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黎明现象”有新解

  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 通讯员泓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丁国莲课题组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孙正课题组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课题组携手,揭示了糖尿病“黎明现象”机制(脑内基因控制胰岛素抑制肝脏糖异生的昼夜节律),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近日,该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生糖在觉醒前后达到高峰,为觉醒后的神经认知和运动活动提供能量。与此同时,肝脏对胰岛素抑制糖异生的敏感性也在觉醒时达到高峰,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进食行为,促进吸收膳食营养。临床上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中,也有一部分也会发生“黎明现象”。这部分患者在夜间或白天大部分时间内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但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提示此类患者可能存在胰岛素敏感性的节律异常。
  然而这种胰岛素敏感性昼夜节律的生理调控机制是什么,一直未有明确答案。课题组研究发现,在下丘脑SCN区GABA神经元中,富集着一类核受体家族成员,它们是分子生物钟中的药物靶点。其中有的核受体家族成员(如REV-ERB)表达会呈现显著的昼夜节律,并在觉醒前达到高峰。
  研究中,课题组利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黎明现象”组和无“黎明现象”组,在不同时间点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多个生物钟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并监测血清胰岛素、褪黑素等多种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在睡眠状况无差异的情况下,有“黎明现象”患者与无“黎明现象”患者的不同基因表达节律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由此表明,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尤其是早餐后呈现高血糖,与上述一类核受体家族成员的表达节律异常相关。该研究对糖代谢中胰岛素敏感性节律的调控机制的揭示,不仅是对生理现象的阐释,也对困扰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提供机制解释和治疗建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有“黎明现象”?《自然》刊发相关论文
Nature:糖尿病“黎明现象”机制有新解
科学家揭示胰岛素敏感性的昼夜节律调控机制,或将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
《自然》: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常在早餐后出现高血糖?科学家揭示胰岛素敏感性昼夜节律的神经调控之谜
黎明现象 vs. 黄昏现象 vs. Somogyi 效应:血糖异常是为何?
黎明现象 or Somogyi 效应?清晨高血糖到底是为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