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尚龙:大上海,“大”在哪里?
userphoto

2017.02.13

关注

历来,上海是可以叫作“大上海”的,大家都这么叫着,上海人这么叫着,全中国人也这么叫着,一点没有意见。上海有“大上海电影院”,就在西藏路南京东路,是老牌的头轮电影院,以前和“大光明”齐名。有一部汇集了周润发、黄晓明两代“许文强”的电影,片名正是《大上海》,这是2012年的事情。事实上,早在二十几年前,还有一部香港电影《大上海1937》,也是直截了当地尊上海为大。肯定还会有更多不知其详的餐馆、商店、书籍、文章,以“大上海”命名。印象中,中国诸多城市,唯有上海可以称“大”,并且会被认同。武汉人也称武汉为“大武汉”,但是那只是武汉人的“自大”。一个城市要被人家“夸大”,倒是有难度的。


1937年从浦东看外滩,德国人拍的照片


有一天,我突然钻起了牛角尖:大上海大上海,“大”在了哪里?如果从地理面积上看,“大”上海6340.5平方公里,仅仅占全中国的0.06%比起北京的16808平方公里和广州的7434.4平方公里,天津的11917平方公里,上海就是小阿弟。北京比上海大得多,但是只听说“老北京”,没听说“大北京”的,更没有听说过大内蒙、大新疆、大云南……大上海,你何以宠幸?何以称大?

大上海大在了文化。在我们的记忆中,大上海是中国唯一一个可以以“半壁江山”自豪的城市,这半壁江山,恰是上海文化的强大,大凡说到近百年前上海的文化界,半壁江上都已经算是谦辞。文坛、出版、电影、戏剧、音乐,也包括建筑、金融、教育,如数家珍却还真数不过来,中国乃至远东的很多文化第一都在上海诞生,并且很强有力地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餐。如今还被歌星反复传唱的上海老歌,起始点也在上海。1927年,黎锦辉创作的《毛毛雨》,当时叫做“时代曲”,堪称中国流行音乐的摇篮曲,至上世纪40年代末,共有八千多首流行歌曲问世。这就是大上海之大。曾经有个经典桥段说,一个乡下人站在国际饭店墙角下抬头看国际饭店有多高,帽子掉在地上还浑然不知——与其说是在嘲讽乡下人,还不如说是反衬有国际饭店的上海之不可一世。


高桥海滨浴场建立于1931年,次年,聂耳(前左三)与友人来领风气之先。许多地方女人还在裹小脚,上海的女人已经可以穿泳衣了

 

也可以列入大上海大文化范畴的是上海曾经的国货名牌,尤其是生活用品,更是风靡全中国。培罗蒙西装在二十多年前有一句广告语,点穴一般地道出了大上海之大——“培罗蒙西服,半个多世纪的骄傲”。这一份骄傲,当然也属于所有的上海国货名牌,哪里有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哪里就有国货名牌,哪里有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哪里就有全国人民的趋之若鹜。直至1950年代之后,大上海的国货名牌更加发扬光大,上海的轻工业产品,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内陆老百姓心向往之的顶级名牌。上海牌手表,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飞人牌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无线电,华生牌电风扇,海鸥牌照相机,回力牌球鞋,直至烟纸店卖的固本牌肥皂,414毛巾,长命牌牙刷……在国内的霸主地位,就像如今的“苹果”,无可匹敌。有个滑稽戏的绕口令,当时听来只觉得是绕,几十年过后,想来是绕,更加是秀,秀大上海之大:牙刷牙膏香肥皂,木拖板阿福帽,阿司匹林橡皮膏,卫生草纸电灯泡,外加还有奶油鸡蛋糕——上海最好。


这一个“上海”旅行袋,当年的知名度,绝对超过如今任何奢侈品的包包


“上海”成为了一个符号,也成为了一个标签。在国际名牌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上海”两个字是最高级的品牌,甚至不见得是“上海牌”,只要有“上海”两个字就足够体现身份。比如印了“上海”两个字的旅行袋,谁拎着,都是风光的事情。如果是在偏远的小城,有一个“上海”旅行袋风尘仆仆,可以说明两点,第一,这个旅行袋的主人去过上海,第二是这个主人有上海亲戚给他带来的,比起如今的海外购物,更加具有传奇色彩。或许旅行袋里,还装了从上海带回来的棉毛衫,菊花牌,三枪牌,可能还有奶糕镬子(锅子),可能还有尼龙丝袜,还是出口转内销的。不管是三等品,还是等外品,都可以从商标里看到一条简短的英语,MADE IN CHINA,这还不是最好的,相比较,MADE IN SHANGHAI CHINA才是最挺括的,“上海制造”高于“中国制造”。上海话里有“结棍”二字,和当下北京话的牛逼有点相似,“上海制造”就是结棍,就是牛逼,就是大上海之大。

 


1930年代的poss,至今都不落后,这就是“经典”的注解


曾经有网民晒了几张床单的照片,立刻被提升到国民床单,因为全国的老百姓几乎都在自家的床上铺过,它的制造者也许遍布中国,但是最有名气的厂家,就在上海,民光被单厂,太平洋被单厂……国民床单,又激活了一系列国民商品,凤凰羊毛毯,上海牌手表,都是极其紧俏的国民商品,也都是“上海制造”。这也就是为什么,几年前“回力球鞋”又回过力来的原因,其实它本身就是国民跑鞋。再偏远的角角落落,很多贫穷的人可能终生未到过上海,却不妨碍他们熟知“上海制造”,因为他们家里总会有一些“上海制造”的痕迹,哪怕就是一架破旧的凯歌牌4B15半导体收音机,有长中短波。据说当年是上无四厂为驻守边疆的海军战士特供制造的,接收能力和稳定性俱佳,后来在盛行听短波听“敌台”年代,是一款抢手货,再后来就落户到了偏远的山区,毕竟用得太长久了,塑料外壳前后盖已经合不上,于是扎了一根塑料绳。

 


1958年,电影工作者下江南造船厂慰问演出,右起金焰、赵丹、冯笑、张瑞芳、王丹凤、上官云珠、郑君里。其他城市鲜有电影厂,上海却有海燕、天马、江南三家,盖因角儿太多,一个厂不够,两个厂不够,三个厂终于摆平


欧美国家习惯将制造业与文化媾和,制造的高低就是文化的高低,制造的强弱就是文化的强盛,就像好莱坞、麦当劳、耐克、可口可乐之于美国,奔驰、莱卡之于德国,夏奈尔、拉斐之于法国,索尼、丰田之于日本,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闪烁着他们春风得意的神情,在神情背后,恰是这些国家文化的汹涌澎湃。如此说来,“上海制造”所得意的,所被国人认同的,也远在“制造”之外,实在就是“大上海”的心结。事实也是这样,“上海制造”制造的就是大上海。



马尚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多家大学客座教授;媒体人;编审。

“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于2016年11月揭牌。

著作主要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幽默应笑我》《与名人同窗》等杂文系列,《上海女人》《上海男人》《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等上海系列,《卷手语》《有些意思你从来不懂》等随笔系列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上海“大”在哪里
✅上海人,这些上海的老品牌你还记得吗?
收藏天地----烟标欣赏(一)
老上海国货广告(第二集)
「图文」70/80/90年代的名牌国货:上海、凤凰、蝴蝶、海鸥等等
曾经的十大名牌,送给懂得它的朋友,太珍贵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