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上,其实也出现过“君主立宪制”


在这,老雷首先要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最最核心的还是皇权至上,还要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皇帝让你三更死,你绝对是活不到五更天”的。所以,中国的历史上,绝对不会真正存在“君主立宪制”。


话说回来,世间万物讲究的都是平衡,有阴就有阳,有难就有女,有黑暗就有光明,有冷风如刀也会有艳阳高照……同样的,在中国,既然有君权,也要有一种权力对它形成制约,这种权力呢,就是“相权”。在中国古代,皇帝和宰相,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的一种权利。皇帝如果不给宰相权力,那么,皇帝会被全国繁琐的政事折磨的心力憔悴;而如果皇帝给了宰相太多的权力,又怕宰相的权力威胁到皇权。所以,必须是皇权和相权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这个时候,才是国家治理的最好的一个时候。所以,有些人认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老雷在这里是绝对不敢认同滴。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时候,皇权和相权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呢?细细算来,有汉朝、唐朝、宋朝乃至明朝(明朝的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其实权力不次于宰相)。那么,在这其中,哪个朝代的宰相威望最高,国家治理的最好呢?在老雷看来,其实不是众望所归的唐朝,而是明君能臣最多的汉朝。为什么说汉朝的宰相威望最高,权力最大呢?老雷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简单地例子:


第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句话出自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这里的“宫中”,指的是朝廷(当然,有的认为是皇帝内臣),府中指的就是宰相府。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汉朝的时候,皇帝的朝廷之中,有着自己的大臣;而丞相手下,也有着一大堆的官员。每当遇到国家大事的时候,首先是皇帝和大臣在朝堂之上拟定一个方案,然后,具体执行的时候,其实皇帝并不用操太多心,丞相带着自己的属官,就把这些事情给皇帝通通都解决了。所以,在整个西汉,除了武帝一朝之外,丞相府一般来说都是门庭若市,甚至比朝堂之上还要繁忙,由此可见丞相的权力之大。


第二,坐而论道

有个历史学家曾经用三个词语来总结中国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关系:坐而论道——颔首而立——三跪九叩。在唐朝之前,皇帝与大臣讨论问题,一般都是“坐而论道”,尤其是汉朝的时候,只要是非重大场合,宰相见了皇帝,是不用下跪的。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同样会在龙椅的下首,给丞相设立一个专门的座位,君臣二人推心置腹,侃侃而谈,谈笑之间,就解决了很多的国家大事。这种待遇,在宋朝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不论你再大的官员,见了皇帝,都要跪着,这个时候的大臣,其实在皇帝面前,不但失去了膝盖,更是失去了自己的气节。


第三,皇权对相权的尊敬

 在汉朝的时候,皇帝不但给了宰相权力,更给足了宰相面子。汉朝的一代明君汉文帝刘恒,非常宠幸一个大臣,叫作邓通(某些史书记载,邓通和汉文帝属于同性恋)。为了让邓通飞黄腾达,汉文帝甚至赐给了邓通一座铜山专门去铸造钱币,而邓通依仗着皇帝的宠幸,为非作歹,飞扬跋扈,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很多人看在皇帝的面子之上,卑躬屈膝,忍气吞声。这个时候的宰相叫作申屠嘉,面对着邓通的为非作歹,宰相申屠嘉忍无可忍,直接下了一道手令,把邓通叫到了丞相府,把邓通吓得屁滚尿流,磕头如捣蒜。最后,才是汉文帝亲自求情,才把邓通给放了。从此以后,邓通老老实实,在申屠嘉面前,那是老实的不能再老实。这种现象,在汉朝出现的可不只是一次。


正是由于在汉朝,皇帝对丞相的尊敬,才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盛世的出现。最后想到了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说这句话,需要巨大的底气,而皇帝和宰相君臣同心,就是汉朝的底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阁制建立后,明朝为什么不会像西方一样实行君主立宪制?
【每日一题】内阁的出现
朱元璋为何杀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有3个表面原因和1个隐藏原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演变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一练习
中国古代皇帝决策机制的利与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