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献秦昭王书文  范雎

作品原文

献秦昭王书

臣闻明主泣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无能者不敢当职焉;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益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

语曰6:"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不然,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7,而要不足以待斧钺8,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哉!虽以臣为贱人而轻辱,独不重任臣者之无反复于王耶9?且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县藜,楚有和璞10,此四宝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11。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12?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者,何也?为其割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而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者舍之,疑则少尝之。虽舜禹复生,弗能改也。

语之至者, 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概于王心耶?亡其言臣者贱而不可用乎?自非然者,臣愿得少赐游观之间,望见颜色。一语无效,请伏斧质。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莅(lì)政:执政。莅,即"莅",临也。

2.闻(wèn):声望。

3.爵尊:指地位高。

4.不得蔽隐:不被埋没。

5.愿行:希望能推行。益:更加。

6.语曰:常言道。

7.当椹质(zhēn):用作砧板。

8.要:通"腰"。待斧钺(yuè):承受刀斧砍斫。

9.独;表反问,相当于"难道"。重:重视。任臣者:推荐小臣的人。无反复于王:对君王始终如一,忠心不渝。此句意为:即使您;认为我微不足道可以轻辱,难道就不重视推荐我的人对您的忠心吗?

10.砥厄、结绿、县藜(lí)、和璞:均为美玉。

11.良工之所失:高超的工匠没有对美玉进行鉴别。而:可是。

12."然则"句:那么被圣王所遗弃的人,难道就不能够对国家有益吗?意指人才与美玉一样可能被忽略。

13.擅厚:独揽好处。此指独揽天下的人才。

14.割荣:共享荣耀。"天下"句意为:天下有圣明的君主,就不会让诸侯独揽利益得到人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了人才会分享君王的荣耀形成竞争。

15.语之至者:谈到重要的机密的事。载:写。书:信。

16.意者:想来大概是。不概于王心:不合于王的心意。

17.亡其:也作"妄其"、"忘其",选择连词。

18.少赐游观之间:赐绐一点您游玩观光的空闲时间。望见颜色:希望面见君王。颜色,指代君王。

19.斧质;刑罚,意指治罪。

白话译文

臣我听说,英明的君主执政的原则是,有功劳的人不能不给予奖赏,有才能的人不能不给予官爵;功劳越大的人,他的俸禄就越多,功勋越多的人,他的官爵就越高。管理事情越多的人,他的官职就应该越大。所以,无才能的人不应该被任职,有才能的人也不该被埋没。假使大王认为我的这番话是正确的,希望您能推行下去,而且肯定会有益处的;认为我的话不正确,而长期地把我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处。

常言说:"昏庸的君主奖赏他喜欢的人而惩罚他讨厌的人。英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奖赏必须给有功的人,刑罚必须给予有罪的人。"现在,我的胸膛不能忍受行刑的砧板,我的腰身更不能挺受行刑的斧钺。哪敢用游移未定的事情来尝试大王的刑罚呢?即使您认为我微不足道而轻蔑污辱我,难道不重视保举我的人对您始终不渝的忠心吗?况且我还听说过,周朝有砥厄,宋国有结绿,梁国有悬藜,楚国有和璞,这四件珍宝,都是大地上生长的,虽然没有得到良工的鉴别,而确实是天下的名贵宝物。既然如此,那么圣王您所遗弃的有才能的人,难道他就不能有益于国家吗?

我听说善于肥益私家的人,就会窃取王室的财富;善于增厚国力的君主,就会广揽诸侯各国的人才。天下出现英明的君主,那么诸侯就不应该独占厚国的利益。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诸侯独占厚国的利益就能分割君主的声荣啊!优秀的医生能够判断病人的死和生,而英明的君主应该掌握事情的成与败:认为有利,便该施行;认为有害,便该放弃;有所怀疑,不妨稍做尝试一下。这个道理,就是大舜和夏禹再生,也是不能改变的啊!

我想说的最重要的话,不便于写在书面上,浅近的道理又不值得汲取采纳。想来,难道是因为我愚钝不堪而不合乎大王心意呢,还是由于推荐我的人地位卑贱而不值得听信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希望大王稍稍抽出点游览观赏的时间,当面听听我的意见。一句话不符合实际,情愿伏罪。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创作于公元前266年,适时范雎在魏国受权贵迫害,被秦使荐于秦昭王。初至秦不为昭王了解,故上书昭王,阐明政见。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这是一封自我荐举的上书。当秦使者王稽把范睢介绍给秦昭王时,并没有引起秦昭王的特别重视,昭王没有立即召见他。而当时执政的穰侯、华阳君等权贵,为了固宠自保, 当然也不可能重用他。在此种困难情况下,范睢毅然决然写了这封上书向秦昭王毛遂自荐。秦昭王读后大悦,果然立即召见了他,经过一番促膝长谈,遂有相见恨晚之感,终于拜范睢为相。

在此上书中,范睢紧紧抓住秦昭王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说服他,并让他召见自己,以便进一步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此书信的主要特色着重表现在艺术上。首先,范睢始终围绕着明君应当重用贤臣这一主线来论述,逻辑严密,脉胳分明。行文开始,范睢便首先提出明主立政的原则;接着便对比明主和庸主的不同表现,迫使秦昭王接受他的主张,不做庸主而做明主;随后又提出明主处世行事的方法,即"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希望昭王能召见他,否则,秦昭王将不是明主。至此,秦昭王不得不打消种种顾虑,立即宣见范睢。其次,书信中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写作技巧。如明主施政不同于庸主施政的对比,"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与"其浅者又不足听也"的对比等;至于比喻,如用周、宋、梁、楚四国所有之宝虽然未被良工赏识,但依然是天下异宝这一现象,来比喻被国君所忽视的有才能的人,依然会对国家发挥自己的才能并有所贡献,又如以"良医知病人之死生"来比喻"圣主明于成败之事",更加贴切形象。运用排比句式,可以使文章增强气势,如"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及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等句段,都论述得非常明快果断。再次,此上书短小精悍,快人快语,柔里有刚,斩钉截铁,充满先秦诸子论辩的特色。这充分显示了范睢这位政治家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的自信心和政治气魄,从中亦可了解到游说家的本色。

名家点评

教育家武传涛《著名政治家书信鉴赏》:这封信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时机,直陈利害。以范雎当时的身份和地,贸然写这样的信是要担一定风险的,但范雎善于审时度势十分委婉地批评和暗示秦昭王,既迫使昭王接受了他的主张,又不会为自己招来大祸。通篇虽然语言谦恭,但却显得信心十足,不卑不亢,让人觉得无论地位如何,总不失一个有志之士的品格和心胸,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范雎(?一前255),战国时秦昭王相,政治家。魏国人。字叔,长于口辩。曾欲求仕于魏王,但因家贫无资,遂为魏中大夫须贾的家臣。从须贾使齐,被诬以通齐卖魏。归国后,魏相魏齐使人答之甚酷,折肋摧齿,几乎致死。在魏人郑安平的帮助下,化名张禄,被秦使王稽带回秦国。范睢至秦,上书秦昭王,得到了召见,即被拜为客卿,谋兵事,得到昭王信用。他劝秦王对东方六国采取远交近攻之术,先讨伐魏、韩,然后各个击破,这些主张基本上被采纳;又进说秦昭王,指出太后擅权,"四贵"用事,恐致"卒无秦王"之危。于是昭王于公元前266年下令,废宣太后,逐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于关外,拜范睢为相,封于应,号为应侯。为报旧怨,范睢在各国使者之前羞辱魏使须贾,并迫使魏齐出走并自尽。用反间计,取得伐赵长平之战的胜利;但又受到韩赵的游说,因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后荐举郑安平代白起为将,作战不利,安平降赵,他举荐的王稽也因罪被诛。范睢内惭,谢病辞归相印,与王稽死于同一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睢因王稽入秦
周纪五(2)---人情冷暖  
品读史记(卷79-1):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1】
谋略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三)
范睢蔡泽列传(一)
战国策·秦策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