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人说“你主动一点不行吗?”背后的心理学动机

Momself说——

这是一个有点惊人的结论。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做一些正确的事,但我们又不希望孩子只是出于大人的要求才这么做,我们最希望的,是孩子可以发自内心地愿意做这些事。

看起来这并不是什么奢侈的希望。

而这篇文章似乎想要证明的是,主动性只能来自于孩子自己。当别人要求孩子主动起来的时候,这就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要求。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家长越是要求孩子主动,孩子表现出来越是被动。按照这篇文章的解释,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而不是因为孩子顽劣,或者家长不懂方法。也许,多年以来,我们苦苦追寻的主动性,本来就是一场无用功?

要孩子主动一点,是一个逻辑的悖论

李松蔚

当父母的人,有时候对孩子难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你怎么就不能主动一点呢?”

“你看人家谁谁谁……”

“你把打游戏的热情拿十分之一到学习上来就好了!”

“老待在家里,你要多跟人接触!”

“你怎么就不把练琴当成自己的事呢?催一次练一次!”

有时候父母也觉得很累,觉得自己像一头辛辛苦苦的老牛,拽着一辆连轮子都没有的破车(不,这还不是最糟的情况,或许是拽着一匹活蹦乱跳向相反方向刨蹄的小马),全靠自己拖着往前走。父母希望孩子主动走起来。

但,这其实包含了一个悖论

父母在向孩子提要求。一旦孩子满足父母的要求,孩子就不是“主动”的。妈妈说:“去学习。”孩子去学习了。妈妈叹了口气:“为什么每次都是我叫你去学习你才去?我希望你以后学习是出于自觉,而不是为了满足我。”——这番话乍一听没毛病,但正是它把妈妈置于“不可能”的两难境地下

孩子怎么样才可以满足妈妈呢?

如果孩子不想满足妈妈,他显然不能满足妈妈。如果他想满足妈妈,他只有学习,但那是“为了满足妈妈”而学习,同样也不能满足妈妈。

他可以学习,但他永远变不成一个“主动”学习的人。

瓦茨拉维克在《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一书中写到,“主动起来(Be spontaneous)!”的要求,是日常生活中最隐蔽也最随处可见的悖论之一。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刚好相反的。它对一个人提出要求,而要求的内容是不要遵循要求,这使得所有遵循要求的尝试,都变成了另一个层面上的违背。

成年人的关系也会卷入这种悖论。一个经典的,讽刺漫画一般的场景就是,妻子拧着丈夫的耳朵:“以后给我有骨气一点!像个男人一样!听见没有!”丈夫忙不迭地答应:“听见了,听见了……”

情侣之间闹别扭。一个说:“你要我认错,我都已经认错了。”另一个说:“但那是我要你认错你才认错的,不是发自内心的认错。”第一个人说:“怎么做才是发自内心的?”第二个说:“我告诉你了你再做,那就不是!”

这些例子里都包含着同样的悖论。妻子可以逼着丈夫发出100次保证,但丈夫还是不可能“真的”有骨气,情侣也可以收到100种认错的表达,但不会有哪一种可以让他相信对方是“发自内心”。

他们在提要求的同时,已经注定这要求是无法满足的了。

这种悖论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个很难接受的事实:

大多数对别人的叮嘱、规劝、训诫,只是在做无用功。

所有涉及“主动性”的要求,类似于热爱、兴趣、自觉、投入、坚强、勇敢、积极、乐观、踏实、放松、努力、专注……都是无法实现的悖论。

因此,聪明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只针对具体的任务提要求。每天做多少功课,完成多少家务劳动,花多少时间练琴,都变成具体的规则。你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反正你必须遵守。——当然,具体操作起来还需要技巧,也许没有那么简单。但最起码从逻辑层面上,这样的要求总是可以实现的。

如果都能这样,省去了多少纠结。

而很多父母不满足于此,或者,他们也不情愿用强制性的手段来达成目的。他们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条心,“不待扬鞭自奋蹄”。尤其有一些任务,似乎也必须更多的“主动性”才能做好。比如,你是可以要求孩子每天写一篇作文,但如果他自己不愿意,你也很难强制他把心思花在这上面。能监督的只有工作量,很难定义他们用没用心(要是父母说:“不行,这篇我觉得不用心,重写!”孩子就会想:“怎么写才会让你们觉得用心?”这又陷入了前面的悖论)。

于是有人还会试图寻找:真的没有办法能让别人“主动起来”?

于是也就有种种“办法”应运而生,教你怎么耐心,怎么感化,怎么讲道理,怎么做工作,怎么转换视角,怎么用游戏的手段培养兴趣……不同的教育家比较各自方法的优劣,核心只有一个:我们是可以制造“主动性”的

我们试图让自己相信,让孩子“自发地”遵循我们的希望是可能的。

甚至,等到孩子长大以后,他们自己也会试图相信:自己可以“主动起来”。他们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恨铁不成钢地,一遍遍在头脑中敲打自己:“你怎么这么懒散呢?”“你为什么会对工作没有兴趣呢?”“你怎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件事呢?”当他们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法要求自己“主动”之后,他们宁可相信自己是得了病,或者是道德上的堕落,给自己找一些类似于“拖延症”、“意志力缺乏”之类的诊断标签。他们还会用同样的方式要求他们的孩子:“喂,你对学习不够主动啊!你拿出一点主动性好不好?”

很难真的接受:悖论,就是不可能

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写作者,我也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这意味着我每写一篇教育类的文章,都面临比其他人更大的挑战。我永远不会把“培养兴趣”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也我不会假定:“你一定有办法把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要求一个人做你要他做的事,容易。你要求一个人做他自己,也容易。但要求一个人以“做自己”为前提来实现你对他的要求,不可能。

不是难,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可能。

不是态度上的不可能,不是技术上的不可能,而是逻辑上的不可能。

但是——你当然会想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父母,他们的孩子可以很有主动性地学习,工作,发展自己。父母几乎不需要提什么要求,孩子就可以按照他们期望的样子,“自发地”生长。这些父母只是运气好吗?(不可否认,确实一部分原因是运气好)如果他们为此做了一些事,他们做了什么呢?

他们的确做了一些事。但我们先卖个关子,下次再说。

(作者简介: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注册心理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又不压抑其天性?
孩子厌学,可能是你的教养方式出问题,心理学教你激发孩子内驱力
北师大著名心理学教授:对300孩子近20年跟踪发现,结果惊人
你的自我设定,将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让孩子自发地热爱?这是父母的大坑
第三课 家庭关系:怎么应对父母的“我都是为了你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