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汉马融《忠经》原文及译文


说明:《忠经》这部书,为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所著。马融仿《孝经》体例而做之。《忠经》有序文一篇,正文十八章,合计不过三千字。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语言简炼,读之让人爱不释手。现把译文集中发表于此,以飨喜欢者。

序文

天地神明章第一

圣君章第二

冢臣章第三

百工章第四

守宰章第五

兆人章第六

政理章第七

武备章第八

观风章第九

保孝行章第十

广为国章第十一

广至理章第十二

扬圣章第十三

辨忠章十四

忠谏章第十五

证应章第十六

报国章第十七

尽忠章第十八

忠经序原文

序曰:《忠经》者,盖出於《孝经》也。仲尼说《孝经》而敦事君之义,则知孝者俟忠而成。是所以答君亲之恩,明臣子之行,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孝既有经,忠则犹阙,故述仲尼之意,撰《忠经》焉。今皇上含庖轩之道,茂勋华之德,弼贤俾能,无远不奉。忠之与孝,天下攸同。臣融岩野之臣,性则愚朴,沐浴德泽,其可默乎?作为此经,庶少裨补,诚则辞理薄陋,不足以称。为忠之所存,存于劝善;劝善之大,何以加于忠孝者哉?夫定卑高以章目,引诗书以明义,皆师于古,曷敢徒然?其或异同,从忠孝之宜也。或对之以象其意,或迁之以就其类,或损之以简其文,或益之以备其事。以忠应孝,亦分为十有八章。所以弘其至公,勉其诚信,本为政之大体,陈君事之要道,始于立德,终于成功,此《忠经》之义也。谨序。

译文:

《忠经)这部书,是受《孝经》的启发而写出来的。孔子说,孝是一个人侍奉君王的重要原则。由此可知,要行孝道,首先必须要有忠道观念,它是用来报答君王对臣属的恩德,表明臣属所应尽的义务。忠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废弃的;孝道,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能放松的。关于孝道已经有了《孝经》这部经典,而有关忠道的闻述仍然没有出现,所以我依据孔子的学说,撰写成这部《忠经》。当今皇上具有伏羲、黄帝那样的英姿,藴藏着唐尧、虞舜那样的品德,使天下贤明能干的人都受到重用,即使在偏僻边远的地方也能被发现和举用。忠与孝这两大人伦之常,天下都是相通的。我马融是山野岩居的小臣,本性十分愚钝,但受到了圣上的恩德,怎么可以沉默不语呢?因此特地写下了这部著作,或许对治世、明道多少有点帮助。虽然这部书言辞、道理都十分浅薄俗陋,不值得称道,但忠道是无所不在的,宣扬它可以劝世人向善,而向世人劝善,又有什么比宣传忠、孝更为重要的呢?本书按照职位高低不同,对“忠”的要求各异来安排内容,并引用《诗经》、《尚书》来作为论述要纲。我这样做,完全是师法古人,怎么敢自己任意虚造呢?其中与古人或许有不同的地方,也仅是做了一点点改易。有的是取其比喻意思作为引证,有的拿过来正好是同一类的事理,有的比《孝经》相应章数的内容有所减省,有的又比《孝经》更为充实详备。《忠经)模仿《孝经》的章节,同样写成十八章,主要是用它来弘扬至公之理,劝勉至诚之心。诚信本来是治理国家的主要内容,陈述侍奉君王的主要原则,从建立德行开始,到创立功业结束,这就是《忠经》所要讲述的大义。谨序。

天地神明章第一

原文: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夫忠興於身,著于家,成于國,其行一焉。是故一於其身,忠之始也;一於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國,忠之終也。身一則百祿至,家一則親和,國一則萬人理。《書》云:“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译文:

古时最好的治理之道,是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以报答神灵的降福,这就是一种忠道。上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人类所能感知的、触及的,没有一样比忠道更重要的了。所谓忠,就是中,意思是极公正无私心。上天没有私心,所以一年四季按规律地轮换;大地没有私心,所以万事万物得以茁壮生长;人类没有私心,一切都会大吉大利。所谓忠道,就是指一心一意。立国治国的根本,为什么要在于忠呢?忠道能使君臣关系牢固不破,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能感动天地、感化神明,更何况是人呢?一个人自身懂得忠道,能使家庭兴旺发达,能使国家走向胜利,这都是一心一意、诚信可靠的自然结果。所以说,人们的言行必须专一,这是忠道的起点;对家庭忠诚不二,这是忠道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家忠诚不二,才是忠道的最高境界。一个人自身懂得忠道,可以任官得俸禄,各种福禄就会自然而来;只要全家忠诚相待,家庭就会亲密和睦;只要全国人都懂得忠道,国家就会治理得十分繁荣富强。《尚书》上说:“要精研要专一,又要诚实保持着中道。”

圣君章第二

原文:

聖君章第二

惟君以聖德監于萬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於天,下事於地,中事於宗廟,以臨於人,則人化之,天下盡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祿賢官能,式敷大化,惠澤長久,黎民咸懷。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揚于後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盖聖君之忠也。《詩》云:“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译文:

只要君主帝王能够用至圣至善的品行道德统治着全国,为各个属国做出榜样,那么自下层百姓到上层官僚,对君主帝王就要各行其尊。因此,身为君王的人,应当对上侍奉天地众神,对下敬奉神灵,同时也要祭奉自己的祖宗先辈。君主帝王能够用至圣至善的品行道德为平民百姓做出榜样,百姓就会效法他,普天之下都会尽忠侍奉君主帝王。所以,君王应当小心谨慎从事,使英明之才更加贤明。只要君主给贤良之士以俸禄,起用那些有才能的人当官,施行仁政教化,长期广布恩惠德泽,他的臣民以及百姓就一定会感念他。因此君主最大的计划谋略,在于如何使仁政行于四方,并建立起辉煌的功业,宣扬于后代,以保国家基业长久不衰,同时也能使他光宗耀祖。以上就是圣贤君主的忠道呀!《诗经》上说:“明白怎样侍奉上帝,招来幸福无限量。”

冢臣章第三

原文:

塚臣章第三

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塚臣於君,可謂一體,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夫忠者,豈惟奉君忘身、徇國忘家、正色直辭、臨難死節已矣,在乎沉譂撨,正国安人,任賢以為理,端委而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陰陽之和,四時之信。聖德洋溢,頌聲作焉。《書》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译文:

作为臣子为君主办事,最根本的是恪守忠道。只有以忠道为本,然后才能收到教化、治理的功效。大臣和君主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臣子的所作所为,君主能够予以信任,臣子才能够做到对君主恪尽忠心。所谓忠道,不唯独是为君主而舍生忘身、为国家而弃亲忘家、遇事敢于直言进谏、君主如果遭难而以死明节等。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忠道应该是: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匡正国家的失误,任用贤明的人来治理国家,端正自身姿态,使民众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化,使国家兴旺发达。尊信君主,可使皇恩广布天地之间,有如日月一般光明,有如阴阳那般相互调和,有如四季那样依序运转。一旦君主的圣明之德广泛传播,全国上下就会出现一片欢乐、歌颂之声。《尚书》上讲:“君主英明,大臣贤良,才能诸事安康。”

百工章第四

原文:

百工章第四

有國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謹常,非忠之道。故君子之事上也,人則獻其郑鰟t行其政,居則思其道,動則有儀。秉職不回,言事無憚,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蓋百工之忠也。《詩》云:“靖共爾位,好事正直。”

译文:

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有才干的官吏,但是这些官吏如果只是身居高位而谨守常规,不知变通,并不能算是坚守忠道。所以君子侍奉上级的一般做法是:上朝晋见君主时则献计献策;执行公务时则施行上级的仁政;在家休息时,就反复思考治国之道;出门活动时,ー举一动符合各种礼仪。执掌职权办事,一点也不徇情枉法;向君主进谏言事时毫不畏惧。凡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会勇于执行,连自己的安危都不会顾惜。上下级能够互相配合,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这样,就能使君主的恩德更加广泛。以上所说的就是官吏的忠道。《诗经》上说:“认真办好本职事,亲近正直靠贤良。”

守宰章第五

原文:

守宰章第五

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則無欲,平則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備矣,然後可以理人。君子盡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聞也。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順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以富之。篤之以仁義,以固其心;道之以禮樂,以和其氣;宣君德以弘大其化,明國法以至於無刑;視君之人,如觀乎子;則人愛之,如愛其親。蓋守宰之忠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译文:

当官的人贵在办事严明,处理事情贵在公平合理,安身立命贵在清白廉洁。清白廉洁,就不会有什么私欲;公平合理,就不会邪僻不正;办事严明,就能使民众信服。清、平、明三条原则都坚持并且落实好了,才可以治理好一方百姓。一个贤能的人,能够竭尽自己的忠心和能力,并如实地推行政府政策法令,但却不能治理好一方,那是从来没有听说的事。老百姓没有不想过上安定的生活的,贤能的君子只要顺着民心民意,就能使老百姓安定下来;老百姓没有不想发家致富的,贤能的君子应当引导他们走上富裕之路,同时还要以仁义教育使百姓淳朴,借此来稳固民心;引导百姓按礼制办事,多多受音乐感化,使他们的性情温和、平静。然后宣扬君主明德,使君主的教化更广泛,使百姓明了国家法令以至不用刑罚。如果官吏们对待君主所统治的百姓视同自己的儿女一般,如此就能受到人民的爱戴,如同爱戴自己的亲人一般。这才是地方官吏的忠君之道。《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你如同民众的父母啊!”

兆人章第六

原文:

兆人章第六

天地泰寧,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則陰陽風雨以和,人賴之而生也。是故祗承君之法度,行孝悌於其家,服勤稼穡,以供王赋,此兆人之忠也。《書》云:“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译文:

普天之下安泰祥宁,这是君王的品德感化所至。只要君主的恩德彰明广大,那么就会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百姓就能靠自然界的调顺而生存。因此民众应当恭恭敬敬地遵守君王所制定的各种制度、法令,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劳动搞好生产,以满足家用,并向君主上缴赋税。这就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所应恪守的忠道。《尚书》上说:“天子道德品行高超,天下民众都会忠于他。”

政理章第七

原文:

政理章第七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則人日遷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則人不得不為善。懲之以刑,理之下也,則人畏而不敢為非也。刑則在省而中,政則在簡而能,德則在博而久。德者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則薄,任刑非德則殘。故君子務于德,修於政,謹于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詩》云:“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译文:

用道德教化天下臣民,这是治理国家的上策。因为民众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恶从善;用政策法律来管理国国家,这是治理国家的中策。因为人们在仁政的引导下不得不从善。用惩罚的手段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下策。因为采取这种办法,人们容易产生畏惧感,而不敢再胡作非为了。用刑罚治理国家,应该尽量减省刑罚的使用,并做到用刑适可而止。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讲求政令的精简有效。用德来治理国家,讲求道德推行范围的广泛和时间的长久。德治应该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如果用政令法规去统治老百姓而不讲德治,就会使人情变得淡薄。如果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注重道德教化,就会使社会变得残酷无情。因此,自古以来君子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以德化民,推广仁政,并小心谨慎地使用刑罚。只要因循忠道,并且坚持不懈去做,那么哪儿还会有不能治理的人呢?《诗经》上说:“实行政令很宽和,就会汇集各种各样的福禄。”

武备章第八

原文:

武備章第八

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萬人也。淳德布洽戎夷,禀命統軍之帥,仁以懷之,義以厲之,禮以訓之,信以行之,賞以勸之,刑以嚴之,行此六者,謂之有利。故得师,盡其心,竭其力,致其命,是以攻之則克,守之則固,武備之道也。《詩》云:“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译文:

王侯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目的在于威震四方,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居,也是为了用敦厚德行对边远少数民族进行感化。对于君主任命去驾驭军队的将帅,应该用仁慈之心去感化他们,用恩义去鼓励他们,用礼仪去训导他们,用信义教育他们,用奖赏去激励他们,用刑罚严格要求他们。按仁、义、礼、信、赏、刑这六项原则去对待将领,就会一切顺利。如果那样,就能使军队忠贞不贰,全力以赴,并努力效命。在这种状况下,军队一旦向敌人发起进攻,就能取得胜利;一旦处于防守状态,也能坚固难攻。这就是军队讲求忠道的道理所在。《诗经》上说:“武士英姿雄赳赳,公侯护国好屏障。”

观风章第九

原文:

觀風章第九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於四方以觀風。聽不可以不聰,視不可以不明。聰則審於事,明則辨於理,理辨則忠,事審則分。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傷物,不憚勢以舉任,惟善是與,惟惡是除,以之而陟則有成,以之而出則無怨。夫如是,則天下敬職,萬邦以寧。《詩》云:“載馳載驅,周爰諮諏。”

译文:

作为大臣按照天子的命令,察访全国各地了解民风世情。听觉不可以不敏捷,观察了解不可以不清楚。善听才能分清事由,视党敏锐才能明辨道理、辨析问题。问题能辨析清楚,才能显现其忠道之心,事情详审明白才能分辨是非。有道君子做事应该大公无私、公正处事,不其去损害事理而使任何事物受到伤害,更不因为害怕权势而举任那些没有贤オ之人。只要是好的善的就要宣扬,并举荐任用,只要是坏的差的就予以根除。根据这样的有原则任用、提升官员,他们就会做出成绩来;根据这样的原则罢免官员,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怨恨。如果一切都这样行事的话,那么天下所有的人就会各尽其职,天子也会严肃认真地履行职责,整个天下就都会安宁了。《诗经》上说:“赶着车儿快快跑,遍访天下老百姓。”

保孝行章第十

原文:

保孝行章第十

《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译文:

奉行孝道的人,最重要的是尽忠。如果一个人连尽忠都不能做到的话,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不会符合道德标准。所以,如果不能尽忠,最容易失去其应有的操守,这不仅仅是危害到本人,同时也会给他的亲人带来耻辱。所以有道德品行的君子在奉行孝道之前,首先要恪守忠道。如果能做到以忠道办事,富贵荣禄自然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因此,也就能对自己的亲人尽到敬爱之心,并很好地赡养他们,甚至还可以惠及所有的人。这样做,就称得上是真正奉行了孝道。《诗经》上说“孝子孝心永不竭,福禄永远相伴随。”

广为国章第十一

原文:

廣為國章第十一

明主之為國也,任於政,去於邪,邪則不忠,忠則必正,有正然後用其能。是故師保道德,股肱賢良,內睦以文,外威以武,被服禮樂,堤防政刑,故得大化興行,蠻夷率服,人臣和悅,邦國平康。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译文:

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要任用那些为人正直的人做官,远离那些奸邪之入。奸邪之人往往缺乏忠心,而忠心耿耿的人必定为人正直。用人首先要看他是不是行得正,然后才能使用他的才能。所以,选用皇上和贵族子弟的老师都很有道德修养,起用的辅佐大臣都十分贤能正直,对内则以文治而和睦,对外则依靠武力而使四方归附,广泛地施行礼义之教,慎重地施行刑罚。这样的话,就能使教化盛行,少数民族归顺,平民百姓和大臣都和陸相处,国家安定康乐、兴旺发达。这就是君主能任人唯贤,在下尽忠而在上信诚的缘故。《诗经》上说:“济济一堂人才多,文王安宁国富强。”

广至理章第十二

原文:

廣至理章第十二

古者聖人以天下之耳目為視听,天下之心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謂致理也已矣。王者思於至理,其遠乎哉!無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信,不私,而天下自公。賤珍則人去貪,徹侈則人從儉,用實則人不偽,崇讓則人不爭。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質,樂其生,保其壽,優遊聖德,以為自然之至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译文:

古时候的圣德明君以天下人的所见所闻来作为自己的知识,以天下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这样一来,君主连头上帽子的玉串也不用晃动一下,国家就得到治理;即使取得成就,也不归功于自己,如此可谓天下大治了。君主思考着治理国家的谋略,涉及极为深广。君主不胡乱作为,天下自然而然变得清静太平;信任人民,天下之人自然而然变得令人信赖;不怀私心,天下百姓自然而然变得公正无欺。不再贪恋珍贵的东西,人们心中的贪念就会去掉;改掉奢侈的习惯,世人就会变得节俭起来;崇尚务实,那么人们也就反对作假伪造;推崇忍让,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发生争斗。所以说,只要人心平和,天下所有的人也就趋于淳厚、质朴。人们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自然也就能获得健康长寿,悠闲自得地生活在既圣明又厚德的环境中,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诗经》上说:“虽然在不知不觉之中,但也要遵循自然法则。”

扬圣章第十三

原文:

揚聖章第十三

君德聖明,忠臣以榮;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則補之,聖明則揚之,古之道也。是以虞有德,咎繇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頌之;宣王中興,吉甫咏之。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時必揚之,盛德流滿天下,傳于後代,忠矣夫。

译文:

君主道德高尚,圣哲明智,作为忠臣的自然深感荣幸;君主品德不高,作为忠臣的则会感到是自己的耻辱。对于才德不足的君主,忠臣们应该设法弥补完善;对于圣哲明智的君主,忠臣们应该设法加以弘扬,这是自古以来的做法。所以,从前虞舜有圣明之德,他的大臣皋陶就用歌谣来赞美他的品行;周文王治理有方,周公就写诗来赞扬他;周宣王时国家中兴,尹吉甫以诗咏唱。所以君子们在盛世时为臣,一定会设法去弘扬、赞美他们的君王,使君王的盛德美名誉满天下,并为后代传扬。这才是真正的忠道啊

辨忠章第十四

原文:

辨忠章第十四

大哉忠之為道也,施之於邇,則可以保家邦;施之於遠,則可以極天地。故明王為國,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聞之者鮮不惑矣。夫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知,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是雖有其能,以不忠而敗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書》云:“旌別淑慝,其是謂乎。”

译文:

忠诚的作用是多么的伟大啊!从眼前来看,它可以保家卫国;从长远来看,它可以通天达地。所以圣明君主治理国家,首要的事情是分辨忠奸之人。忠良之人所说的话,忠直而不巧言取宠,并且值得信赖;奸佞小人所说的话,虽貌似忠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都是欺人之谈,然而听到这些话的人还很少没有不被迷惑的。任用那些既忠信又仁义的人,国家的德业就会得到彰显;任用那些恪守忠信而又富有才干的人,国家政令一定会得到实施;任用那些既忠贞而又果断英勇的人,就一定能平定国难。所以说,一个人即使具备了各方面的才能,但一定还要讲求忠道オ能真正成就大事。如果他懂仁义而不忠诚,就会因私利去偏袒那些对他有恩的人;如果他有才智却缺乏忠信,就会善于利用自己的才智来掩盖自己的欺诈行为;如果英勇无畏却不讲忠道,那就会轻易作乱。这些都足以说明,再有才干,不讲忠道,就会招致失败。这三个方面,不可不辨别清楚。《尚书》上说:“区别好的和坏的吧!”大概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忠谏章第十五

原文:

忠諫章第十五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於諫。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光矣。諫於未形者上也,諫於已彰者次也,諫于既行者下也。違而不諫,則非忠臣。夫諫始於順辭,中於抗義,終於死節,以成君休,以寧社稷。《書》云:“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译文:

忠良之臣侍奉君主,最首要的莫过于诤谏。臣子能大胆向君主直言进谏,君王也能积极听取采纳,那么帝王之道就前途光明了。在臣子对帝王诤谏时,最好能在事情或过失尚未发生之前直言进谏,使缺点、错误消失在萌芽状态,这种进谏方式属于上等;事情或过失已经出现、发生了,再向帝王直言进谏,这种进谏方式属于次等;事情或错误已经造成不良后果了,再向帝王直言进谏,这种进谏方式属于下等。至于帝王们已经犯了过失,有悖常理,臣子却不去谏诤,那就不能算作是忠良之臣了。忠臣谏诤最好的方式是用可以让帝王顺心可意之辞去劝说,以便让他能够愉悦地接受。如果这样不能被接受的话,就用据理力争的办法去争取。这样帝王仍然对所言不能听取采纳,最后的办法就是以死相谏了。通过以上方式成就帝王的善举,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宁祥和。《尚书》上说:“木依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帝王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

证应章第十六

原文:

證應章第十六

惟天鑒人,善惡必應。善莫大於作忠,惡莫大於不忠。忠則福祿至焉,不忠則刑罰加焉。君子守道,所以長守其休;小人不常,所以自陷其咎,休咎之徵也,不亦明哉?《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译文:

上天时时刻刻监督着人们的所作所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凡世间之人行善作恶都有报应。世上最大的善事莫过于奉行忠道,最大的恶行莫过于不忠。凡是奉行忠道之人,福禄自然就会来到身边;如果做不忠之事,就会有刑罚降到头上。君子能够遵守忠道,所以他能永保美善;奸邪之人由于常行不轨,所以往往陷入自己给自己带来的灾难、祸害之中。善恶吉凶的报应,不是十分明显吗?《尚书》上说:“做善事的,就赐给他百福;做坏事的,就赐给他灾祸。”

报国章第十七

原文:

報國章第十七

為人臣者官於君,先後光慶皆君之德,不思報國,豈忠也哉?君子有無祿而益君,無有祿而已者也。報國之道有四:一曰貢賢,二曰獻猷,三曰立功,四曰興利。賢者國之幹,猷者國之規,功者國之將,利者国之用,是皆報國之道,惟其能而行之。《詩》云:“無言不酬,無德不報,況忠臣之于國乎。”

译文:

作为臣子为君主做官治理天下,给祖先带来美誉,给后代带来幸福,都是由于受了君主的恩德。臣子如果不想报效国家,这难道还能算得上是忠臣吗?贤明之人有的没有俸禄却还想着为国君做有益的事,还没有受了俸禄不报答君王的。报国之道有四种方法:一是向君主举荐贤才,二是为君主出谋划策,三是建功立业,四是为国家增强收入,为民谋利。贤能之人是国家栋梁;献计献策的人,为国家提供治国方略:建功立业的人,是保卫国家的将帅之オ;为国家增强收入,为民谋利的人,是国家的有用之オ。这些都是报效国君的方法。只要是尽了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可以了。《诗经》上说:“没有一句话不予以应答,没有一次恩德不予以回报。”何况身为忠臣而对于自己的国家呢?

尽忠章第十八

原文:

盡忠章第十八

天下盡忠,淳化而行也。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則止其身,盡心者則洪於遠。故明王之理也,務在任賢,賢臣盡忠,則君德廣矣,政教以之而美,禮樂以之而興,刑罰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內,有太平焉。嘉祥既成,告於上下,是故播於雅頌,傳於无穷。

译文:

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尽行忠道,那么教化淳厚的局面就会盛行。君子行忠道,主要是竭尽其忠心;常人行忠道,主要是竭尽其体力。竭尽体力效忠的人,其绵薄之力ー般只限于他自身;竭尽其忠心的人,其巨大的影响则能传到极远极广的地方。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关键之处在于选择、任用贤明的臣子。如果臣子贤明而又恪尽忠道,那么君主的恩德就会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从而达到天下大治。于是,国家政治教化因此而产生美好的效果,礼乐文化也因此而兴起、发达,政府管理也因此而出现清明局面,君主施予民众的仁政、恩泽也因此得以遍布天下。这样的话,整个天下就会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景象。美好吉祥的局面已经形成,于是就将它敬告上天和地下的神灵。这就是《雅)《颂》传播得很广,并代代相传、没有穷尽的原因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惟以一人奉天下,勿以天下奉一人 || 国学教育书院博士课堂第167期读书纪要
《荀子》释义(六)
群书治要360(十)
《荀子》全文及翻译(君道、臣道)
(两材料)《韩非子·忠孝·臣之所闻曰:“臣事君》、《贞观政要·择官第七·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徴上疏曰》阅读训练
千年奇文《予学》原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