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潰瘍性結腸炎醫案一則★中国董针医案及奇穴 ★
Maximiliano N., 男,三十歲,心理醫生 (psychiatrist). 五年前,準備進入精神病醫院當實習醫師時,開始便血夾膿,裡急後重。西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 病史有膽囊息肉和飲食不良.
體瘦,面色蒼白,嚴重黑眼圈。舌瘦,紅 (特別是上焦舌邊),苔黃膩.
脈總取浮,弦,上焦強,下焦弱,無胃氣. 左寸位於一菽,弦,粗,沉取細澀,靠內側; 左關位於六菽,弦,無胃氣,沉取有力; 左尺位於六菽,弦, 無胃氣,沉取弦緊. 右寸位於六菽,靠內側,弦滑,沉取有; 右關位於九菽,弦,無胃氣,有力; 右尺位於十五菽,弱.
二月二十六日初診,午時問診,未時針灸. 觸診後,左腸門倒馬肝門,右其門及左火散下針. 脈平和後,出針並在左商陽刺血.







《內經》《難經》脈法拾萃

⊙作者:宋曉賓,齊向華 ⊙編輯:小余

歷代醫家關於“脈法”的論著及流派,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內經》《難經》伊始,至近代為止,各家關於脈法的研究各抒己見,各具特色。然而,因醫者悟性及知識面的差別,涉及的脈法均有所局限性。筆者在跟師學習過程中,認真研讀《內經》《難經》,發現個中所涉及的脈法簡明易懂,提綱摯領,臨床實用性較強。現結合吾師所傳,歸納兩種脈法,以資大家借鑒參考。

1 脈法分類述要

《內經》《難經》傳世千載,在中醫基礎理論及臨床實踐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中記載了兩種易於掌握又切合實際的脈法,即三部九候法和獨脈法。

1.1 三部九候法

《難經·十八難》曰:“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後世所創的“三焦脈法”定位與此相似。在《素問·脈要精微論》中還提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擅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競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競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三部九候法從宏觀及微觀角度分別勾勒出了切脈基本的法則,並使醫者腦海中對脈形成了一種“象”的感覺。這對以後找準病位做好了鋪墊,對明確定位有顯著指導作用。另外,此脈法將五臟六腑、上下、前後、左右、表裏、內外涵蓋在內,後世所興起的臟腑脈法、六經脈法等均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此類脈法多從“氣”、“勢”言之,例如,脈上競上,胸喉為病,即脈氣上移,脈勢向上,多出現頭部、胸部、咽喉、鼻腔、睡眠及上肢頸椎疾病,至於具體氣聚何處當根據下文的“獨脈法”去作鑒別。


1.2 獨脈法

《素問·三部九候論》説:“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應用三部九候脈法定位,以舉、按、尋的指法找出左、右寸關尺三部中某一部位的特異脈象。此脈法多用於雜病的判別,對單個臟腑性病變的診斷率非常高。百病皆生於氣,所以從特定部位的特殊脈象可以推測特定臟腑的氣機變化,故而獨脈法可以發現現代診查方法所不能發現的異常。《金匱要略》中的“積聚脈”診法就是應用獨脈法的典範,即可以從患者的脈象中感覺到病變部位的氣機的異常。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仲介紹到:“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齣,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該脈法與《素問·脈要精微論》中的論述有些許相似,可以從整體上把握疾病之所在,這即是“脈中象人”的雛形,即寸關尺三部分別應對人體上中下三焦,脈內以候裏(五臟六腑、骨等),脈外以候外(膝理、筋、皮毛等),脈中以候中(肉、血脈等),細而分之,分別將寸關尺再各分三部,即寸上(《內經》謂之“上競上”,《金匱要略》謂之“微出寸口”、寸中、寸下;關上(《傷寒論》《金匱要略》謂之“上關上”、關中(《傷寒論》謂之“關上”、關下;尺上、尺中、尺下。此種分法可謂是三部九候診法的另一形式,與浮中沉分法相得益彰,參合應用可以更全面系統的把握病位所在。其特色之處還遠不止於此,張仲景雖然在論述“諸積大法”中提及“寸口”“微出寸口”“關上”“上關上”“微下關”等,然而據此可以舉一反三,將此類定位方法擴展到人體頭、頸、胸、心下、腹、小腹、腰、股、小腿、足等更精確位置,同時根據外以候外,內以候內,前以候前,後以候後,左以候左、右以候右方法將五臟六腑、筋脈肉皮骨分別填充進去,這樣定位將更加準確。這是獨脈法的妙用所在,該脈法條分縷析,其實用價值,非同一般,值得深入研究。

2 脈法層次簡述

古人講求色脈相應,並參合以行之,以視死決生。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提及:“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從脈法應用水準而論,亦可分為三個層次。

2.1 上工層次

上工看脈,憑脈知病,持脈在手,若風吹雲,如影隨形,三部九候細參,不待患者詳言即可斷定所患何病,所在何處,程度如何,如何得之,預後如何等等。筆者導師齊向華教授的“意勢”診脈法即是言此,診脈如觀摩四季水流一般,要點在於水流的氣勢、寬窄、緩急等,例如:脈來洪盛則氣盛;脈來窄縮則氣機不展;脈來虛芤則虛勞耗神;左寸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左寸脈起搏段遲滯怠緩,則悲傷、易哭、心中鬱鬱不舒;左關浮大,左寸下陡然塌落,不隨人願,不得志,難以上進發展感;右尺緊縮、孤立,示偏執或認真、孤獨、思慮甚等。此類感受均是從脈“象”而來,觀摩脈的走勢以判別患者當下狀態及過往經歷痕跡等,均是“未病將病”或“已病未覺”層面。古人講“形神合一”,軀體疾病往往先因心理狀態的干涉而變得多元化,因此神病先於形病,神衰先於形衰,如能準確把握患者既往、當下的心理狀態,並據此預測將來狀態,再參合運氣、環境變化等外界因素,我們完全可以防病于未然,即不會出現《內經》所言:“渴而穿井,鬥而鑄錐”的被動局面。另外,齊教授研究的脈象在心理診斷方面的應用亦是脈勢層面的體現:“性急躁則脈急數,是脈搏起始有急迫之感;性寬緩則脈遲緩,是脈搏起始段的緩緩嫋嫋之感;心高氣傲、趾高氣揚之人,脈多浮;性情鎮靜沉潛,則脈多沉;心小、做事謹慎之人脈體緊細;心胸寬廣之人脈象寬緩;耿直之人脈象挺直;自私之人或防範意識較強的人,脈象收緊;性情隨和之人,脈象寬而發散;精神敏感、易於擔心之人,則脈搏高峰段有迅速滑過之感;心理懶惰之人,則脈搏起始段怠慢而散;思維清晰之人,則脈流暢;愚鈍或性格怪異則脈澀滯。”

2.2 中工層次

中工把脈,三部九候未細分,時以“獨脈”法測其證候,以寸、關、尺三部分類,左右不別,以脈知證,如“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此類皆是以脈測證,並且可以從微小變化辨別不同疾病。若熟練運用並細心揣摩,亦可近乎上工層次。

2.3 下工層次

下工診脈,不以三部九候為綱,不察脈之走勢,單從脈形大概辨證,判陰陽,別表裏,定虛實,測預後。如凡脈大、浮、數、動、滑為陽證脈象,脈沉、澀、弱、弦、微為陰證脈象,傷寒六經中分別乙太陽病脈浮、陽明脈大、少陽脈弦細、太陰脈浮緩、少陰脈微細、厥陰脈微為主脈,提綱摯領,再以兼脈辨寒熱等等。然時常有脈證相違之時,此時當認真辨別脈證孰真孰假,如:表證當發汗,是其常規法則,然張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此是從脈之沉,舍其症之表;裏證攻下,是一般思路,然“日哺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宜發汗,用桂枝湯。”此是從脈之浮,舍其症之裏。

《素問·八正神明倫篇》説:“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見微知著與見病治病,孰優孰劣,無需贅言,若以此標準去衡量現代中醫,且不説上工、中工少見,就是下工也不多見的。

3 脈法衍化

古人按“脈中象人”思想將寸關尺三部分別對應于上、中、下三部,細而言之,寸關尺又各有浮中沉,三而三之,九候成焉。又經後世多位醫家發展、擴充,將寸關尺三部分的更加詳細,對應的相關疾病亦豐富多彩,現將三部九侯脈法和獨脈法的衍化整理如下。

3.1 寸脈

3.1.1 左寸脈  左寸主心、血管、頭腦和頸項。
(1)寸上:上入掌根,斜入心包經者,即《內經》所言“溢脈”範疇,多提示頭部、頸項不適,脈弦緊則頭緊,頸項強急不舒,心理緊張、擔心等;脈洪大則有頭脹、頭暈及偏頭痛等。寸上入大魚際,斜入大腸經者,多提示個性外向,精力旺盛,或煩躁,著急,或後枕部不適等。
(2)寸中:多提示心臟、心血管、睡眠、驚悸情況。脈浮大則提示心臟可能肥大,心火亢盛,睡眠品質差;脈拘澀不暢提示心中鬱悶,為煩事纏繞等;脈沉伏提示大腦供血不足、心神耗傷、鬱悶不舒或悲傷欲哭等,若同時伴有寸下浮大澀滯,則一般為事不隨意,鬱鬱不得志之情;脈應指處有絲絲顫抖、匆匆指下滑過感者多為驚悸不安,害怕擔心等;脈浮取周圍組織諧振波增多、指下有躁動、熱感時多為煩躁、著急、口腔潰瘍等。
(3)寸下:多提示頸下至胸中的氣機情況。脈浮大澀滯則氣機鬱滯,有胸口堵悶、鬱鬱不得志、難以上進感;脈細澀則胸中氣悶、氣短、精力差等。

3.1.2 右寸脈  右寸主肺,主氣的運作。
(1)寸上:上入掌根,斜入心包經者,即“溢脈”範疇,提示鼻腔疾病、鼻塞,鼻甲水腫、鼻涕多、易上火、咽壁淋巴濾泡增生、扁桃體腫大、牙齒即中痛、咳嗽嗆急、喘促、大便秘結以及右側頭部、肩腫部等疾病。脈上入大魚際,斜入大腸經明顯者,提示肺、大腸情況差,多有大便不暢等症。
(2)寸中:提示胸部、肺部、魄力等情況,脈浮軟大:或沉弱提示胸中氣鬱,表現為胸悶、氣短等;脈弦或弦緊提示受涼外感或頸椎、肩部有疼痛等。
(3)寸下:提:示胃脘上方及兩脅肋情況。


3.2 關脈

3.2.1 左關脈 左關主肝脾,病則多為肝脾氣滯。
(1)關上:位於高骨上移半寸處,多提示胸中氣機情況。軀體方面多提示乳腺、膽囊等。脈浮大軟,脈走勢艱澀難進者多有胸中氣鬱、願望難以實現之感;脈浮取軟如一麥粒者女性多有乳腺增生或結節;脈內側中取一沙粒狀顆粒或軟澀不暢者多有膽囊疾患。
(2)關中:位於高骨內側,多提示睡眠、情志、膽量、月經情況。脈浮大、強者多提示肝陽太過,脾氣大,易怒;脈軟澀不暢者多鬱悶不舒,壓抑等;脈細澀則男了膽氣虧虛,女子則肝血不足,心事重重、易生悶氣、月經不調等;脈沉弱則肝血不足、月經量少、心中鬱鬱不舒、失眠、多夢等。
(3)關下:位於高骨內側下移半寸,多提示胃脘以下腹部以上區域疾病。脈浮大軟者提示有腸胃脹氣:脈細弦、內斂、涼者提示腸胃易痙攣、腹痛等。

3.2.2 右關脈  右關主膽胃,多提示膽胃疾患。
(1)關上:位於高骨內側上移半寸,多提示乳腺、膽囊、胃、胸中、氣管情況。脈內側細澀如抽絲者多為氣管、支氣管炎症,有粘痰難咯之象;脈外側有“弦邊”提示肩背拘緊不舒;脈浮大軟、脈勢緩者多為胃中脹氣;脈內側浮如黃豆軟包者,多為乳腺增生,中取有軟包應指者多為膽囊疾患;脈細澀、脈勢不流暢者多為乏力、氣短等氣虛之象。
(2)關中:位於高骨內側,多提示胃脘情況。脈浮大軟者多為胃脹氣,浮大強、應指有力者多為膽胃氣鬱,可有嗝氣、飽脹、口苦、泛酸、噪雜灼熱等;脈內弦外緩大者多為脾寒胃熱;脈細澀、涼多為脾胃素虛。
(3)關下:位於高骨內側下移半寸,多提示胃脘下至臍上部位的情況。脈浮大軟者多為腸胃脹氣;脈弦細緊、內斂、涼、薄者情志上多為思慮過度、擔心、交流差等,軀體上多提示腸胃壁薄,可有腸痙攣、消化吸收功能差等。

3.3 尺脈

尺脈:尺脈主腎,命門,內心情感等。如尺脈弦數,提示水液代謝問題,女性為盆腔積液,緊弦主結石,腰痛等。下競下,提示腰腿痛等。

3.3.1 左尺脈  左尺主腎、膀胱、婦科、生殖等,部位上主少腹、腰部、腿足等,情志上主思慮、交流等。
(1)尺上:位於關脈下移半寸余,多提示大腹部至臍部情況。脈浮大澀則腹脹不適;脈弦緊細、內斂則腸胃痙攣,多為寒性疾病;脈有“弦邊”提示後背至腰部拘緊不暢。
(2)尺中:關脈下移一寸許,多提示腎、腰部、膀胱、臍周、小腹情況。脈浮大者多為小腹脹氣;脈弦細緊則腰部疼痛、拘緊,女性多有小腹涼痛、痛經情況;脈中有沙粒感多為輸尿管或腎結石等。
(3)尺下:尺脈下移半寸許,多提示早年生活經歷及腰、股、膝、脛、足、前列腺、生殖系統情況。脈內斂、拘緊、與周圍組織聯繫少者多有早年孤獨、家教嚴厲情況,以致內心放不開;軀體上多有腿、膝拘緊疼痛等;脈內側有一凸起如麥粒大、軟大者多有前列腺充血;脈浮大軟、熱感即《內經》所言“覆脈”時,多為濕熱下注,氣機下移,軀體上多有陰部潮濕、腿部脹痛等,女性多有婦科炎症。

3.3.2 右尺脈  右尺主命門、膀胱、婦科等,部位上主臍部、少腹部、腰部、下肢情況;情志上主要代表做事謹慎與否、人際關係、與人交流程度等。
(1)尺上:位於關脈下移半寸余,多提示右側脅肋下部、大腹部至臍部的情況。脈浮大者多為右下腹脹滿不適;脈粘澀不暢多為腸胃濕熱、大便粘滯;脈細緊、內收多為腸胃痙攣、腹痛、腹瀉或腰背部緊縮、脹滿等。
(2)尺中:位於關脈下移一寸許,多提示命門、少腹、臍部、腰部等情況。脈弦硬者多為結腸炎、大便差等;脈弦滑、來急去徐者多為下焦濕熱,多有陰部潮濕等症,男子多遺精、早泄,女子多月經不調、崩漏疾患;脈浮大軟、怠緩者多為少腹脹氣;脈有“弦邊”者多為腰痛、腰涼等。
(3)尺下:位於尺脈下半寸許,多提示心理情緒、人格特徵,以及腿部、足、子宮、膀胱、前列腺等情況。脈來細弦、繃緊、與周圍組織清晰、孤立者或性格偏執或做事縝密、認真或家教嚴厲、做事拘束放不開或內心孤獨、交流少等,軀體上多有命門火衰、下焦虛寒等症;脈外側有“弦邊”提示腿部有疾患;脈外側正中有凸起提示膝蓋炎症;脈內側有凸起提示前列腺疾患。

4 結語

脈診是中醫四診之一,具有“巧診”之稱,歷代醫家在《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典基礎上,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參以個人見解,擴而充之,形成各具特色的脈學流派,豐富了脈診的內容。筆者在研讀經典及臨證過程中,發現三部九候脈法和獨脈法甚為實用,遂將其整理並參合吾師脈法匯而成文,以與同道學習。

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源:《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由齊向華團隊授權中醫傳承輔助平臺(TCMISS2014)編校發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醫談胃腸调理
神奇的柴胡湯(終結篇)
醫經小學
《脉诀刋误》附録
中醫切脈初探
曹仁伯醫案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