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清李熙垣《山水图》册
清初,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在艺术界扶持画风平稳的仿古一派。画坛随之出现了仿古与遗民两派的对立。仿古派以董其昌的画论为圭臬,师古法、少创新,画风保守。遗民派则注重创新,强调画家的主观能动作用,作品多以抒发自我精神为主。清代中期,随着社会趋于稳定,清初画坛的创新之风逐渐被人们接受,出现了思想前卫、张扬艺术个性的“扬州八怪”等画派。到了清代晚期,画坛开始秉持兼容并包的态度。多数文人画家能做到取精去粕,在创作中对摹古与创新进行平衡。李熙垣便是这些融古出新的文人画家中的一员。



  李熙垣(1779—1862),字星门,号东屏,广西永福人。他是道光十六年(1836)恩贡,山水师法其岳父周位庚,作品颇具元人笔意。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的李熙垣《山水图》册为纸本设色、墨笔,每开纵24.3厘米、横30.6厘米。在图一中,画家运用了元画中常见的隔江山水模式,并以对角线的形式进行构图。画家沿画幅左下角描绘坡石、枯树,向右上方层层推进,展现出景深的效果。他在传统的构图方式下融入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展现出一定的形式变化。在此作中,近景的坡岸、枯树用笔随意、松散。画家逐步将画面重心从近景转移至画幅正中耸立的山峰上。山峰以传统的层层堆叠和干笔皴擦的技法绘出,展现出一种疏离之感。虽然画家也对人物及山间路径进行了描绘,但画面所散发出的杂乱之感难以使观者产生置身其中的欣赏体验。由此可知,画家创作此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感。他重点描绘的并不是表象世界,而是心中的景致。画家在画面左上角自题:“溪云漠漠树重重,三面楼台百尺峰。全觉此身离俗境,夕阳吟断一声钟。”从题识可以看出,李熙垣着意营造的是一个个人情感空间。由此,那些看似杂乱的树木晕染及凌乱的苔点也显得合乎情理。

  相较于图一,图二展现出更多的趣味性。此作构图趋于平稳。李熙垣用传统的处理方式,以不掩视线为原则,将树木绘于画幅两侧。画家在画面中心位置绘出人物和屋宇,使视觉焦点更加清晰、明朗。与图二的紧张氛围相比,此图所展现出的意境较为平缓。虽然近景树木仍表现出一定的紧张感,但远景山峦显得平和、静谧,皴法也规矩、整洁许多。两幅作品都以干笔绘成,但画家对图二中的物象轮廓描绘得更为用心。画家在作品中自题:“澹雾轻云匝四垂,野吟何处最相宜?疏林一路斜阳里,陌上秋风动酒旗。”从这首较为世俗化的题画诗中可以看出,画家所追求的是安逸悠闲的心境。

  李熙垣在《山水图》册中借用了多家绘画技法,并将其融会贯通。图一近景树木的勾勒方式运用了非正统笔法中的“草笔”,即每一笔均在不离开纸面的前提下突然改变行笔方向。此种画法既抒发了画家的个人情感,又彰显出其深厚的笔墨功力。徐渭、朱耷也常以“草笔”入画。李熙垣对点染技法也展现出独到的见解。图一中,画家对树叶的小面积晕染展现出具有泼墨意味的实验性风格。这种层层晕染的积墨法也被龚贤所惯用。图二中,近景繁杂的墨点营造出紧张之感。这与梅清、石涛的绘画风格相近。

  从李熙垣《山水图》册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已经摆脱了清代早期门户对立、格调单一的弊病。此作可能是李熙垣在由桂林溯漓江到武昌的游历过程中所作。他借山水景致投射个人情感,并在作品中展现出于不同的情感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山水图》册既呈现出文人画家游山玩水时所见到的景致,又含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这种创作方式显然是时代要求使然,展现出对摹古与创新的有效融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藏品萃华 |宋人丘壑元人笔 —— 蓝瑛的《松岩观瀑图》
中国山水画总论之一
徐悲鸿说他们让绘画倒退300年,如今得以平反,成为大师们的启蒙教材!
明清画人录|石涛:身在空门,心向红尘,就像一团爆裂炽热的花火
十分钟读懂青绿山水画史
吴门画派领袖沈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