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视野生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表型 CD117 阳性表达、遗传学上 c-kit 基因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A)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是 GIST 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

甲磺酸伊马替尼(伊马替尼,imatinih mesylate)在治疗进展期 GIST 中取得成功,并已成为高危 GIST 术后标准辅助治疗的药物。

GIST 中 c-kit 基因和 PDGFRA 基因的原发突变位点并非随机,而是存在热点区域。c - kit 基因的原发突变发生于第 9、11、13 和 17 外显子,这些外显子分别编码 KIT 受体蛋白的膜外配体结合域、跨膜结构域及第一和第二激酶结构域。

相应地,PDGFRA 基因的原发突变发生于第 12、14 和 18 外显子。有 10%-15% 的 GIST 不存在上述 c-kit 基因及 PDGFRA 基因已知突变热点的突变,即为野生型 GIST(wild-type GIST,wt-GIST)。

虽然这一亚群在 GIST 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其在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突变型 GIST 存在显著差异,且其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也有一定特殊性。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这一类 GIST 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野生型 GIST 的流行病学数据

在一项基于挪威人群的 GIST 流行病学研究中,野生型 GlST 占全部 GIST 的 15.7% (14/89)。根据北美协作组 (North American Intergroup) 的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 GIST 的Ⅲ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 368 例 CD117 阳性的 GIST 患者中,56 例 (15.2%) 为 c -kit 及 PDGFRA 野生型。

Hou 等的一项 GIST 基因突变研究,人组了来白中国和德国的 184 例 GIST 患者,其中 12%(22/184) 的 GIST 为野生型。国内北京肿瘤医院对 158 例进展期 GlST 患者的基因突变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3.9% 的 GIST 不存在 c-kit 和 PDGFRA 基因热点区域的突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对 317 例原发 GIST 进行了基因检测分析,结果有 32 例 GIST(10.1%) 显示为野生型。可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数据,野生型 CJIST 均占全部 GIST 的一成以上,绝非罕见病例,需要临床医师加以重视。

二、野生型 GIST 的临床特征

Carney 三联征、Carnev-Stratakis 综合征和神经纤维瘤病 I 型 (NFI) 是 3 个已知的 GIST 相关综合征。这 3 种综合征都与野生型 GIST 密不可分。

Carney 三联征由 Carnev 于 1979 年提出,其特征为合并存在胃平滑肌肉瘤(当时并未正确认识 GIST)、功能性的副神经节瘤以及肺软骨瘤。后续的研究发现,Camey 三联征中的 GIST 均无 c-kit 基因或 PDGFRA 基因的突变。

与突变型 GIST 相比,Carney 三联征的 GIST 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1) 好发于女性患者;(2) 青少年起病;(3) 形态学以上皮样细胞为主;(4) 多病灶;(5) 高淋巴结转移率;(6) 其他肿瘤的序列发生;(7) 难以预测的生物学行为。

Carney—Stratakis 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表现为多发性胃 GIST 和多中心副神经节瘤。该综合征中的 GIST 临床特征与 Carney 三联征相似。

NF1 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为多发性皮肤结节、多发性皮肤色素斑以及多发性虹膜棕黄色圆形小结。部分 NF1 可合并 GIST。一项入组了 15 例 NF1 相关 GIST 的研究显示,这部分 GIST 绝大多数 (94%) 呈 CD117 阳性,且其中 12 例为 c-kit 和 PDGFRA 野生型。

与之相似,在另一项研究中,28 例 NF1 相关 GIST 均为 CD117 阳性,在接受 c-kit 和 PDGFRA 基因突变检测的 25 例 GIST 中,22 例 (88%) 为野生型。NFl 相关 GIST 的特征为:(1)主要发生于小肠;(2)可为多病灶 GIST:(3)缺乏 c-kit 基因或 PDGFRA 基因突变;(4)肿瘤直径多较小;(5)病程发展缓慢。

部分野生型 GIST 也可呈单独起病,可称为散发性野生型 GIST,这类 GIST 的临床特征类似于存在 c-kit 基因或 PDGFRA 基因突变的 GIST。

目前,对于野生型 GIST 的生物学行为预测仍有一定困难。Kim 等的研究发现,存在 c-kit 基因突变的 GIST 患者 5 年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低于 c-kit 基因野生型的 GIST。Dematteo 等的研究发现,c-kit 第 11 外显子点突变和插入突变的 GIST 预后佳,野生型 GIST 次之,存在 W557-K558 缺失突变的 GIST 最差。

也有研究发现,c-kit 基因或 PDGFRA 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的 5 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曾经对本单位收治的 GIST 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及生存分析,结果发现,纳人生存分析的 12 例 c-kit 和 PDGFRA 野生型的 GIST 患者中,有 5 例术后发生了复发转移,5 年无病生存率 (56.1%) 低于缺失突变 (68.4%)、点突变(98.4%) 和插入突变 (85.3%) 患者(P=0.008)。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所有见诸报道的野生型 GIST 预后分析都是基于相对较小的样本数,且没有对其中可能存在的亚型(如是否 NF1 相关野生型 GIST)进行细分。因此,野生型 GIST 的真实生物学特性尚有待更大样本量、更合理设计的研究来揭露。

三、野生型 GIST 的发病机制

不同于 c-kit 和 PDGFRA 突变型 GIST,野生型 GIST 在肿瘤发生上必然存在其他的替代机制。虽然迄今为止,野生型 GIST 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事实上,野生型 GIST 绝非单一的 GIST 种类,而是一个由多个亚群构成的家族,其中不同亚群不仅生物学特性迥异,其始动的基因分子事件也可能不尽相同。

近来,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Ⅱ(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Ⅱ,SDH complexⅡ) 亚单位编码基因的祖系突变或功能缺失,在野生型 GIST 中被发现并报道。该复合物由 SDHA、SDHB、SDHC 和 SDHD 4 个亚单位组成,在细胞线粒体代谢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SDH 突变与野生型 GIST 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研究者提出假说,认为 SDH 异常导致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细胞内伪缺氧状态,进而诱导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与突变型 GIST 不同,所有 Carney 三联征中的野生型 GIST 都存在 SDHB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缺失表达,因此,这类野生型 CJIST 又称为 SDH 缺乏型 GIST(SDH-deficient GIST) 。

虽然存在免疫表型的缺失,但在这部分野生型 GlST 中,SDH 各亚单位均无突变。Carney-Stratakis 综合征中的野生型 GIST 同样表现为 SDHB 免疫组化检测阴性,但是其存在 SDHB、SDHC 或 SDHD 亚单位编码基因的祖系突变。由于 SDH 各亚单位的突变均可导致 SDHB 蛋白失表达,故目前常用 SDHB 来鉴定 SDH 缺乏型 GIST。

而在 NFI 相关野生型 GIST 中,位于染色体 17q11.2 的 NF1 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是除 c-kit 或 PDGFRα基因外另一导致 GIST 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l receptor,IGF1R) 是另一被发现可能与野生型 GIST 相关的基因。研究显示,在野生型 CIST 中,IGF1 无论是 mRNA 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均呈现过表达。

目前认为,GIST 是起源于胃肠道 Cajal 间质细胞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有研究发现,IGFIR 在 ICCs 的分化成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因此,这一基因可能与野生型 GlST 的发生有关。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IGF1R 在野生型 GIST 中的过表达可能正是由于 SDH 突变或功能障碍所驱动。

除了上述基因改变,BRAF 基因第 15 外显子 V600E 点突变在野生型 GIST 中也有较高的发生率 (4%~13%),提示这一基因改变可能与野生型 GIST 的发生有关。但是研究并未发现该基因改变与野生型 GIST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四、野生型 GIST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并典型的综合征表现的野生型 GIST 诊断并不困难。由于 SDH 缺乏型野生型 GIST 及 NFI 相关野生型 GIST 的临床特征与常见的突变型 GIST 有较大差别,故临床医师在处理消化道间叶来源肿瘤时,如果遇到年轻(小于 40 岁,尤其女性)、存在多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合并其他肿瘤或合并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病例时,要警惕野生型 GIST 存在的可能。

必要时应当详细咨询家族遗传病史,也可以借助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甚至分子实验技术(测序)来建立诊断。

散发性野生型 GIST 的诊断首先要建立在明确 GIST 诊断的基础上。目前,GIST 的病理诊断首先依据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学上,GIST 可表现为梭形细胞肿瘤、上皮样细胞肿瘤或梭形细胞一上皮样细胞混合型肿瘤。免疫组化可见绝大多数 (94%-98%)GIST 呈 CD117 阳性。

DOGI(Discovered on GIST l) 应用于 GIST 的诊断要晚于 CD117,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要稍优于 CD117,目前已逐步成为 GIST 诊断的常规标志物。在 GIST 诊断已经明确建立的条件下,如果针对原发突变热点,即 c - kit 基因第 9、11、13 和 17 外显子以及 PDGFRA 第 12 和 18 外显子的检测未发现突变,即可诊断为野生型 GIST。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KIT 蛋白 (CD117) 是 c-kit 基因的编码蛋白,但是 c-kit 基因的突变状态与 KIT 蛋白的表达并非严格相对应,临床上既存在 CD117 阴性的突变型 GIST.也存在 CD117 阳性的野生型 GIST。对于前者,基因检测正是建立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而对于后者,需要谨慎甄别部分可能呈 CD117 阳性的非 GIST 肿瘤,如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其他标志物(如肌源性标志物 desmin 和α-SMA 等)来加以鉴别。临床上较为棘手的情况就是极少数免疫组化 CD117 和 DOG1 阴性,且基因检测未见突变的病例,对于这部分病例,形态学的观察尤为重要。

由于 GIST 诊断的建立往往伴随着靶向药物治疗策略的抉择,因此,对于这部分特殊的病例,即使形态学上符合 GIST 的特征,诊断的建立仍需相当谨慎,应当由具有相当丰富 GIST 诊断经验的病理学专家会诊协商后做出判断为宜。

目前,虽然常规的 GIST 的基因突变检测针对 c-kit 基因第 9、11、13 和 17 外显子以及 PDGFRA 第 12 和 18 外显子,但已有报道,c-kit 基因突变可发生于除上述外显子以外的其他外显子。

Huss 等在 145 例野生型 GIST 中检测到 2 例存在 c-kit 第 8 外显子 D419del 突变,且体外实验证实,该类型突变对伊马替尼敏感。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做出“野生型 GIST”诊断之前,对 c-kit 第 8 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以排除这部分极为罕见的“非野生型 GIST”。

五、野生型 GIST 的靶向治疗

虽然伊马替尼治疗 GIST 已经成为肿瘤靶向治疗时代的典范,但是对于野生型 GIST 的治疗还远未达成共识。野生型 GIST 对伊马替尼敏感性显著低于 11 外显子突变的 GIST。在研究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 ACOSOGZ9001 临床试验中,分别接受伊马替尼 400 mg/d 的治疗和安慰剂组的野生型 GIST,其无病生存时间 (RFS)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伊马替尼 3 年辅助治疗的 SSGXⅧ/AIO 临床试验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国内北京肿瘤医院一项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 GIST 的研究显示,野生型 GIST 对伊马替尼治疗的反应率要显著低于突变型 GIST,c-kit 基因 11 外显子突变 GIST、9 外显子突变 GIST 和野生型 GIST 对于伊马替尼治疗的反应率分别为 68.5%、47.8% 和 36.4%。

有研究显示,进展期 NFI 相关的野生型 GIST 无法从伊马替尼治疗中获益。然而,目前尚无关于 SDH 或 BRAF 突变相关的野生型 GIST 是否能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中获益的数据,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为 GIST 治疗的二线靶向治疗药物,舒尼替尼可以使部分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无法耐受的 GIST 患者获益。与伊马替尼相反,舒尼替尼治疗 c-kit 基因第 9 外显子突变 GIST 和野生型 CIST 的临床获益率(分别为 58% 和 56%)要显著高于 c-kit 基因第 11 外显子突变 GIST(34%)。

三线靶向治疗药物尼洛替尼在野生型 CJIST 中的应用也有研究。Pantaleo 等报道了 2 例伊马替尼及舒尼替尼治疗失败、存在 SDHA 突变的野生型 GIST,在尼洛替尼后,均获得长期疾病稳定(42 个月和 46 个月)。

概括来说,野生型 GIST 的辅助治疗较突变型 GIST 更为困难,尤需谨慎。考虑到野生型 GIST 对伊马替尼较低的反应率及部分野生型 GIST 较缓慢的疾病进程,目前国内外指南并不把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列为野生型 GIST 术后治疗的标准选项。

但是正如前述,野生型 GIST 存在生物学特性迥异的多个亚群,单一的治疗策略可能并不适合全部患者,辅助治疗是否可以使其中部分患者获益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医师在治疗策略的选择上应强调个体化治疗,对于临床参数提示复发风险极高、患者治疗意愿强烈的那部分病例,在排除了 NFI 相关的野生型 GIST 后,标准剂量 (400 mg/d) 伊马替尼仍不失为可供备选的治疗方案之一。对于进展期的野生型 GIST,伊马替尼仍是一线治疗选择,但是需要严密监测疾病状态,必要时考虑二线治疗。

相较于其他实体肿瘤,我们对 GIST 的病因已经取得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但是,GIST 领域仍有一些尚未完全解开的谜团,野生型 GIST 无疑就是其中之一。临床医师需要加深对这一特殊类型 GIST 的认识,规范诊断,谨慎治疗。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覆盖在野生型 GIST 之上的神秘面纱会逐步揭开。

文章摘自《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 年 4 月第 17 卷第 4 期 P312~316

文章作者:曹晖 汪明

编辑: journal0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th)WHO消化分类选摘-GIST
胃肠间质瘤(GIST)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三)
2021-6-21病例
2023年GEIS胃肠道间质瘤诊疗指南
FDA批准胃肠道间质瘤新药上市!基石药业拥有中国开发权益
共识与指南|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