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颅内外沟通性Rosai

图 1 男,26 岁。Rosai-Dorfman 病 a, b 术前 CT 及 MRI 显示右侧中颅窝及右侧岩斜区占位性病变,跨越岩骨,累及海绵窦、鞍区及上斜坡,侧方向下方延伸达到中颅窝底;c. MRI 术后 1 周复查病变完全切除;d. MRI 术后 3 年复查病变无残留及复发;e. 病理结果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HE×100)

Rosai-Dorfman 病 (Rosai-Dorfman disease,RDD) 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罕见病,以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病因不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 RDD 十分罕见。本文报告 1 例颅内外沟通性 RDD,并进行文献复习。

病例报告

患者男,26 岁。主因 "间断性头痛 2 年,右侧面部麻木 1.5 年,视力下降 1 个月" 入院。入院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检查提示右耳听力下降,右侧三叉神经第 1、2、3 支配区域浅感觉减退。

常规实验室检查和胸部 X 线片结果未见异常。头部 CT 及 MRI 提示右侧中颅窝及右侧岩斜区占位性病变,均匀一致强化;右侧岩斜区病变跨越岩骨,累及海绵窦、鞍区及上斜坡,侧方向下方延伸达中颅窝底,呈哑铃形,与硬膜关系密切;左侧病变较小,紧邻海绵窦 (图 1a,b)。

完善术前检查后,行右侧额颞断颧弓右中后颅窝颞下窝病变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硬膜外,色黄质硬,边界清楚,血供丰富,充满右侧海绵窦,向右颞下窝及后颅窝生长,分块全切除病变。患者术后右侧面部麻木未见明显改善。

1 周后复查 MRI 显示病变切除满意 (图 1c)。随访 38 个月,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右侧面部麻木同术前,双眼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无眼球突出,MRI 检查无肿瘤复发 (图 1d)。术后病理结果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诊断为 RDD(图 1e)。

讨论

1.疾病特征:RDD 在 1969 年由 Rosai 和 Dorfman 首先报道,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相关,常见于 30~40 岁的成年人,男:女约为 1:1.71,约有 43%发生于结节外,可见于皮肤、眼眶、鼻咽、呼吸道、胃肠道、骨骼和腺体组织,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等。

结节外病灶可以为本病的惟一首发病灶,Andriko 等、陈明宇等分别报道 11 例和 4 例原发于神经系统脑实质外 RDD,均无其他实质器官受累。本病发病缓慢,主要临床表现为广泛性、无痛性、周围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和体质量下降,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增高。

2.中枢神经系统 RDD:本病 423 例登记的病例中,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为 21 例,仅占 4%,非常罕见。其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镰旁、鞍区、小脑幕、斜坡等部位,常为单发,但也可多发,特别是复发病例;多位于脑实质外,但也可位于脑实质内。临床表现常缺乏全身症状,表现为头痛、癫痫及神经受压症状或局部病灶压迫症状,诊断困难。

本例为右侧三叉神经损害症状,无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其他系统及器官症状;影像学检查病变位于脑实质外,于右侧中后颅窝及右侧岩斜区,诊断非常困难。

3.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 RDD,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形状,一般为脑实质外、沿颅底硬脑膜发展的病变,可位于大脑凸面或颅底任何部位,诸如前、中、后颅底及脊髓的各个节段。CT 表现为分叶状不规则形状的中一高密度影,均匀强化,可浸润骨组织,一般无钙化。

MRI 呈 T1 等或稍低信号,T2 等或稍高信号,周围可出现水肿信号;由于其与脑膜关系密切,在增强扫描上也可呈现出类似 "脑膜尾征" 的假像,但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脑膜瘤,与周围的硬膜一致,因此常被误诊为脑膜瘤等,此外还需要与颅内浆细胞肉芽肿、淋巴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相鉴别。本例 MRI 表现为右侧病灶均匀强化,侵入蝶窦,跨越岩骨生长,呈哑铃型,与脑膜瘤鉴别困难。

4.病理特征:本病的确诊依赖病理诊断。肉眼观察,病变为分叶状,黄白色,质地坚韧,有时呈囊实性,囊腔内充满黄白色黏蛋白样物质。镜下主要特征是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偶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文献认为,窦细胞增生来源于外周异常激活的巨噬细胞;另一个特征性表现是一伸入现象,即可见窦组织细胞内吞噬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有时甚至可以是红细胞等。结节外的 RDD 与对应的结节内者稍有区别,淋巴细胞伸入现象并不十分常见,但可以认为是 RDD 的特征性表现。

由于窦细胞起源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常发现窦组织细胞 S100 和 CD68 阳性,CD1a 为阴性,这可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相鉴别。本例病理显示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支持 RDD 诊断。

5.治疗策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 RDD 而言,因其常有颅内压增高及病灶局部压迫症状,最佳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一方面可以减压,解除神经系统受压和缓解颅高压等,另一方面能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

文献报道,在未全切除的情况下,RDD 术后复发率较高。对于复发或未全切的病例,术后予以激素辅助治疗和 (或) 化疗。Wang 等报道 2 例术后复发病例,予以低剂量放疗和激素治疗,长期随访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局部病变也明显缩小。

文献报道对皮肤 RDD 用 Imatinib 及 Rituximab 治疗,疗效较好,但目前没有化疗药物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RDD 的报道。也有作者认为,目前的化疗及激素治疗的效果并不明确,对于原发病灶而言,仅行姑息性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根据术后随访及病情变化来决定下一步治疗策略。

本例手术全切病变后,术后未行放射治疗和化疗,亦未行激素治疗,随访 38 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颅内病变无明显复发迹象,影像学检查显示右侧鞍旁病灶无复发。综上,神经系统 RDD 最佳治疗方法为手术全切除及长期随访,预后较好,如有复发迹象可考虑激素、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

编辑: qianqi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颅内原发性多发Rosai
原发性多发中枢神经系统Rosai-Doffman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高尚病例】罕见原发中枢神经系统Rosai Dorfman病
萌妹子课堂——颅内罗道(Rosai-Dorfman)病一例
较为复杂的颅脑病例,注意鉴别诊断!【确诊丨医学影像经典病例328】
译文 | 罗道病 Rosai-Dorfman disease RDD --黎炳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