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法门寺金银器文物上的书法

唐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发愿文匾


唐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发愿图


唐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



唐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部分)


198743日,古丝绸之路上的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了2500余件文物,其中金银器121件(组),珠宝玉石40件(组),丝锦织品700余件……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祭品之稀、品种之贵、品类之珍、品相之美,引来宗教界、学术界和有关人士的热情关注。法门寺考古被称为“新中国十大考古之一”。其中,在法门寺出土及历代遗留的相关文物中,有很多与书法艺术相关,值得我们去研究、鉴赏。其中既有唐《志文碑》、唐《物账碑》、金《奉赞法门寺真身宝塔诗》刻石、金代经幢、金《天王院香雪堂碑》、明《大洲居士题赞法门寺痴僧诗》等刻石,又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上錾刻铭文或墨书题记。

本期微信刊发法门寺博物馆姜捷研究员概述文章,更多精彩请阅览纸质版2020年第4期《中国书法》。(编者)


明代法门寺真身宝塔

 法门寺出土文物研究概述
姜捷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


1987年初,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宝塔,成立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三级考古队。1987年4月9日打开地宫第一道石门,由第一道门进入地宫的隧道,地面撒满铜钱,尽头并立着两通石碑,一通是《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账》碑,此碑详细记载了封闭地宫时,皇室贵戚、内臣僧官供奉佛指舍利的金银宝器、衫袍衣裙等名称、大小、重量、施奉者姓名的全部情况。另一通是《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碑文记载了法门寺的历史延革和佛指舍利的形状、大小尺寸、色泽等。这两通石碑一个讲历史,一个是文物清单,它们的发现是考古工作学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极为罕见,不但是我们了解法门寺,认识地宫珍宝的指南,而且也是研究长安佛教历史的珍贵资料。



唐  智英造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


两通石碑的后面是第二道石门,由第二道石门进入地宫前室,在这长4.0m、宽1.0m的前室放置有一批镶金带银的丝绸织物,还有汉白玉阿育王塔,塔后两侧各蹲一只圆雕的汉白玉金毛狮子,作为阿育王塔的守护神。
第三道石门上残存一尊彩绘浮雕天王像。打开第三道石门进入地宫中室。巨大的汉白玉灵帐位于中央,周围堆放丝绸织物,灵帐前方是鎏金象首金刚铜熏炉,其后是一尊捧真身菩萨,菩萨的底座下是5件流光溢彩的蹙金绣衣物,菩萨旁边的一只檀香木箱子里,有13件瓷器,它就是整整失传了千余年的秘色瓷。


唐  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银赐杖(局部)


唐  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



唐  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铭文(局部)


打开第四道石门进入地宫后室。两页门扇上为高浮雕彩绘护法天王。地宫后室更是金壁辉煌,八重宝函就安置在地宫后室北部,两尊汉白玉圆雕护法天王护持在八重宝函的左右。后室为塔的中心部位,顶上有天井盖,盖下是银箔制成的宝帐镜花。后室后墙跟处设有秘龛,龛中置一铁函,铁函内分别供养着感应舍利和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发掘表明,现存于法门寺的唐咸通十五年(874)地宫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佛塔地宫。地宫位于唐代塔基的中心部位,总长21.125m ,宽2.0 2.3m ,总面积32.48 平方米。地宫平面略呈长“甲”字形,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和秘龛等七部分组成。



唐  鎏金团花银碢轴


唐  鎏金团花银碢轴(局部)


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


以地宫出土文物为基础建立的法门寺博物馆,在大唐宫廷文化方面的资源禀赋无与伦比,地位极其特殊和重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首先是因为法门寺藏有世界现存唯一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其次,是罕见的大唐宫廷文物集群留存。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宫廷文物集中保留下来的只有两个地点,一个是故宫博物院,另一个就是法门寺博物馆。

在全国五千多座博物馆当中,法门寺博物馆馆藏的这批地宫出土文物等级以上的藏品数量加上国宝级藏品数量占全部馆藏文物数量的比例,堪称国内翘楚。


八重宝函





唐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局部)


建馆三十多年来,其研究成果,也彰显出法门寺博物馆的文化软实力:

1.开创和引领了中国茶文化研究

在法门寺唐塔地宫金银茶器具发现之前,与茶相关的研究,我们国家基本上处于农学领域的茶叶本体研究范畴,茶器具和相关的风俗、制度、文学等人文学科领域的茶文化研究几乎是空白。法门寺金银茶器具的发现,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研究最为精彩的第一页。199411月法门寺博物馆举办首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此拉开了持续性的大唐茶文化研究的大幕,截止到去年,我们先后举办了五届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国内外茶文化界顶级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被学术界誉为国内外同类学术研讨会中,学术氛围最为浓厚的交流平台。多年来,法门寺博物馆研究人员具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系列研究成果,不断给学术界带来惊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茶器具考古研究上的突破。发现和确认了中国最早的三个流行系列与组合的专用茶器具,即唐代的金银茶器具组合、石质茶器具组合、外黑内白瓷质茶器具组合,同时在文献研究与器物研究的相互印证上,发现和确认了《十六汤品》这一晚唐茶学文献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2)发现和证实了中国古代三种主要饮茶方式在唐代同时并存的重要文化现象,突破了学术界固有的线性思维局限,对研究饮茶方式的演变,提供了更加真实和全面的认识架构。(3)发现确认了唐代首都长安在唐代茶文化发展史上所具有的源头地位、中心地位和关键作用,成为整个中国乃至国际茶文化溯源归本之所在,为丝绸之路起点的文化内涵结构研究,确立了一个崭新的观察视角和资源构成平台。同时在我们研究中,还进一步发现和确认了陕西在中国饮茶发展史上的源头地位和关键作用。以法门寺博物馆担纲主持的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国际茶文化学会命名的法门寺唐代茶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国际茶文化学会古茶器具研究院,已经成长为一个响亮的学术品牌,法门寺博物馆已被公认为我国茶文化研究的重镇之一,在中国茶文化界可谓独树一帜。



唐  鎏金双凤衔绶纹御前赐银方盒墨书


唐  鎏金双凤衔绶纹御前赐银方盒

唐  鎏金双凤衔绶纹御前赐银方盒铭文


2.推动和丰富了中国香文化考古学研究

在中国考古学的研究领域中,香具的研究长期处于零星资料的积累阶段。因此,香具的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有待新发现推动的全新课题。事实上,同时期国内有关香文化的研究基本上等同于对香料本体的研究,香器具的研究由于缺乏考古资料的支撑,相关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成果。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二十余件香具及相关器物,几乎囊括了迄今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唐代典型的金属香具类型,堪称集有唐一代金属质地香器具之大成,为迄今我国唐代考古史上数量最多、种类最繁、等级最高的香具实物集群性发现,是中国香具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以此发现为契机,近年来,我们首次对这些香器具进行了分类和功能性研究,在长期沉寂的这一学术领域中,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地宫出土的香具以金银制品为主体,也有少量铜制品,器型包括:(1)各类立置式香炉、龟形炉、调达子等。(2)各类执持式香炉,如长柄手炉、香囊、熏笼等。(3)盛贮类香器具有香盒、大小香宝子等。(4)辅助类香器具,有香案、香匙、香筯等,琳琅满目。这批精美绝伦的香具,在我国香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反映了这批香器具从宫廷行香礼器向“礼佛供香”的佛教供养器的功能转变和互换,更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大唐全社会用香的普及、朝贡调运和使用香料获得了体制性和制度性的安排、大唐香料贸易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等。此外,我们还联合中科院大学的任萌进行了法门寺出土香器具中残存香料成分的分析研究,发现和证实了进口的沉香、乳香、橄榄香等品种,其中橄榄香为国内首次发现,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这些高起点、高水准的研究发现,在中外学术界都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香文化热的兴起,20154月,法门寺博物馆联合浙江省博物馆适时举办了一个名为“香远益清——唐宋香具览粹”的专题展览,迅速将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传播和展示,成效显著,被誉为国内同类研究和展览中,学术性最强的一次高水准新成果展示,极大地推动和丰富了中国香文化考古学研究。



唐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铭文


唐  鎏金仰莲瓣圈足银阏伽碗铭文


3.改写中国陶瓷史的秘色瓷发现和研究

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14件秘色瓷,解开了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千年之谜,使得秘色瓷研究迅速成为陶瓷界的热点话题。多年来,我馆学者在秘色瓷研究的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关于“秘色”的含义。这是秘色瓷研究的最基础课题。我们从唐人用语的语义学角度研究认为,“秘”字为宫廷皇室专用品的前缀用字,有稀见、罕见、珍贵的意思;“色”字在这里专指等级、品级,与色彩、颜色无关。因此,秘色瓷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皇室专用的宝贝瓷器。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识。(2)关于秘色瓷的分类。分类研究是所有研究的前提。我们强调有两个种类的秘色瓷存在,一类为髹漆平脱黄釉瓷,一类为青釉瓷,两者在釉色和工艺上完全不同,判然有别,这是我们在秘色瓷研究和展示上,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不能只讲一类,回避另一类。(3)关于秘色瓷的年代和产地。近年来,我们在馆藏青釉八棱净瓶底足发现刻有“公”字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2016年浙江上林湖后司岙遗址出土的晚唐同类器物底足上也有“公”字款,这使得法门寺青釉类秘色瓷年代和产地问题同时得到初步印证和解决。至于髹漆平脱黄釉类秘色瓷,年代和产地问题仍然是个谜,但也不至于无从谈起,从相关文献上看,髹漆平脱类的秘色瓷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手里,比青釉类秘色瓷早了100年左右。从盛唐、中唐到晚唐,黄釉类陶瓷器基本上都是北方的产品,因此,对于髹漆平脱类秘色瓷的产地,我们更期待于北方地区考古发现取得突破。(4)关于秘色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意义,其他老生常谈的意义不必啰嗦,只捡最重要的一条来说,就是改写了中国陶瓷史,把官窑瓷器出现的历史,从宋代提前到了唐代;地域上讲,也是梦回大唐,从北宋开封转移到了大唐长安,又一次证明,大唐长安是很多梦开始的地方、是很多文化现象创新和起步的地方。(5)关于秘色瓷的实验考古学研究。也可以叫做从制作工艺的角度对文物进行模拟复原的研究,我们通过柔性引进人才的措施,分别进行了青釉和髹漆平脱黄釉两类秘色瓷的实验考古学研究,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两类秘色瓷制作的全工艺和全流程,力图使研究成果具备与文物本体接近或等同的科研价值和陈列价值。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两类秘色瓷的模拟复原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产生了十分积极的社会影响。



唐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部分)


唐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部分)


4.填补空白的丝绸制品实验考古学研究和捻金线研究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丝绸制品数量大、品种多,所承载的科技、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量极大,是唐代纺织品考古的一次空前的发现。由于绝大部分纺织品的揭取保护工作尚未完成,没有移交给我馆。馆藏少量的出土纺织品中,有保存状况最好的五件蹙金绣微缩冥衣。我们与相关科研单位联合,围绕两个课题分别进行研究。(1)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五件蹙金绣微缩冥衣进行了实验考古学研究,复制研究工作进行顺利,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与陕西考古研究院和西工大合作,对纺织品中的丝芯缠金线进行了制作工艺的专题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唐  智慧轮造盝顶纯金宝函


唐  智慧轮笔顶纯金宝函铭文


唐  素面云头银如意


唐  素面云头银如意柄铭文


5.唐密曼荼罗文化的全新研究和展示

法门寺唐塔地宫发现的唐密图像、法器、纹饰,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使沉寂了大半个世纪的唐密研究,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唐密图像研究的核心是正本清源,恢复其本来面目。经过我们近几年的缜密考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并迅速将成果体现在了相关陈列改造当中。这些成果有以下几个要点:(1)首次确认了法门寺地宫唐密文化的基本构成。曼荼罗图像集中分布在七个舍利宝函和一个捧真身菩萨基座之上,共有各具特色的唐密曼荼罗图像25幅(这是加上了复原出的第八重木函四幅图像之后的数字);此外,与密教相关的器物也多达24件。这些唐密文化的基本构成和统计数字,我们以前并不十分清楚。(2)发现并确认了唐中宗时期世界最早的曼荼罗图像出现在法门寺地宫的重要史实;同时明确了国师法藏在汉传密教史上的重要地位。(3)从经典依据和图像证据两方面,梳理明确了八大菩萨与八大明王的图像转换和对应关系;同时明确了在盛唐至中唐时期体系化的诸多曼荼罗图像中,八大菩萨、八大明王属于密教高僧不空制定仪轨的佛顶尊胜曼荼罗体系,反映了盛唐至中唐时期唐密曼荼罗图像构成的一个特色。(4)重新界定了45尊宝函造像的构成,图像内容为金刚界基本面的37尊与佛顶尊胜体系中的八大明王相结合而成,称之为“金刚界与佛顶尊胜曼荼罗”,是晚唐密造像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意义的图像构成。(5)重新界定了捧真身菩萨基座的五幅曼荼罗图像内涵:仰莲顶面的大日如来法、报、化三身咒轮(真言)为“法曼荼罗”;仰莲三十二莲瓣与五方佛种子字构成“金刚界三十七尊曼荼罗”;仰覆莲中腰为“四大天王曼荼罗”;覆莲上的八大菩萨种子字与八大明王构成“佛顶尊胜曼荼罗”,整个捧真身菩萨的仰覆莲基座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刚界与佛顶尊胜曼荼罗”,与四十五尊宝函的图像形成了对应,充分彰显了晚唐时期金刚界曼荼罗图像演变的时代特色。(6)八菩萨曼荼罗作为法门寺地宫唐密图像的基本构成,随着时代变化和唐密的体系化发展,从初唐后期到晚唐,从进入佛顶尊胜曼荼罗体系,最后又结合进入到金刚界曼荼罗系统,呈现出贯穿始终的发展活力。(7)明确了唐密第七代宗师智慧轮在汉传密教史上的重要地位。(8)世界上最早的八菩萨曼荼罗图像诞生之后,对巴蜀、吐蕃、敦煌、南诏等地的石窟造像,以及日本东密、辽代应县木塔、辽宁朝阳北塔密教造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反传印度,体现出长安——法门寺在唐密曼荼罗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如意长柄银手炉


  如意长柄银手炉柄铭文


  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


  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铭文


6.玄奘大师与法门寺关系的研究和新发现

首次揭示出玄奘大师在法门寺发展史上所起的关键作用。(1)是玄奘选择了法门寺作为安奉佛指舍利的场所。(2)玄奘与道宣共同策划了法门寺舍利“每三十年一开”的说法,并通过外国僧人向皇帝游说,最终由唐高宗和武则天确定为唐王朝的一项特殊的制度性安排。这是玄奘归国之后除译经之外,与朝廷互动的一项重大成就,政教双方各得其所、各得其用,对走向盛唐的国家发展,对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变迁,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一项在中国政教关系史上充满想象力、充满大智慧和大格局的互动案例。(3)梳理并明确了玄奘大师及其所处环境刻意隐藏和淡化处理这段历史的背后原因,深化和丰富了对玄奘的人物研究。



  鎏金迦陵频伽纹壸门座银棺




  智慧轮造壸门座盝顶银宝函及铭文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铭文


7.法门寺舍利来龙去脉研究获得重大进展

 1)从与真身舍利相伴的水晶球性质的追问,到感应舍利的确认,是文献与考古资料互证的重要发现。(2)新认识:指骨舍利、影骨舍利、感应舍利,共同构成了法门寺特有的三位一体舍利体系。(3)初步理清了指骨舍利从印度到中国的前世今生,是佛教中国化的象征。(4)后世层出不穷的佛指影骨及其图像和故事,显示出唐代法门寺制度化舍利迎奉产生的巨大影响。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铭文


  鎏金鸿雁纹壶门座五环银香炉


  鎏金鸿雁纹壸门座五环银香炉底部铭文


以上研究成果,每一项,都具有修正认知、解开谜团、填补空白的重大学术意义。一系列重大学术研究成果表明:法门寺博物馆馆藏文物本身、馆藏文物背后的人物故事、法门寺博物馆馆藏文物承载的诸多元素,都有着世界级影响:如号称“二圣”的唐高宗和武则天,是中古世界历史上最为强大国度中如雷贯耳的大国领袖;玄奘法师是享誉世界的中华民族“脊梁”式民族英雄;道宣律师也是世界佛教史上著述最丰、历史意识和佛教戒律规范意识最强的著名高僧之一;真身指骨舍利,更是佛教徒最为景仰的最高圣物;有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背景的域外琉璃器与佛教圣物共处地宫,不仅见证着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历史辉煌,也彰显着大唐国度所秉持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秘色瓷、金银茶器具均为大唐宫廷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极品,象征着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外输出的三大类商品的最高品牌形象,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印象符号。此外,诸如中国茶文化、香文化、官窑瓷器在唐代的创立,唐密曼荼罗的重现等等具有大唐文化原初性、至高性的文物内涵,都在法门寺博物馆三十多年的研究中得到确认和还原。法门寺唐塔地宫的发现和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成果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下,法门寺博物馆馆藏文物题材具备了率先代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核心价值和世界性元素。全面准确认识和发掘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明确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二元文化内涵特色,明确大唐文化的主导作用,从全新和多维的视角还原和展示这段历史中的关键内容,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是落实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抓手。

(作者系法门寺博物馆研究员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炉台


炉台盘面之双凤衔绶纹饰

  鎏金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底部铭文




  玳瑁开元通宝



  鎏金镂空银莲瓣藻井


  鎏金镂空银莲瓣藻井(局部)


  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


  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局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丨法门寺金银器文物上的书法
<原摄>法门寺(三)地宫宝藏
中国的古寺(11)-----陕西法门寺
走进法门寺
法门寺十大世界之最:千年秘密浮出地宫(图)
西安法门寺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