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工匠精神与质量控制
选自《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日本人柳宗悦是传统手工艺的极力鼓吹者,他认为中国的宋朝、朝鲜的李朝和日本的百济时代都是各国手工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如果从宋朝随机抽取一些手工业者与今天机器化大生产环境中的工人进行对比,谁更有所谓的“工匠精神”?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自然地认为是古代的工匠。
  这种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柳宗悦赞美手工艺时尽管经常会充斥传统的华美辞藻,但以下的文字却相对朴实:“工艺应当有助于我们,为我们服务而发挥作用。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每个人提供服务。为实用服务,才是工艺之根本。”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多是直接为人们服务的,所以制造者会直接与自己的服务对象打交道,质量意识当然会在客户不经意地流露出不信任表情时被建立起来。因此在传统情境下,制造者必须同时也是质量管理者,要直接对产品的质量负责。我相信这就是古人的工匠精神得以存在数千年的主要原因。而到了工业化时代,工人不再制造“为实用服务”的产品,他们只是在生产一个不知什么用途的零件而已,他们无法切身感知这个零件的瑕疵所造成的客户的不满,质量意识自然是淡薄的,所以现代化的工厂总有质量检验员这一岗位。
  以上的这套说辞是在强调产品的服务功能与其生产品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人们知道自己制造的产品会直接服务于另一个人的时候,自发的质量管理就形成了,毕竟谁也不愿意使自己的劳动成为别人指摘的对象。但在以可互换零件与大规模制造为特征的工业化社会,生产活动被无限细化,制造者已很难发现目前手中的零件与其最终产品的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制造手机CMOS传感器的工人并不知道这会被装到哪个品牌的手机上,更不去考虑谁会最终使用手机来拍怎样的照片了。所以当制造者再也不会直接面对产品服务对象的直接质量要求时,质量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但同样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为什么德国、瑞士的生产品质一般会超过中国的同类产品?其实,十九世纪时的德国也是“山寨大国”,抄袭英国设计,产品质量低劣。1887年英国修订《商标法》(Merchandise·Marks Act·1887),要求所有进口商品必须打上“某国制造”的标识,如“Made·in·Germany”,就是防止这些国家的伪劣产品冲击本国市场。这种带有壁垒性质的措施刺激了德国人,他们开始向英国人学习企业管理,学习用质量取胜。在审议《商标法》时,有些英国议员对此法不以为然,认为打上“某国制造”的标识会有利于外国生产商,因为这等于免费广告。几十年后,这种担心成真了,德国货成了高端产品的代名词。今天的中国人总是相信德国人的“工匠精神”要强于中国人,但十九世纪那段历史却表明这种所谓的德国“工匠精神”也曾中断过!德国的这段“逆袭”神话实际上陈述了一个道理:强有力的质量管理是品质的保证,而不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可这个道理显然是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的编导们不认可的,他们通过八位大师级劳动者的故事试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成为大国工匠,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为事业牺牲一切的精神。这种试图在专业能力与个人道德之间建立确定联结的手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前现代的解释方法,它也许能够解释八位大师的成功个案,但却无法保证这种联结能够普适所有的劳动者。正因如此,教育部组织师生观看、学习《大国工匠》就颇有点以道德绑架技术的味道。
  我们可以要求每位劳动者具有充分的职业道德,但却无法要求每位劳动者都具有伟大的奉献精神。这里所谓的“充分的职业道德”,是指与生产目标、服务对象相匹配的职业道德与伦理,在技术上它会受到质量管理体系、员工评价体系等的支撑。李克强总理曾经发问:中国能否造和外国一样好的笔?中国人能造极其高精尖的航天用陀螺仪,怎么会造不出一支钢笔?问题的关键是:市场。我国航天用陀螺仪的生产准确地说并没有进入市场化阶段,而钢笔的生产则在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进行。中国人要想进入钢笔的高端市场还需要若干年的努力,所以即使中国人在技术上能造世界最顶尖的钢笔,也没有企业愿意去做。中国企业家不会要求自己的员工具有外国顶尖企业员工的那些“工匠精神”,自然也不会直接搬用外国顶尖企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了。
  总而言之,古时工匠具有“工匠精神”主要是由于产品与服务、制造与经营的统一,现代工人在这些“统一”消失后仍然具有“工匠精神”则是由于强有力的质量管理,而中国人普遍缺乏“工匠精神”则是由于质量管理不到位以及市场定位的不同。
  由此,笔者觉得没有必要在职业院校中推广“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做的是大力推行质量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地着重于道德层面,乃至可以随意拔高;而后者是一个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的问题,而且需要与企业的定位相匹配。现在的职业院校对“应知应会”的定义往往是不完整的,过多地重视技术层面,而不重视质量、成本、服务等概念。如果我们不仅能够根据中国典型企业的技术特点开展技术教育,也能够根据典型企业的质量、成本、服务等特点开展相应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不仅职业教育会更受企业界的欢迎,所谓的“工匠精神”自然也就培养起来了。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倡导“工匠精神”
以工匠精神撑起高质量发展时代
大国工匠,向劳动者致敬!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准职业教育
没有技术工人,何来大国工匠?
大国的“工匠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