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圣叹告诉你被砍头的感觉:好疼!

      人死了就不能说话了,假如人都死了,还能谈谈自己对死的感受,无疑是天下之奇谈,恒古之怪论;问题是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它让你感叹之余而为之敬佩不已,因为它是对残暴最大的藐视,他死后幽的最后一默让无论多么强大的残暴都显得滑稽可笑,弱不禁风。

 

      这个死后还能说话的人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那么这个金圣叹是如何在死后还说话的呢?这事情还得追溯到清朝初期。

 

      话说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的8月7日,因哭庙案而被判处斩首的金圣叹一行七人被押至刑场。此时正值中秋时节,一向晴好的天气竟变得有如冬日,但见彤云密布,朔风阵阵,纷纷扬扬地漫天卷下一场大雪来,将天地渲染成白茫茫一片;在悠悠飘雪中,金圣叹仰天长啸,高声吟道:“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戴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念,家家户户泪长流。”吟诗刚罢,刀光一闪,一颗聪明无比的脑袋有如一个西瓜,滚落到十几米外;那颗脑袋在滚动的过程中,从耳朵眼里蹦出两个纸团。或许以为是银票呢,刽子手抢先一步,捡起纸团,展开一看,一张上写的是“好”字,另一张上写的是“疼”字。

 

      就这样,金圣叹幽了他死后的第一默,当然也是最后一默。

 

      像金圣叹如此幽默的人可以说是亘古未有,如果愣是要再找出一位的话,也只能算是秦末的李斯了。李斯因被诬犯有谋反罪,判处腰斩;临刑现场,李斯对同刑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其可得乎!”父子相互哭泣,被夷灭三族。由此可见,金圣叹是主动而为,是幽别人的默;而李斯是被动之为,是悔不该当初的思想,是自嘲。金圣叹和李斯之性情高低由此立见。其他诸如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瞿秋白的“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要么是惆怅,要么是哀怨。

 

      金圣叹何以会如此幽默,只能从他生活的年代及生活经历去寻找原因。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人,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金圣叹原本姓张,因明亡誓不仕清,常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从而改姓“金”,字“圣叹”,名人瑞。看得出来,金圣叹形狂而性笃,表面上忘祖背宗,连姓名都随便乱改,其实是忠实于大明王朝,抵制清王朝,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仅仅如此,远不会形成狂傲、孤高、率性、幽默、放荡不羁的性情,之所以能形成狂傲、孤高、率性、幽默、放荡不羁的性情无疑与其才高八斗,持才自傲,藐视名利有着很大关系。

 

      年轻时金圣叹参加乡试,考官出一考题,名为《西子来矣》,题意要求以战国时越国西施进吴宫潜伏、曲线救国的史料为材料立论。西施的故事谁人不知?况且是博学如金圣叹者!然而,面对考题,藐视名利,放荡不羁的金圣叹大发幽默,提笔写道:“开东门,西子不来;开南门,西子不来;开北门,西子不来;开西门,西子来了,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考官面对这样的答卷也只能是哭笑不得,幽默地批了他八个字:“秀才去矣!秀才去矣!”

 

      想想现在把名利看得比天大地重的芸芸众生,极力地切题,曲意地逢迎尚感不尽兴呢,能有如此率性之为?金圣叹的率性,放荡不羁,摡是对大清王朝的不感冒,是心里压根就没有大清王朝,所以才有如此率性之举;如果是把大清的官位看得很重,他会拿乡试开玩笑?假如乡试尚不得过,何以去考京试、殿试?正如清朝时戴衢享因县官的不识才,他连个秀才都没捞到,还是朋友给买了个秀才他才取得了乡试的资格,以致在接下来的80十天里,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还乡,感叹之余,提笔书就楹联一幅: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开;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金圣叹因哭庙案被判以斩首,实际上是清王朝为威慑江南士族而有意为之的,就是要通过判处金圣叹等人斩首,告示江南士族、文人名流,不得肆意妄言,目无朝廷,藐视王法;如此意图,金圣叹又如何不知呢?正因为他看透了案件的奥妙,感受到了生命的弱小,所以才以极端的行为来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金圣叹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梨(离)儿腹内酸”。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他愿意在刑场上和儿子对对联,而是借此来派遣心中的郁愤,表达对清朝法场的藐视。当然,也是出于对楹联的钟情,使得他无时不在思考着佳对妙联。金圣叹曾到报国寺批点佛经,老方丈告之曰:“想批书可以,我有一个条件在先,我出一联,如你能对出,即取出佛经让你批点,否则请恕老僧不给脸。”当时正值半夜子时,忽听外面“笃笃”几声梆子声,老方丈灵机一动,脱口说出了上联:“半夜二更半”;可金圣叹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就是对不出下联来,只得抱憾而归,一直郁记在心。三年后,金因“哭庙”案被判斩杀。刑场上,刚逾知天命之年的金圣叹,泰然自若,临刑不惧,昂然地向监斩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其心爱的儿子痛不欲生,呼天抢地、泪流满面地赶到刑场,与慈父诀别。他看见儿子哭得泪人似的,劝慰道:“别哭了,告诉我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哽咽着说:“八月十五日,中秋。”听到“中秋”二字,金圣叹突然仰天大笑,高兴地说:“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并要儿子马上去报国寺告诉老方丈,他对出了下联。

 

      命都要没了,还没忘记要对出老方丈的对联,此联对出,可批佛经否?显然是不可能了,既然如此,何以痴情于怀?情趣也!想如今许多文人,不学无术,假冒渊博,急功近利,动辄洋洋洒洒,为作文而作文,最为痛苦的是,连他自己都知道如此文章实在是应景之作,仍然为说愁而装模作样地皱个眉头,所能起到的效果无外乎无西施之美反添东施之丑,其结果乃满腔如东流之春水全都是愁;何苦啊!要知道,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能有此发明,也算得上是才识过人了。

 

      也许,踏踏实实地读点书,本本分分地做人,不要去投机,真的能悟出人生就像是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一样,能活出君子的感觉呢!如果自以为聪明,能左右逢源,就会沦为奸佞之人。看过《走向共和》的人都知道,那里面有个翁同龢,在历史上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在影片中确实不怎么样。他号称爱国,连北洋水师买舰艇、买炮弹的钱都舍不得给,却打着修颐和园的名义,将60万银子给了为其出书的商人,由其通过购置木材从中获利;当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之际,不顾实际情况高调开战,喊打喊杀,战败后又把责任推之于他人,真可谓虚伪狭隘,居心叵测。问题是,他高调号称着自己爱国。

 

      金圣叹被砍头的感觉是好疼,我们没有被砍头的经历,自然无从去体验这种感受;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其他方面的感受。

 

      我的感受是,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蛮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疼的金圣叹:笑骂科举、玩转刑场,文化人耍起幽默来谁都不怕
世上最苦涩、最豁达的幽默
名人的非正常死亡 | 施能泉《我和历史说话》新书连载
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各位能不能想出下联
七个有趣的古代文学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