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对理论版建设的意见》
 本帖最后由 梓煜 于 2013-7-8 19:28 编辑

《我对理论版建设的意见》  作者:普通人也
   
(一)对待传统文化的几种态度
    传统诗词,包括各种传统文化:语言、文章、音乐、戏曲、书画、建筑……都在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  抛开各种具体的原因,这一现象有其必然的一面:一方面,如王国维所说:“四言弊而有楚辞,楚辞弊而有五言,五言弊而有七言,古诗弊而有律绝,律绝弊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一切文体始盛中衰者,皆由于此。”每种文化现象都有着自盛而衰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的不断增加,也势必造成传统文化爱好人群的缩减。现在几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出版小说,还能指望他们爱好诗词吗?  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如此。前几天听日本朋友说:歌舞伎在日本每年也不过演出几场,在日本舞台盛行的是露脐舞;各国的著名芭蕾舞团,多数也是靠国家拨款支持生存的。  所以,我对诗词、戏曲……的现状描述都是:衰而未亡,不绝如缕。  然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是不容忽视的,它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最近看到报纸,埃及、希腊、印度都在抢救维护文化遗产,力争保护和恢复其原貌。“母语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纽带和精神支柱”,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样是如此,它们代表着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对待传统文化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先以对建筑的态度为例:第一种做法是保持古建的原状,整旧如旧,例如拟议中的对故宫的大修。北京晚报最近载文指出:“我们都清楚,古建修缮绝非等闲之辈可以染指。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热爱文化遗产的人,才有资格加盟这一神圣的事业。而且,从事这项工作,需要大师级的耐心、信徒般的敬畏之心以及‘我修过故宫’的自豪感。”第二种做法则是吸取古建的精华,来从事新的建筑设计,例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  这两种做法是两件不同的事,其目标和取向是不同的。整修故宫的目标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一种做法的目标则是申报建筑成果奖,正如北京的“长城下的村庄”获得了国际建筑奖一样。长城下的村庄,自然离不开长城这个背景,但其设计者却绝不会说:我这个就是中国古建筑;也绝不会说:因为长城、故宫已经落伍了,所以我用这个来发展、取代它们,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用诗词来与之对照也是一样。中国古典诗词可以如昆曲、古琴那样,成为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报载:北京崇文区正在讨论用藏头诗申报)。而吸取了古典传统的新体诗则可以去争取诺贝尔文学奖;退一步说,如果能成为汪国真式的作品,感动大量青少年读者,也是很大的成就。但是,你不必也不该把它们称为古典诗词。  我早就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著名词人如李清照,强调的是“词别是一家”,即其与诗的区别,而不是说:词是经过改造的杂言诗。元曲作者也是一样,强调曲在语言、风格、格律诸方面与词的不同,而不把曲叫做新体词。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信心:我是在创造,用不着拿前人的东西来说事儿。  当然,诗词与古建筑有所不同,它们在今天仍然在被制作生产,因而有一个在今天应该如何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参照一下梅兰芳先生对京剧改革的经典论述:“移步而不换形”,或者后来人对此的阐述:“京剧姓‘京’”,也就是说,对传统的改革,必须不改变传统的原形。有识的诗词改革者也是这样,无论是刘庆霖提倡的旧体新诗,还是书生霸王提倡的新国风,都是以继承而不是颠覆前人为前提的。张伯驹先生说:“从事戏曲研究,不知旧物,则绝不能言新”,吴小如先生说:“(外国学者)他们把我们的传统戏曲真是当成瑰宝来看待。而我们自己却在大刀阔斧地连删带改”,这些话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梅兰芳在提出上述论点之后,立即遭到批判和围攻,于是梅终其生不再谈戏改,但是,作为其理论的实践的《穆桂英挂帅》至今仍是京剧经典剧目。当前,尽管改革家们用尽心思,让乾隆皇帝真正穿上了清装,让骆驼祥子把洋车拉上了舞台,但是观众就是不看。相比之下,到底哪种理论才是在为群众服务呢?  再回到建筑上来。对待传统古建筑还可以有其他做法:第三种是像北京市前某领导那样,大量兴建上面顶着一个古式亭子的西式楼房,恰如穿西装而戴瓜皮帽;进一步则是“给长城贴上瓷砖,给珠穆朗玛安上电梯”,如张家界真的安了电梯那样。这正如以上张、吴二先生所说的:在对于传统还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形下就来大刀阔斧地动手术。对此,只能用“无知者无畏”来形容。  第四种做法则是:在故宫或长城上挂上大标语,上书“要民主”等等。这是做秀,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与传统、与文化是扯不上丝毫关系的。  遗憾的是,在关于诗词的讨论中,后两种做法却是屡见不鲜。自己还写不出一首像样的诗,甚至连白话文还写不通顺,却在侈谈诗词改革。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毁了诗词,毁了传统,毁了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自豪的文化。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在讨论诗词理论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传统,而不是在还不了解的前提下,便来颠覆传统,侈谈改革。
  
(二)进一步提高讨论内容的层面
    中华诗词论坛有很多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即在于它是一个纯粹的诗词论坛,不仅没有图画、音乐、灌水等版,甚至没有现代文学版。因此,论坛的理论版面,也理应不同于一般论坛,而应该更集中、更深入地研究一些关于传统诗歌的理论问题。  苦侠版主所转贴的杨逸明先生文章,提出诗歌创作应该分为三个层面:技术、艺术和哲学。对照杨先生的论述,我们前一段的讨论,多数还限于技术的层面。  例如,关于诗韵的讨论,这本来已经不成其为问题,因为当前多数论坛都是允许新旧韵并行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关于诗韵已经没有可供研讨的问题,如伯昏子、幽幽、呼舟、胡自立诸位在转帖或跟帖中都提出了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但是,我们前一段关于诗韵的帖子,主要的还是在自说自话,而没有涉及深入的探讨。  又如,关于格律诗(严格地说应该是近体诗,因为凡传统诗歌,如古体诗、词、曲,根据启功先生的说法还包括骈文和散文,都是有其格律要求的)的争论,多数还表现为对近体格律的声讨。其实,传统诗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喜近体格律者尽可去写古体,不喜诗词者尽可去写曲,甚至于去写新诗(就我的记忆,如阮章竞、李季、郭小川等人的新诗也是诗意盎然的)。只要你不标明你的作品是七律、五律,论者自然不会用近体格律去要求你。  不过,我倒是有两个问题:如果说近体格律不容易被接受,为什么近体诗反而出现在古体之后?是不是古体诗一定比近体诗容易写?这些问题好像没有引起过改革派们的注意。  因此,我建议我们的理论版应该尽早摆脱关于纯技术问题的初级争论,而上升到艺术、哲学层面的探讨。例如,关于诗韵问题,胡自立兄提出的二难问题,我也有所感觉,但没有更深入地想过,不妨以之作为一个论题;又如,与其停留在对新旧韵谁好谁坏的无休止的争论,还不如找一位或几位比较成功的新韵作者的作品来分析一下,庶几可以给人以更多启发。  现实生活中早已有人进入了艺术层面的研究。王蒙是现代文学家(至少我没有看到过王写的诗词,而只看到过他写的一段大鼓词,但是不成功,因为他不懂大鼓的格律),却写出了《李商隐的挑战》那样的文章,给李以高度评价,并且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作为传统诗歌的理论版,也应该更多地讨论这个高度上的问题,前一段碰壁兄的一些帖子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其实宝瑟兄的很多帖子已经涉及。他惠赠给我的两本大作,我一直在看,深感需要思索体会的问题很多。我们有宝瑟兄这样一批学者,更应发挥这方面的长处。  前一段,我虽然感到理论版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但这里的很多帖子还是给了我很多教益。我觉得,理论探讨只能在学习、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一个人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充分学习实践,其理论也只能是空谈。今天见报,有人回忆张伯驹,说他写诗词对联简直像一般人心算一加二加三等于几那样容易,只要出个题目,他可以随口就来,既合格律又切题。报上引用了张先生挽陈毅、邓拓、傅增湘和福芝芳的四幅挽联,都是既文采斐然,又易读和具有高度现实性。而我们如果学习到张先生的只鳞片爪,也许会对我们的讨论更为有利。  我其实开始学诗词也没有几年,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远远不足。如果我的时间够用,我设想,应该用二分之一的时间来读书和思考,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写作,六分之一的时间来与人讨论,这样的安排才算比较合理。可惜,我现在还在工作,时间紧张。但是,我深深希望在各位朋友的努力下,使本版摆脱简单的争论,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诗词理论园地。 
 
(三)停止空谈,致力实践,用作品说话
    以下我准备对于前一段主张改革的各种论点提出问题和质疑。  改革派的论点之一是“发展”,即认为旧诗词已经落后,随着时代的前进,诗歌也必然会前进,并将取代旧体诗歌。  任何事物都会与时俱进,这似乎没有什么错。问题在于,改革了的诗歌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内容方面,何鹤兄的文章还提到了一些,例如反映当代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等等,但是我们到各版去看,很多作品已经符合这个原则。而且,既然改革派认为,诗歌应该是为人民群众或人性服务的,那么,就应该承认人性的多样化。如果只允许反映某个方面,例如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那岂不又落入了文艺必须为什么什么服务的旧套?  重要的是,在形式方面,改革派朋友们至今没有告诉我们,改革后的、新型的、与时俱进的诗歌应该是怎样的,也没有拿出一个范本。  徐晋如?徐自己已经承认他是学清诗的,而且,他的作品,不必说改革派,恐怕大多数人读起来都只会感到比唐诗更为艰涩。  刘庆霖?刘版自己承认他的诗是“旧体”新诗,并未突破诗词格律与声韵的规定。而且,如果改革派心目中的标准就是刘庆霖,请刘版来讲讲岂不省事,还何必争论?  书生霸王?书生所提倡的新国风明确声明了是宗杜、是“复古见真功”的,他的夫人甚至自称“杜子美门下走狗”。  无以为名或者李子?实验体早已实验多时,欣赏者尽可以去追随,也没有必要争论。  岂有此李或者齐卿或者塞北草或者好人?他们的新韵诗早已得到承认,而且各自都是坛主、版主,又何必为他们而争?我曾经在齐卿那个坛子发过一段诗,后来看到那里人气实在太旺了,才转到别处的。  何鹤、苏渝两位也是有作品发表的,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但是我还没有发现他们诗歌的明显特点。  因此,看了改革派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好像是看到一个人站在京剧舞台上向观众大声疾呼: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已是一抔黄土,戏曲学校的教师自己未必是一流甚至二流名角,剧作者如齐如山、范钧宏、郭启宏不一定会唱戏,评论家张伯驹、吴小如更不在话下:张唱戏被人说成是蚊子叫,吴只学过三出戏,什么湖广音中州韵、唱念做打早已过时,但是,他们还在长期压制新生力量!现在,终于有一位改革派名角即将登台演出了,他的光辉前景是毋庸置疑的!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是,这位改革派是谁?他唱什么?怎样唱?却还是个谜。  在诗歌的改革前进这个问题上,我赞成绍兴文芒兄的意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诗歌的改革,必定先有了广泛实践基础,再出现理论。我相信,词的出现,肯定不是由于诗仙李白登高一呼:诗已经落后,词才是方向,我先来做两首忆秦娥、菩萨蛮,大家来跟着做!因而实现的。在李白(假定那两首词确是李所作)、温庭筠等人之前,民间应该已经有了大量的词以及歌唱者。  在改革新诗的形式方面的意见,至今我所看到的不过是:提倡新韵、取消平仄格律,这实在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在这方面的范本,唯一见到的是引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几句话,以及曹本人的红楼梦十二钗曲子,再有,就是寸草晨露兄在跟帖里发表的一些诗歌了。我的看法:  一、新韵早已实行,诗词曲可以任选,寸草兄的作品,多数论坛都有自由吟唱版,尽可发表,这些都无需争论。  二、如果引曹雪芹或林黛玉,就应该看到,林首先向香菱讲解了近体诗基础知识,而且嘱咐她不可学陆放翁那样浅近的诗——她连陆放翁都不放在眼里!而且,整部红楼梦中,曹雪芹代各个角色所拟的诗,不但合律,而且合韵,例如芦雪亭赏雪联句。十二钗曲子,是在这个基础上所作的。还是张伯驹的话:不知传统,则绝不可言创新。  因此,我建议:停止空谈,致力于实践——创作或评论。在这方面,一尘、苦侠两位版主,都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歌向何处去?
中国诗歌报:刘丽娟诗词选
平仄规律是哪里来的,最早格式是谁定义的,非得遵循吗?不能自己创造平仄格式吗?
艾晓东,浅谈当代诗人与格律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古典诗图片版
学写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