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文物说话 讲中国故事

  自史前、经夏商周三代至秦汉,中华文明在这一早期阶段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明进程与走向,也孕育并塑造了承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脉。上海博物馆于1月23日至3月26日举办的“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就将观众的视点聚焦于这一历史阶段。展览借助甲骨、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印章、钱币和建筑模型等各类代表性文物224件(组),从文字、统治、生活、信仰和葬仪这五个角度切入,探求中华文明的源流与发展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本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在文化主题展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与上博以往的展览模式相比,本次特展打破了既定的文物门类,以历史信息为线索,强调对早期中华文明这一核心主题的文化演绎,力求揭示出展品与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文物组合”所构成的“故事链”,实现对文物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深度挖掘,“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

  如“文字”板块,从史前刻符,商周甲骨、金文,战国竹简、玉版,直到秦汉篆隶文字,讲述了完整的古汉字发展脉络。“生活”板块,从陶屋到灯、镇、熏炉等室内用具,从漆木、陶瓷到青铜器皿,从车马到狩猎,从度量衡器到货币,从乐器到画像纹中的宴乐图,多角度地展示了古人丰富的生活形态和审美趣味。

  在文化主题展的新框架下,众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得以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如新莽诏版,其铭文婉转流畅而又严谨规整,是秦汉篆书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戈”鸮卣的整体由一对相背而立的鸮(猫头鹰)巧妙结合而成,是一件华丽又不失可爱的青铜礼器;鎏金鹿镇(四件)的鹿身为青铜鎏金,鹿背镶嵌以虎斑贝,作为博戏投枰铺席的四角之压,可谓工艺与功用的完美结合;商代卜骨、西周数字卦鼎为我们展示了神秘的古代占卜方式。在展览的最后部分,观众可以见到本次特展唯一的外借展品——徐州博物馆藏西汉金缕玉衣,这是已知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制作工艺最精的汉代玉衣。开展一个月后,银缕玉衣将接替其参展,来到上海博物馆的观众将有幸先后目睹两件葬玉精品的风采。

  此次特展共包含30多个主题单元,在展陈中,适当增加了文物的背景信息与相关的辅助说明,以便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此外,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平台还特别推出此次展览的“专家讲解”,由上博研究人员对各个展柜的内容进行专业导览。借助这一新的导览形式,观众可以根据个人所需,轻松通过手机了解文物信息。为了更好地满足青少年观众的观展需求,上海博物馆在推出特展学术讲座和宣传手册之外,还将组织系列亲子活动,以激发各年龄层观众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兴趣与热情,进一步提升展览的社会效应。(附图为此展展品)


  《颂簋铭文》


  楚简《周易》选释


  熹平石经《诗经》残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调研 | 2019年博物馆临展现状调研
一个展览深度观察人:博物馆这十年
近70组古罗马文物 亮相中华世纪坛
“多元”与“一体” ——博物馆国际展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攻略 | “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 ”今起开展!什么时候去人最少,看这里!
美国设计师谈博物馆展览设计构思的四个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