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弹了一辈子钢琴,最后却说“我讨厌我自己。”


纪念钢琴家李赫特



简介:20世纪是一个古典音乐艺术的“天鹅之歌”世纪,那些在20世纪上半叶出生的艺术家们,传承了那些双足分别踏在伟大的19世纪和20世纪的巨匠们的艺术精神与气质,然后再发扬光大,最后试图再传给那些20世纪下半叶的艺术界...



    20世纪是一个古典音乐艺术的“天鹅之歌”世纪,那些在20世纪上半叶出生的艺术家们,传承了那些双足分别踏在伟大的19世纪和20世纪的巨匠们的艺术精神与气质,然后再发扬光大,最后试图再传给那些20世纪下半叶的艺术界的新人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古典音乐界真是一日不如一日,所以用“天鹅之歌”来形容也是非常贴切,毕竟因为现时的艺术家们大多数已经丧失了100年前的先辈们的气质和风范。

    但是20世纪,同样是一个用血肉堆砌的世纪。随着自动化武器、大口径火炮、大规模杀伤性炸弹以及自走型兵器的诞生都将战争的屠戮推到极致,不过更多的却是非战争的死亡,共产主义的幽灵和纳粹的暴政让大量无辜的平民在因为个人的疯狂行为而遭到屠杀和迫害,森森白骨最终成为个人权利欲望的垫脚石,这是文明社会的必然,也是文明社会之殇。


    不过说起来也奇怪,越是最艰难、最血腥的时候,人性的黑暗反倒映衬出艺术的无限光辉。上帝说:“要有李赫特!”于是1915年,李赫特降生于乌克兰。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李赫特的“降世”对20世纪来说无疑是一个安慰,而这并不止于涅高兹对他的评价:“盼了一辈子才盼来的天才学生。”

    不过这位天才有时候也是“刺儿头”:他不愿意加入共产党,也不愿意去上什么政治必修课,这种事情在那个充满共产主义幽灵的国度可是会引来杀身之祸的,可是他也不在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书记大老爷们在第一学期就把他开除了两次,但也是没用,你没有办法让一个不愿意上政治课的人爱上共产主义。不过后来讽刺的是,苏联政府给这位“不服从者”颁了“斯大林奖”,还让他作为苏联的艺术符号之一出国巡演、相对放宽他的演出和录音申请……就好像从来不担心他会像很多同行一样一去不回:阿什肯纳齐、爱格罗夫、康德拉辛…… 

    他看起来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打算,大抵是看到拉赫玛尼诺夫逃离苏维埃之后,在美国却只能成为演奏机器,为了生存一年要开无数音乐会,录无数的音。这对于李赫特来说无疑是非凡的折磨:他宁愿随便找一个在地图上睁大眼睛才能找到的小镇,就着小镇教堂里的钢琴,依着太阳或者足以照亮键盘的光线,也不提前确定曲目,随着性子弹点德彪西的前奏曲、舒伯特的即兴曲,若是看到战争留下的断壁残垣,那就弹奏贝多芬的《第七钢琴奏鸣曲》吧。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我从未想过李赫特在布达佩斯竟然能让这首小小的奏鸣曲显现出如此神奇的光彩:他弹奏的广板,如同就是二十世纪的欧洲人民的悲歌,或者确切来说,是柏林墙以东的悲歌——他们在战争时期沦落为屠宰场,战争之后还没来得及看见自由的曙光就被红色铁幕高墙挡住了眼睛;但是在沉重的广板之后的小步舞曲,却总是令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圣母画像,比如《西斯廷圣母》,这个短短的小步舞曲仅仅用前两个乐句就照亮了整个音乐厅,继而照亮了整个布达佩斯,然后是整个匈牙利,接着是全东欧。有人回忆道,当李赫特开始弹奏小步舞曲的时候,整个音乐厅的人们都潸然泪下。

   苦难之后,总有曙光,总有希望。

    但他对自己却是绝望的。 

    “我讨厌我自己,就这样。”他在那部纪录片的最后痛苦地掩着自己的脸,说出了这句让人揪心的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里赫特 22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1948~1994)
李赫特演奏贝多芬《第1、7、9、12号钢琴奏鸣曲》
1964年,李赫特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
战火中的童话 | 普罗科菲耶夫,没有鲜花的葬礼
适合新生婴儿听的音乐和歌曲
贝多芬第一大提琴奏鸣曲(No.1 Op.5.1)罗斯特罗波维奇大提琴 李赫特钢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