清雅为韵。

张宏艺术成就

张宏的绘画,与文人画中被反复描绘的幽山野水不同,相比隐逸山水的冷寂清疏,远离尘世,多了一分平实质朴的入世精神。不论从题材、立意还是技法表现上,都显得真切、自然、美好、感人,富于生活的情趣,引观者共鸣。笔墨得于沈周而有自己的个性,“苍劲雅秀,萧疏淡远。有古人而又无古人。”凡是历史上成功的画家,都是既遵循前人的足迹,又加以改革创新,成立自己的风格,方能开启后世之追寻。张宏具有着前人的深厚笔墨功力和融合而成的自身风格,承上启下地带动了晚明绘画的发展,使晚明绘画向着一个更进步更广阔的方向前进,当之无愧地成为明末画坛的领军人物。张宏不拘绳墨,求实创新地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为后世绘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引吴门学者追随之,尊崇之。
《艺苑掇英》、《明代绘画》、《明画录》、《气势撼人》、《中国绘画鉴赏图典》、《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山外山》等中外名著都对张宏有着极高的评价。张宏既是一位出色的文人画家,同时又具备职业画家的高超画技与敬业精神。他作画一丝不苟,非精品而不出,为后人所敬仰,吴中学者尊崇之。他的绘画继承了吴门画派的风格和特色,在写生的基础上搞创作,整个画面看起来深远高逸、气韵生动。明代后期山水画,以张宏为最著名,吴门画派到此进入全盛时期。
张宏是晚明最有成就的画家,不仅绘画风格创新,而且倾向于描绘特定的实景,以之取代历来传统山水所推崇的形式和固定造型,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张宏开启的写生主义画法对后世的金陵八家、朱耷石涛等名家的影响,是明末最有成就的书画大家。张宏所作风俗画不仅仅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明代江南一带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张宏代表作品

山水画:
青绿山水图     延陵挂剑图     村径柴门图     溪亭秋意图     阊门舟阻图     兰亭雅集图     琳宫晴雪图     柴门流水图     寒山萧寺图     万壑秋林图     浮岚暖翠图     秋塘戏鹅图     华子冈图     栖霞山图     山水图     石屑山图     句曲松风图     仿宋元人山水册     止园图     西山爽气图     溪山秋霁图     风雨归牧图     山塘短棹图
人物画:
杂技游戏图     击缶图     牧牛图     桐荫高士图     布袋罗汉图     
 

从《栖霞山图》研究明代大画家张宏的山水画艺术特点

张宏(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号鹤涧,别号鹤涧道人,明代著名画家,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皴染结合为其特色。所作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他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并在画作中体现出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栖霞山图》,明代/1634年,张宏,纸本设色,立轴,纵341.9厘米,横101.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宏在山水画艺术方面,主要取法董源巨然等五代以来的南北流派诸家,并且融汇了“元代四家”和“吴门四家”的画意风格,尤受本土前辈名师沈周的笔墨影响。张宏平生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注重外师造化,汲取绘画养分,借以开拓创作视野和体悟艺术真谛。张宏在实景写生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将传统写意与具象写实相结合,并且凝聚了自身的许多心力,进而实现了从客观物象到心象、意象的创作演化。因此所作情景交融,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张宏存世的绘画代表作,主要有《延陵挂剑图》《闾门舟阻图》《村径柴门图》《溪亭秋意图》《兰亭图》《浮岚暖翠图》《句曲松风图》《西山爽气图》《止园》《青绿山水图》《游戏杂技图》《击缶图》和《蜀葵图》等。明末清初书画鉴赏家姜绍书在《无声诗史》卷四中,评价张宏“写山水笔力峭拔,位置渊深。画品在能、妙间”。同代画家蓝瑛、谢彬在《图绘宝鉴续纂》卷二中,亦评价其画“笔墨苍古,丘壑灵异,层峦叠嶂,得元人法。石面连皴带染,树木有学堂气。写意人物,神情浃洽,散聚得宜”。清代后期书画理论家秦祖永在《桐阴论画》卷上《书画名家》中,称赞张宏的画作“笔意古拙,墨法湿润,俨有前规”、“吴中学者都尊崇之”。
其实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史的读者朋友大多清楚,客观自然始终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源泉,然而由于包括明代中叶“吴门画派”后续者在内的不少画家,过于追求摹古甚至出现构图拼凑,以及滥觞于商品画的冲击影响等等,所绘画作或程式因循守旧,或格调意趣趋俗,导致整个画坛呈现出一股衰颓之势。到了明末,董其昌等一些较为明智的画家,开始力图转变画坛的沉闷境况。加上明中以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生根,外域的文化艺术影响随之而来,抑或是受到西方绘画的技法启发,也可能是因为各自途殊同归所致吧,画家张宏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不囿于传统绘画某门某派的观念技法羁绊,发奋另辟蹊径。他颇为重视自然写生,并将之付诸于个人的艺术实践当中,创作出不少富有创新色彩的具象山水画,由此进一步地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这幅《栖霞山图》纸本设色画轴(纵341.9厘米、横101.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正是张宏冒雨登临“十朝都会”南京栖霞山后,亲笔绘制的具象山水画代表作之一。
张宏的《栖霞山图》,首先是一幅比较典型的雨中纪游佳作。对比南京栖霞山一带的自然地貌和实物景象分析可知,张宏以个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寄托艺术情怀,具体表现的是从栖霞山无量殿、千佛岩至山巅一带的山林胜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风光旖旎的金陵名胜栖霞山,古时因为满山生长药材,摄入后可以养身治疾,因名摄山。该山自然风光幽秀,人文古迹也较多,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之美誉。该山中的古刹栖霞寺,原系南朝齐代隐士明僧绍住所,后来他捐宅成寺,时名“栖霞精舍”(“栖霞”寓意“栖居于山壑云霞之中”),山得今谓。隋代高僧吉藏在此创立了佛教“三论宗”。栖霞寺在唐时与湖北当阳玉泉寺、山东长青灵岩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明代又被列为“金陵八大佛刹”之一,梵音香火延续迄今。除此而外,栖霞山南朝时期开凿的千佛岩石窟,更是享誉东南,在佛教界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每逢深秋初冬之际,满山层林尽染,色彩斑斓迷人,“栖霞枫叶”素来为金陵风光之一绝也。明代的栖霞山尝被评为“金陵十八景”之一,清朝和民国时期又相继入列“金陵四十八景”。历代名流墨客慕名纷至沓来,诗画咏叹抒怀。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南巡江宁(今江苏南京)登临有感,不禁诗赞该山为“第一金陵明秀山”。
徐徐展轴品览,但见繁茂幽密的树木丛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山径自下穿越而上,几位路人(其中似乎也有画家本人的影子)情致悠然,冒雨登山而行。漫山遍野苍松挺拔而立,老树姿态各异,疏密错落有致。人们途中可见,角亭、石龛、梵院、寺塔、石窟等景物散落山间,远近层峦叠嶂,山崖深壑险峻,天空烟雨淅沥,山间云雾氤氲。整幅画面平中寓奇,超凡脱俗,富有自然生气活力,平添了不少空间的纵深感。画家在该图轴的右上侧,以行笔款识记事:“甲戌(即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冬孟。明止挈游栖霞,冒雨登眺,情况颇饶,归而图此请政。吴门张宏。”随后钤有“张宏之印”、“君度”两方阴文印鉴。当时张宏57岁,正值绘画创作的盛年期。
此后经历100多年的光阴,嗜好雅玩的清代乾隆皇帝在壬午(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暮春、乙酉(即乾隆三十年、1765年)暮春欣赏《栖霞山图》后,曾经两次行笔御题:“胜游冬孟挈良朋,山寺栖霞冒雨登。托兴应于前代隐,剧谈何碍法门寺。却欣粉本峰姿对,信是传神绘事能。松籁堵波率依旧,微嫌池馆较他增”、“每遇佳山愿结朋,栖霞重此事游登。古来多托烟霞客,今代殊艰云水僧。妙迹频教相印证,会心端不在工能。偶然题句书空白,亦似镌崖以日增”,借以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该图轴上陆续还钤有“得象外意”、“乾隆宸翰”、“乾隆鉴藏宝玺八玺”、“乐寿堂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若干枚鉴藏印章。此画作入清后曾典藏于北京皇宫宁寿宫,而且流传有序,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张宏的《栖霞山图》,更像是一幅风格别样的山水纪胜佳作。重视实景写生的张宏,在创作中以登高俯瞰视角构图,与传统“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三法。最先由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此后开始被广泛地运用于传统绘画创作之中。)布局有所区别的是,所作不仅具有类似西方绘画中“焦点透视”(“焦点透视”被认为是西方绘画的重要技法之一。基本原理是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画笔将之画在该玻璃板上,从而获得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作品。基本特征就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视角性和比例性。)的技法影子,而且也突破了昔人画作常见的近、中、远景传统布局经营模式。高耸的山巅、险峭的岩石、繁茂的树丛、通幽的曲径、古朴的井亭、缥缈的烟霭以及历史悠久的佛殿和摩崖石龛等等,皆一一写实般地记录于图中。画家以短触的笔法绘写树叶、枝干和竹丛等景物,表现得细致而又缜密,既有古法而又无古法;图画山岩时则以石面连皴带染,体现出张宏常见的技法特色;点景人物真切、自然,富有入世的生活情味与艺术魅力;越往栖霞深处,景色愈加幽秀……该图轴笔墨苍润兼备,设色丰富淡雅,虽然构图较密但仍旧气脉上下贯畅,使得画面清新幽谧,古韵盎然,虚实相生,灵动且富于传神,给人以如临真境之感。张宏在《栖霞山图》的创作中,似乎也隐含着某些对于光影、明暗处理等方面的技法。虽然也迥于昔日工笔山水画法,但从中仍可窥探出传统文人在山水艺术的创造中,常见的深邃悠远、典雅高致等诗画意境,同样增添了较为丰富的情思遐想空间。
明末之前,由于人们对待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除了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尽情地表达主观情感等外,绝无实景写生创作之说。明末清初画家张宏勇于突破前人的绘画窠臼,通过到真山真水中进行写生,相继创作出《栖霞山图》等一批具象山水画。张宏此举与前人通过师法自然、目识心记而进行创作的绘画方法确实有所不同,在有史可考的传统绘事中大概也未曾出现过,可谓是对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一大贡献。虽然今天看来并无多少突出之处,然而置身于整个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理性地分析看待,这在当时确实具有划时代的创造意义,因此堪称难能可贵,尽管张宏原先在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并不怎么显著。譬如清人秦祖永虽在《桐阴论画》卷上中,将张宏归为“书画名家”行列,但认为其作品水平尚属“能品”一类,“盖师法石田翁(指沈周),而未能赶脱者”;明末清初姜绍书在《无声诗史》卷四中,也认为张宏的画品仅在“能、妙(品)间”;清代前期书画鉴赏家张庚《国朝画征录》中的评价则认为张宏绘画“苍劲雅秀,萧疏淡远”,因为见到张宏的《沧浪渔笛图》和《松柏同春图》后,赞曰“不让元人逸品”;而明代末期书画理论家朱谋里在《画史会要》卷四中则仅有“张宏字君度,吴县人”短短几个字的介绍,明末清初另一位文人徐沁在《明画录》卷八《汇纪》中也有相同的记述。至于其他前人典籍中有关张宏的生平事迹,记述得亦比较简略。从昔日典籍文献中还可感知,张宏在前人眼里充其量也不过是明末清初画坛上的一位中小名头画家罢了,故而难逃在历史的尘嚣中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的结局。这些现象一直延迄当代。
不过从认识论角度看待,对于任何历史的全面客观认识,始终需要有一个不断循序渐进、循环反复的过程。这些现象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不乏证例,譬如在清初画坛“四王”思古气息的笼罩下,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艺术成就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而重新认识他们的历史地位,大约已是到晚清、民国初期了。明末画家张宏重视写生的创作方法虽然匠心别具,艺术成就斐然,但在其后的画坛一味追摹传统、守旧束缚的氛围中,确实很难得到公正的认可。随着时光流转和对画史的重新研究认识,张宏现已被人们誉称是一位明末以来开启了中国写生主义先河的绘画大家。当代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画艺术的美国著名学者高居翰先生,在其《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等著述中,对张宏的绘画成就尤其推崇,而且赞誉有加:“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将他从原来不受中国画史垂青的处境,提升并尊奉为卓越、具有原创性且极为引人入胜的画家。”
历史岁月匆匆而过,现代国画大家傅抱石李可染、石鲁等人亦曾热衷于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创作,他们在为中国画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学术性贡献。但那也是在相距张宏重视写生之后,大约又经历300年左右时光的事情了。


张宏(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皴染结合为其特色。所作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他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并在画作中体现出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他主要宗法沈周、文征明,并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学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风格。张宏平生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注重外师造化,汲取绘画养分,藉以开拓创作视野和体悟艺术真谛。所作人物画,线条疏朗,形神俱佳,散聚得宜,皆具天然逸趣。

“写生”一词,是因为美术史上的五代“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的腾昌祐到宋“写生赵昌”的历史发展,而获得了在品评上的意义。此后,凡是国画临摹花果、草木、禽兽等实物的都叫写生;摹画人物肖像的则叫写真,而与之相应的有“写心”和“写意”。历史上的画家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不言写生,可是,生活对于画家的艺术发展却有着一定的影响。到了明末吴门画派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写生,首先是由明末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张宏发起的。

张宏把写生当做作画的基本形式,并加以创作,以山水为主,他带着画笔走进了大自然中,去自然中汲取艺术养分。这就是明画录所记载的“张宏,重写生,师法自然。”这句话在今天听起来很平常,但是在明朝时期,写生可被看做是另类了,甚至还会遭到一些守旧画家的反对。

在当时南方很多画派都是一味的临摹古人,有的干脆直接把古人的画作拆开重新拼装,东拉一座山,西取一棵树,拼凑起来当做自己的作品。在这个时候张宏以其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才思,深深地感觉到了传统书画技法的陈旧与落后,于是就不顾同门和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扛起了绘画创新的大旗,并为之奋斗了一生。时至今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翻开历史发现了张宏的这些贡献,无不为之惊叹不已。

前人有云:平居有古人,则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乃精神始出。张宏的绘画,与文人画中被反复描绘的幽山野水不同,相比隐逸山水的冷寂清疏,远离尘世,多了一分平实质朴的入世精神。不论从题材、立意还是技法表现上,都显得真切、自然、美好、感人,富于生活的情趣,引观者共鸣。笔墨得于沈周而有自己的个性,“苍劲雅秀,萧疏淡远。有古人而又无古人。”凡是历史上成功的画家,都是既遵循前人的足迹,又加以改革创新,成立自己的风格,方能开启后世之追寻。

张宏具有着前人的深厚笔墨功力和融合而成的自身风格,承上启下地带动了晚明绘画的发展,使晚明绘画向着一个更进步更广阔的方向前进,当之无愧地成为明末画坛的领军人物。张宏不拘绳墨,求实创新地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为后世绘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引吴门学者追随之,尊崇之。

编辑:沙莎啦

爱生活〡爱艺术〡爱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明末画家张宏的《栖霞山图》轴窥探其具象山水画艺术
国画流派
揭秘明代著名画家张宏作品是什么样的风格?
明清时期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画各大画派详解
沈周---明代之后影响后世深远的一代国画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