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镇抄写《心经》隐逸比陶渊明还要决绝


  吴镇 墨竹谱册之二十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0.3*52cm

  《他的隐逸比陶渊明还要决绝》

  草书《心经》是元代诗书画家吴镇(1280-1354)传世的唯一单幅书法作品,高29.3厘米、宽20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经书为吴镇 61 岁时所书,写于至元六年夏四月,其文字与玄奘译本稍有出入。此卷书写流畅,恣纵而不离规矩,在章法处理上较多注意上下连带关系,体势流畅平稳,笔笔中锋,遒媚而奔放。加之运笔过程中的飞白和墨色的变化,淡远与浓重交织,笔力雄劲,墨气浑厚。


  该幅草书线条凝练,笔划圆转流逸,风格清逸萧淡、神采飞动,得唐人遗韵,冷隽清逸之气如料峭云崖之老梅干枝,给人以超拨苍秀的美感。一言之,此幅《心经》为吴镇精心之作。




  除了这件单幅《心经》,吴镇的书迹都是他在画作中的诗文题识。其书法主张,可从他的一首自题画竹诗窥见一斑:

  图画书之绪,毫素寄所适。

  垂垂岁月久,残断争宝惜。

  如由笔研成,渐次忘笔墨。

  心手两相忘,融化同造物。

  好一个“毫素寄所适,心手两相忘”!用这句诗来评价吴镇自己的这幅《心经》,再贴切不过了。而这种书写的意趣,也深刻暗合了吴镇孤寂的人生与孤傲的品性。

  吴镇是谁?他没有苏轼、唐伯虎、八大山人这些古代文艺界大V如此如雷贯耳,以被当代世人所深知。但他堪称中国文人画发展的传奇,其隐逸情怀垂范后代,是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节点。虽然在世时不是声名远播的文化大明星,但被后代追认为著名的绘画“元四家”之一。“元四家”其余三人是黄公望、王蒙、倪瓒,其中,黄公望为传世巨作《富春山居图》的作者。


  吴镇 渔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76.1*95.6cm

  解读吴镇的生命密码,不得不提到中国的隐逸文化。隐逸是中国文人特有的出世方式与安身之本, 也是中国文化中一种不可忽视的人格类型。隐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在古代典籍中都有专门记载,比如《后汉书》中有《逸民列传》,《宋史》、《明史》中有《隐逸传》。最早的隐士是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 他们本是商代贵族,商亡后不愿向周称臣,誓不食周粟,后饿死于首阳山中。这种选择为后来的隐士标注了生命的内涵:坚决捍卫独立人格与自我意志,宁愿苦寒过活,乃至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隐士”与“官僚”是相对而言的,都是社会中的知识精英。隐士的含义是说,这个人本有道德与才干,原是个做官的料,但由于某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他没有进入官场;或是本来做官好做得好好的,但最终离开宦海,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起来。后者最著名的要数陶渊明了。先仕后隐的陶渊明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归园田居,是诗与酒中返璞归真。


  吴镇 芦花寒雁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吴镇的隐逸比陶渊明更果断,更不假思索。

  吴镇的远祖系汝南,今属河南,其先辈们都与宋室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且有着显赫的社会背景,其中许多是两宋的台阁重臣。然而,这却造成了他终生拒不仕元的想法。吴镇所生长的元代,是汉族文人最倒霉的时代,异族推翻了汉人政权,然后取而代之,令元初的汉族文人陷人不可自拔的“亡国之痛”。青年时代的吴镇望着故国山河,便笃定了出世的人生道路,连尝试做官的欲望都没有。此类“节士”在古代并不少见,每当改朝换代,或是异族入主中原,总会出现一大批。比如明末清初的傅山,故国倒落后,他整天穿着一套红衣服,以示对朱氏王朝的念念不忘。


  吴镇 渔父图(12) 华盛顿弗利儿美术馆藏


  吴镇 渔父图(16) 华盛顿弗利儿美术馆藏

  吴镇年轻的时候,曾经游历杭州、吴兴等地,饱览太湖风光,大自然的真山真水陶冶了他的情感,融化了他的心志,又愈加让他坚定了不仕元朝的意愿。

  江南之美,美在水。而包孕吴越的太湖,正是江南美的精华所在。茫茫太湖,山环水绕,山裹湖岸,湖中有山,好似一幅悬挂天地间的泼墨山水画廊。嘉兴人吴镇一生对太湖情有独钟,把它当做隐逸的圣地,留下了许多赞美太湖景色的诗句,在其题画诗及题跋中,经常提及太湖及其各处地名。其中,《平林野水图》题诗写道:

  平林方漠漠,野水正汤汤。

  苍茫日欲落,辛苦客异乡。

  草店月回合,村路迂处长。

  渡头人散后,渔父正鸣榔。

  吴镇一生安于平民生活,长期贫寒,曾做过乡村教师,一度以卖卜谋生,但情志高逸,正如他的一首题墨竹诗所说:“傍云傍石太纵横,霜节浑无用世情。若有时人问谁笔,橡林一个老书生。”在他自己眼里,他什么都不是,不是官宦,不是名流,不是富人,也从来没有有意于此,只是甘心做一个“老书生”。

  他博学多识,但性情孤高,少与文士缙绅往来,当时鲜有知之者。或许,乡邻所知道的只是,村子东头的一居茅屋下,住着一位古怪的“老书生”,不爱与人打交道,整天画卖不出的画。

  在绘画中,吴镇傲骨挺立,绝不臣服于市场,不轻易给人作画。据传,在他一生长居的魏塘,有一位画人盛懋与吴镇比门而居,其画颇取悦时人,画名远胜吴镇,四方求画者接踵而至。而吴门问津者寥若晨星,几至门可罗雀,得其妻讥嘲。而吴镇忿而对之:“二十年后不尔。”他对自己的艺术信心满满,不轻易媚俗。果不其然,入明后,吴画声名鹊起,而盛画则如泥沙被历史淹没。

  纵使生活苦寒,但吴镇乐于质朴本性与散淡作风。他有这样一首《写菜》 题诗:“菜叶阑干长,花开黄金细。直须咬到根,方识淡中味。”平淡近似大白话的诗语,包裹的是“淡中味”的生活追求。守持恬淡的生活,保持固有的天真,这边是吴镇的生命景象。

  吴镇喜爱梅花,于是,在屋前屋后都种上了百株之多的梅花,还自比北宋梅妻鹤子的林逋,自号梅道人,以标示人格的清正与孤高。晚年的吴镇,改号为“梅沙弥”,成为佛教徒,时与友人会于精严寺僧舍,心仪佛门。在他死前,还自选生圹,自书碑文:“梅花和尚之塔”。他卒于元至正十四年,终年七十五岁。

  在吴镇的艺术创作中,渔隐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画了大量的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借此,即可透视他的绘画的真性,又能管窥他的独特的禅学。

  渔父,是中国古代哲学与艺术中的老话题。《楚辞》与《庄子》中,都有《渔夫》篇。前者《渔夫》中的屈原洁身自好,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放逐于江湘之间,忧愁哀吟;而渔父则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怡然自乐,认为君子不应凝滞于物,应该与世推移,任运而行。《庄子》中的“渔父”则是道学的化身,提倡顺化一切。


  吴镇 渔父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4.7*29.7cm

  其后,“渔父”几乎成了隐逸的象征,这在大量的渔父题材的诗歌中,可明确感知。比如唐代张志和那五首著名的《渔歌子》,其一最为后人广知,优游性海的淡然跃然纸上: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同于安稳的山居,渔父生活于“江湖”之中,“江湖”是险恶的代名词,浊浪排天,充满格杀与掠夺、功利与占有。渔父或捕或钓,总在风波中出没。“渔父者,虐杀也。”明代董其昌题《渔乐图》有此语。而渔父偏偏将虐杀之地变为隐乐之国,不是远离江湖与风波,而是就在江湖与风波中寻觅心灵的安静与性情的自在。吴镇的“渔父”艺术,正是从风波中把握生命的智慧。

  吴镇在一叶随风飘万里的江湖中画他的感觉、吟他的情志。其《渔父词》有云:

  风揽长江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藏深浦,系长松。直待云收月在空。

  碧波千顷晚风生,舟泊湖边一叶横。

  心事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在风卷浪翻的危险中,他只有“乐在风波”,只有性灵的超越与洒脱、人格的纵肆与潇洒,没有惧怕与躲藏,更没有名利的羁绊。这正如著名学者朱良志先生所言,他的心灵的小船,总在风浪中、夜雨中行进。


  吴镇 洞庭渔隐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46.4*58.6cm

  我们在梅道人的“渔父”相关作品中,没有渔歌唱晚的祥和,也很少风平浪静的安宁,总是在西风萧瑟处,在暮色苍茫时,渔父以一叶之微,横于江海之上、风波之中。他不是由躲藏而藏,而是在无藏处而藏,或者说生命本无露与藏,有的只是心灵内在的安静。

  所以,梅道人有言“只向湖中养一身”。对此,朱良志解释说,真正的彻悟者,就是滔滔江海一舟人。由这一点看,梅道人的“渔隐”,已经超越了传统文人的隐逸思想。

  明末祁彪佳日记中有一句话颇有意思:“此身是天地间一物,勿认作自己。”当真正明悟到身体都不是自己的时候,也就无所谓隐与不隐、藏于不藏、钓与不钓、出走与归去、在家与不在家了。而由此观梅道人的渔父艺术,就是对人生真相的证悟,对存在本身的完整发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 吴镇 《渔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渔夫图第一人元四家吴镇
静谧的小舟
吴镇:闲情归隐逸 野竹作风骨
Artlib线上展览 | 林泉高隐——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文士的隐逸生活
只钓鲈鱼不钓名:“渔父图”中的隐逸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