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卫国:儒家注重内在的超越

  采访嘉宾:董卫国,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讲师

  采访背景:世界儒学大会 2015年9月27日于邹城择邻山庄

  问:儒家中常常关心终极价值诉求问题,这其实也是终极关切的问题。西方基督教观念中也有“终极关切”的命题,您认为这两种思想中有什么区别呢?

  答:信仰一定是具有超越性或者说终极的价值诉求,这种超越是对世俗的,用宗教学观念来讲是此岸世界的超越。信仰一定有这样一个维度,这个维度西方基督教中有,中国的儒学也有。但是两者实现超越价值的方式不太一样,因为人是一种形而上的一种存在,不是完全动物式的,动物只是自然的、本能的物欲的生活。人不是这样的,人能够反思,认识形而上的存在,所以它一定更有这样的价值诉求。新儒家将基督教的超越称为外在的超越,基督教通过对上帝的信仰,人格神、一神教的信仰,通过宗教的生活,例如祈祷、礼拜等达到上帝的拯救,他力的拯救。这是海外新儒家基本的说法,现在学术界也基本上认同。

  中国的儒学,包括儒释道三教,都注重内在的超越。在西方的哲学和宗教里,终极的存在者是外在于人的,人需要通过宗教的形式、仪式等对终极时代发生关系,实现对自己他力的拯救。中国哲学中,超越的存在不外在于人。“天命之为性”,天命同时也赋予我的性。这两个是一为二,二为一的关系。只要是“明心见性”,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也”,“心性”和“天”是通的。在道德生活中,真正能够澄澈自己性命之源,能够净化身心,就能够对超越的价值有一个现世的落实。这是不同的实现方式。

  当然这是对于个体来说,因为信仰一定是共识普遍的。从教化上来讲,对于个人来说是安身立命,对于社会来说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普遍的生活方式。以前的儒家对于一个群体来说,信仰运作的机制是天道性命相贯通。港台新儒家讲“既超越又内在”,但是它不排斥世俗化的形式,也会有“神道设教”,像“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但是,有一点一定要知道,荀子说“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对于君子来说有文化的意义,这可能是和基督教很重要的不同之处。它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世间生活,中国人祖先崇拜、重视礼乐,古礼中礼乐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指向鬼神世界,婚礼冠礼都要在宗庙里面举行。这样一种的教化模式,和西方的宗教思想不太一样。

  问: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的信仰形式是和整个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够截然的分开?

  答:是。像以前的儒学,不谋求在日常生活之外独立的文化依托。像近代康有为想把儒学建立成孔教,想仿照基督教的教阶体制,最终在大陆是没有成功,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当时反对他的不仅有西化派,包括新儒家、信仰儒家内部的一些人士也反对,比如梁漱溟。这里面有些问题,对于儒学的教化精神、实现模式理解的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UC头条:当代新儒家论儒学的宗教性与文明对话
冯建章: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终极实在”<绪论>
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易经密码与中国人的纯正信仰
从孔子仁学视角谈儒耶对话
经院哲学与儒学的对比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