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争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胜利

本来今天要去桂林,但出发的时候是晚上,还有一些时间,突然萌发了对战争的想法,于是就把它记录下来。

中国有当代文学,一直很难走进世界。德国有个汉学家,甚至说中国的当代文学,基本上都是垃圾。这话说得相当难听,但道理还是有一些的,所谓话糙理不糙。有什么道理呢?就又联想到中国人,中国文学很少有人得到诺贝尔奖,很多人还很不服气,说是欧洲人对中国人有偏见,或者说因为他们大多不能读懂汉学云云。其实呢,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偏见的,也许恰恰是我们自己。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华人确实得到的少。但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到今天还是为举世所公认的,也许它还是如今世界上多如牛毛的各种奖项中,算得上是最为大家认可、最公正的一个奖项呢。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是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呢?我想,这主要还是和我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机制有关。我们的机制,强调纪律,强调服从,强调以一种思想代替万众的思想。这就犹如给人的身体、思想,捆上了一道道绳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走上世界,就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就如同林冲戴着枷和人家比武,你说我们如何能够取胜呢?所以现在有人预言我们或许二十年内就可以有人得诺贝尔奖,甚至还说二十年内应该有很多人得诺贝尔奖,我想这不够是傻子弄屁股,穷欢乐的一种意淫,不负责任,而且没任何根据。那么,究竟怎么样才可以得诺贝尔奖?我想,就文学而言,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一定要解放思想。像现在这样,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说,主题必须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不允许探索不允许思索,这样的文学,看了前头就知道后头,甚至看一眼就知道全部,因为主题是规定的,也是人人都熟悉的,比如主旋律、比如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样的文学,除了那些只知道看热闹的以外,给人的就只有恶心了。这样的文学,怎么能叫人看下去?到世界上去只有贻笑大方,又怎么能够得诺贝尔奖?因为,高屋建瓴的文学,应该给人的是思索。是深层次的启迪,而不仅仅是结果,甚至是,人人都能预料得到的结果。

这方面我们不妨简单地回顾一下建国以来我们的军事文学。文革前的文学,是简直可以说是浮浅到了无聊的地步了。那时的电影、文学,必须表现的是我们的强大,敌人的愚蠢。因此那时候的战争文学,表现得基本上不是人与人的战斗,而是人与兽,人与猪的游戏。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能看到的,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敌人是多么的可笑,我们是多么的英勇。一般来说,最终的结果,都是敌人被杀得一个不剩,而我们则往往是大获全胜。而且一般来说,都是一个人没死,或者死也只是死掉一两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当然,也有个别的文学,是表现主人公之死的,但那往往是英雄之死,而且也往往是死来死去的,绝不会轻易死掉。而且这英雄死掉以后,往往换来的是更多敌人的死掉。比如《红灯记》、比如《董存瑞》。这样的文学,就是文革时我们的文学的主题,所谓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所以在那个时候,如果写我们失败,甚至文学中我们一方要是多死了几个人,那都是要冒极大风险,甚至干脆就不能通过的。但在八十年代我读大学的时候,我接触到一些苏联的军事文学,就很受启发了,我就感受到了我们的主题,是落后于世界了。不用说比较起世界主流,就是比较起苏联文学,我们的主题还是有点太小儿科了。因为那个时候世界军事文学的主题,已经不仅仅是写你输我赢的事情了,而是上升到,不管谁输谁赢,也不管你是正义还是邪恶,战争都是人类的悲剧,因此人类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制止战争,远离战争。比如那个时候我看过的苏联文学,《毁灭》,还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两部很出名的文学,结果都不是如何通过跌宕起伏的斗争最后战胜了敌人,而是都写了战争如何造成了人们的死亡。《毁灭》写的整个一支部队的覆亡。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更写的是一支女兵部队,本来和平时候她们都是天直烂漫的少女,她们乐观、顽皮、憧憬着爱情。可是战争发生了,结果她们不得不背起了枪。结果不是她们如何战胜了敌人,而是她们一个个地死于敌手,最终好像是死得一个不剩。这样的结果,就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其实是没有赢家的,所以我们应该远离战争。想想,我们的主题,和世界的主题,是不是存在着差距呢?

现在的文学似乎有一些进步了。不知为什么,近两年来,军事题材的文学,在电视上很是热播。什么《亮剑》呢,《我的兄弟叫顺溜》,听说还在拍《董存瑞》。不过这些东西,我基本上还是看不下去的。看这种电视,在我看来不是一种享受,而是忍受。这样的文学,尽管较比于过去的文学,已经有了明显的突破,但有一点还突破不了,就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杀人为乐的层次上。杀的人越多,就越是英雄。当然了,许多人可能质疑我了,英雄们杀的都是敌人,杀敌人你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而在我看来,无论是自己人还是敌人,都是人。既然是人,能不杀就不杀,非杀不可,也毕竟是被逼无奈,忍无可忍。无论如何,杀人总是悲剧。因此我们不能把悲剧当喜剧,把杀人当乐事。所以,那种大规模的杀人,包括杀敌人,我希望能够尽量在电影电视中,少渲染。这就是我文章的主题,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更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制止战争。战争是制止战争的最后手段,如果能不通过战争而制止战争,,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才是上策之中的上上策。

于是我就又想到了前两年看过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兰州某地的一个模范团长,后来得了病而英年早逝。据说这模范临死时候的最大遗憾,是这一辈子,不能到战场上去杀敌打仗。那个浮浅至极的记者,还在极力渲染这种思想,好像英雄都应该是这个样子,所谓英雄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战死在沙场。这种思想,在我们的民间,还真的很有市场。许多的粪青,坚持认为,不打仗不是什么好事,我们国家已经很多年没有打仗了,所以应该打一打才行。可在我看来,这种思想,不但是愚蠢的,而且是可怕的。这不是一种人性而是兽性,嗜血。打仗乃是人类的最大悲剧,打仗有什么好呢?所以,我的结论是,作为军人,一生不打仗,那才是军人的最高境界。军人生来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制止战争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翘盼诺贝尔文学奖 翻译是一座山
CCTV.com
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直言:不接受西方文化机构给的奖
名人信仰--泰戈尔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
村上春树为什么总是得不到诺贝尔奖,《挪威的森林》做错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