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革黨員余波:不忘初心建言獻策
民革黨員余波:不忘初心 建言獻策     盧群朋    2016年08月30日03:38

【人物簡介】余波,男,1975年生,民革黨員,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檔案館員職稱。現為鄭州市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理事、鄭州市檔案局雜志主編、中原區政協委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直書法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南民族大學兼職研究員等。

15年來,在各級刊物發表書畫評論、散文近百篇﹔曾獲全國政協、中華詩詞學會“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政協委員詩書畫大賽”優秀作品獎(即二等獎),民革中央 “兩岸情”散文隨筆大賽三等獎等。原創5000字傳記《一位民革老人的台海情結》入編民革中央《情系海峽 緣結兩岸》一書﹔2016年,原創12000字傳記《蘇笑神:丑學之父》入編民革中央《親歷者贊》叢書第四輯,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在這個甚囂塵上的世界,孤芳自賞者有之,沽名釣譽者有之,巧言令色者有之,而甘於清貧寂寞的人反倒有些稀缺。所幸的是,我們還能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余波這樣不忘初心的基層政協委員、民革黨員。

余波已經年屆不惑。僅最近十年,千萬文字量的本職檔案工作給他留下了難以療愈的傷痛:嚴重的眼疾,日漸模糊的世界﹔清苦的家境,繁重的生活負擔。應該說,就金錢和地位而言,他確系一個失敗者﹔而他,卻依然駐守在工作一線。

憶往昔,他的祖父,曾經追隨馮玉祥將軍堅持抗戰,最終血洒湖北疆場﹔他的伯父,曾經為湖南和平起義傾盡全力,也算史冊名揚……然而,那都已是過眼雲煙。世事變遷,他的父母最終成為普通農民,自食其力地走完平平淡淡的一生。

余波曾經是個好學生。中學時期,因為家庭貧寒,他每月都得到助學金和統戰對象補助,並最終成長為“重慶市三好學生”、1994年度“重慶市沙坪壩區十大高考優秀學生”之一。20歲時,因為家庭的重大變故,他不得已回到故鄉河南。再以后,他當過五年中學語文教師,做過兩年統戰工作﹔而立之年,他投身檔案戰線,不知不覺又過了十余年。

作為民革黨員和政協委員,在建言獻策這條道路上,余波曾經有過艱辛的求索,並極力克服雙眼的病痛折磨,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自2010年以來,由他撰寫或執筆的關於北伐戰爭主題公園、人民調解、養老事業、黃河文化、扶持貧困藝術家、城區文化旅游等十余篇調研報告,被作為鄭州市政協全會及常委會發言,有的被列為重點督辦提案,得到媒體報道和社會關注﹔在中原區,他撰寫的關於青少年書法教育、民間文藝創作、公務員心理健康、群眾文藝演出、檔案事業經費、社區醫療等個人提案,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採納。

多年來,余波先后參加全國政協“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政協委員詩書畫大賽”、民革中央“兩岸情”散文隨筆大賽,均取得了較為突出的名次,並有古體詩《黃河秋行》在《鄭州日報》“政協委員看鄭州”紀念特刊發表。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16年來,余波利用業余時間,為省內外書畫家撰寫了大量藝術評論,在《中華英才》、《中國報道》、民革中央《團結報》、《中國檔案報》、《祖國》、《中國魅力》、河南省政協《協商論壇》、《美與時代·美術學刊》、上海《東方城鄉報》、河南省地方志《中州今古》、河南省文聯《時代報告》、《大河報》、《東方今報》、《河南經濟報》、《山西工人報》、《鄭州日報》、《鄭州晚報》、《三門峽日報》、《宜興廣播電視報》、《內陸特區報》等數十家報刊發表,並為《全國書畫名家擁軍作品集》等數十本畫冊撰寫序言、前言,算是為弘揚傳統文化奉獻出了一點綿薄之力。

在這些值得記憶的生命歷程中,有一件往事讓余波尤其難忘。那是在2010年秋季,黃葉凋零的時節,余波正在鄭州市金水區負責社區幫扶工作。他接到一個電話,是鄭州市政協原常委、市海外聯誼會原會長陶仙舟先生打來的。陶仙舟是值得敬仰的一位民革前輩,余波曾專門為他寫過長篇人物傳記《一位民革老人的台海情結》,被收錄到民革中央《情系海峽,緣結兩岸》一書。陶仙舟告訴余波,夏天時他自費到山城重慶,故地重游,看到中共重慶市委高度重視民國要員故居和抗戰遺址的修繕工作,引起了全社會廣泛的關注。由此,他聯想到鄭州的碧沙崗公園,那裡是北伐陣亡將士的安魂之所,然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部分長眠地下的烈士,其墓塚和墓碑早已蕩然無存。游園的人們,興高採烈地四處行走,歡愉中,卻不知驚擾了多少沉睡的英靈。尤其是馮玉祥將軍主持修建的烈士祠,歷來被作為鄭州市考古院的辦公場所,失去了原有的歷史意義,無法見証鄭州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北伐陣亡將士的后人,如今旅居於異國他鄉,每每追思先人,不覺物是人非、舊跡難尋。因此,他希望余波隨他進行專題調研,並為此撰寫一篇提案,呼吁把鄭州碧沙崗公園建設為北伐戰爭主題公園。

承擔這件事情不久,余波就知悉了其難度所在:多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河南省政協委員,都曾提出在鄭州碧沙崗興建“北伐戰爭紀念館”的議案、提案和建議。此外,還有許多北伐將士及其親屬,不斷從海內外親自來訪或來函洽談,敦促盡快建館,並願給予各方面的資助。同時,碧沙崗“北伐戰爭紀念館”的建設問題曾經引起各級黨政領導的關注:早在2001年,鄭州市政府就研究並同意在此修建烈士紀念館。《鄭政會紀〔2001〕68號》中顯示,當年,鄭州市政府在研究解決文化系統若干問題時明確指出:“文考院從烈士祠搬出,在原址上恢復建烈士紀念館”。2006年7月,時任鄭州市長趙建才、常務副市長李柳身分別在省政府批轉的全國人大議案《關於以碧沙崗北伐烈士陵園為基地興建北伐戰爭紀念館的建議》上批示:“此事多方面均有呼聲,鄭州市確應認真研究”,“請文化局牽頭提出立項申請,按基建程序抓緊立項。”在得到市領導批示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原市文化局即於2006年12月,將興建北伐紀念館的立項報告送交鄭州市發改委,文化局領導還專程赴京拜訪了馮玉祥之女馮理達。盡管如此,該館卻遲遲不能開工建設。到底是什麼原因?如何解決?帶著一系列問題,余波和已是耄耋之年的陶仙舟先生,以及民革鄭州市委會專題調研組的同志們踏上了艱苦的調研之路。

事情真的不容易,調研組踏上了漫長的探訪之路,並邀請到鄭州市“提案大王”、市政協常委雷從芳加盟。隨后,在民革鄭州市委會的傾力指導和支持下,調研組先后赴鄭州市文物局、考古院等部門多方調研,實地調查,實地探訪,甚至隨機到街頭社區聽取群眾意見后,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碧沙崗公園系園林部門管轄,而園內的市考古研究院系文物部門二級機構,需要整合各方力量解決問題。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后,調研組厘清了思路,為使建議更有說服力,余波又閱讀了數十萬字的史料和文件,掌握了大量翔實的事實依據。據了解,北伐戰爭時期,鄭州是唐生智與馮玉祥所屬兩路北伐軍會師的地點,又是馮玉祥將軍第二次北伐進軍冀、魯的出師地點和回師休整地點。史實表明,鄭州系北伐戰爭時期的戰略要地。同時,據史家考証,鄭州碧沙崗是全國唯一的一處面積最大、保存最好、遺跡遺物最多的北伐陣亡將士烈士陵園,其中包括1992年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的“北伐陣亡將士永垂不朽”紀念碑。

在深入調研,多方求証的基礎上,余波執筆撰寫出了《關於科學規劃碧沙崗公園等近現代革命遺址,強力打造我市愛國主義教育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建議》提交給調研組,建議重修北伐陣亡將士陵園,將碧沙崗公園建成北伐革命戰爭主題公園﹔並以此為契機,合理規劃鄭州近現代革命遺跡和遺址,強力打造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在2011年鄭州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期間,這份傾注了余波和調研組大量心血的建議被民革鄭州市委會作為集體提案提交兩會,並由雷從芳委員代表民革市委會作了大會發言。提案建議:一是重新修繕“烈士祠”,“民族、民權、民生”亭,將散落的烈士墓碑在“烈士祠”內集中鑲嵌,形成碑牆,作為對北伐陣亡將士定期進行祭奠的主要場所。二是以“烈士祠”、“北伐戰爭紀念碑”等建筑為依托,在公園北門至“烈士祠”的范圍內規劃建立一個北伐戰爭主題紀念園,在烈士祠內建立北伐戰爭紀念館,辟出專室對馮玉祥將軍在河南、第2 9軍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的事跡等進行專題介紹﹔同時,也應把鄭州市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內容一並展出,使碧沙崗真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三是由市政府出面協調園林和文物部門,基於園林藝術和文物保護的雙重構想,對碧沙崗公園進行重新規劃、合理布局,突出其紀念北伐革命戰爭的主題。

提案提出后,立即引起中共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廣泛關注,鄭州市政協把該提案列為市政協主席督辦提案,中國廣播網、中國新聞網、《鄭州日報》等媒體對此進行了專門報道。在當年召開的鄭州市政協重點提案督辦會上,鄭州市文物局、園林局對此提案進行了現場辦理,市考古研究院得以順利遷出,另覓新址。隨后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12年6月9日,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奠基儀式隆重舉行。該項目是規劃建設中的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內容,位於鄭州商城遺址內城東、南城垣內側,總佔地總面積165畝,其中建筑佔地面積50畝,總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約5.6億元。該項目是一個集商城遺址展示、宣傳、研究和鄭州文物保護科研與一體的大型文物保護設施,必將成為鄭州市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在經歷了這次難忘的建言獻策之后,余波逐步增長了閱歷和才識,在后來的歷次調研活動中,他都盡心竭力,並撰寫出質量較高的提案,受到有關部門的嘉獎。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6月9日,《人民政協報》以《心懷北伐將士,不辱委員使命》為題,報道了余波同志參政議政的個人事跡。作為一名普通的政協委員、民革黨員,在繁重的本職工作之余,不惜耗費殘存的視力,能夠有機會為政府建言獻策,余波盡管辛苦,卻無怨無悔。他作了一首自勉小詩,拳拳之心躍然紙上:

硯田躬耕似秋翁,一片丹心貴有恆。

車馬行跡師諍友,建言夜寂伴孤燈。

筆頭磨盡何足懼?情系家國慰平生。

芹獻由來多採擷,玉門關外又春風。

軒窗微啟,聽金蟬之曼唱﹔薰風落葉,嘆籬菊之清芳。余波曾經非常誠懇地告訴朋友,人過四十天過午,驀然回首,不知不覺耗費了太多的光陰,惟有拋卻一些不必要的瑣事,擠出時間繼續精研之、慎思之,才能在建言獻策和本職工作上有所進境﹔至於浮名利祿,何必心有戚戚焉?

人世很長,人生苦短。我相信,余波同志將會繼續努力,我們期待他新的成績。

余波向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著名書畫家陳天然先生(右)請教書法藝術

余波向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常務理事、西北軍史作家楊保森先生(左)請教歷史問題

余波為撰寫文化旅游提案外出調研

來源:民革河南省委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著名实力派书法家
万鄂湘向民革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发表新春贺辞
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给您拜年啦!
吴晶带领新一届省委会班子赴京向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汇报工作
【七夕】民革党员李玉刚不忘初心:愈思量,越难忘(含独家视频,文末有彩蛋)
买二手车到芜湖----安徽最大的二手车市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