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业路上的六个雷区,踩中一个,就老老实实回去工作吧!

编者按

在“人人创业”的时代,有人认为创业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方式。所以,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创业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不过,创业有雷区,入行需谨慎。蠢蠢欲动的你,也许要先了解这六大雷区,再决定是否要创业。

文 / 鲁伯特·莫森 伦敦商学院战略和创业学兼职副教授

方睿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

译 / 孙贺

创业是一项充满风险的工作,虽然它没有必然成功的范式可供遵循,但创业成功带来的收获和喜悦,仍不断的激发有志之士投身于此。近几年随着国家鼓励“双创”政策的不断出台,创业已成为一股热潮。过去向大公司输送了训练有素的经理人,为华尔街和大型咨询公司培养有雄心、有能力的银行家和咨询师的顶尖商学院,也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创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两位教授,从三十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的积累中,总结出创业过程中常见的6大雷区。这些雷区,有些甚至是被奉为经典的信条,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创业中的你,是否也会踩上这些雷区。

01

雷区1

以为高科技领域才有创业机会

这种偏见在互联网热之后,尤为兴盛。风险投资家和私募机构更关注来自高科技领域的创业机会。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公司热衷于关注高风险、高收益、高增长潜力的机会。软件和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企业,在短期内获得超额投资回报率的机会,要远远大于那些需要投入大笔资金,用于购买生产设备的工业和零售领域。因此,风投公司更加渴望与这些高科技创新资源联系起来。

高学历的第一代创业者也许会青睐高科技领域,因为相比传统行业,该领域有两个优势。

首先,高科技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教育和工作经历),而年轻人所欠缺的社会资本(个人或家庭关系)则不像在传统行业中那么重要。

其次,年轻人在高科技领域,可以用很少的资本获得第一桶金,然后吸引到天使投资或风投。这两个优势加上近年来高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令人们获得这样一个印象:人人都可以创业,而高科技领域显然是个热门创业领域。

但是近年来,关于高科技创业的讨论热渐渐转向这个行业的劣势,以及那些没那么高科技的替代领域。

科技风投的不利方面,首先是金融和社会资本的进入壁垒很低;其次,由于使用很少的资源即可创业,那么扩大规模必然需要通过多轮融资募集大量资金,这样就会稀释创业者的股权;第三,高科技创业的盈利周期漫长,达摩达兰(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译者注)的分析表明,在美国上市时间少于十年的高科技公司基本都处于负盈利阶段。

实际上,无论是传统领域还是新兴产业都存在很多创业机会,创业者应该寻找他们更感兴趣、更了解的创业机会,这样他们在该领域也更容易成功。

02

雷区2

以为创业者不需要商业计划

唐·萨尔是这类观点的代表者。他在《动荡:企业的黄金机会》一书中写道,“通过对三百个创业公司的系统研究发现,坚持最初的商业计划预示着公司一年后的失败——坚持最初的商业计划而不进行修改的创业者十有八九都失败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计划本身,而是如何使用计划。

史蒂夫·布兰克是另一个商业计划痛击者。他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精益创业改变世界》一文中认为“计划通常是虚幻的,做计划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但是我们认为布兰克推荐的替代方法,所谓的“商业模式草图”——用他的《创业者自助手册》推荐的方法勾画出来的草图——与它想替代的“计划”并没有太大区别。

当然,布兰克认为计划总会出错的,这没问题;但是关键是如何使用计划。没有创业者会否认商业计划应该是灵活的动态过程。关于“计划”有两个名言,都是艾森豪威尔说的,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计划什么也不是;计划就是一切”以及“没有计划的战役不会胜利;没有战役是依照计划就能胜利的”。

简·布林克曼、迪特玛尔·格里尼克以及戴安娜·卡萨对51个关于商业计划对行为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他们得出结论——“尽管搜集市场机会的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去发现市场机会是消耗资源的,但是收益大于成本,因为计划提高了新兴公司以及已成立小公司的表现水平”。

根据我们的经验,商业计划在两个方面有所帮助。

第一,如果创立团队已经全面分析了商业的所有重要方面——目标客户的价值定位、目标市场的规模和预期增长、竞争、商业模型、所需资源(人力、战略、物质、金融)——当他们面对客户和资源提供者时势必胸有成竹。

第二,如果创立者希望股东能够在不确定性非常高的创立初期就投入资源,那么商业计划可以帮助他们准备好谈判。

03

雷区3

以为创业就是要成为颠覆者

这又是创业者的一个雷区,如果这个神话是真的,那么我们应该已经看到,相对于既有公司,更多新兴创业公司在涌现。根据经济学家伊恩·海瑟薇和罗伯特·利坦对1992年至2011年间美国公司的详细分析,事实却恰恰相反。

他们发现,在美国存续十六年及以上的公司,在2011年占到公司总量的34%,而1992年只有23%。而同时期的私企雇佣比例也从1992年的60%增加到2011年的72%。他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公司成立数量越来越少,创业公司死亡率越来越高;这些结果适用于美国的所有区域和所有行业。

创业是开立新商业,创造新价值,而不是来颠覆既有商业的。如果后者发生的话,那么也是“间接伤害”而非主观故意。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困难、成本越来越高时,创业者所能做的是创新,并且将创新的收益输送给潜在接受者。而不要总是琢磨如何成为一个颠覆者。

04

雷区4

以为最佳商业机会必须靠创新

这是一条令很多创业者奉为圭臬的谬误。发明家进行发明创造,企业家则用这些发明开创商业。创业者确实更倾向于创新而非复制,然而复制却能够降低由创意的质量所带来的风险,让创业者能够集中精力减少企业运营上的风险。

依靠复制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基于西方模式的中国连锁经济酒店和印度连锁药店;基于亚马逊成功模式的京东商城以及中国盛行的微信,也是复制了WhatsApp,不过后来增加了内容创新。这些都是典型的复制商业成功的例子。

阿玛尔·拜得对1989年500家高增长创业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只有12%的创业者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创新性的想法,而88%是因高效的执行而获得了成功。

所以,如果你还痴迷于寻找天才的创意,你的公司可能永远也不会起步。

05

雷区5

以为人人都能成为成功创业者

政策制定者比商学院更加迷信这一点,尤其是当大公司难以提供工作机会时更是如此。工作机会对于保持经济增长是必要的,当经济下滑,有些有才干的人在人才市场上找工作时发现他们不得不进行创业,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类人与那些自愿选择创业的人混为一谈。

根据我们的观点,创业总是少数人的兴趣所在——即使对于那些商学院创业课堂上兴奋的学员也是这样。MBA毕业时去创业的人很少,不足毕业生的5%。不同商学院的研究表明,MBA学生在毕业后的15年里,大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会在自己参股或自有的企业里全职工作。

创业者必须比大公司的经理工作更勤奋,获得的回报却更少,同样也更加缺乏安全保障。据《经济学人》报道,34%的创业者一天之内会祈祷多次,而非创业者只有27%会这样,是不是很惊讶?

虽然让年轻人意识到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是合适的,但是我们必须充分传达其中的风险,以确保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经济学家罗伯特·豪尔和苏珊·伍德沃德研究了美国1987年到2008年间超过2 200个有风投支持的创业公司。这些公司几乎全部接受过风险投资。他们的发现令人深思:只有极少的成功退出案例,在这些极少的成功案例中,创业公司的平均价值达到了580万美元;然而75%的创业者在他们的投资者退出时没有获得任何收益。

06

雷区6

以为要创业,就一定要读MBA

杰夫·巴斯刚是哈佛商学院教员中的一个风投家。最近他和他的学生做了一个数据分析,发现在所有独角兽企业中,有33%企业其合伙人中人至少有一位是MBA,而他们的非合伙人高管中MBA占到了49%。

学习MBA很难直接促使你去创业,但是创业者攻读MBA项目确实会有所收获。目前大多数顶级商学院都会开设创业课程,而且提供非常多的选择。这些课程的教材一般都是来自于实践而非理论框架,对于那些正在创业的人而言是非常有用的。

(本文首发于经济学人智库,已获作者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是真的!88﹪的成功创业公司,源自copy别人的好点子
雷点密布,你在创业路上一定要小心
赚钱需要好奇心和傻瓜逻辑
“我终于明白,创业是可以教出来的”|硅谷超级创始人的创业笔记
中国TNT论坛(bbs.chinalabs.com):创业可以学到吗
说正经的,创业者到底什么时候该去读个MBA?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