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宋 吴琚书法

吴琚


《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一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字居父,号雲壑,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南宋著名书法家。约生於南宋绍兴间,卒於庆元间,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父吴益是宋高宗吴皇后弟,母為秦檜长孙女。吴皇后善书法,喜临《兰亭》,能仿高宗书法。高宗尝书《六经》赐国子监刊石,有倦意时,即命吴皇后续书,“人莫能辨”。
  吴琚少年时从陈传良问学,乾道九年(1173)特授添差临安府通判,历尚书郎,以部使者总淮东军饷,淳熙十五年知襄阳府。绍熙中至少傅。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执丧事,吴琚劝太皇太后不要垂帘而立宁宗。吴琚后历知鄂州、庆元府、镇安军,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留守,曾出使金国,以信见称。卒謚忠惠,世称吴七郡王、汴王。谥忠惠。其著作有《雲壑集》。
  吴琚性淡泊好古,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擅正、草,工行书,极似米芾,而自有峻峭气格。《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大字极工。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额仍存,佳书为名山增辉。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后人认为南宋著名书法家中,得米襄阳笔墨神韵者,应首推吴琚。
  吴琚的书法如果不看署名或印章,是很难与米芾书法分辨的。清安岐《墨缘匯观》记其《寿父帖》云“初视之以為米书,见款始知為雲壑得意书”。另如清代鉴赏家曹溶误定吴琚的《杂书十帖》為米书。虽然吴书极近老米,但究竟与米书存在一些差别,比如吴琚书法有圆熟过之之嫌,终不及米芾的风檣阵马、沉著痛快、瀟洒俊宕之气。

【作品欣赏】
《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一首》绢本 98.6×55.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琚《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一首》绢本 98.6x55.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

  这是吴琚少数墨迹之一,《七言绝句》诗文出自蔡襄《访陈处士》,它是吴琚存世唯一一件大字行书挂轴之作,也是现在所见最早的一件挂轴形式的书迹。《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上面没有署款,只鈐“云壑书印”一印,有学者认為可能是一组书屏之一。大字书轴适於悬挂欣赏,重在行气连贯与左右上下字的呼应,吴琚此轴笔势较一般小字快速而强劲,结字紧密,以倾侧取势,上下字相映带,更为强调米芾行书的特色,同时代的陆游(1125-1209)与范成大(1126-1193)都有类似风格,可见一时风气,《宋元学案》提到范成大、陆游与吴琚“引為师友”,因此也可能在书法上互相影响。

  吴琚,字居父,号云壑,河南开封人。他是宋高宗吴皇后的侄子,但是爱惜声名,从不以外戚而骄横。因為精於诗词翰墨,很受孝宗皇帝赏识,常常召进宫谈书论诗。据说吴琚当官留守在建康之时,曾遍植古梅,天天临写钟繇、二王的书法以自娱。存世作品,以淳熙末年至绍熙初年為主(1174─1194)。

  这件作品笔画提顿之间但见纵恣自如的跃动感,一股瀟洒意气随著笔触的流动,畅然而生。作品上虽无作者落款,但有“云壑居士”印,是以订為吴琚。吴琚书法善学米芾,由於书风酷似,受歷代书家所讚称。苏东坡曾赞誉米芾书法“沉著痛快”,这句话用来评价吴琚的书法也算贴切。这幅作品不论线条与结构,都透露出彷彿米芾那般俊逸洒脱、痛快淋漓的神采,但是却没有一般米字裡所见那种肆意纵横的习气。

  这件作品的外观形式称為“条幅”,它的出现与当时鉴赏的喜好、住屋的营造变化,有著 极大的关联。书法作品从手卷到立轴形态的变化,大约开始逐渐兴盛於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之间。 这种条幅的形态原本是如宗教画或鑑戒画等,掛置在室内堂厅壁上作為励志养性的装饰效果。《七 言绝句》是目前所见最早一件掛轴形式的行书作品。

  吴琚(活动於十二世纪后半),字居父,号云壑,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他的父亲 吴益(1124-1171),是高宗吴皇后的弟弟,母亲是秦檜的长孙女。吴琚虽然出身外戚之 后,却能“惜名畏义,不以戚畹自骄”,曾师事永嘉学派学者陈傅良(1137-1203)。乾 道九年(1173),特授临安府(今浙江杭州)通判,约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以部 使者总管淮东军餉,后歷任荆州、襄阳(光宗绍熙二年离职)、鄂州(约在寧宗庆元元年,1195)知州,最后以镇安军节度使判建康兼留守,卒諡忠惠。

  吴琚有多方面才艺,能诗词,有《云壑集》,可惜今不传,《四朝闻见录》录一首七绝 《续光宗咏安榴》,《全宋词》也收录数首。他能作墨竹,《图绘宝鑑》记载他“尝作墨竹坡石, 品不俗”。孝宗不但尊他為兄,也很欣赏他的诗文与书法,孝宗卒后,為韩佗冑所忌,不欲其在朝 ,而被遣往外州任官。他少有其他嗜好,平日喜欢以临古帖自娱,书风近似米芾,有些字还被误為 米芾,如董史《皇宋书录》(一二四二序)引述友人的见闻,云:“吴琚工扁榜,鄂渚有压云二大 字,极工,又有天下第一江山字,亦其所书。史尝见压云二字榻本,初疑為于湖(张孝祥)得意书 ,大略可与宝晋(米芾)琴臺字比。又天下第一江山,疑米老书者,及得谷中录示,始知又有琚之 书也。” (何传馨)

(资料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


《识语并焦山题名》纸本行书 32.8×4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琚《识语并焦山题名》纸本行书 32.8×4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杞宋文献不足。而礼无所取证。先圣悯之。今观唐李氏谱牒命誥。宛然具存。迺知来裔善守其家者如此。揽卷為之三嘆。时淳熙岁丙午中秋后四日。书於淮东摠餉官舍。延陵吴琚。九月廿六日。 
  焦山题名。延陵吴居父。解组襄阳。汝阴孟子开临邛常叔度。皆一时秩满。联舟东下。泊紫金山。越三日。来浮玉观新建飞仙亭。又三日。绝江而南。绍熙辛亥季秋丙寅题。

  这幅吴琚的“书识语并焦山题名”,是拼合了“观李氏谱牒”、“焦山题名”二帖而成。两帖在内容上并无关联,书写的时间也有差异。前者是吴琚在淳熙十三年(1186)时,追记观唐代李氏谱牒所题的跋文中,感叹谱牒应受重视的一段文字。后者则是录抄了他在绍熙二年(1191)赴官襄阳的途中,于焦山所题写的文字。焦山位于镇江,是长江上的一座岛丘,由于景色优美,许多文人书家多曾在此留下珍贵的墨迹。 
  他善作诗词,也精於书法,常常受到南宋孝宗的赏识与召唤。吴琚的书法,除了常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之外,又学米芾,甚至到了形神肖似的地步。 
  这幅书迹虽然均为小字行书,但字字写来,笔画之提顿跃动感十足,顿挫有致,墨色变化丰富。字之结体也非方正,常有偏斜体态,字态倾斜生姿,这也就是有所峻峭处的特色。整篇行气,虽然较米芾的书风含蓄,但通幅纵恣自如,也有一股潇洒意气。

  其他资料:

  吴琚(活动於公元12世纪末期),字居父,号云壑,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吴益(1124-1171)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陈傅良(1137-1203)在太学时,琚执弟子礼,惜名畏议,不以皇室外戚自骄。颇受孝宗(1163-1188在位)赏识,常召以论诗作字。乾道九年(1173),特授添差临安府通判,歷尚书郎,庆元年间(1195-1200),官镇安军节度使,其后除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寧宗初年,知鄂州,再知庆元府。嘉泰二年(1202)位至少师,諡忠惠。本件皆署年款,可為其生平提供两项繫年资料。其「主漕计总军餉」於淮东,时孝宗淳熙十三年岁丙午(1186)。解组襄阳时光宗绍熙二年辛亥(1191)。孝宗崩逝,光宗(1188-1194在位)以疾不能执丧,共与赵如愚定策立寧宗。亦长於外交,出使金国,金人嘉其信义,称其「南中使惟吴琚言可信。」(註1)目前存留作品,以淳熙末年(1174 -1198)至绍熙(1190-1194)初年為主。本件前后行书两则,也分别属於这段时期。

  吴琚书法,自钟繇(153-230)、王羲之(307-365)奠基,然后世评论,均谓其书法绝类米芾(1051-1107)。从存世书法所见,的确彷彿米芾,不分轩輊,甚至误认為是米芾所书。董其昌(1555-1636)谓:“吴琚书自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京口北固山有天下第一江山牓书,即其笔也。始於都下见七言律诗一帖,不款姓名,但有云壑居士印,偶阅经籍志,云壑集吴琚撰,知為琚书。”(註2)是以张丑(1577-1643)又谓:“今世有米礼部书用云壑印者,皆吴手笔,鑑家不可不知也。”(註3)案本院藏吴琚书《七言绝句》,无款有“云壑居士”印,是以订為吴琚,為存世唯一宋书轴装。

  北宋政和间,王彦辅(生卒年不详)撰《麈史》“姓氏条”,即感嘆“谱牒不脩也久矣,晋东渡五胡乱中原,衣冠流离而致然也。”(註4)是以《识语》一则,有“三嘆”之意。《焦山题名》,案焦山江苏省镇江县东江中,与金山对峙,二山皆名浮玉山。焦山又作譙山,為东汉末年处士譙先(光)避乱扬州隐居地,山因以名。嘉定《镇江志》卷二十一,载有吴琚有《念奴娇》一闕,為《题浮玉石山》(註5)当是此次游踪所记。 (王耀庭)

註1:生平资料参见脱脱等,《宋史》卷四六五,(臺北:商务印书馆,景印百纳本,1967),页7。 
註2:董其昌,《容臺别集》卷四,收录於《容臺集》,《明代艺术家集刊》(臺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68),第四册,页1978-1979。 
註3:张丑,《清河书画舫》申集(臺北:学海出版社,1975),页48上。 
註4:王彦辅,《麈史》卷下,「姓氏」条,收录於《笔记小说大观》(臺北:新兴书局,1975),第六编二册,页1。 
註5:词载唐圭璋编,《全宋词》(臺北:明伦出版社,1980),第四册,页2204。 文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宋代书画册页名品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页251-252。

【资料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


《行书五段卷》28.7×63.8cm 上海博物馆藏
 

吴琚《行书五段卷》28.7×63.8cm 上海博物馆藏(刘靖基捐赠)

吴琚《行书五段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
(一)票骑将军,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馀有里,合短兵,鏖皋兰下。
(二)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三)孙兴公作庾公诔,袁羊曰:“见此张缓。”于时以为名赏。
(四)(心)息相依,息调心静。入三(摩)地,兹尤简径。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入三菩提,此最权舆。
(五)乃得玉为衔饰,而直突敢伺蹶以指吝八方之骏。

    此卷行书杂录不同的五段文字,风格极为接近米芾,具有痛快流畅,峭拔顿挫的特点。

【资料参考】上海博物馆网站


《寿父帖》 纸本行草书 22.5×4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琚《寿父帖》 纸本行草书 22.5×48.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浏览局部[1]

[2]

[3]

[4]

[5]

[6]

  

此帖书法行笔自然流畅,结体用笔均习米芾,且颇得神 似,正如安岐所言:“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壑 得意书”(《墨缘汇观》)。帖中所称“阅古”,应是韩侂胄, 侂胄有“阅古堂”。吴琚在《焦山题名帖》中称其于绍熙三年 (1192)辛亥“解组襄阳”,而此帖是官襄阳任上所作,故当 书于淳熙末年。

  鉴藏印记:“安仪周家珍藏”(朱文)、“仪周珍藏”(朱文)· “心赏”(朱文)、“朝鲜人”(白文)、“安岐之印”(白文)等。 历代著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刻入 《三希堂法帖》。

释文:
比总总附书,谅只在下旬可到。途 中收十月三日手笔外诗,深以为 慰。示喻已悉,襄州之行,非所惮也, 不谓以常式辞免,就降改命。辞 难避事,何以自文。不知阅古之意 如何。今必柯定论矣。十九日入京西界, 文割安托司职事,廿日方得改差。 剳子已具辞免且在郢州境上伺 候回降。若省剳更迟数日,则 已到襄阳。郢去襄只二百余里, 江陵亦然。岁晚客里,进退不 能,势须等候月十日方见次第。地 远往返动是许时,远宦非便,殆 此类也。旅中灯下作此,言不尽意。 余希加爱,不宣。十月廿日 琚上 寿父判寺寺簿贤弟

本页资料转自书法江湖 感谢缘木居士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南宋 吴琚 书法欣赏
得米芾真传者,千年惟他一人!
果然得米襄阳笔墨神韵
吴琚書法
宋吴琚行书五段卷(上海博物馆藏)
他的书法与欧阳询并列,唯一的传世墨迹是一份草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