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熊秉明的《关于罗丹

(2017-12-12 20:07:57)


    雕塑本体语言方面的书籍实在太少,有历史的理由也有现实问题。历史理由就是做雕塑的人属于工匠,没有文献总结;现实问题是雕塑家更愿意动手直接做雕塑,不擅言辞。还有一点就是雕塑本身就是强有力的语言,它本身立在那里就可以自己说话,不仅如此雕塑还是跨时空,跨国界的语言。

就中文而言,关于雕塑语言的专门书籍就更加少了。这里面有我们雕塑界自己没有积极总结的问题,还有翻译上的人力投入极为欠缺,可能关键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重视到雕塑语言的重要性,或者说我们对雕塑语言的认识相当粗浅。我们最一般地觉得是:本科五年的人体头像的课堂作业做完,雕塑语言就已经解决了。殊不知对雕塑本体语言的认知关乎我们雕塑界整体的水准。

罗丹艺术中雕塑本体语言的成就占绝对大的比重,我通过这次罗丹展再次登陆中国的机会,再次将国内仅有的几本关于罗丹的书籍进行了重新温习,前面已经对里尔格的《罗丹论》、罗丹自己的笔记《法国大教堂》和葛赛尔的《罗丹艺术论》进行了介绍,谈了我再读这些书籍的个人感想。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熊秉明的这本《关于罗丹——日记摘抄》。

这是一本清理现代雕塑语言史的书,一直延伸到我们的当前。我国老一辈留法的雕塑家中,李金发是1919年赴法留学的,刘开渠是1928年,曾竹韶是1929年、王临乙1929年,滑田友1933年,熊秉明是1947年去的。熊先生在法学习的期间正是现代主义的鼎盛时期。他既在比较传统的纪蒙先生的工作室学习过,也在现代主义大师查德金的工作室学习过。他所谈及的关于雕塑语言的问题几乎涉及了整个现代主义雕塑史。最珍贵的是他将雕塑语言现代化的大师们分成了两组,一组是沿着罗丹道路探索的,一路是沿着毕加索道路探索的。他还总结道有这样一种现象是从罗丹的室内性出发,经第二代布德尔和马约尔走向室外,但是第三代如贾柯梅第、李谢、哈日杜等人又回到了架上。当然这种现象并不为怪,原因很简单,室外的大型雕塑的机会毕竟是不太容易,相比之下工作室里的实验更方便,更自主,所以也就容易更个性。这与我们今天的雕塑家一样,有限的人进入公共空间创作,更多的人在做工作室作品。熊先生在日记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现代主义雕塑家的接力信息。我边阅读边在网上搜索,很有意思,使我受到了一次现代主义雕塑的教育。熊先生的这本日记还作为纽带联系到了我们今天。熊先生在纪蒙那里学到的间架结构和大面的围合,与曾竹韶、滑田友、王临乙所倡导的雕塑语言基本一致,其源头在罗丹那里。在央美法派先生的教育之下通过60年代、70年代末的几次的高级研究生班又将这些关于雕塑语言的东西推广到全国几大美术院校。应该说我们今天的中国雕塑界存有罗丹艺术的基因。

    熊秉明先生是雕塑家同时还是哲学家,国学修养颇深。由于他的雕塑功底摆在那里的,所以书中对雕塑语言的理解与分析很到位,甚至还经常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拔高,再结合中国古代的精神讲得头头是道,引人入胜。不过,由于所受教育的背景与修养,他还是更多地将罗丹定位为传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范畴。至于罗丹的现代主义的贡献谈及甚少。

    这本日记性书籍的时间跨度是1947年至1951年。你甚至能够洞悉到熊先生学生时代的雕塑水平与认知在不断地长进和变迁。从早期的对罗丹雕塑的文学性解读,到他自己对雕塑语言的纠结,再到最后提出雕塑作为“物”的存在性,“在”是雕塑的存在意志等极为现代主义的观点。关于什么是雕刻,他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过往大师和学者的文献做了各种解释和介绍。其中也有雕塑本质大于题材故事和说明性文字的观点。这正好是我近来一直坚持和倡导的。读来颇有共鸣感。这真的是一本关于雕塑本体语言的好书。

当然,就我个人关于雕塑的经验与体会而言,也会发现熊先生的个别观点我并不赞成。比如他坚持说罗丹的雕塑非外光性,而本人认为外光性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和标准,它应该是多元的,罗丹在雕像《巴尔扎克》的外光性的追求应该值得肯定。另外在说到布德尔称赞罗丹像是中世纪的石匠,便说布德尔说得不对,罗丹主要是做泥塑的,说他的作品是加法式的捏塑,怎么会是石匠呢?就我个人的塑造而言,泥塑本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因为,你只要始终在做生命的凸起,你势必始终往后退着塑造,你的塑造动作退得越到位,生命就越冲着你越凸起,这很像石匠打石刻呀:往后打掉多余的石块形体就慢慢地凸起来了!

熊先生的日记中带着浓浓的家国悲情,他一直在思考创作民族化道路问题。我说不好这是不是影响了他的艺术发展。就他的雕塑而言,我更喜欢他的“牛”“马”“驼”系列,他的作品有李谢和贾柯梅第等人的那股劲儿,有中国的金石之味儿,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存在”,有倔强的能量。而他的焊接作品一般。在韩国的奥林匹克国际雕塑公园里我看到了他作为中国雕塑家所做的焊接仙鹤,我没有觉得很好,他试图写意,但很简单,单薄,还不如做一头“牛”。

熊先生的这本日记中还融进了当时的人情世故,记载了很多其学习、其交往的逸闻趣事。很有意思。他走出学校后的使用的第一个工作室是滑田友先生曾经使用过的。

这本书我以前读过几遍,断断续续。唯独这次,我用两天时间一口气看完,给我的印象更为完整和丰满。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凡是做雕塑的应该好好看看。

到今天为止,我想结束我从2015年1月开始,长达三个月的罗丹再研究,其成果留下了有近五万字的论文与微博文字和28件罗丹展现场的临摹作品。在此,我要感谢广大网友和青年雕塑学生的关注和鼓励!没有你们的支持,我没有动力来完成这些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人对罗丹艺术的若干误读【中国雕塑学会】
【雅昌观察】中国雕塑是否需要补课西方现代雕塑?
何桂彦:架上雕塑何以当代?
『雕塑头条』孙振华专栏|中西与群己 ——关于中国雕塑的两个问题
西方理性思考的源泉:思想者
[艺术探秘]罗丹素描的幻想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