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温庭筠词“小山”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4-4-12 07:24 编辑
孙逐明 发表于 2014-4-12 04:46
  圆规究竟属于借喻还是借代,著名修辞学家中国修辞学会秘书长王希杰和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修辞学会 ...


孙先生很辛苦,弄了这么多一大堆,却只有两处:
------------------
王希杰说:
  “修辞学上的借代格——基础是相关关系。区别与比喻格的关键在于:比喻建立在相似关系上。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不是借代。用圆规指代杨二嫂是比喻中的借喻,不是借代。”

  郑远汉说: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作者说指出:“代替式〔即借代〕,借体和本体,凭一定的不可分离的关系以结合,两者的关系是现实的实际的。而比喻式,喻体和本体,是凭恰似点以结合,两者的关系是虚性的。这是根本异点。”〔第125页〕这是很切要的话,比简单地用“相关性”、“相似点”来区分要清楚、切要。
  
  郑远汉还举例说明:
    
  ①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孙逐明按:原书第二个“圆规”下面有着重号〕
  
  哲教授解释说:
  
  例①里本体是“杨二嫂”,腿细脚尖是她的形体特征,这个形体特征与杨二嫂有实在的、密切的关系,而“圆规”与杨二嫂绝无实在的关系,作者无非根据圆规在腿细脚尖这一点相似,通过联想将二者联系起来,所以“圆规”只是借喻,而不是借代
  
  〔详见 郑远汉《辞格辩异》第50页至53页。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7月第一版〕

----------------------
    而且,这不是孙逐明自己的观点。那你的观点是什么?修辞学多如牛毛,随便举一例:《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版,北京师大等十所高校专家学者参编)说:“借代构成有三个要素:本体、借体、相关性,它与比喻中的借喻在形式上很相似,都有替代作用……借喻是‘以此喻彼’,借中有喻,重在比喻,是用喻体刻画或说明本体: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指代,是直接用借体代本体。”(394页)
    我们来看鲁迅《故乡》中的三处“圆规”: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第一个“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圆规是比喻。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然而圆规很不平”,这第二个圆规是借代,借圆规指代杨二嫂。这中间没有比喻的内容。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这第三个圆规同第二个一样,是借圆规指代杨二嫂。

这第二第三个“圆规”重在指代,是直接用借体(圆规)代本体(杨二嫂),因此它是借代;不含借中有喻,重在比喻,因此它不是借喻!——这是我的观点!












回复

举报

62#
发表于 2014-4-12 08:49: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霜剑 于 2014-4-12 19:55 编辑

这第二第三个“圆规”重在指代,是直接用借体(圆规)代本体(杨二嫂),因此它是借代;不含借中有喻,重在比喻,因此它不是借喻!——这是我的观点!

-----同意!借代其实就类似于“代号””外号",比如银元叫"袁大头”,人民币叫”大团结”,“旌旗”代表军队,“楼兰”代表敌国,等等,有很多是作家诗人临时起的代号。至于代号的来源可以有各种原因.有根据相似性起的,如“圆规”,“座山雕”,有根据特征或标志起的如“刀疤脸”“秃头”。”小山重叠"就是指屏风上的画面,成为“山屏"的特征,也可能是根据小山与小山眉的相关性而指代眉毛。
事情本来很简单,用不着长篇大论。

回复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9:05: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逐明 于 2014-4-12 19:15 编辑

  主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没有说透彻,准备修改一下,特作如下解释。

  借喻和借代的区分标准,大家都知道借代偏重相关性,没有相似点,不能改成明喻或暗喻,借喻偏重相似性,有相似点,可以改成明喻或暗喻。

  名修辞学家中国修辞学会秘书长王希杰先生特地强调“相关性”的重要性,他说:“修辞学上的借代格——基础是相关关系。区别与比喻格的关键在于:比喻建立在相似关系上。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不是借代。用圆规指代杨二嫂是比喻中的借喻,不是借代。”

  问题是我们如何理解“相关关系”?相关是“彼此关连”的意思,是不是只要“彼此关连”就可以借代?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毫不关连的事物。湖南深山老林里一条蚯蚓与美国纽约是摩天大厦也“彼此关连”,它们都附着在地球上,不快不慢地随着地球一起旋转,这也是一种“彼此关连”。我们能用“蚯蚓”借代“摩天大楼”吗?

  可见借代所需要的“相关”,必须有一比较明确的“标准”。

  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南地区修辞学会会长郑远汉教授在《辞格辩异》一书里对借代的“相关性”作明确的解释:
  
  《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作者说指出:“代替式〔即借代〕,借体和本体,凭一定的不可分离的关系以结合,两者的关系是现实的实际的。而比喻式,喻体和本体,是凭恰似点以结合,两者的关系是虚性的。这是根本异点。”〔第125页〕这是很切要的话,比简单地用“相关性”、“相似点”来区分要清楚、切要。
  
  也就是说,拐弯抹角牵扯的关系是不能形成借代的,必须是“现实的、实际的、不可分离的关系”才能形成借代。


  郑教授以鲁迅笔下的“圆规”为例,说明什么才是借代需要的相关性:
  
  ①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孙逐明按:原书第二个“圆规”下面有着重号〕
  
  ①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孙逐明按:原书第二个“圆规”下面有着重号〕
  
  郑教授解释说:
  
  例①里本体是“杨二嫂”,腿细脚尖是她的形体特征,这个形体特征与杨二嫂有实在的、密切的关系,而“圆规”与杨二嫂绝无实在的关系,作者无非根据圆规在腿细脚尖这一点相似,通过联想将二者联系起来,所以“圆规”只是借喻,而不是借代。
  
  显而易见,“圆规”与“杨二嫂”的关系不是“现实的、实际的、不可分离的关系”的关系,仅仅是相似,它还可以改成明喻“杨二嫂就象细脚伶仃的圆规”,所以应当是借喻而不是借代。


  鲁迅用“花白胡子”代“老头子”就不同了,“花白胡子”是长在“老头子”的嘴边的,是“现实的、实际的、不可分离的关系”的关系,而且不能改为““花白胡子就象老头子”,所以是借代。
  
  掌握了“现实的、实际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条原则,小山与屏风是借喻还是借代,就一清二楚了。


  “小山”与“屏风”是迥然有异的事物,根本不是现实的、实际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霜剑先生说“小山”是屏风上的“画景”,与屏风相关,因此是借代。一则,“画景”仅仅是霜剑先生的可能性猜想,根本不是“现实的实际的”的关系;况且,屏风上常常画蝴蝶,蝴蝶能借代屏风吗?黄山多猴子,猴子能借代黄山吗?

  “屏风”与“小山”根本不存在“现实的、实际的、不可分离的”相关关系,而是相似,叶嘉莹先生说得很清楚:“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小山与屏风可以改成明喻:折叠的屏风就象重叠的小山。

  因此小山代屏风只可能是借喻,不可能是借代。
  

回复

举报

64#
发表于 2014-4-12 19:4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霜剑 于 2014-4-12 19:45 编辑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电大教材(《现代汉语》第四编、《汉语修辞》八二年十一月版):“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来,而是另外换个名称,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常常是用事物的某个特征来代替事物的名称,显得生动,容易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并举《故乡》中的“圆规”为例证来说明定义,指出“这是借用人物形象的特征来代替人。”
回复

举报

65#
发表于 2014-4-12 19:5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霜剑 于 2014-4-12 19:52 编辑

区分借喻与借代的典型事例:“圆规”在鲁迅的《故乡》里出现了四次;①(杨二嫂)正像画图仪器里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②我也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③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④圆规一面愤愤的转回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前两处,是借圆规来形象地说明杨二嫂细脚伶仃的形象特征,作者着眼于杨二嫂与圆规形体上的相似,毫无颖问属比喻;后两处,因有前两个比喻为基础,作者与读者已经把圆规和杨二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圆规自然成了和杨二嫂相关的东西,作者用圆规来代替杨二嫂目的已不再是打比方,而是为了对杨二嫂换一个称呼,属借代。
回复

举报

66#
发表于 2014-4-12 20:02:33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一个具体的修辞现象,能否准确判断,不在于学养高深,而在于悟性敏锐,很多专家著作中之所以同一例句归类不一致,就是这原因。
就如借喻和借代,本来很好理解,专家们的概念表述越复杂,判断者越难把握,不就是“相似性、相关性”六个字吗?有较高的悟性,何难辨别?
当然,判断也要丰富的学养,这学养,主要不是修辞学,而是其他有益于判断的学识。比如借代有部分代整体,黄河、长江可以代中国,长沙能不能代?当然不能,而修辞学是没有相关论述的;特征可以代本体,“白花胡子”可以代“老头子”,是特例,“帆”可以代船,是通例,这些靠阅读积累。“粉黛”“裙钗”可以代美女,“小山”“远山”是用来比喻美女的眉毛的,是比喻,它们不能代美女,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语言习惯!
回复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20:34:07 | 只看该作者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4-4-12 20:02
对于一个具体的修辞现象,能否准确判断,不在于学养高深,而在于悟性敏锐,很多专家著作中之所以同一例句归 ...

很正确。

生命之树常绿,理论是灰色的。
回复

举报

68#
发表于 2014-4-12 20:37:29 | 只看该作者
孙逐明 发表于 2014-4-12 20:34
很正确。

生命之树常绿,理论是灰色的。

因为你两是这里的版主说了算?
回复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08:49:16 | 只看该作者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4-4-12 20:02
对于一个具体的修辞现象,能否准确判断,不在于学养高深,而在于悟性敏锐,很多专家著作中之所以同一例句归 ...

  文学是人学,不是数学,许多文艺理论只能择其要点给以提示,不可能面面俱到严谨无比的。大家心知肚明的常识,是不会遍无遗漏地阐述的。没有提到的部分是需要欣赏者用文艺欣赏的常识去补充的。

  以借代为例,王希杰指出,心理联想是借代的理论基础。能充当借代的。并非一切密切相关的事物都可以借代的,必须是看到甲物马上就可以联想到乙物才行。例如,“那边来了一个花白胡子”,你当然知道“花白胡子”不能走路,一定是一个老头子来了,这就是借代。你不能因为黄山猴子多,就用猴子来借代黄山。你把“黄山就在前面”说成“猴子”在前面,成吗?修辞书是不会把这些常识写进去的。

  同理,“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谁会马上联想到它是屏风上面画的小山,或者桌子上的假山,或是挂在墙上的国画里的小山呢?


  大家的第一印象,这不过是一个像重叠的小山的东东,究竟是什么还需要心理基础和具体语境的配合。

  女人懒起梳妆的东东里,的能像“重叠的小山”的,最能引起联想的自然是屏风、眉毛、发髻、乳房这些东东。究竟喻指什么,读者还会继续去体味……

  不把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全方位理解修辞,而是死啃教条,怎么可能正确理解借代和借喻呢?



回复

举报

70#
发表于 2014-4-13 08:50:56 | 只看该作者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4-4-12 20:02
对于一个具体的修辞现象,能否准确判断,不在于学养高深,而在于悟性敏锐,很多专家著作中之所以同一例句归 ...

“小山”“远山”是用来比喻美女的眉毛的,是比喻,它们不能代美女,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语言习惯!
----------------------------
这里的小山不管指什么,它都只能是指代即借代。至于在此借代之前的某个典故里,当时可能是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被当做了比喻,因此成典。后人独立使用“小山”,没有相同的语境映衬,就只能是借代了。
回复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4:04:14 | 只看该作者
  “Metonymy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achangeofname’。借代就是用A事物的名称来代替B事物的名称。A、两事物在某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提到A事物时,人们便自然想起B事物,这就是借代的基础。”(文军编著《英语修辞个词典》129页)

  “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能不能达到“当提到小山时,人们便自然想起屏风”呢?显然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话,专家学者们就绝不会为指代屏风、眉毛、发髻、乳房而争论不休了。

   借喻因“喻有多边”而产生歧义,是很正常的现象了。
回复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4:24:14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修辞学》王德春、陈晨
  
  19、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a、二者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借喻的基础是相似,借代的基础是相关;
  b、借喻可以转化为明喻,借代不能
  c、借喻本体和喻体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借代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借体是本体固有的特征


  请大家按照这两条标准去仔细比对吧。
回复

举报

73#
发表于 2014-4-13 14:25:55 | 只看该作者
孙逐明 发表于 2014-4-13 14:04
  “Metonymy一词来自希腊语,意为‘achangeofname’。借代就是用A事物的名称来代替B事物的名称。A、两事 ...

“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能不能达到“当提到小山时,人们便自然想起屏风”呢?显然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话,专家学者们就绝不会为指代屏风、眉毛、发髻、乳房而争论不休了。

   借喻因“喻有多边”而产生歧义,是很正常的现象了。

--------------------------------------
    小山就是小山,就如泰山就是泰山。小山不能脱离相关的语境去喻屏风、眉毛、发髻、乳房,就如泰山不能脱离相关的语境去指代岳父。
    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除了因过去出于某个典故,可以在这里独立指代为另一种事物外,小山不可能让人去喻什么屏风、眉毛、发髻、乳房之类。
回复

举报

74#
发表于 2014-4-13 20:37:30 | 只看该作者
“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能不能达到“当提到小山时,人们便自然想起屏风”呢?显然不可能;...(孙逐明)

------现代人一般是不可能。但在当时很难说不可能。还是听听叶嘉莹的分析吧:

“剩下的一个可能,是山屏。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有人以为这说法不对。说下边将"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能衔接。可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屏风来理解古人的词。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证明。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我们上面讲的"鬓云欲度香腮雪", 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另请注意:叶说:“小山指的正是屏山。”这个指代正是用一个新名字代替了“屏风”或“眉毛”而已。
回复

举报

75#
发表于 2014-4-15 09:3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4-4-15 09:46 编辑

此词直写“梳妆”二字。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首句写眉,次句写鬓。
小山指眉。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汉语修辞手法系列「什么是喻代」
借代
借喻与借代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借代和指代的区别和联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