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血洗平江”?|陈友谅|明朝|家谱|朱元璋|平江县
在平江建县1800多年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很多历史谜案。如在唐代以前,平江寂寂无名,为何宋时会突然爆发一次人才井喷,中进士达53名之多?又如在明代276年历史中,平江人口为何增加那么缓慢,仅仅从3万人增加到6万人?还有民间盛传已久的朱元璋“血洗平江”,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等等。这些谜案因年代久远,资料缺失,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谜底。今天就聊一聊朱元璋“血洗平江”这个平江史上最大谜案。
平江第一公案
在平江,民间流传有很多朱元璋血洗平江的传说。“佘翁柳卜,有也不多”,只要是上了点年纪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句话。其背后的故事,是说洪武初年朱元璋大军血洗平江后,平江留下的本地原住民仅剩下佘、翁、柳、卜四个姓氏的人丁,而且幸存下来这四个姓氏的人数很少。事实上直到今天,这四个姓氏在平江仍属人口比较少的小姓。除翁、佘两姓稍多,各约千余人口外,柳姓只有三四百人,卜姓更少,只有一百多人。
第二个比较著名的传说是密岩寨。密岩寨为平江四十八寨之一,位于县域东郊上浊水,距县城约十来里。山势不高,相对海拔大概一百多米;山顶面积也不大,但后有两个天然形成的岩洞,据说可容纳两三千人。三面峭壁,仅有一条仅可容身的小道直达其上,易守难攻。传说朱元璋血洗平江时,其余四十七寨均被官军攻破,唯独此寨围困数月,寨上还每天传来杀猪宰羊的叫声,还有鲜鱼从上面跌落。久攻不下,官军只得放弃,此寨最终得以保全。
平江密岩寨
在瓮江梧岗,也有一个跟朱元璋血洗平江有关的故事:该地有一处小地名叫“顾家源(音年)”,是一条比较偏僻的山洞(平江方言里面的山洞不是指在山体中凿石挖山或自然形成的山洞,而是指山脉之间的狭长山谷)。“顾家源”这个小地名,并非通常所理解的顾姓人家集中居住地,或此地为顾姓祖产,而是传说当年朱元璋血洗平江时,梧岗周边地区的民众均被官军捕杀殆尽,唯独躲在“顾家源”这条山洞的老百姓未被搜山的官军发现,躲过了大屠杀,幸存了部分住民,“顾住(保留)了一点”。
平江风光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血洗平江,传说主要是因为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江西湖南一带决战时,遭到陈友谅的顽强抵抗,部队损失惨重。朱元璋怪罪地方民众支持了陈友谅,故在得胜后血洗这些地方。
其实不止平江,整个湖南尤其湘东浏阳、醴陵一带,都流传有朱元璋“血洗湖南”的传说。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真的发生过朱元璋“血洗平江”这件事呢?
钩沉“血洗”真相
不过民间的传说虽然很多,但基本上是口耳相传,并没有形俱文字的过硬证据。要证实或证否,还得从史志资料中找证据,我以为路径有三:一是查正史,看是否有明确记载;二是查人口变化;三是查家谱。一是看谱序和传记中是否有相关记述,二是可以统计明代以前即定居平江的各姓氏家谱中洪武初年的人口死亡记载,再对照正史,查相关战争年份是否有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非正常人口死亡现象。
平江县志
首先从正史来看,无论《明史》还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清乾隆《平江县志》,都找不到朱元璋“血洗平江”的相关记载。而1985年版《平江县志》“大事记”记述的元末明初史大略如下:
公元1351年,至正十一年,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称帝,国号天完。次年(治平二年)派大将倪文俊攻占县城,平江县属天完国。同年七月,岳州红莲教入县境,被击溃。
公元1358年,至正十八年,天完天启元年,本籍王世明、汤旷率众起事,王世明自称元帅,屯兵永平寨;汤旷称江淮枢密使,屯兵石牛寨。1364年败于吴王朱元璋。
公元1359年,至正十九年,天完天定元年,大雨80日。大饥,时疫流行,死人无数。
公元1360年,至正二十年,天完国元帅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汉帝,年号大义,改国号为汉,平江属汉。
公元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平江,陈大败,后其子投降朱元璋。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统一湖南,建立明朝。
上述资料中,也没有朱元璋血洗平江记载。但当时平江的确处于一种战乱不断的境地,“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真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再看元末明初的人口变化数据。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份平江人口资料,宋末平江约有20万人,元末约12万人,而明初剧减为不到3万人(见1985年版《平江县志》之“大事记”: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全县有15470户,29265人),减少了四分之三。说明元末明初,平江人口减量确实非常厉害。但还是证明不了当时真发生过“血洗平江”这件事,反倒证明“佘翁柳卜,有也不多”这句话言过其实,不太准确。
元末明初战乱四起
三是查家谱。家谱作为国家正史的一个有益补充,在某些具体事件的记述上,比正史的宏大叙事更微观、更具体、也更细致。但明代家谱能够保存下来的很少,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老谱基本上是清代、民国谱。且因年代久远,后人续谱时免不了有所删削,明谱中的文章不一定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我过目的平江数百种老谱看,还没有发现有朱元璋血洗平江的相关记载。当然,统计明初大规模非正常死亡人口的办法是最靠谱的,但这么做工程量巨大,且还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家谱作支撑,也基本没有办法做到。
综上,所有史料中均找不到朱元璋“血洗平江”的明确记载,那么是否就可以肯定没有发生此事呢?沸沸扬扬的民间传说仅仅是空穴来风吗?况且明初人口剧减也是事实,我们的祖先有必要众口一词杜撰这么一个血腥的故事吗?看来要盖棺论定,还必须得找到过硬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
惊现第一手资料
咸丰年间的魏氏族谱
回家后,略略翻了一下,惊喜地发现其中有我心心念念已久的明初史料,即平江魏氏始祖原芳公所著《水火刀兵记》。原文如下:
始祖原芳公水火刀兵记
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仲秋
元泰定元年(1324年)甲子九月之二十三日,乃予生辰也。是时祖父先已见背,祖母李氏幸叨无恙。俩大人于顾复鞠育之外,延师肄业,课校维慇(同殷),青紫之途,有志未逮。
越至正元年辛巳(1341年),奉二人命卜娶毛氏,颇娴内则。明年五月廿九,不料先君受症,手足瘫软不支。祖母李氏亦于是年九月疯废,奄奄床席者二载,至甲申(1344年)三月卒。丁亥(1347年)正月又厄毛氏病故。高堂奉养无靠,爰於仲冬续娶龙门邓尚书之孙希恕之女,事公姑维谨殊。己丑(1349年)上巳后二日,先君不禄,闵亡无措。
尔时元祚将移,四方烽烟告警而又遭家不造,命也何如?!迁延惶恐。至壬辰(1352年)正月劫变,一炬焦土,红巾蜂起,纵火杀人,掳掠子女,玉帛赀财,尽行抢夺。愚民东窜西犇(同奔),脱逃无计。癸巳(1353年)七月,白巾进征,委官完颜州判率众克复平江。招募义兵,委设千户百户,义士头目名色甚多。七乡并起,轻剽悍鸷之夫乘风窃发,或假公以济私,或弃此而就彼,红白错杂,往来连接。宁州界口,雠(同仇)杀互杀,蔑有安日。稽其党类,盖自四川靖元帅委调收捕而来,招集亡命,虚张声势,呼为达剌突者有之,呼为家来者有之,呼为麻线者有之,呼为苗子者有之,蚁鬭(同斗)蜂争,自相屠毒。未几,寇首吴志先统众到州杀掠,完颜奔还分宁,拨调义兵。靖州噪溪张总兵率军士前来镇守州治兼委职署州事,差点祖父魏筌当本都主首,自十月至次年五月,始得歇役。其间军务旁午,呼庚癸最急,只得多方营办。搬连途中,每被歇夺,拘人押送,直抵其所,袋袱一概无还。所费家赀,不可胜数。
甲午(1354年)正月,慈闱凶变,祭葬以礼。岁值大荒,流离满目。冬间积雪,严冰不开。赤水王元帅、冲天昊大王等军经湖广攻取庐州等处,蔓延本境七日,昼夜勿缀,接迹如蚁。搜出掠赀,遍处营垒。乙未(1355年)又饥,道殣充塞。九月,挈家避于十六都,寄居彭氏,至丁酉(1357年)三月始还。戊戌(1358年)正月,替陶李元帅、邓元帅等军入境,掘窖发塚,劫物焚巢。尔时仍避难于十六都。七月望日,集众商议,从弟原章暨陈以仁、杨珍等三十七人径至宁州五十三都居停,主人万元卿阴招地方豪侠定计抗贼,留止年余,庚子(1360年)三月还乡复业。至于丙午(1366年),七年之内,隶属石牛寨。维时邻寨互相侵并,惟石牛砦(同“寨”)巩固无恙。癸卯(1363年)九月,甯州陈寨率众来攻,兵士遇战取胜,获寇首陈文中等,本寨幸安。至正末年丁未(1367年),明太祖命大将徐达、副将常遇春北定中原,驰檄天下。正月朔,大军至境,乃调江西卫宋千户、袁州卫解镇抚等荡平山砦。至五月中,获土豪方退,小丑悉平,万民安堵。乃定官民田地税亩,增添军民诸色人等册籍,世运更新。自戊申(1368年)践祚,建元洪武,距今十有九年,喜见太平之象。然而当初播迁离析,苦状万千,追维往事,寤寐犹觉凄凉。窃幸祖宗阴隲,遗泽犹存,历代水田、地土、山林、佃户十存四五,附近田园足供衣食。长子晐、次子昈俱已成立,曾孙男女,俱在目前。所痛者俩大人谢世,欲报之德,昊天罔極。而长弟宗文,字原英,生元天历元年戊申,娶李氏,生泰定三年丙寅;次弟宗明,字原菲,生至顺二年辛未六月,娶鲁氏,生至顺元年庚午,乙未避兵遇害。长妹明正,生泰定丙子,适南山李太十八郎;次妹清贞,生至正五年乙酉,五岁失怙,十龄失恃,赖庶妣傅氏抚养。戊戌避兵宁州,适五十三都游百恒。弟妹四人今皆从先父母於地下,能不怆然神伤哉!嗟呼,吾亦老矣,缅想诸艰之备历,深荷两大之曲全,前后殊途,悲欢交集,援笔记之,昭兹来许,俾知困而亨剥,而复之天道,自昔皆然;而修身励行,正谊明道,以承先志,以迓天休,以享盛世升平之福,则贤子孙之责也夫。
(为方便对照参考,上文中所有皇帝纪年均备注公元纪年)。
族谱里面记载的相关内容
解读《水火刀兵记》
《水火刀兵记》写作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仲秋,魏氏始祖原芳公时年61岁。全文不到2000字,但史料信息相当丰富。在这篇半自传体的文章中,原芳公回顾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既有对祖、父辈的深切缅怀,也有对弟妹们殁于乱世的哀悼,于血脉亲情的怀念,溢于言表。
这种带有先祖明确纪年的代际记载,对于家族史料而言,其宝贵性不言而喻。须知有很多家族,始迁祖乃至最初若干代先祖的资料,都是相当匮乏的。因迁徙之初,大多处于兵荒马乱时期,人的第一要务是活命。且有的还不止迁徙一次两次,而是转辗流离,等到生活安定家族发展了,才有了修谱记录世系的想法。但这时离先祖迁徙定居已经少则数代,多则上十代,加上交通、通讯的不便,不但早已忘掉了迁徙前的祖居地、祖先世系,就是始迁祖或前面数代的大致情况,也都已经忘却。前数代中,有的缺乏配偶(祖妣)资料,有的只有简单的名字、世次,连最基本的生、殁、葬都是阙如,这在家谱中是屡见不鲜的。
但此文更大的价值,还在于大篇幅记述了元末平江地区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的景象,为后人留下了管窥元末乱世的珍贵史料。通读此文,从原芳公28岁那年(1352)开始,一直到43岁(1367年),一十五年间,先是“红巾蜂起,纵火杀人,掳掠子女,玉帛赀财,尽行抢夺”;后有地方豪强“红白错杂,雠杀互杀”;紧接着各路军阀“搜出掠赀,遍处营垒”,乃至“掘窖发塚,劫物焚巢”。加上期间又遭遇多次冰灾、饥荒,天灾人祸都凑到了一起,老百姓“流离满目,道殣充塞”,四个弟弟妹妹“避兵遇害”,都在刀兵往来中丢掉了性命。自己一家也是“东窜西犇,脱逃无计”,“播迁离析,苦状万千”,尝尽了人间的苦难。
此文中,描写元末军阀混战的文字占了一多半,但与朱元璋军队有关的,仅有“至正末年正月朔,大军至境,乃调江西卫宋千户、袁州卫解镇抚等荡平山砦。至五月中,获土豪方退,小丑悉平,万民安堵”一句,正与民间传说中朱元璋官军攻打平江四十八寨有关联,且整个时段只有四个月,其中并无朱元璋“血洗平江”的任何描述。
文中还有更关键的一段话,即“窃幸祖宗阴隲,遗泽犹存,历代水田、地土、山林、佃户十存四五”,给我们留下了解开朱元璋“血洗平江”这个千古之谜的钥匙,“佃户十存四五”这六个字,几乎能够完全推翻朱元璋“血洗平江”的传说并不存在。
平江石牛寨
否定朱元璋“血洗平江”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在平江现有人口上百人的近200个姓氏中,宋元以前迁入的姓氏至少还有六七十个,这些姓氏传承清晰,不但没有失传断层,相反大多数都还是人口数比较多的大姓。所谓“佘翁柳卜,有也不多”的民谚,显见是以讹传讹,没有任何依据。
另外从语言文化传承来讲,说朱元璋“血洗平江”也大可商榷。从平江话的角度来说,口音跟周边地区比较,既不是纯粹的赣方言,也不属于湘方言,而是有比湘、赣方言古老的地方,相对比较独立。如果平江被血洗了,后迁入的平江人多来自江西,那要是这样的话,平江话应该就跟江西话差不多,但事实并非如此。
1367年5月以后,新建立的明朝“乃定官民田地税亩,增添军民诸色人等册籍,世运更新”,“自戊申践祚,建元洪武,距今十有九年,喜见太平之象”,至原芳公写作此文时,天下承平已有十九年之久,社会生活重新步入了正轨,作为一个薄有资产的小老百姓,我想他的感受既有对战乱的恐惧,也有劫难过后的庆幸。
《水火刀兵记》一文可供解读的史料信息还有很多,尤其是对于有关元末军事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通过对有关史料特别是《魏氏族谱》中《水火刀兵记》一文的分析解读,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历史上并未发生过朱元璋“血洗平江”事件。那么,平江民间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朱元璋“血洗平江”的传说呢?
朱元璋“血洗平江”之说虽谬,但事出有因,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兵连祸结,生灵屠炭,民不聊生。平江人口急剧减少四分之三,可为战争“血洗”之例证,但主要还是军阀、豪强混战的结果,并非朱元璋军队所为,《水火刀兵记》其实已经对此作了最好的注脚。
而所谓的朱元璋血洗湖南,也早有专家论证是“血洗胡(惟庸)蓝(玉)”的谐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带甲数十万,坐拥江浙富庶之地却安于享乐,最终惨死
朱元璋的岳父胡美
常遇春有多猛?敢于顶撞军中被敬若神明的术士,并最终实现大胜仗
明史风云之洪武皇帝的故事(二)
1367年,徐达攻破平江,张士诚绝望地问妻子刘氏:“我兵败就要死
江南百姓为何流传“死不怨泰州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