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陕西农村的剪花娘子,凭一把剪刀火到了联合国!

1996年,

中国陕西农村有一个女人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

“世界民间工艺大师”,

这位首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还有一个更具体、更接地气的称号,

叫“剪花娘子”。

“剪花娘子”叫库淑兰,

出生于陕西旬邑县的赤道乡王村,

当时已经76岁的库淑兰

听着大家称她为“大师”时,

咧着几乎掉光牙的嘴说:

“我就是一个农民”。

的确,库淑兰是在土窑洞里

住了一辈子的农民。

但就是这个认字不多的小脚女人,

凭借一把生锈的剪刀,

剪出了极具乡土特色的剪纸,

冲出国门,火到了国外。

以她为代表的彩贴剪纸,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村里人都以她为骄傲。

讲到这里,不禁好奇这是怎样一个奇女子?

1

快乐自由的女儿时光

库淑兰小名桃儿。小时候的桃儿精干伶俐、争强好胜,村里人都称她为鬼精灵“猴桃儿”。11岁时,父母把她送到三原县一个姑姑家去读书。身着蓝士林布学生短袍、挂着绣花书包的库淑兰,无论识字、唱歌还是画画都很出众。

学校不远处的城隍庙,是她的最爱。这里有她既敬畏又神往的神像,也有精雕细刻的佛龛和绣工华丽的锦帷、绣片,庙里的彩绘壁画上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库淑兰的母亲吃斋向佛,这里的一切都与她有一层更加亲近的关系。在库淑兰后来的许多作品中,这些神灵图像对她的剪纸艺术有很大影响。

愉快的学校生活使她的心中充满欢乐。“一树梨花靠粉墙,娘到绣房教贤良。一学针线毛帘绣,二学裁剪缝衣裳。三学人来客去知大礼,四学莺歌把家当。”库淑兰总能比别人唱得好,总能给同学们讲这讲那,几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就在这样的歌谣中悄无声息地传承着。

早在4岁那年,父亲就给库淑兰订下了娃娃亲。由于公公家再三上门催婚,15岁后库淑兰没能继续上学,回家跟着妈妈学做女红,为自己备办嫁妆。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心灵手巧的库淑兰很快就掌握了剪、裁、绣、缝、编等技能。

2

辛苦劳累的媳妇时代

17岁时,她带着精心绣好的嫁妆,连同念过的书本、一方砚台和一把口琴嫁了人。女子嫁了人,便没有了单纯做女儿时那么自由快乐。库淑兰的丈夫是家中老大,婆婆便要拿这长房媳妇做样子,实施她的权威。承受刁难与逼迫,几乎成了库淑兰的家常便饭。

丈夫又是个五大三粗的愚顽汉子,不识字,与库淑兰水火不容。因此,她婚后的生活几乎是在棍棒拳脚的虐待中,提心吊胆地度过的。有一次,丈夫曾因她干农活时的失误,用手中的铁叉在她胳膊上戳了两个窟窿,直到库淑兰死的时候身上还留有两块大伤疤。在丈夫的拳脚威迫下,小脚的库淑兰竟然跪着凭双膝移动来割麦子。

婚后库淑兰共生了13个孩子,最后只养大两男一女。农活的繁重,拉扯大三个孩子的辛苦,并没有泯灭库淑兰的天性。她总是在艰难的夹缝中,在自己和乡亲们做手工活时,极力寻找生活的一丝丝乐趣。闲时找来剪刀和彩纸,剪剪窗花、小人儿和花草虫鱼,特别是当它们在纸上“活”过来时,库淑兰更是开心,咧嘴欢笑不止。

几十年间,她和村上其他姑娘婆姨一样,纸剪了几大车,就是少为人知。她把生活里的事物都剪了下来,存放在一个罐子里。等到农闲时,再细细地挑出来,自己随意搭配、拼成一幅幅剪贴画。“作品”贴满自己家里的土墙,不能当饭吃,也没人来买,但这是库淑兰昏暗生活里,唯一的色彩。

3

大器晚成的花甲之年

1980年,旬邑县文化馆在组织民间艺人创作时,发现了库淑兰不同凡响的剪纸天赋。那一年,她已经是60岁的花甲老人了。因为没钱买太多纸张,她这几十年剪的都是小幅作品。当给她拿来一张一米多的整张纸时,老人拿着剪子,羞涩地竟不知道怎么下手。

在大家的鼓励下,老人这才动起了手。屋子里静的只听见纸张被剪开的“沙沙声”,周围的人都不敢大喘气,要知道,有一处剪坏了,这幅作品就完了。当最后一处黏贴好时,老人反复摸着这幅巨大的剪贴画,嘴里不停地说着:“真好,真好。”这是她第一次剪的这么痛快,随着纸张的变大,好像剪纸带给她的幸福感,也被放大了。

从此,剪纸对于库淑兰来说,不再是枯燥的活计,而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985年,库淑兰失足摔落在家前的黄土沟里,昏迷了40多天,当大家要为她准备后事的时候,她却精神烁烁地醒了过来,并神奇地称自己是“剪花娘子”,自此以后她就更狂热地投身剪纸,而“剪花娘子”的造型,也成了她剪子之下最常出现的题材。

这个“女神”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她既是库淑兰的心中偶像,又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构图。充分标志着当地人朴素的审美观——大脸盘高鼻梁,肤色白皙眼睛大,眼黑多、口型小。

开朗的库淑兰还喜欢边剪边唱,不用打草稿,一高兴张嘴就能来:“空空树、树树空,空空树里一窝蜂。”她还会开自己玩笑:“人家会的是琴棋书画、八宝如意。我剪花娘子铰的是红纸绿团团。”

大胆的配色,精致的花样,村里人从没见过这么美的窗花,于是有个红白喜事,都要上门请她剪一个花样。连村里最皮的捣蛋鬼,都看呆了。守在小方桌前,怎么也不肯走,缠着她教。

库淑兰的剪纸,不同于传统的单色镂空剪纸工艺,她开创了一套彩色剪纸分层粘贴手法,将各种色彩的纸被剪成某一种造型,然后用家里磨好的面和成糨糊,再把它一点一点粘贴到纸上,形成一张完整的画。这当中,竟然融合了剪、镂、贴、绣、布堆丝编等多种民间工艺技巧。

在库淑兰剪纸的构图当中,通常以“天、地、人”作为构成方式,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三种境界、三个关系,天人合一。而她剪纸的色彩也更为艳丽饱满,青赤黄白黑五色交织而行,这是中国五行色彩观表现的极致,也是深藏在中国人心里对浩渺宇宙和生命的价值观。

很快,“陕西旬邑县的农村藏着一个剪纸大师”的名声传了出去。美术学院的教授开始对库淑兰独创的剪贴画进行了研究,并把她推介给社会。从此,库淑兰的名字和她独树一帜的作品,走出了山沟沟,走出了中国国门,登上了大雅之堂,慕名前来探访库淑兰的人也不计其数。

外国学者说她是能跟毕加索媲美的手艺人;中国剪纸学会会长说“库淑兰作品的整体感,节律感极强,使人透过这些浪漫的,乐观的,虚构的画面,便可看到作者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听到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赞美,库淑兰坐在土炕上哈哈大笑,摆摆手说自己听不懂,她只对前来拜访她的文人记者说:“下次再来的时候给我捎上些纸吧。”

1996年,库淑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系首位获此称号的中国人。

4

自娱自乐的晚年生涯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库淑兰的手脚也开始越来越不灵活。有人问她:“你还想不想剪纸了?”“想嘛,成天想哩!”库淑兰的眼睛闪着亮光。

但老人也没少碰到让她做做样子,随便拍张照片就行的记者。她也不恼,只是拿着剪子,自顾自的现场剪了起来,一边剪,一边唱着她独会的歌谣:“剪花娘子把言传,没有厅院真难堪。热里来了树梢下钻,冷里来了烤暖暖。进了剪花娘子屋里边,清清闲闲也乐观。好似庙院把景观,叫来童子把花剪。”末了唱一句:“一朵莲花一条根,来的都是自己人。”

库淑兰说不清楚自己的剪纸有什么艺术,但在她浓重的方言歌腔里和剪纸上:太阳光芒四射,小鸟轻盈欲飞,枝叶迎风摇摆,梨子形的水果像大电灯泡,并饰有两片大大的绿叶。所有的一切,在她的剪子下,都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

2004年12月19日,因肺结核、气管炎等病情突然加重,经抢救无效,库淑兰在家中病逝,享年84岁。

她生前有两个心愿:

1、死后能在坟上立快碑;

2、剪花作品能进博物馆永久展出。

如今,两大遗愿都已实现,她的作品也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回想她的一生,总是有种命运无法改变的苍凉。

讲解员讲述库淑兰的生平、成就及其对旬邑县民俗文化的影响

她一生不懂大道理,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作品的含义,她只知道有人看得懂她的剪纸,就很开心。她一辈子待在陕西小县城,待在这个交通闭塞、文化氛围落后、更谈不上艺术熏陶的农村,但这却不妨碍她创作出震撼人心的剪纸作品。


库淑兰的“剪花娘子”和“空空树”

对于她来说,剪纸是内心随心所欲的信手拈来,展现了无穷无尽的灵感交织。她留给社会的,不仅是那些极具艺术价值的剪纸,更是她不向悲惨生活妥协的精神。

因此,艺术应当具有包容性,雅俗并行不悖,像库淑兰一样的民间艺人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库淑兰剪纸作品欣赏】


图文源于:网络收集,转发只为分享美好事物,请勿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敬请谅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0岁的她,成了中国最会玩纸的设计师,她用一把剪刀创造了一个世界
陕西六旬老太昏迷40天,醒后不要吃喝要剪纸,剪的作品惊动了世界
工艺 | 今天除了买糖瓜,也来看看“剪花娘子”的手艺
这位出身农村76岁的剪纸大师,用“媲美毕加索”的手艺征服联合国,却征服不了自己凄惨的命运...
76岁农村老太,用“媲美毕加索”的手艺征服联合国,却改变不了凄惨命运…
一辈子生活在陕西农村的库淑兰,可能是中国最被低估的艺术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