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方的蒙娜丽莎

了解北魏的佛像

是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关键起点。

怎样欣赏北魏的佛像?

前篇介绍云冈石窟中的北魏佛像

然敦煌莫高窟中同时期

的佛像又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同时期不同地域

的佛像是否具备同样的特征?


敦煌莫高窟中的北魏造像

敦煌位于甘肃省,来自印度或西域的佛教,大多都经过这儿再传到内陆,因此,这儿的佛教就比较流行,在佛教流传的过程中,佛教艺术也同样得到了发展。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有两点:第一,这里的塑像是泥塑,因为石质较粗,不能凿成石像。第二,这里泥塑表面绘制色彩,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构成了完整的敦煌艺术。然而这里同于云冈和龙门石窟的是形式上仍未摆脱洞窟和摩崖造像的格式。

除了形式上的不同,佛像本身的造型上又有哪些特点呢?(大家可以与上篇——云冈石窟里的北魏造像结合阅读。)

敦煌石窟里北魏佛像特点总结:

(下图↓)这尊佛像是这时期的典型,佛结跏趺坐,双眼俯视下方,嘴角露出一丝亲切的微笑,这种古典优雅的微笑,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脸形方圆之中,细眉高挑,这种面相已经世俗化(本土化),正在脱离印度犍陀罗式的面相。头上做波折纹高肉髻,这可追溯到犍陀罗系统的水波状发髻。穿圆领通身袈裟,轻薄贴体,这种袈裟款式也可追溯到犍陀罗。

(佛 结跏趺坐 做禅定印 高92cm 莫高窟259窟)

从发式和着衣风格来看这里的佛像与犍陀罗的渊源。

(下图)这尊是犍陀罗造于3—4世纪之间,是当时印度佛像的典型。与北魏佛像是同一时期,佛做水波状发髻,圆领通身袈裟(同样的穿法),轻薄贴体。(你可看到上图下图两尊佛像之间的渊源?)


波浪状头发源头应该追朔到犍陀罗系统的水波状发髻, 西来的佛像模本几经复制,辗转相传,在东传的过程中也掺揉了汉地的审美趣味和传统手法,佛发逐渐变成了中国式的发型。

佛 结跏趺坐 做说法印 高92cm 莫高窟249窟)

中国风的初步成形

衣纹(上图)简约有力的平行几何形衣纹,相比之下,佛像袈裟的下摆衣褶生动的刻画出丝织袈裟柔软光滑,这一点值得我们向北魏的造像者致敬)。

(佛苦修像 高92cm 莫高窟248窟衣纹)

形象 形象质朴,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


造型风格 衣纹以刻线为主,身体筋肉骨骼的结构平板,由此可见,这时期的立体造型并未发展。(现在仍然有很多艺术创作者在模仿这种造型风格)

(思维菩萨 半跏趺坐 高95cm 莫高窟257窟↑)

小总结无论是佛像的形体造型还是袈裟纹理褶皱,敦煌石窟的造像者在遵循异域佛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巧妙的本地化,使他们在原有的印度犍陀罗的风格基础上,融入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形象。


(佛 高92cm 结跏趺坐 做说法印 左右胁侍菩萨 莫高窟248窟

阿弥陀佛

敬请期待怎样欣赏一尊佛像(第三篇)--龙门石窟的北魏佛像

微信号:foxiangdiaosuyishu

佛像雕塑艺术

或扫下面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年一窟看云冈”,它如何能与莫高窟、龙门石窟并称?
佛教造像风格与流派
佛像应该有胡子吗?-凤凰新闻
赵声良 | 敦煌壁画中的佛像画艺术
北魏时期佛像的美感不是我们现在能想象的
黄文智: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