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家古代教育及汉文化的影响
内容提要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与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元代在其地设土司制度后,学校教育随之兴起,明代有了较为完备的发展。清雍正初年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教育也达到更高的水平。这些对汉文化的发展亦是一个推进。

主要分布在今天湘、鄂、川、黔和重庆等四省一市交壤地区的土家族
,是个有着悠久文化和教育传统的农耕民族。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当时土家族人口已达5704223人,是中国少数民族按人口数序排列的第7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土家族悠久的文化教育不仅内容丰富、形式独颖,而且还与源流长、博大深邃的汉文化有着密切的交融。土家族文化教育的传承演衍,既保持着对古代巴人巴文化勇锐刚劲遗风的继承和发扬,更不乏对凝持稳重的古代汉族封建礼仪文化的汲取和接纳,从而形成了土家族以汉字、汉文化和古代儒家学说为主的农耕文化教育。土家族的古代教育反过来又对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仅摘土家族古代教育中的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企窥探特点鲜明的土家族古代教育之一斑。鉴于作者对土家族历史文化和古代教育缺乏深入的学习,对有关的史料掌握更是贫乏,拙文若有不当错谬之处,诚请大家赐正。

土家族的学校教育始于土司时期。

教育是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出现的。最初的教育主要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进行生存本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当人类发展到形成不同民族之时
,教育又受制于不同地域上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不同的攫取方法,从而随着不同民族所传授的生存本领和生活技能的内容及形式的不同,逐步出现了不断完善和日臻丰富的各民族的教育。各个民族的教育又和本民族不同时期的生产技术一起,构成社会第二生产力而推动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由此不难得知,每个民族教育的起源,应该是与本民族的源流有着紧密关系的。所以当我们探索土家族的古代教育之时,似乎还应涉及土家族的族源和民族的形成源流。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问题
,目前学者们大体上有三种主要看法:第一种看法主张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看法认为土家族是由当地的原住民,与后来迁入的巴人、汉人等融合而成;第三种看法则提出土家族是由古代乌蛮的一支进入当地后,融合当地的原住民巴人形成的。还有一些其他的看法。不过,无论这三种主要看法的意见如何众说纷纭,他们共同的一致看法就是,都承认古代巴人和土家族之间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从而也向我们揭示了土家族古代教育发韧于古代巴人文化教育的某些基本痕迹。

殷墟甲骨文有关巴和巴方的记载
,反映了早在夏商之际,活动在西南方有着蛇图腾崇拜的巴人先民的一些生活情景。《山海经·海内经》记:“西南有巴国。太吴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海内南经》又记载有“巴蛇食象”的传说。这些都反映垦殖在西南的巴人先民和古代华夏之间的渊源关系,同样也折射出巴人先民最初的教育,似乎应与华夏先民早期教育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文记载可以看出
,巴人先民已经具有一定的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汉文典籍对巴人巴文化的记述,大多沿袭《山海经》的传说,较有影响的如汉代许慎《说文》所记:“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根据蜀汉谯周《三巴记》,则认为阆、白二水曲折而流,形状似巴。正如人们在土家族族源和源流上有各种说法一样,我们目前对土家族最早的古代教育起源,及其具体的方式和相关内容,难以凭借零星的片言只语详加细考。但是,通过历代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结合有关的史料和文人记述加以分析,却可以明显地看出土家族古代的学校教育,乃是开始于封建中央政府在其地设立土司制度的时期。特别是《大明一统志》第六十二记,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下令:“诸土司皆立学校”,足以说明土家族的学校教育应该确立于明代。

据《土家族土司史录》(岳麓书社1991年12月版)所记
,“土司”一词最早见于宋代。但是,土司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王朝辖治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所采用的“以土治土”的世袭土著长官之称,则出现于元代。上家族的土司时期开始于元代,所以土家族的学校教育也肇始于元代,日臻完备于明代,并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土司统治是土家族历史上的一个主要时期,也是土家族学校教育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大量传入土家旋地区,汉文化和汉族传统的儒家教育与土家族的文化教育交流空前密切,土家族地区的书院、学宫纷纷建立,文人学子的著述、诗作不断出现。土家族进入了古代民族教育繁荣发展的阶段。

土司有文武之分。文职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
,属吏部管辖;武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属兵部管辖。除了政治上和军事对土家族的土司设官封爵之外,封建统治者同时还十分注重在士家族地区施行文治教化,以完善其民族统治政策。作为文治教化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力设置学校,推行汉文化和儒家的封建礼仪思想,利用封建伦理纲常来笼络麻痹土家族人民的思想。

元代大德年间(1293一1307年)
,封建中央王朝已经在土家族地区的施州、建始等地设立学宫,招收土家族子弟入学就读,这应该是大家族古代教育史上较早出现的学校。明代土家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二所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下令:“诸土司皆立学校”。土家族地区的学校发展,更是获得了大好的机会。洪武三十二年,也就是惠文帝建文元年(l399年),土家族地区的巴东、长阳等县都设立了县学。这就反映了明代初期土家族地区学校教育迅速发展之一斑。

明成祖即位后
,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永乐二年(1404年),在酉阳设州学;六年,又设酉阳宣慰司学,督促土司,土官子弟勤奋学习汉文化和儒家学说。《明史·保靖宣慰司传》记,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下诏:“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惭染风化,不入学者,不准承袭。”《明史·湖广土司传》也载,弘治十六年(1503年)朝廷因巡抚阎仲字等上奏,土家族地区保靖土司争袭夺地,下令:“以后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在明代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下,土家族的土司、土官及其子弟纷纷到附近州县就读。尽管这时土家族地区的学校主要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制度,使土司、土官和他们的子弟通过学习汉文化,接受儒家伦理思想的教育,渐染华夏封建礼仪风化,以巩固封建中央王朝在土家族地区的封建统治。但是在客观上却造就了一批有较高汉文化水平的土家族文人学子,提高了土家族的文化水平。

,其文化与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元代在其地设土司制度后,学校教育随之兴起,明代有了较为完备的发展。清雍正初年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教育也达到更高的水平。这些对汉文化的发展亦是一个推进。

主要分布在今天湘、鄂、川、黔和重庆等四省一市交壤地区的土家族
,是个有着悠久文化和教育传统的农耕民族。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当时土家族人口已达5704223人,是中国少数民族按人口数序排列的第7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土家族悠久的文化教育不仅内容丰富、形式独颖,而且还与源流长、博大深邃的汉文化有着密切的交融。土家族文化教育的传承演衍,既保持着对古代巴人巴文化勇锐刚劲遗风的继承和发扬,更不乏对凝持稳重的古代汉族封建礼仪文化的汲取和接纳,从而形成了土家族以汉字、汉文化和古代儒家学说为主的农耕文化教育。土家族的古代教育反过来又对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仅摘土家族古代教育中的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企窥探特点鲜明的土家族古代教育之一斑。鉴于作者对土家族历史文化和古代教育缺乏深入的学习,对有关的史料掌握更是贫乏,拙文若有不当错谬之处,诚请大家赐正。

土家族的学校教育始于土司时期。
艺术中国[http://www.artx.cn]
教育是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出现的。最初的教育主要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进行生存本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当人类发展到形成不同民族之时
,教育又受制于不同地域上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不同的攫取方法,从而随着不同民族所传授的生存本领和生活技能的内容及形式的不同,逐步出现了不断完善和日臻丰富的各民族的教育。各个民族的教育又和本民族不同时期的生产技术一起,构成社会第二生产力而推动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由此不难得知,每个民族教育的起源,应该是与本民族的源流有着紧密关系的。所以当我们探索土家族的古代教育之时,似乎还应涉及土家族的族源和民族的形成源流。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问题
,目前学者们大体上有三种主要看法:第一种看法主张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看法认为土家族是由当地的原住民,与后来迁入的巴人、汉人等融合而成;第三种看法则提出土家族是由古代乌蛮的一支进入当地后,融合当地的原住民巴人形成的。还有一些其他的看法。不过,无论这三种主要看法的意见如何众说纷纭,他们共同的一致看法就是,都承认古代巴人和土家族之间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从而也向我们揭示了土家族古代教育发韧于古代巴人文化教育的某些基本痕迹。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巴渝文化之创造者—巴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土家族
巴族
土家流源
恩施土司城
土家族的前世今生:巴人的后裔,如今被确定为单一民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