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技术为王的世界,人文主义何以立足

    科技的昌明提升了生活品质,也造就了一个不太需要哲学和思想家的时代。渐趋边缘化、碎片化的人文主义,该如何保持与世界的联系,以便在历史洪流中立足?

    如果你关注未来5年到10年的世界,从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预测——从权威国际组织、知名学者到名不见经传的网站和博客。这反衬出的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意义。

    我们身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科技带来的巨变。这场被称为工业4.0的革命,比起过去几次工业革命(或称产业革命),颠覆性更大、更深远;除了几乎完全改变人类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它还将导致经济、社会、人际关系的实质性变化,最终影响全球政治的走向。

    移动通讯工具的普及,将人类生活打造得更便利。从购物、娱乐,到开会、搜索资料,一机在手,真可谓“醒掌天下权,醉看美人戏”,夫复何求?

    就在你以为历史将终结于掌心之际,技术却很可能在不久之后让手机无用武之地。虚拟屏幕、虚拟桌面之类的东西,以及还没出现但不需要等太久的更多发明,会让触控和声控甚至脑控的操作系统跟人类如影随形。真好,我们再也不会把手机忘在厕所里了。

    然而,各种预测之间,却极少能觅见“人文”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

    早在新世纪之初,西方各国便续传出人文学科持续收缩的消息。过去10年,全世界忙着拯救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近几年又忙着打击恐怖主义。随着人工智能及相关产品越来越成熟,不久的将来,科技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势必逐渐浮现;届时,世界恐怕又要忙着救工作。

    可谁来救人文主义?

    笔者说不清,学术分类细致化是否必然造成人文精神的丧失或零碎化。启蒙运动后茁壮起来的现代人文传统,的确曾深受世人看重。它不但参与塑造了今日世界的社会科学理论,影响宗教改革,连当代显学之一的环保运动,也源于人文主义精神。很多社会和政治运动更是离不开人文主义的基础,无不高举关怀弱势、尊重人类价值观的大旗。

    新工业革命令一切变得不同。知识扁平化让越来越多人能够掌握技术,许多问题的演变、发展,都改由技术来回答,科技提供的不再只是生活中的答案,甚至包括关乎生命的课题。举例来说,诸如血管修复这类医疗手段的进步,大大减少了“生命脆弱”的浩叹。

    一个不再需要思想家的时代由此开启。那些学贯中西、通博古今、承前启后,能够观照不同学科与领域的特殊性,同时关怀人类处境的大贤,似已不复存在。

    有学界朋友告诉我,现在兴起了“学者”这一群体,其中有些人的工作重点就是争取各种经费和项目——既要关注经济景气,也要留意市场趋势,与真正的做学问相去甚远。

    在肢解、分流与冲击下,哲学学科的没落难以挽回。今日,人文主义散落在各门学科下,仍是欧美重点大学的招牌菜,但学生数量持续下滑。未来,人文主义如何保持与世界的密切联系,人文主义研究者又可以带给被科技主导的世界什么价值呢?

    科技时代的生活之道不能少了传统智慧。在经济生产方面,效率几乎等同于盈利。但生活的效率因技术变得更好,是否就等于生活更好?在人文领域,美好的作品和成就往往来自“慢”,哪怕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或者步伐,也需要在慢、轻等节奏中,才能体现。

    机器人可以做菜,可以泡茶、画画,甚至写诗,但你不能说那是一种“道”,因为它从开始到完成,没有精神的灌注,没有对美的体验,更没有倾注丝毫心血在成品当中。

    草草了事、习惯成自然的人总是很多的,但艺术与文化的创作贵在精神。由此推之,人文主义素养的意义就在于,它更强调关怀社会。在这个哲学没落、碎片化的当代世界中,要聚焦人文主义,既容易也困难——因为资讯发达所以容易,因为注意力分散所以困难。无论如何,某种价值正义或关怀要付诸实践,仍需要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深度解读。

    世界人口不断增加,工作机会因科技革命持续减少,这意味着,新的经济模式未必能解决社会问题,也没有新的政治制度可资解套。很多人或将因为科技而赋闲,人与人、人与社会可能爆发不少新的冲突。

    这个新时代将无可避免地演化出新的价值体系,它可能建构于传统之上,也可能因应技术与新的现实而生。如果你希望继承自前人的优良传统与价值得到延续,尽力避免它被取代或淹没,那么,现代人文主义的训练,以及人文学界开创新思维的努力,仍不可少。

    (作者是《联合早报》新闻编辑部副主任。)

    新加坡《联合早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文与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人文主义营销时代,以关怀为主
摩登4内部主管84404时代AI的人文价值——对强计算主义的反驳
医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
朱嘉明:抑制文人情结,走向“后人类时代”|文化纵横
数字人文: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的新图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