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食不嫌做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食物经久而腐臭变味,鱼臭肉败,不吃。食物颜色不新鲜,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饭时,不吃。切割不正,不吃。不得对口味的醬醋,不吃。肉虽多,不能吃得压住饭食之气。唯酒无量,但不及乱。买来的酒和肉不吃。每餐必有姜,但不多吃。
    儒家重视实践,重视日常生活,“礼”就在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中,理也在其中,道也在其中。
    读这一段,会感觉“孔子那么讲究啊”。是的,孔子是那么讲究。然而孔子不是说“饭疏食饮水”吗?这里怎么这么多“不食”啊?孔子被孟子称为“圣之时者”,该讲究、能讲究就讲究,这也是“时”。这么讲究,这么隆重,但并没有因此而洋洋得意沾沾自喜,就象“饭疏食饮水”也乐在其中一样,无可无不可。《论语集释》引《邢疏》,指出这段(到“不多食”)说的是斋戒期间的事,不是天天如此讲究:“自此以上,皆蒙齐文,其凡常不必然。”即使不是被上面“齐”字所囊括,这段说的 也应该是一种“特殊时期”的饮食,而不是一辈子都这样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很有意思。第一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就是食和脍是越精细越好。第二种是说孔子对食和脍的精细粗粝完全不计较,精细也好粗粝也好,皆可食;第三种是说食和脍虽然很精细,但孔子却不会因此而吃很多吃很饱。从训诂上来看,这几种解释都说得通,但从语境上来看,应该是第一种解释,就是说,在这段文字所说的情形之下,孔子是很讲究的。
    殪、餲、馁、败、色恶、臭恶,这都是食物变质了,所以不吃。失饪,就是菜没烧好,不熟或者过熟,也不吃。不时,就是食物不合时令,所以不吃,类似于我们现在说冬天要吃羊肉进补夏天要吃苦瓜清热之类。不得其酱,就是食物没有搭配好调料,所以不吃——还是很讲究!
    最有意思的就是“割不正,不食”。朱熹《论语集注》曰:“割肉不方正者不食,造次不离于正也。汉陆绩之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盖其质美,与此暗合也。”程树德《论语集释》则批评道:“割肉不方正者不食,天下岂有此不近人情事耶?使后世视孔子为迂腐不通世故之人者,宋儒之罪也。”并引《四书丛说》曰:“古者燕飨有大脔曰胾,其余牲体脊骨及肠胃肺心,割裁皆有一定,所谓不正,则不合乎度者。”原来不是要把肉切得方方正正,而是要按照一定得规范来裁割。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就是说这种“特殊时期”,虽然有很多肉可吃,但要象平时一样,以粮食为主。惟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酒没有限制喝多少,不喝得迷糊就行。沽酒市脯不食,就是说不吃从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脯(可能是因为怕不干净,也可能是要自己制作的才有敬意)。不撤姜食,不多食。吃完了,其他食物撤了,姜却留着。有说法是,姜性辛,“倦则食之,可以却眠也。”那大致相当于现代人饭后喝茶或喝咖啡的意思了。姜不是主食,“不多食”很好理解。
    为什么祭于公的肉就不能隔夜,而一般祭的肉就能留三天呢?说是祭于公的肉分发下来需要费三天的时间,再隔夜就坏掉了;而一般的祭没有这个“分发”的过程,故还有三天的“保质期”。
    食不言,寝不语。吃饭睡觉的时候不说话,合乎礼仪,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瓜”字是“必”字之误(或说两字通假)。祭,《论语集注》曰:“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间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一般是有丰盛饮食的时候才祭的,但孔子这里是即使只有疏食菜羹这种简单的饮食也要祭,这也表明孔子重视的是“礼意”。必齐如也,就是很恭敬的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祭品看孔子的饮食之道
观《孔子》学中医养生食疗
《论语讲义》——乡党第十(2):孔子论饮食
养生还是尊礼: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看孔子的饮食观
《论语》中,孔子是美食家吗?其实他只是注重饮食卫生
名人养生——孔子的食疗养生与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