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夏养生之道

2012年08月08日 19:42
来源:凤凰综合


立秋,一般被认为是秋天的开始。然而,无论是气候特征,还是人们的感受,这时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秋天。此时,余暑未消,既有秋老虎发威,又有频繁降雨导致的湿气过重。这就是中医讲的“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王冰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也有人认为,从立秋至秋分,甚至寒露时称为“长夏”。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其哲学基础,木、火、土、金、水,在内脏对应归肝、心、脾肺、肾,在四季则对应春、夏、长夏、秋、冬。  饮食起居精神各有侧重  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饮食养生———清热祛湿健脾淡补慎吃冷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长夏是湿热天气,脾脏生清降浊功能削弱,乏力、消瘦、大便不调、烦躁都直接或间接与湿热内侵、脾胃功能呆滞、消化吸收不足有关,而饮食养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在长夏季节里,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为主。

清淡进食守规律

食物种类要多样,注意色、香、味、形、质等的搭配,以刺激食欲。饮食规律有定时,切忌极饥而后食。适当吃些清热类食物,如冬瓜、豆类、小白菜、苦瓜等,及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水果、蔬菜,如梨、苹果、香蕉、猕猴桃、桃、西红柿等,以满足身体消耗所需要的营养供给。少吃油腻、易上火的食物,在吃海鲜和烧烤时,一定要注意新鲜度。慎食太多瓜果冷饮,以免刺激肠胃,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胃寒或有轻度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

主动补水花样多  长夏闷热,人易出汗,所以要特别注意补水,不要等到感觉口渴再饮水,要经常、少量地喝些水。要尽量少饮酒,因为酒亦主湿。除了矿泉水外,牛奶、豆浆、粥、汤等流食也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例如:早餐喝豆浆,午餐喝汤,晚餐喝粥,白天喝茶,睡前喝牛奶等。脾胃不好的人,可以自制凉茶或药粥调养,里面可根据个人的口味喜好适量加入莲子、枸杞子、麦冬、荷叶、丝瓜、大枣、山楂、砂仁等醒脾、益气、消食的中药,坚持服用,脾胃功能自会慢慢恢复正常。

中医清补正当时,一提到“进补”,人们总是想到鸡鸭鱼肉等食品或人参、鹿茸等补益药,这些属于温热的食物或中药,在炎热的季节确实不宜服用。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症状有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腹泻、水肿等。中医提倡,长夏宜选用清补的方法,即选用药味平或偏于凉性的益气滋阴类中药、食物进行补益,中药有生晒参、西洋参、百合、麦冬、女贞子、沙参、石斛等。食物有小米、薏米、绿豆、豆腐、萝卜、冬瓜、丝瓜、油菜、芹菜、苹果、梨、鸭蛋、猪皮、苦瓜、黄瓜、茭白、西瓜、莲藕、海带、紫菜等。

起居养生———夜卧早起适时午睡切忌贪凉

《黄帝内经》称,整个夏季都应“夜卧早起”。“暑易伤气”,即炎热的天气易伤人体之气,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要避免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长夏时节要注意不宜过于贪凉,不要让室内外温度相差太大,老幼等体弱之人慎用凉水淋浴。

科学睡眠助健康

长昼酷暑是长夏的主要气候特点,人体也应该适应自然界规律,晚睡早起,睡眠建议时间:晚上22:00~23:00入睡,早上5:30~6:30起床。由于夜间睡眠时间缩短,午睡可在短时间内提升人们的“精气神”,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改善脑部供血,增强体力和机体的防护能力。资料表明,在炎热天气适当地睡午觉可大大地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午睡的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时间过短达不到午休的目的,而时间过长不但会感觉头脑发昏,肢体无力,还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睡觉时不宜吹风扇,更不宜夜晚露宿。午睡要注意睡眠姿势,尽量平卧或侧卧,不宜俯卧和伏睡等压迫胸部、影响呼吸的睡姿。睡时特别要注意盖好腹部,尤其是脐部,中医学认为脐是人体主要经脉的重要通道,也是人体最怕冷的部位。

调节室内好气候

居室内的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日照和通风等。适宜的室内气候是保障健康起居的重要环节。以调节温度为主,室内温度以25℃~28℃,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0℃为宜,可利用空调机的除湿功能,将室内相对湿度调到40%~60%,这样的居室环境,人体会感到非常舒适,精神状态良好,思维清晰,工作或学习的效率更高。

室外活动不宜长

不宜长时间室外活动,要防出汗过多,但也不能不出汗。据研究证明,肌肤衰老的元凶是紫外线,外出时要尽量涂防晒霜,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避免在烈日下待得过久。长夏应适当地减少运动量,特别是在炎热的中午不要运动,以免中暑。穿浅色、宽敞和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每锻炼1小时,应休息5~10分钟,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锻炼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地点以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公园等室外绿化环境为佳。精神养生———静心养气神形相顾重在养神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黄帝内经》亦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长夏时节,由于湿气困脾,人们普遍会有工作、学习效率降低的感觉。据测算,约有16%的人会在夏季出现“情绪中暑”,症状有心情莫名变差、易烦躁、爱发脾气等。“情绪中暑”对健康危害甚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发火”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即便身强体壮的人,在连日的高温里也难免睡不好、吃不香、没精神、易烦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身体湿气如何除(一)
中医补气8大穴位,改善心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和脾胃气虚
中医养生的核心就是保养元气
您知道的湿气,却不了解的脾虚
脾虚和湿气重有关系吗
湿气在,百病害!湿气无,百病除!深度解析湿气、3招祛湿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