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章草的艺术特点

章草的艺术特点

(20160723  08:13)

汉代及魏晋六朝的章草属于原生章草,是最为规范的章草。此后的章草,尤其是宋明之后的章草,只是尚态书法的一种姿态而已。

 章草是由篆隶因革损益而来,而其后的楷草行书又从章草发育而生。章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一身兼有其它五种书体的历史要素。章草在艺术方面具有规范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首先是规范性。规范性是针对之前时代篆隶及其书写的随意性而言。章草之前的简帛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书体的混杂,草不草,篆不篆,隶不隶,真不真。还有笔法的混杂。比如一个垂悬或撇捺,可以无度或无固定方向地伸展。早期书法的这种混杂状况,既不利于实用,也不利于审美。章草的出现肩负了书法规范性的历史使命。第一次出现了一种具有严格规范,又书写简便,还又美观的新书体。

 其综合性,主要在笔法和书体方面。章草具有独特的笔法特点,笔法继承了篆隶与简帛书,成为集古典笔法之大成,也成为后来的今草与楷行书体笔法的源头。章草的笔法具有兼和性,可以兼顾篆隶草以及楷行书体,使转如草,提按如楷,波折如隶,圆转如篆,流便如行。在一个个单列的单字中,笔法兼取众长,这在各种书体中是唯一的。章草书体方面也有新的特点。比起篆隶,在间架布局、笔划轻重及比例关系方面更为匀称协调。章草继承篆隶,综合了篆隶的艺术成就,又改造了篆隶,成为一种新的书体。这种书体彷佛是一种中间状态,可以从此向任何一种书体转换,也可以称为不定式的书体。 

 章草在艺术方面的创新性,主要在体势、意象或意境方面。章草体势有一种特殊的象形,如敛首、弓腰、团身、轻足、收尾、低走,这种形象,好像是狮虎豹猫等捕食动物在捕猎中的潜行状态。这是积蓄力量,准备出击的姿态,或是一种充满力感的准备状态和饱含冲击力的象征。这种形象在写作方面需要极高的力度和功力。这种书法象形,需要一种特殊的写作状态,或用力持笔状态。既高度紧张又充分松弛,而保持始终足够的笔力与灵动便捷。这种状态是作章草的必备的基础要素,这是章草书法的一种基础功力,这就像武术中的马步站桩及走步功夫。

 章草开创了新的书法意境。这种意境来源于章草具有综合篆隶书体的意象。首先是端庄,其次是虚和,其三是灵便。关于端庄,是一种威仪或仪态。章草的威仪特征表现的是朝廷威仪之象,庄严大气,宏伟雄壮,八面威风,而且雍容华贵。格局之大,是书法之大象。与章草相比,先前的篆隶显得幼弱,手写的简帛书显得粗野。而在章草基础上发育而来的楷草行书,彷佛只是小小的分支,只是继承了其大象中一个方面的小象而已。楷书显得拘谨,草书显得凌乱,行书显得寒俭。

 其次是虚和。章草笔划形态继承了小篆书的阴柔宛转,又收敛了隶书的波折出锋,少有粗率、肆意与强硬。这既是一种文弱之象,也是文雅之象,尽显文化本质。柔弱显示中和性质,给人以融合、开放,和合百家或海纳百川之象,这正是垂拱之象。柔弱胜刚强,柔弱之象,文质彬彬,往往胜过张牙舞爪剑拔弩张,这是富含力量的象征,是在力量平衡基础上反而出现的平静。对于书法功力来说,某种程度上阴柔难过阳刚,内敛难过外露。后世写章草,对此有所忽视。

 其三是灵动。章草在笔划形态方面多圆转灵活,转折处多用暗过,而且处理方式多种多样,极为灵便。在字法方面因革损益,或重新安排,创新出一种新的字范,和新的组字原则。这种字范尽显技巧,具有机动灵活与便利快捷之象,也是一种智慧与权变之象。章草的这种创造新字范的能力,和创造的新的组字原则,开启了一个重要的书法艺术源泉,对汉字的字法演变影响极大,具有长久的历史意义。后期的汉字楷书草书及行书的变态和简化,都是在章草这种组字原则启发之下进行的。

 这三种意境,宏大强盛的格局,收敛力量,而直接的笔划形态见之于温柔灵动,形成一种丰富而又幽深,生机活泼而又平静安宁的意境,这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意境也是书法的平正之象。所谓平正,不是简单意义的平正,而是无限丰富的书法元素的综合,或不同方向不同力量的共处共融。老子说道法自然,这种深邃意境具有丰富的哲理。章草的平正之象,来源于章草一体兼五体的综合性素质,及所产生的特殊艺术意境。既能有篆书的古朴圆润,又能有隶书的风韵通畅,又能有草书的雍容华贵,又能有楷书的端庄周正,还能有行书的轻松简便。如果把千年书法比作连绵的群山,那么章草就处在群山最高的峰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面看是逶迤而来的篆隶,是章草收束了篆隶的粗野之气,如同把它们驯化入栏。从另一面看,是从它发育而远去的楷草行书,是章草赋予它们基本的艺术基因,如同子女一样,打发它们远行。

 对于楷书行书与草书而言,章草是最直接的正源或主根,章草的这些艺术元素,使之成为这几种书体的艺术之母。章草的这些优秀艺术基因,是它们艺术构成的主要和基本的要素。对章草艺术的研究,不仅涉及章草的写作、审美与评价,而且涉及到这些书体的艺术欣赏与评价。

 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险绝,复归平正,说的是书法的起点与终点,都是平正。平正是书法意境的一种常态或基础。章草的这些艺术要素及构成,充分而正确地阐释了平正的内含。对于草书楷书和行书来说,这里是它们生长的摇篮或故乡,是能够使它们心绪宁静的家园或居常之所。人不可能再次回到摇篮中,而书法则可以随时回到这种儿时的清纯。这个园地,既像交通道路上的安全岛,迷路了可以在这里停留以观察方向,这个园地,更是书法的大本营或港湾,既是出发前的准备基地,也是书家不可缺少的中转站或休息之所,累了可以在这里休息和补充,积蓄力量,重新启程。

 后世人所写的章草,可能是出于它的不定式书体性质,多是把它作为一种预备性基础性的练习,或是作为其它书体的一种艺术添加来对待。也有专门独立所写的章草,但成就不大。其原因在于多是从楷书草书或行书的角度出发,仅仅采取其个别形式而已。大概也是这个缘故,章草形成了偏草书的、偏楷书的及偏行书体的多种风格。当然作为一种承传,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也对章草形成了一定的习惯性误解,把章草仅仅作为其它书体的附庸,形成了章草仅仅是一种附属书体的认识,或者仅仅当做草书的一个原始的不成熟的形式。虽然章草也是具有这种性质的,但它的重要而独特的艺术性质因此而被埋没了。越是以近代书法角度出发的章草,成就越小,原因就在于古典的笔法和意趣消失殆尽。近代章草大家,要数王遽常最有成就,他的章草是偏篆书的古典的风格,对传承章草具有较大的影响。

 

章草是书法史上出现的一朵奇葩,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出现的一种书体。

两汉及魏晋,是中国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重要时期。秦汉之际,秦篆的俗体演变形成了早期的隶书,一般称之为古隶。后来,古隶的正体逐步发展为成熟的汉隶,亦称“八分书”。而古隶的草写的俗体则发展为草书即章草,也称“隶草”的。

从草书发展史讲,章草大体上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其经典之作,为西汉黄门令史游书写的《急就章》(注1)。当时,它既是一种小学“识字”,也是一种章草标准字体。到了东晋以后,作为今文字的新体草书,以及行书、楷书走向全面成熟,隶书及章草也随之而被取代了。当时为区分新旧草书,人们将新体称为“今草”,鉴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有章可循,就称之为“章草”。

近几年,笔者通过对章草的研习,特别是《急就章》的临摹探究,对章草这一古今文字过渡期书体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它守隶开草,追篆融楷,纳众美于一身,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一、形扁字独,波磔突出的隶之美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我们知道隶书是由篆书脱变而来,隶变是以“简省笔划、划圆为方、划转为折”为其特征的。在隶变过程中,形体由长而方,又由方而略扁。章草继承了隶书的形体扁平、字字独立的特点。同时,在笔画上章草又强化了波磔,突出了隶书最显著的特点“蚕头雁尾”。

所谓蚕头雁尾,是对隶书主笔(带捺脚的横画)最形象化的比喻。起笔时,入笔藏锋逆转,造成一种蚕头之形,腰部稍细;收笔时,顿笔下按,向右上方翘起,形如雁尾。其笔画上平下曲,最具有隶书的特征,也是写好隶书的关键一笔。

所谓波磔,实际上就是指后来楷书中的撇和捺。在永字八法中,“捺”也称作“磔”。之所以称为磔,是说其书写要有“一波三折”之势,运笔要铺毫缓进,出锋处收紧且要沉着含蓄。“波”,是指其左行笔画,要势如曲波,八法中称“撇”。波磔美,体现在其左右开张,笔势飞动,犹如鸟之双翼,姿态优美,是隶书美重要的表现形式。
章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隶法隶意。诸如,从用笔看,“藏锋逆入”,运笔的“迟送涩进”。从笔画的变化上看,要“雁不双飞、蚕不二设”等等。从结体上看,由于草化增速需要而须改变行笔顺序或部件移位,但大体上还是保留着隶书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结体方式。从笔画连结形态上看,章草常常会有一笔环转后作“雁尾”状的现象,如“决”、“变”、“杀”、“游”、“臯”、“辨”(注2)。如果说前三字还是“捺”使之必然,而后三字就是“横”保留了“雁尾”使其所然了。在这里,前者是波磔有机结合,后者是横竖有机结合,但最终仍不舍弃磔尾。

统观历代章草名贴,大都是坚守了隶书的主要特点,渗透着隶法隶意,彰显出章草之中的独特的隶之美。

第二、连断分明,使转随意的草之美
然而,章草最突出特点还在于“草化”,它在诸多方面为草书的形成开了先河。

古人云,“章务检而便”,“章乃隶之捷”。要便,就要化复为简,减少组字成分;要捷,就要笔画相连,增加书写速度。这样,章草就对隶书的组成和书写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革。
首先,删繁就简,以符代部,对笔画进行简化改造

 

走之弧,是章草弧化中出现的一个典型笔画。它是由三个笔画组成:点、折(双折如3形)、长捺。就是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部首。它不仅摒弃一般作捺脚的隶法,而且使用了上挑化弧的篆笔篆法,用一个“   ”来代替整个部首。这种弧化,只不过取其大概轮廓而已。
隶书的定型是在变篆书圆转为方折基础上进行的。在草化的过程中,章草又上溯篆法篆意,将某些折笔弧化,并进一步扩张,甚至环转流动,其结果也将篆之线条圆通柔劲的艺术美带进了其中。

第四、旁融博采,形端体俊的楷之美
汉隶在草化过程中,也渐启楷化之路。前者扬弃汉隶之规矩,志在追求书写速度;后者则紧挽汉隶之特点,进一步追求形体端庄的严整之美。其间在”双化”过程中,草楷相交相融,又产生了行书。
楷化也就是将张扬的隶之波磔削减逐步变为楷之撇捺,并有了侧(点)、啄(短撇)、趯(直钩)等楷书笔画,同时隶书“似八字势”(汉隶“八分”之称缘于此)的字型得以改观,结体上也更趋端严方整俊美。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楷书已开始定型,钟繇即为其奠基者。后王羲之进一步发展,日趋成熟。

在《急就章》中,我们发现了“人”、“水”、“火”、“反”、“九”、“口”等较完美的楷体字,看到的行书体字就更多了。当然,从总体上看这些仍为《急就章》总数的少数。但是我们若从偏旁部首来看,行楷书的形象就时有所见了,诸如单双立人、提手旁、木字旁、三点水、王字旁等不少都是行楷书的典型写法。另外有的字,除了一两笔有章草的特点之外,简直就是正统的楷体字,如“法”、“均”、“先”、“廷”(注3),这些足以说明了规范化的章草对楷书某些笔画写法、组字结构等方面的借鉴。

试观《急就章》,它形独体正,端方秀美,且使转简率,不枝不蔓,并点画清正,省便有据,实乃草体楷写之范式。唐张怀瓘曾将皇象书列为“神品”,并评论其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已“造其极”。这里的“万字皆同”并非贬义,实指是体势连贯,端庄俊美,是一种书法艺术的极高境界。(注4

第五、古朴庄穆,静中寓动的意象之美
章草以汉隶为根基,突出隶之波磔,上追篆之圆转,旁借楷之法式,开创草之流便,这样它就以崭新的面目展现于世人。它兼收并蓄,将波磔美,曲线美,端庄美,流动美,融会贯通为一体,形成了章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章草艺术的魅力体现在矛盾的和谐统一之中。隶书之波磔,笔画左右开张,有飞动之势;篆书之弧环,线条圆柔挺劲,有内裹之姿;草之连属,笔势流动缭绕,有连绵之意;楷之法式,结构方正端秀,有整肃之规。章草之美正是在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局面下体现出来的。

古代的经典书论著作对章草形态意象,多有品评。如“兽企鸟峙,志在飞移;狡免暴骇,将奔末驰”(卫恒《四体书势》)、“似龙蠖蛰启,伸盘复行”(窦臯《述书赋》)。

在这里“峙”为踌躇,欲行而不行貌,“企”为踮着足根站貌,均静中有动,但最终还是静。“暴骇”是动,“末驰”是静,“将奔”(不行、站)是以静制动意态意象的定格。这充分体现了章草结体中笔画沉稳舒展,动静结合的审美意趣。

“蛰启”为龙蠖冬伏苏醒,“伸盘复行”为伸展(动)盘踞(  静)连续不断往前走(复行),这也是“志在飞移”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对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动静交叉,复行成篇(章法)体势意态,极为形象而美妙的展现。

在章草中,简约的笔画为其在字内的流动拓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它追古开今,纳隶涵篆,方圆兼用,草化楷写;它笔画虽有牵连,但使转自有法度,在笔画连属运行中,横、捺、点间作波磔,重按缓出,时时调节着笔墨的节奏速度;它字字独立,如星如珠,行笔疾速中蕴含迟涩,时断时续,时快时慢,气息连绵不断。整个篇章自有一种古朴庄穆、沉着痛快、纵横自然气象,同时一曲美妙的古典音乐也萦绕于耳边。这就是我从章草研习和欣赏中,看到的其中艺术魅力。
 
1:汉史游《急就章》见佟韦主编《中国章草名帖精华》,但此帖有的书籍,标注作者为皇象。
2:同上。见该书第17页。
3:同上。亦见该书第17页。
4:参见周倜主编《中国历代书法鉴赏大词典》第196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云飞论东晋西晋书法
从绞转到提按,论楷书的前世今生及笔法的变化关系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
赏析 | 汉字起源与书体的演变
魏晋六朝书法1
写草书,是先学隶书还是楷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