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贵而古雅的魅力——对借古开今类型之中国画的思考


       刚在上海参加了刘国松的水墨艺术展,几天后又在重庆参观了江友樵的国画山水展。两个展览在创作思路和审美类型上的巨大反差,让人产生一个巨大的困惑:江友樵的“创造”在哪里?

       江友樵何许人?一个被20世纪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埋没了的国画天才。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仅27岁就被北京方面选中进入创建之初的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所(即今天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与所长黄宾虹、副所长王朝闻共事,是该所的元老级人物。这位诗书画印俱能的年轻后学一到北京,就受到齐白石的极度关注与关爱,又受到叶恭绰、胡佩衡、陈半丁、启功、溥雪斋、吴镜汀、蒋兆和等前辈之激赞,而北京大收藏家徐石雪先生更评价其为“天之生才甚难,或数十年一见,千万中一人”。但在江丰打压国画撤销国画画种之际,生性刚烈的江友樵居然愤然从央美辞职回归故里,从此在极度贫困潦倒但又自适其乐的状态中,与其水墨山水相伴一生,在寂寞之中离世。当江先生离世十余年后,有好事者把他的水墨山水办展公之于众,这些笔墨极为精彩的古雅山水在让世人震惊之余,又引出一个自然的问题:创造在哪里?

       江友樵的艺术显然不属于刘国松那种“创造是造出前人没有的,出来一个新的,而且在形式上一眼能看出来”的艺术。江友樵的图式前人已有了,江友樵的笔墨以“四王”为基础,有变化,但不是“形式上一眼能看出来”的那种。要懂得江友樵的“创造”,加上他诗书画印之全才,识者得有高度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画的学养。江氏虽学“四王”干笔渴墨,常用中锋,但他很智慧地亦不时辅以焦墨散锋,加上水墨皴染,这就破了一味干枯之弊。他的水墨以不同浓淡的干淡墨皴染为主,亦间以水墨渲染,且水墨皴染渲染的浓淡层次变化多端,这使其笔墨既有力透纸背的劲健苍茫,又不乏干湿辩证的对比意趣,加上干笔渴墨的勾勒和焦墨效果的皴擦,辅之以水破焦,呈现出一种苍润、朴厚、浑茫与古拙之趣。他的这种别致的笔墨效果,尤其苍润的特色,不仅为“四王”所没有,在古人及今人中亦仅见。这不是“创造”又是什么呢?但这种微妙的“创造”常人不懂,冒牌的批评家与评委也难辨。他的丘壑有沿用古人的,也有写生的,写生的图式,因特别讲究笔墨之故,亦古意盎然……这种古意盎然的境界,在创新时风中没给他带来褒奖,带来的反而是贬斥。他的作品没有那种追求“创新”,追求“现代感”的倾向,与“后现代”及“当代”更若风马牛。

       在追求“革命”“变革”“维新”“创新”的20世纪里,中国文化传统自身的若干特征或者被反对,或者被抛弃,或者被忽视。例如中国艺术的本质特征是“言志”“缘情”,此“志”此“情”皆我之志我之情,即石涛所谓“我之为我,故有我在”是也。但今天艺术之为他人服务已成公理:“走向世界”为洋人服务,求“视觉张力”为展览为评委服务,画流行风为市场服务等等,皆舍己殉人而已。“我之为我”,则我之雄强,作雄强之艺;我好古雅,为古雅之作。所成之艺,本当先悦己而后悦人,“服务”当在其后。如“我之为我,故有我在”,则我之艺术,当从我心中自然流出,其独特,是因“我之为我”迥异他人之独特。故“新”非硬“创”之“新”,刘勰《文心雕龙》所谓“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者。创新与通变之异,在于人我之别。艺术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同上)由此,则“革命”般的突变,风格主义般的硬变,魔术般的幻变,病态般的乱变,皆非从心之通变。在创新风气中,今天评论家、评委们一见新、奇、怪、乱之画即赞扬,一见形态古典端正即否定,导引出中国画界一股歪风邪气。这也是画古典形态中国画家们处境艰难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化讲“托古改制”,讲“推陈出新”,讲“借古以开今”,历史中之“古文运动”(韩愈),“古意”之倡(赵孟頫),其过程都是立足传统基础之渐进与渐变。纵观几千年中国绘画史,无不如此。哪去找20世纪画坛千奇百怪让人瞠目结舌的花样!尤其是精英艺术,其变皆在微妙精尖,水中着盐羚羊挂角,可意会而难言传。那种直接拼接西方之视觉革命,既丧失自我情志之真诚,又丧失社会接受之基础。今天美术界那种直接模仿西方的“当代艺术”折腾二三十年也难让中国人接受即因于此。再则,20世纪流行“反映论”,艺术多照相般直接“反映”现实,是为“现实主义”。如艺术家中有欲在喧嚣躁动雾霾横行的“现代化”中追求心灵净静的古典境界,岂非对现实的另一种情感的同样真实的“反映”么?且不说经千百年来演进发展的笔墨,其中又有多少情趣、韵致与意味?其中的守成与演绎,继承与通变,非个中之人无法释读。一定程度上,这是中国绘画中一种文人的古雅的当然,也是阳春白雪般高贵的艺术。当年被徐悲鸿称作“五百年来一大千”无所不能的张大千,即因从传统起家,尽管变化无穷,超逸绝尘,至今仍被某些人压在“创新”与“现代”的五行山下即一最典型之例。20世纪这个无所不有的多元的世纪中已经有西化的艺术,有中西融合的艺术,也更应该有如潘天寿与西方“拉开距离”的从中国古典传统自身演化发展的艺术。以此来解读江友樵们的艺术,解读当代中国画坛中那种形态古典而通变幽微的艺术,或许可以是又一观察的角度。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向迅 | 中国画的革新探索
刘广《 厚重的笔墨 古意的皴染 》
李婷山水画
中国画山水观
唐建:写意精神观照下的妙悟灵心
在线课堂|不拘泥于传统,在创造中转换笔墨形态——何加林山水画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