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营田古镇那些事(二):二妃竹泪洒营田

二妃竹泪洒营田

                                                       文/彭仁满

说起营田黄陵二妃文化,可以说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高地,它得益于二妃的传说。

二妃被屈原记入《湘君》《湘夫人》而后自己沉江营田对岸河泊潭,二妃效应在中华大地得到极大的发挥。

文征明《湘君湘夫人》字画局部; 古曲《湘妃泪》

为什么这么说?浏览汉代以来名家之笔,你会发现写过二妃的,肯定又写过屈原。二妃作为湘水之神,它不但作了楚人之魂,也成了湖湘之魂。杜甫云:“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

1

“重华不是风流主,湘水犹传泣二妃。”

重华指的是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轩辕黄帝九世孙,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生于姚墟(一说诸冯 ),治都蒲阪(永济市 ),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历史记载二妃是娥皇、女英,帝尧之女,下嫁于舜,为舜的二妃,居于妫汭水旁。

相传舜帝南巡时崩山于苍梧,葬于江南之九嶷山(宁远县)。二妃朝朝暮暮立于湘山之巅,遥望九嶷云雾,恸哭于湘江边绿云般的丛竹之间,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其悲痛之泪滴于竹上,留下斑斑泪痕,溺于湘江营田黄陵山河边从舜而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代代相传,不知感动过多少痴男怨女。后人因感念舜帝贤明,二妃有佐助之功,遂为其在湘阴营田黄陵山(湘山)建了黄陵庙与二妃墓。此古迹史称“三湘七泽第一胜迹”。二妃被后人尊为湘水之神。

那么二妃的故事历史上有什么记载?

《山海经》:“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这是二妃最早的文献记载,所以这要从《山海经》成书的历史来推论。《吴越春秋》载“禹……巡行四渎……使益疏而记之,名曰《山海经》。” 王充在《论衡·别通》:“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禹作《山海经》,说明历史有5300多年了。但后世对成书年代有过考证,主流认为在楚到汉代时间。因此无论怎样,二妃的故事至少出现在春秋时代,而战国时代的人来进行收集整理。

至于书上所记载的洞庭之山,实际上也太含糊。磊石山、凤凰山(旧玉笥山)、君山、营田大小边山、黄陵山、青草山等都可叫洞庭之山。这是历史文人们也没有扯得清楚的问题,只能说是洞庭湖河中之山的泛指。如磊石山、君山、青草山都是四面环水的。而后世只是固定到君山,却有不公道的地方。东南120里因为没有确定长江那个点到此的距离,也就难以作参考。而以君山到磊石山的话正好如此距离。如果是把君山水域划入长江水系,洞庭山就成了磊石山。

考察黄陵庙二妃墓的记载和历代文人写黄陵二妃的文章,出现机率最高最多的是湘水。

那么二妃所沉之湘水到底在哪儿?

上最早记录的湘山与二妃墓联接在一起的。因为君山二妃墓只有把湘山、洞庭山一起收入其中才能有今天清代修建的二妃墓的义理依据。而这个“赭其山”红色土壤,营田的黄陵山、边山就是,而君山的颜色就对不上号。那么营田二妃墓的历史比君山的要久远么?

韩愈《黄陵庙碑记》: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立,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庭有古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考《图经》,汉荆刑牧刘表景升之立,题曰“湘夫人碑。”今验其文,乃晋太康九年。又题其额曰“虞舜二妃之碑”,非景升立者。秦博士对始皇帝云,湘妃,尧之二女舜妃者也。刘向郑玄,亦皆以二妃为湘君。而《离骚·九歌》既有湘君,又有湘夫人。王逸之解以为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谓湘夫人,乃二妃也。

“秦博士对始皇帝云,湘妃,尧之二女舜妃者也。”这是韩愈对此记所指的判断,说的是营田黄陵二妃墓。也侧面说明黄陵山就是湘山。《文献通考 》卷一百九·王礼考四“浮江,至湘山祠(黄陵庙在岳州湘阴县北)。自南郡由武关归。”范成大《浮湘行》:“湘山中间湘水横,绿苹叶齐春涨生。”他说的是湘水在湘山中间过。张孝祥《黄陵庙》“只怜斑楚竹,那记赭湘山。”他概叹大家都不记得黄陵庙此地是湘山了。《元丰九域志》卷六:“湘阴县有“湘山”。”《清一统志·长沙府一》:“黄陵山,一名湘山”。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六·长沙府》:“湘阴县黄陵山,县北四十里,上有舜二妃墓。《括地志》谓之青草山,孔颖达以为湘山也。”

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可以清晰地看出,宋前古人眼中的湘山就是黄陵山,在营田南。

2

今天看湘阴县名来历的解说,我还真为始写之人“文化”水平汗颜。中国传统上都是山之北谓阴,水之南谓阴。网上对湘阴县名的解释说是因为在湘江之北所以谓湘阴,我真的无话可说,这是湘阴自觉放弃了湘山的文化认同。

湘阴什么时候来的?它的第一县治地在什么地方?他搞清楚了么?

《宋书》古罗志记载:首设湘阴县是南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为安置侨民(湖北、中原移民)析罗县西及益阳、湘西两县沿江湖地而建置的,隶湘东郡,县治在琴棋望,同时创立磊石水驿。

琴棋望在哪里?它界于磊石山和营田边山之间,今天屈原管理区西大堤15公里至17公里那一节地理位置。屈原区在此设过二分场、琴棋乡。这个地方以湘水方位论在正北,以黄陵山论也在正北。那个时候益阳湘江水域也为湘阴管辖,所以出现《水经注》的误记“湘山在益阳县北。”黄陵山是湘山,湘阴县治在湘山北,所以叫成了湘阴。这是因为黄陵庙、二妃墓已经被屈原的九歌“炒”成了名胜之地,说起湘夫人哪个不知道呢?所以湘阴没有因为湘水定个湘阳名,而是因为湘山定了个湘阴名。当然此处还有汨罗江在北,也可叫汨阴。湘阴名很容易让人想起湘水、湘山、湘夫人、湘君、沅湘、汨罗江,所以湘阴县名到现在也没有改变。这就坐实了黄陵山就是湘山的事实,湘阴名跟黄陵庙有了直接渊源关系。

君山二妃墓最早的历史记载是清光绪七年(1881)兵部左侍郎彭玉麟主持重修的,相传埋葬的是二妃留下的鞋子等遗物。所以君山不会是古人概念中的湘山之地。这个查找宋代前写君山的诗歌中几乎没人写有二妃。写二妃的诗也没有人提及君山,但都会提及黄陵或屈原,这些是时代记忆。

所以众多史册记载营田南的黄陵山:“一名湘山,湘阴县北四十五里。”这正是到营田边山的距离。上有舜二妃墓,山下有黄陵亭。

《永乐大典》湘阴古罗志收录的黄陵庙记还有萧振《修庙记》:岁在单于律应宾,太尉中书令楚王,重修新二妃于洞庭岸,所以酬灵感而答前愿也。知县程文度《重修庙记》:重湖之南,两舍之地,有二妃古祠在焉。其庙号昔谓之“黄陵”,因其地而名也。今谓之昭烈,以德而称也。载籍群书,皆盛称尧舜之德。湖南运使孙冕《重建庙记》:黄陵二妃庙事,韩退之之碑详矣。知县王定民《重建庙记》:沅湘之人,爱其正行,于是有祠以血食黄陵。沅湘之滨,四时之祭不绝,遂著为有国之常典。易祓《重建庙记》:黄陵之祠二妃古也,传记述之详矣。其地隶潭之湘阴县,古罗子国。庙去县四十里,邑民奉事惟谨。英灵在天,岂惟黄陵哉?黄陵者何?与地记以黄陵为水名,西入于湘,径二妃庙南。其说出于郑氏《水经》。《长沙风土记》云,陵即二妃葬陵,因立庙焉。

《通典》:黄陵,即二妃所葬。《括地志》:二妃冢、在县北青草山。《元和志》:二妃墓,在青草湖上。康熙四十六年,邑诸生黄金榜、黄希宪修墓,知县蒲易藩书立墓碑;康六十年,营田司巡检陈承贤重修,知县罗士修重立基碑。今巴陵君山亦有二妃墓。

黄陵庙、二妃墓很多老人都曾亲临目睹。

营田易象离老先生幼时就在黄陵庙读书,他曾撰文记载:“余幼就读于庙内蒙馆,孩提记忆,至今犹存。庙址距营田里许,建筑古朴典雅。……”

这些记载是无论如何抹不了也清除不了的历史痕迹。

湘阴因黄陵山(湘山)而名,所以二妃文化理所当然成为湘阴文化的皇冠,它也是湖湘华夏文化的祖先。

3

二妃是因为屈原《湘夫人》《湘君》成就其巨大名气的,所以屈原与黄陵二妃有着极大的渊源。

《永乐大典》记载:“湘阴为古黄陵,南眺潇湘,北枕岳阳,洞庭之泽,淘泳乎中。”为什么说湘阴为古黄陵?

《水经·湘水注》:“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

也。”这是因为有黄陵庙在所以湘阴称之为古黄陵,也说明湘阴名来自黄陵。这是宋书所定论黄陵在湘阴存在之古。 李白:“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古以磊石山作地理标识,将此山之北称为东洞庭,之南为南洞庭。韩愈记载二妃墓是前古立,指的至少是楚或楚之前。

为什么屈原会在汨罗江定居九年?我们理清一下在屈原区境的古文化遗迹就会相当明白了。

屈原《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说的是渡过沅湘向南走去,我要对虞舜把道理讲清。为什么要经过沅湘来跟虞舜讲清楚?因为黄陵山上有舜帝黄陵庙,而屈原现实中面见的地方就只能是这个地方。最后屈原在汨罗江定居又在汨罗江写《离骚》,说明屈原面见虞舜的地方就在此,可推断黄陵庙在屈原来前就已建立。

《永乐大典》磊石山记“昔轩辕氏,奏乐于重湖之上。释子以其遗址,立小招提,命名曰龙寿山万岁寺。于是有龙君之祠,多历年所。”这里的重湖指的是青草湖和洞庭湖,所以叫重湖。关于黄帝巡视和征伐天下的最早文字记录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据五帝本纪记载:“轩辕……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而这熊湘很可能指的是磊石山和黄陵山。熊是楚之国姓,磊石山形态也如熊之形态。据清代《广舆记提要》记载:“史记黄帝登熊湘,作咸池,张乐于洞庭之野。”轩辕氏奏乐则在今凤凰山留下凤凰台的故事。清《湘阴县图志·卷四》记载:“有凤凰台,旧志黄帝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有凤凰十二鸣集于此,雌雄各六,以应律吕。”这段话向我们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黄帝,屈原的《离骚》开篇即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说明他是高阳帝的后代,《辞海》记载《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所以营田黄陵庙二妃墓是罗地楚人祖先祭祀之地,也是湘阴历朝历代公祭之地。清《湘阴县图志》记载:凡黄陵、汨罗、三闾三处,共支祭费银八两。其特祀于湘阴者,日黄陵庙,案,唐韩愈《黄陵庙碑记》称“刘表立碑,曰湘夫人碑”。晋太康九年,立碑,日“虞舜二妃之碑”,自唐时为海灵庙。天祐二年,封懿节庙。晋天福二年,又封昭烈庙。宋元丰六年,知县王定民移舜祠像于黄陵庙。国(清)朝康熙七年、知县唐懋淳重修黄陵庙,专祀二妃,仍曰“湘灵庙”,以六月十四日致祭。第二个信息是凤,凤是楚人的图腾,屈原在其作品中对凤推崇有加。楚郢都纪南城所在地荆州市即以凤作为市标。玉笥山西有凤凰台。第三个信息是龙。龙是洞庭湖神,楚人有祭龙的习惯,在磊石山历代也留下了龙王庙。黄帝乘龙升天图中记载的是黄帝被龙带上天空的故事,所以屈原死后河泊潭汨罗楚人发明了龙舟竞渡纪念屈原。

正是因为有了罗子故城、有了营田黄陵二妃墓、黄帝南巡的磊石山、凤凰台、龙王庙,所以屈原选择了营田北河泊潭左玉筒山作了他汨罗江的第二故宅。《水经注》载“屈潭(河泊潭)之左玉笥山”,《屈原外传》载“屈原栖玉笥山作九歌”。

4

屈原之后,助推二妃一跃成为湘水之神站到湖湘文化高地,得益于唐宋诗人们对黄陵二妃墓的极大关注。

唐代韩愈亲自写下《黄陵庙记》,考证了黄陵二妃墓的来龙去脉,写下了“前古”所立之时间点。他为什么如此热心?说起来有一个故事。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刑部侍郎韩愈上表谏阻,宪宗大怒,将加极刑,因裴度等力救而减免,贬潮州刺史。当时南方多山岚瘴气,潮州尤甚,韩愈料想此去凶多吉少。途经湘阴营田时,特意到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二妃,以祈福求安。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二妃显灵,韩愈当年冬就改任袁州刺史,第二年九月召回任国子祭酒。此事他的碑记写得清楚,同时写了《夜泊江口》:“郡城朝解缆, 江岸暮依林。二女竹上湘,孤臣水底魂。”

韩愈回到京城后,念念不忘黄陵庙祭祀之功,他捐出私钱十万,托岳州刺史王堪重修此庙,并写下《黄陵庙碑记》和《祭湘君湘夫人文》。

关于黄陵庙的另一个故事是“梦诗”的故事。

据宋·许顗《彦周诗话》记载:有个客人将船停宿在湘妃庙前,半夜偶然醒来,看见一个车卫走进庙中,独自饮酒弹琴,当时心里害怕不敢近前窥探。那人直到天亮方才出来,隐隐约约从水面上飘浮而去。客人见庙中墙壁上留有四句诗,墨迹还没有干,写的是:“碧杜红蘅缥缈香,冰丝弹月弄新凉。峰峦向晓浑相似,九处堪疑九断肠。” 

二妃的传说之外,在营田当地也产生了两个传说。

一是琴棋望的传说。此地名的来由是相传二妃追寻南巡舜帝时抚琴思念之地。二妃在此一面遥望南方,一面弹奏思君曲;其音乐感动天地,下了一场暴雨。后人故名此地琴棋望。另一传说是并蒂荷花的传说。说是二妃沉江后,营田这片湘水(东汊)一到夏天就开出一大片灿烂美丽的荷花,万朵荷花之中必有一对并蒂的荷花最为美丽和明亮,它们同时开放、同时凋谢;相传是二妃所化,营田人亲切地称之为妻花;小边山也被称为荷花地,古塘也称荷花塘,这儿至今还有个荷花村。

唐代诗人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在黄陵庙留下诗章。

李白失意之后,来到湘水,吊二妃、吊屈原。他来到南洞庭营田之地写下:“……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他借古讽今写下《远别离》“……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他感叹磊石:“……沧桑多变古地名,青草曾经胜洞庭;南湖之谓人不识(南湖为青草湖),磊石犹被君山抿。”他纪念屈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诗圣杜甫泛洞庭入湘浦在黄陵庙写下《湘夫人祠》“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苹。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黄陵题咏》:“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日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唐宋诗人写黄陵庙的诗词汗牛充栋,完全可以出一套黄陵庙诗文集,不想再录了。但湖南才子李群玉写黄陵还是很有必要说说。

李群玉(808-862),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录他的诗263首。他是晚唐重要诗人,与齐己、胡曾被列为唐代湖南三诗人。唐末周朴《吊李群玉》诗赞道:“群玉诗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吟魂醉魄归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他是记载“长沙窑”的第一人,但他同时也是湖南诗人记录黄陵庙二妃墓第一人。

《云溪友议》记载:李群玉既解天禄之任,而归涔阳,经二妃庙,题诗二首曰:“小孤洲北浦云边,二女明妆尚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东风近墓吹芳芷,落日深山哭杜鹃。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又曰:“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轻舟小楫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后又题曰:“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滴血啼松风。不知精爽落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他一连写下了三首,表达了对家乡名胜的关注之情。

“帝子当年恨几多,楚山千叠郁嵯峨。泪痕点滴留斑竹,宝瑟悲凉隔素波。妫汭旧存虞史载,苍梧谁证汲书讹。凄凉吊古堪伤处,那更潇湘接汨罗。”

我想起宋代王遵《题黄陵二妃祠》,“潇湘接汨罗”却是一种文化源流,从黄陵庙开始。营田萦绕的二妃神话,把此“南蛮”之地的文化渊源纵深到了炎黄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门符箓 南葛上清符箓
倪海厦《天纪》笔记八:天泽履,地天泰
中国行业的祖师爷(52)丝织祖师爷【嫘祖】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23-【论让夺】
《孙子兵法》诡道术之六---利而诱之
一盘真正的大棋:唐朝消亡史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