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一一二)

6.始平公造像

《始平公造像》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记》盂达文,朱义章书。北魏太和22年(公元498年9月)刻。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龙门造像名品之一。正书阳文。

《始平公造像》l0行,行20字,有方界格。碑额正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 2行6字。

龙门石窟造像,有名于世。造像闻有刻字,其尤者有20种,故世称《龙门二十品》。而二十品中,又以《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最负盛名,称之为《龙门四品》。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此碑云:“遍临诸品,终于《始平公》,极意疏荡,骨格成,体形定,得其势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

    康有为又云:“龙门造像实为一体,意像相近,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

《始平公遗像》笔法特点

    自从包世臣在论书著作中提倡北朝碑版书法以来,后来康有为又在《广艺舟双楫》中进一步尊魏卑唐,于是书风丕变,蔚为风尚。康有为认为学书应从方笔始,他主张先学方笔,因为写方笔一定要铺毫,不用力就不能成书。先学方笔能够练习腕力,使写出来的字笔笔挺峻,多力丰筋。他又主张学方笔要从“龙门造像”人手,“龙门造象”一般以二十品为代表,而二十品中首推《始平公造像》。

    首先,由于刀锥镌刻风雨剥蚀,石刻上字画的下笔收锋,牵丝映带,往往损失变形,因此临写时就要透过刀痕石花;从理解它的用笔而予以补充恢复,才不致为刻石形象所

迷蒙。如魏碑里的三角点,横直画落笔收锋,转角挑趯,掺杂了许多刀痕,掩盖着斑剥的石花,如果着意描摹,就显得做作。写横直画用笔要缓去急回,势尽力收,但收锋形式微有异同。有上挑如《魏灵藏》的、有下拖如《始平公》的(顺势向右下提出,空势收锋),亦有原处驻锋力收,如“不”字中直的用笔。看来作者对这些笔势往来似乎认识不清,所以用笔时就显得犹豫疑滞。再如作品用笔虽粗,但仍不免有单薄之感,这是笔锋不中,着纸平拖直过的缘故。这种情况在长大的笔画上尤其显著。《九势》说“横鳞竖勒之规”,意思是用鱼鳞的层次来形容用笔的顿挫。行笔提按,逆锋涩进,纸面受墨会育轻重徐疾之分,墨色有了深浅,点画自然浑厚。方笔之难,就难在方而有厚度,有立体感,这是偏锋平拖所做不到的。

    再说结构,试举原帖“下”、“匪”,“寻”字为例。“下”字横画左低右高,末端覆下,中竖偏左而笔势顾右。由于横直画均呈弧形,上下之间自然就呼应起来,再于交接处着力作点,以补字形上的空虚和注意到平衡整体的重心,从而打破了横平竖直的呆板结构。习作横画斜而盏,缺少覆盖映带关系的联系,致右下方字势空虚。“匪”字横横直直,这个字写平正易简写不平正就难。由于右边空,因此字势就写得略微左倾,而偏于格子的左上方,以取得总体的平衡和矫正视觉上下垂的错觉。它的第一横向上斜为的是和“非”字的横画不呈并行;左右六小横大小轻重、覆仰向背各具姿态,两边分别写成上重下轻和上轻下重,两个直也微有开合。外框左竖更是倾斜,末笔左低右高,相互支撑,特别是各笔之间,自为起讫,各有边际,形成虽密实疏、平而不板的巧妙结构。关于这点,作品中如“则”、“月”的横画都成并行,特别是不分起讫,是最最影响字形宽展和增添黑气的。习作乎稳商乏变态,似有迫塞板滞之感。“寻”字俨如壮士挺腹丽立,傲然有不可犯乏色。它把笔画处理的平平直直,几个部分层叠而下,但左边的“工”和右边的“凡”则在大小地位上安排得参差错落些,以取得平而不板的效果,上面的“彐”转角写得特别重,部位尽量向右移,使重心集中到右方,底下的“寸”字本来是个畸零的字,重心难以平衡,现在把它写得特别短,钩又写得长些重些,点则靠拢些,这样字就稳稳当当了。习作重心不稳,横画过长,不如原帖逋峭。(下章待续)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魏碑精品之《始平公造像记》
阳刻法-逐字界格-石刻所仅见龙门二十品【始平公造像记】
《始平公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中第一珍品——《始平公造像记》,以阳刚之美流传后世
北魏《始平公造像》
北朝书法讲座2 北朝魏《始平公造像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