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屈原传说|从汨罗龙舟竞渡探屈原投江之因

从汨罗龙舟竞渡探屈原投江之因

——兼论屈原“易服救主”的可能性

摘要:从汨罗龙舟最早的记载来看,大多数源于楚水军打捞屈原,有着强烈的军事味道,目前自杀式沉江殉国之说,不能完美解读屈原的爱国情怀,只有“易服救主”才是一种完美的解读。

磊石山自古有龙神庙    磊石山旧名青龙山   因为屈原在磊石山上作《山鬼》,故而改称磊石山。《拾遗记》中记载的洞庭山。周边多龙洞,故名龙窝。中国第一座屈原庙就叫磊石庙,中国第一座洞庭庙也诞生在此。是洞庭龙文化的源头之地。所以纪念屈原端午龙舟从此地诞生。古代汨罗江头在屈原潭,尾在磊石山。

关键词:汨罗龙舟、军事起源、易服救主

正文: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后,居住在罗子国屈潭之左玉笥山(今凤凰山西南的一个山头)九年的屈原异常悲痛,披发行吟于汨罗江畔,彻夜辗转难眠,作《哀郢》《悲回风》《怀沙》后,选择五月端午磊石山祭龙的日子,在屈原管理区凤凰山西南的汨罗渊(又名罗渊、屈原潭、汨罗、汨罗江、河泊潭)怀石自沉殉国。

屈原自沉后,楚国古罗百姓、楚军哀痛异常,军民一同划船涌向罗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为防蛟龙吞食屈原尸体,百姓纷纷向江湖抛洒包子、米团、竹筒饭、五色丝粽,……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屈原。

这是最早的屈原沉江传说。

大约到了明未清初,汨罗出现“屈原倒流三十里”“九子不葬父,一女打金头”及屈原女儿女媭筑“十二疑冢”等传说,把屈原沉江的故事演绎得更加生动。

2019年湖北秭归黄丹、屈飞推出民间传说:屈原因《易服救主》而沉江,说白起攻郢后,楚王(民间称皇帝)后悔没有听屈原建议,就跑到汨罗来请教救国良方,遇到秦兵追杀,屈原与楚王互换衣服,带兵抗击秦兵,掩护楚王撤退,等待楚王安全撤离后,最后宁死不屈自沉汨罗。

本文结合汨罗竞渡起源和中国端午历史脉络,从三个方面作源头探析,以请教各位方家。

一、屈原到汨罗初衷源于备战之目的

史记《屈原列传》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沈(沉)汨罗以死。[ ]”

所以屈原自沉汨罗,是千古公论,是没有半点疑问的。

屈原在汨罗(古代仅指的是屈原潭)留下的文物有“盘石马迹”,留下的传说有“屈原潭”“沉沙港”“笔架山”“钓鱼台”“落卷坡”;后世纪念屈原的遗迹有汉至1966年磊石庙、屈原庙、汨罗庙(今屈子祠前身)、屈子庙、屈原墓、南阳庙(屈原故宅)以及屈原塔、招屈亭、贾谊吊屈原台、司马迁涕泪江潭、独醒亭、灈缨桥、渔父亭、剪刀池、汨罗山、秭归山、香炉湖、龙船坡等等,足以证明屈原自沉汨罗。

相传公元前287年屈原骑着白马,经湘阴临泚口白马潭,来到了罗子国地的玉笥山和磊石山。

《湘中记》云:“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栖此作九歌。”左就是边上。《通志》《一统志》由东向西将玉笥山、屈原潭、汨罗山都统一记在“县北七十里”这个地方,很多文献也说明玉笥山下屈原潭(去古罗县城三十里)。依数据确定玉笥山和汨罗山就是今天河泊潭春江嘴东、西的两个山头,今东山建有南岳庙。

此山与汨罗山(汨罗戍)相连一体,与磊石山对峙。正合宋《汨罗庙记》“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谓汨罗”之地貌描绘,与磊石山相隔十里许。

而磊石山是《拾遗记》所记的洞庭山,也是屈原居住地。历史上第一次敕封昭灵侯的屈原庙是磊石庙,也可证明。

为什么屈原会来到汨罗又自沉汨罗?

我们首先得了解屈原是什么情形下来汨罗的。

据荆楚文化网收录的《楚国大事记》[ 荆楚文化网 楚国大事记 http://chu.yangtzeu.edu.cn]所载:

“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哀怜怀王,如悲亲戚。楚绝秦。国人皆怨子兰,子兰短屈原于顷襄王,王怒而迁原。”

屈原此年开始《涉江》汉北后达到辰溆。这期间屈原做了什么?有说屈原组织抗秦,有说行吟写作。到了前292年,“秦穰侯魏冉东向攻楚,楚失南阳盆地。顷襄王被迫复与秦平。楚迎妇于秦。”其后约前291~288年,“客歌于郢中,……顷襄王好色,不使风议,……”

顷襄王不理朝政的情形,屈原肯定失望甚至绝望了。按道理如果屈原自杀应该选择这个时期。但接下来的事件是“前287年,苏秦、李兑约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这是让屈原看到希望的事件,也许正是此事的发生,让屈原振兴楚国的心“死灰复燃”。

屈原为什么来到了这里?

自古至今,解说的是屈原来此自杀的。而真正的其他原由,由于缺少史料记载,至今是个谜团,所以引起众多疑惑。

目前很多人专注研究的是首丘之说。

周秉高先生在《屈原自沉汨罗之研究》[ 周秉高《屈原自沉汨罗之研究》包头《职大学报》2010年第2期]一文中,总结了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注《渔父》《怀沙》的三个观点:一是“湘水至清”,在此自沉,“不忘清醒之意”;二是屈原自沉,目的是“下著其志,而上悟其君”,而在辰溆则“死而无闻,非其所也”,惟“长沙为楚东南之会,去郢未远,固与荒徼绝异”;三为“熊绎始封,实在于此,原既放逐,不敢北越大江,而归死先王故居,则亦首丘之意”。

这其中交通要道,先祖故居,首丘,都是来此地的因素,是不错的。但似乎都不成真实的理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因为屈原到汨罗来,他肯定不是来投江的。如果是287年来的,就更加不是。如果是278年来的也说不通,因为他完全可以在长沙的“熊湘”首丘地投江。

为什么如此而说呢?因为屈原是骑着高大的白马涉江来的。根据《湘阴县图志》记载:临泚口的白马潭是屈原行经处,杜甫在此写《白马潭》;宋至清在此立屈原行祠;屈原潭春江嘴有盘石马迹,《异苑》曰:“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渊,山水明净,异于常处。民为立祠,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 ]”盘石马迹至今仍在春(川)江嘴。而“马迹”行成不可能一天两天形成,至少得经过几年缰绳的磨砺。为什么盘石马迹在春江嘴?经考此地才是“屈潭之左玉笥山”,这是屈原生活和写作达九年的故居之地。

白马就是身份的象征。屈原三闾大夫的名号并没有取消,说明他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是没有变的,地方官员见了他肯定是要尊敬的,何况屈原还有顷襄王老师的身份在呢。

据楚史记载,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至屈原沉于罗渊汨罗前,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汉中郡、蓝田、重丘、析(西峡)等15座城池归于秦土,楚国至少15万以上的将士血溅横死疆场。正是这种背景,后人认为“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致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屈原盖深悲而极痛之而作《国殇》,因此而看不到希望而自杀只能说是有可能的。

楚国连年的败绩,让屈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思想产生了激烈的冲撞;进而产生了沉江殉国的想法,这是事实无误,但他最终并没有下定决心。

他在很多作品对效彭咸等先圣、以死明志的思考太多了。

《抽思》云:“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思美人》云:“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悲回风》云:“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淩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

彭咸相传为殷时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彭咸之遗则泛指宁死不易的高尚节操。所以反复提及彭咸,只是决心保持节操,只为理想献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明他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屈原并不怕死,他在《离骚》四次写到“死”,表明将为国而死的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也多次探讨死的意义,《天问》中三次问死:“延年不死,寿何所止?”“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天式从横,阳离爰死。”《涉江》云:“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昔往日》云:“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哀郢》云:“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悲回风》中对死的思考更是彻夜不眠,思考先圣那种死的意义何在。“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继而追问:“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从“重任石之何益”可见,说明屈原已经从自杀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怀石沉江没有什么意义。下定决心的诗是《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可此诗并不是屈原所作,也没有写“我就”赴湘流,而是“宁”,是假设句;《怀沙》也非绝笔之作,也不能证明他肯定会沉江。

由此说明,屈原的自杀式沉江而死的原由,可能为后人伪托。那么他的死就剩下了两种可能,一是自然老死,水葬于此;二是遇到“易服救主”一样的机缘,沉江殉国。而后者的可能是最大的。

既然屈原到汨罗不是来沉江,那么他是来做什么的呢。

张中一先生《屈原新考[ 张中一 《屈原新考》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年6月第一版]》一书中多次提及屈原是带着使命来汨罗的观点,认为屈原的“迁”不是流放,是异地任职。因此此年屈原来罗县负有的使命或者自己主动担当的使命就是备战而来。

从这个角度考虑,就能解说得通屈原到汨罗的根本原因了。而清流说、首丘说及先祖故居说等等都不是其根本的原因。因为三苗国地处处是屈原的先祖之地。

所以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备战。

二、古罗是楚国最早布局在湖南东北的军事重镇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罗到此(都城立今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地,汨罗市行政版图内),建立的就是一个巩固的军事重镇,是作为后方基地来打造的。这儿进可攻;退可守。备战就有了先天的条件。

罗城有军事重镇的布局。《通典》记:“罗,秦县。”“岳州,古罗国地”。《元和郡县志》载:“古罗城,亦有土城,凡七门即夹城、长乐、故城、城江城、白茅城、黄华城、赤竹城。七门四向,城墙高可二丈,围丕三里许。”对罗城形态清诗人徐柱也描述:“春秋罗子国,土城峙江浒。高可二丈余,围丕三里许。按位关四门,两山蹲如虎。”可见是军事之城的考虑。

罗城四面临水而筑,东为百丈口、北为罗水、南为汨水、西为洞庭东汊(青草湖),有14万亩沼泽之地(今屈原区稻田)。罗城西北角是磊石山、凤凰山(旧称玉笥山),有罗水河道、磊石港,与营田黄陵山是湘水20多公里相隔。《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磊石山位于东洞庭湖的中心之地,春秋自古是南青草、北洞庭、重湖的中心地标,北达郢都,南抵长沙的必经之道。是楚国在湘南设立的第一个交通要塞和军事要塞。罗城西南是营田黄陵山,有汨水河道、营田港。自古营田和磊石就是军事要塞。秦取五渚、岳飞洞庭之战、北伐、抗日等均在此发生过重大的战事。以上说明是罗一城两山一湖一互为猗角的军事区域;是护卫长沙的北大门,抗日战争时期,磊石、营田抗战打开的是长沙大会战的序幕,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罗国有战力强悍的部队。2004年12月,汨罗高泉山出土一件带鞘铜短剑,髹漆的剑鞘和鞘柄如新。高泉山出土的一戈上有铭文:“鄝叔义行之用”,为蓼国国君之弟义行所用之兵器。判断墓主是罗国将领,这是他参与灭蓼时的战利品。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记:“汉阳诸姬(蓼为其一),楚实尽之[ ]”。墓主能带兵参战,说明罗国早就建立了一支高度服从楚国调度指挥的军队。就是说只通过58年的时间(当然时间可能还早),楚国已经完全掌控了罗子楚军。也说明罗地还有一支随时能够调动的机动部队;罗人是捕鸟而王的,就是猎人的后裔,其兵源之战斗力肯定是强悍的。“前276年楚江南人民反秦。顷襄王收东地兵,得10余万,复西取秦所占江旁15邑为郡以抗秦。[ ]”江南东地就是古罗、长沙,一战即胜,见证了古罗的军事力量。

当今罗城周边出土的文物有大量的生活器具,也有大量的兵器,可见证此地是楚国粮草和兵源的重大补给基地。

罗国有造船基地。这是从汨罗民谣中发现的,楚人造船技术自古是赫赫有名的。《史记》引用了《帝王世纪》的记载:“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之中流,胶溶船解。王及随从俱没水中而崩。”可见证楚人的造船智慧。

汨罗有古民谣《罗人善造杉木舟》,其云:“记得秦时杉木好,扬名楚泽古罗舟。天工巧匠三千岁,战舰渔湖各自由。[ ]”说明罗人造杉木舟是有传统的。此民谣足够说明,罗人还有一个重大使命,就是为楚国提供战船。自古汨罗龙舟、渔船、划子的建造材料均是罗地丘陵山上生长的杉木,其质地较松,浮力好,轻巧,划起来省力、速度快。杉木舟因此而得水军的喜爱,自古也有“罗舟”之称。

《陈书-唐-姚思廉列传》第十四记:“文帝以湘州出杉木舟,使皎营造大舰金翅等二百余艘,并诸水战之具,欲以入汉及峡。[ ]”湘州出杉木舟的地方,正是古罗地。可见罗人造舟技术是很高的。南宋时扬幺水军的战船,就明显先进于宋朝战舰也是极好的证明。

磊石港有水军训练场。地理特征上而言,九江向磊石中心汇聚。东有汨罗江,北接洞庭湖;此地又是东洞庭沉降中心,地下岩洞众多,有“龙窝”之称,导致回旋翻流水众多。所以唐蒋冽《经埋轮地》诗云:“汨罗有翻浪,恐是嫌屈原。”明王鏊记:“怀襄之世,湖波震荡,非是山为之砥柱,镇之绕之,则奔激暴啮。湖东之地,其为沼乎。[ ]”《山海经》记:“出入必飘风暴雨。”这样险恶的场地训练出的水军,必然战力强大。

以上说明,罗子国在湘东北的军事意义是相当重大的。罗子国失,则长沙失。长沙失,则楚南部失。所以秦取五渚之后,楚国就走向了灭亡之路。屈原正是看中了这点,来到罗地。

三、打捞屈原的主力应为训练或战斗后的“舟师”

从最早记录汨罗竞渡的文献看,打捞屈原的主力龙舟源均来自战船。当然也不能否认有渔划子、草划子、竹排参与。

向河中投粽子、米及其它食物本来就是祭龙仪式中的内容。后来民众把屈原当龙神来祭拜,当然都转换到他身上。为屈原招魂,源自宋玉。龙舟为屈原招魂,另作论述。

为什么会舟师是打捞主力呢?当然跟磊石港本为训练港有关。而五月五正是水军训练的日子,那边是训练的水军,这边屈原投江。说得过去。如果发生《易服救主》的事件,更说得过去。

南北朝梁宗懔(约501~565)《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河泊潭至磊石港)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

“故命舟楫以拯之”,命就是命令,说明屈原投江后,楚王或者地方军事长官“命”正在训练或者战斗后的楚军抢救屈原;命的不是民众,这个“舟”并不是龙舟,而是战船。“飞凫”“水军”“水马”均为水师战队的编号。观看所以是“州将”“士人”而不是老百姓。说明楚国当时就是这样训练“水师”的。此据是有力说明当时抢救屈原的主力,是在磊石山水域训练或者战斗后的部队。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云:“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当时楚国、太湖流域的吴国、钱塘江流域的越国和济水流域的齐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战舰,建设舟师,因而水军力量以这四国最为强大,船战也常常在这四个国家之间发生。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舟师”水战发生在公元前549年,《左传》“鲁襄公二十四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 ]”舟师就是水军。《国语》也载:“越王勾践(前 520年—前 464年)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勾践率中军溯江以转吴,如其郭,焚其姑苏,徙其大舟。[ ]”

《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注:屈原潭),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竟会亭上(注:宋玉在汨罗山所立招屈亭),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这是到了隋朝,端午龙舟纪念屈原变为民间娱乐活动的开始。正是隋朝,在汨罗北岸设玉州,产生了玉笥山(屈原故宅地)。汨罗端午龙舟就在县城前进行的。

“二郡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 ]”

“牵钩之戏”就是拔河的前身,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兴盛于唐代。《鲁问篇》:“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函败楚人。公输子曰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楚人因此若执,函败越人。[ ]”整文说的意思是楚、越两国的舟师多次在江中交战,楚国的舟师战船较大,装备也好,但总在上游,越国舟师则相反。顺流而下的,退走时就慢;逆流而上的,退走时就快,因而楚军屡屡失利。为了彻底扭转战局,大约在楚惠王时(前488年—前432年),从鲁国聘请了著名工匠公输般,让他为楚军设计了一种“钩强之备”。“钩”,就是把掉头逃走的敌船勾住;“强”,就是把迎面冲来的敌船顶住,自此楚军就反败为胜了。此据也说明,抢救屈原的船队,的确是以战船为主。

打捞屈原的队伍中有祭龙船和王者指挥船。现在端午竞渡的船称为龙舟或者龙船。实际上至少自周朝到北宋的2000多年时间内,龙舟并不指端午竞渡的龙舟。

龙舟最早是天子所乘之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卷一百三十七 舟部]”周穆王姬满(约前1026年—约前922年)。隋无名氏《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题记:“海山记曰:隋炀帝大业十年东幸维扬。御龙舟。”歌云:“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随堤道。[ ]”

指挥战船也称龙舟。

西晋傅玄《长歌行》:“蜀贼阻石城,吴寇冯龙舟。二军多壮士,闻贼如见仇。[ ]”此龙舟应为吴王之指挥船。《荆楚岁时记》:“故命舟楫以拯之”之命字说明有王者所乘龙舟出现在现场。如果按《易服救主》的情节,楚王到此,龙舟到此。“易服”之后屈原就是在龙舟上自沉汨罗的。这也是后世划龙舟纪念屈原的因素吧。

另一个因素是祭龙船也称龙舟。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本经训》:“龙舟鹢首,浮吹以娱:此遁于水也。[ 乾象典第十九卷 五行部汇考 龙舟]”这是祭龙、娱龙的龙舟。五月端午日本为祭龙日,汨罗人一般在这一天到磊石山(旧称万岁山、青龙山)龙神庙祭龙神,屈原居住的地方正是凤凰山,所以汨罗龙舟是独特的龙头凤尾制式。龙神当时就是楚人口中的“水仙”。汨罗则是将屈原当作“水仙”而变成龙神来祭拜(《拾遗记洞庭山[ ]》),替代了端午祭龙神、娱龙神的功能,汨罗祭龙神的日子提前到了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却是“朝庙”祭屈原龙神。《续文献通考》:“洞庭庙,在长沙府磊石山。洪武初,命有司每岁四月八日致祭。[ ]”此日之后则进行准备龙舟竞渡阶段,四月中龙舟下水训练,直到端午(十五)后龙舟上岸。《岳阳风土记》:“岳州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櫂之,至端午罢。[ ]”由此可见当时打捞屈原的船中,祭龙船必定也参与其中。

正是这三个因素,到了北宋,龙舟二字才开始见于与端午屈原相关的诗文当中。也有可能汨罗纪念屈原的竞渡船,汨罗人就叫它龙舟或者龙船。

余靖(1000--1064)《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云:“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 ]”宋诗人张榘(约公元1208年前后在世)《楚湘旧俗》也云:“楚湘旧俗,记包黍,沉流缅怀忠节。……龙舟争渡,搴旗搥鼓骄劣。[ 搜韵网:张榘《楚湘旧俗》诗词查询  https://www.sou-yun.cn/]”

由此说明,纪念屈原的龙舟是由战船、指挥船、祭龙船混合一起演变而来的。

从以上分析,屈原到罗国主要的意图是备战,而他居住在凤凰台玉笥山和磊石山,很有督军之意味。

结 语

最后回到屈原在汨罗的时间段来看看他沉江的真实原因。

前285年,屈原来汨罗的第二年,顷襄王与秦昭王会于宛。楚国获得短暂的休养生息时间,但屈原是能看出问题所在的。这无疑又是让他失望的决策。前284年 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兵伐齐,契临淄。齐湣王奔莒。楚淖齿率师救齐,湣王任之为相。淖齿杀湣王,与燕、魏分齐之卤器,收取淮北之地。“淖齿杀湣王”在屈原看来,肯定是背信弃义的事情,一定会给楚国带来后患。唇亡齿寒啊。前283年,楚顷襄王十六年,顷襄王与秦昭王会于鄢。秋,复会于穰。顷襄王看不懂秦国“黄鼠狼给鸡拜年”的计谋,屈原只能在汨罗哀叹。也许正是此年开始写《离骚》的吧。

从整个楚国战局而言,发生巨大变化的事件是约前282~281年楚将庄蹻出黔中,后西入滇池。楚国在与秦国对抗赛中,守土都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派出重兵南拓。

庄蹻奉楚顷襄王的命令,带领军队从黔中郡向西南进攻。庄蹻经过沅水,在西南攻克且兰、攻占夜郎国,进入了云贵一带。秦国听说黔中郡被攻占后,马上又派遣军队争夺。蜀郡守张若很快又将黔中郡和巫郡两个地方收复。此地就进入了反复的争夺战中,庄蹻也回不了楚国,庄蹻索性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称为滇国。

此事对楚国而言并不是好事,因为失出了一支主力部队。

前281年后,秦国看条件成熟又兴师伐楚,取邓,拔黔中。楚割上庸、汉北地与秦。前279年秦白起攻楚,取西陵。继而攻鄢,引西山长谷水灌鄢,楚军民死数十万。秦大军压境,顷襄王仍常与其宠幸者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等游猎于云梦之中,不顾国政。庄辛诤谏,王不听。庄辛因离楚去赵。前278年白起拔郢,东据竟陵,攻安陆。西取夷陵,烧楚墓。顷襄王兵散,流掩于城阳,旋迁都陈。

这四年楚国的败绩,有可能是促使屈原自杀式沉江的外部原因。一个把祖国和人民时刻放在心中的屈原,是很有可能如此选择的。虽然他早就想清楚了怀石沉江意义不大,但也有不得不为之的可能性。所以后人写《渔父》定下了这种可能。

但他居住的罗国并没有在这一年被秦国占领,有军事力量在他手上,他完全可以借手罗国军事力量,收复失地。要死也可以死在战场,所以郢都失出,屈原沉江的道理并不充分。只有《易服救主》就有可能成就屈原的死因。

本来有关屈原的记载就没有多少,大家都是根据《楚辞》来猜测,而《楚辞》是诗歌,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虚构的成分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只要我们心中认定《易服救主》是事实真相就可以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屈原没有死,他还活在每年有端午,活在我们的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岳阳龙舟赛导游词
岳阳汨罗屈子祠
【伏牛诗刊】端午节特刊
缘社雅集 | 端午:汨罗岁岁龙舟赛,谁解滔滔日夜波
【端午专辑】汨罗千古不回头,多少词心写皱。(2017第22期/总第192期)
【蓝草】端午节主题特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