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上海黄手绢心理咨询中心
奥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的心理学思想深受两位著名心理学家E.霍尔特和H.闵斯特伯格的影响。从霍尔特那里他得到了认识论的知识,对科学的理解和社会行为主义,而闵斯特伯格则传授了运用操作性概念进行研究的技巧。他还继承和发扬了N.特里普利特和W.莫德用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方法,推进了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促进作用的广泛研究,成为实验社会心理宵的创始人之一,这里还应该提到W.麦独孤和S.弗洛伊德。奥尔波特背叛了麦独孤的学说,对他的思想进行了建设性的重新阐释;同时批判地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用以解释社会冲突。
  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他重视实验室研究方法,与麦独孤的本能说形成鲜明对比。在其一生中,对社会心理学的许多领域都进行了独创性研究,诸如社会态度、群体影响、习俗行为等。
  奥尔波特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理论——社会促进论。他指出团体中的社会刺激因素能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而对机械操作的影响比对智力操作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对困难的逻辑推理活动却起着负作用。奥尔波特就此于20年代用实验室方法进行了实验,对象是哈佛大学学生。其过程是:准备一个大房间,五个相互隔离的小房间,要求五个被试既在大房间一起作业,又在小房间单独工作;作业内容有乘法、删去字母、辩别图形、分辩气味、区分物体重量、自由联想以及反驳古代哲学家著作的片断文章等等。奥尔波持比较了被试在上述两种不同条件下发生的感觉、注意、思维等心理活动的特点。结果表明,由于作业性质不同,发生的心理活动在两种条件下有不同的特点:被试在单独作业时,对古代哲学家著作评价的质量要比在团体中的进行时为高,自由联想也是个别作业时好,但在辨别气味、区分重量等方面,大家在一起则能减少判断的极端性。
  奥尔波特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还提出了从众行为的J-曲线假说,即认为传统制度规范与个人人格规范不一定相吻合。
  奥尔波特的实验心理学方向对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长达数十年之久,并为社会心理学从实验室研究走向现场研究开拓了一条道路。他系统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于1924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从此,学者们把社会心理学看作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亦成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经典性著作。该书分为三大部分:导言、个人的社会方面和社会行为。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奥尔波特在此书中力求把心理学的新研究和新理论介绍给研究社会关系的人。他认为当时心理学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为的观点和行为的科学。认为行为主义提供了切合事实的人类行为的解释和进一步研究的可能。第二,实验的方法。实验有助于探索事实本身。第三,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的政府对了解人性有价值。第四,本能论中的某些命题。肯定行为有遗传的基础是对的。奥尔波特在书中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整合,既引进实验方法,又强调人的行为的遗传基础和行为研究。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社会行为指刺激他人的行为或其本身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反应;社会意识是对社会事物及社会反应的意识。两者都是有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对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进一步而言,社会行为是个人与个人环境中的社会部分之间的刺激和反应的活动,而社会意识是刺激——神经传导——反应这一联结的伴随物,而不是其中一个环节,但有助于解释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奥尔波特对不是严格的生理水平上的每个方面,例如人格、语言、情绪、态度等都作了专章论述。
  由此可见,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是以个体心理为基础的。他认为主张一种独立的“集体的心”或“团体意识”是错误的,“集体的心”或“团体意识”是个人意识和行为的集合,因而社会心理学不应当与个体心理学对立。社会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的一部分,即与社会环境有关的那部分。不过只要不把团体视为有机体或精神的实在,也是可以讨论的。
  二、个人的社会方面
  个人的社会方面包括遗传和习得的基本活动、感情与情绪、人格等基本要素。这些行为要素是以一定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为基础的。
  1、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奥尔波特认为行为是对环境中某些势力所作的反应历程。无论刺激是社会的还是非社会的,行为包含的生理历程都是相同的。首先是感官或接受器受到刺激作用,然后接受器引起的兴奋采取神经冲动的方式,顺着一种纤维状的神经细胞(神经原)传向运动器,最后运动器(肌肉和腺体)作出反应。这些活动在神经系统中由三部分组成:(1)内行支(或感觉的)将来自接受器的兴奋向内传到中枢神经系统;(2)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脑或脊髓;(3)外行支(或运动的)把冲动传向运动器。这三部分组成的整体即反射弧,反射弧是行为的机能单位。
  奥尔波特进一步说明了复杂行为的形成。他认为复杂行为的形成主要靠中枢的适应作用,中枢的适应作用在一些情形中是遗传得来的,称为反射;在其他情形中,是经验学习的结果,即习惯。学习的生理基础是纯先天反射系统所形成的复合反射,重要的复合反射有同盟反射、敌对反射、连锁反射、循环反射、交替反射等。
  2、遗传的及习得的基本活动。人的行为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随生理的发展,经学习形成。首先,人类由遗传得到许多强有力的反射。奥尔波特把这些反射称为超势反射。超势反射包括六大类:(1)惊跳与掣退;(2)拒绝;(3)争斗;(4)饥饿反应;(5)感觉区反应;(6)性的反应。人类复杂的活动就是在这些先天的超势反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后经过中枢部分神经元的变化来改变超势反射。这种变化的效果引起内行的改变和外各市地的改变。内行的改变扩大所能引起反应的刺激范围和复杂程序依照交替反应的原则而发生;外行的改变是指反应精细并特殊化。在超势反射改变历程中,社会刺激发挥了巨大作用。人的态度、表情及语言是超势反射发生的刺激,称赞和责备是反应的条件。经过社会学习历程,超势反射就从单纯的个人反应转变为社会的反应,社会行为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3、感情和情绪。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活动不仅指身体外表的一副产品分,髡民含脏腑的内部反应,即感情和情绪。他指出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有一个主要缺点,就是不能把各种情绪的脏腑反应模式和身体反应模式分开。奥尔波特提出了自己的情绪学说,把情绪分为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愉快的情绪由自主系的头骶部支配,不愉快的情绪由自主系的交感部支配。每种情绪都有一种分明的性质,即一种区分素,有机体身体的腱关节中的本体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出区分素。这些身体反应的模型产生出的内行冲动,在情感的自主神经中心上加上特征,就产生出同类近似的几种情绪。在单纯的情绪反应基础上,种种程度的情感的自主神经中心上加上特征,就产生出同类近似的几种情绪。在单纯的情绪反应基础上,种种程度的情感性质与惧怕、愤怒、爱这三大情绪混合。与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相混合就形成了复合的情绪状态。情操则是交替的情绪及态度。
  4、人格。超势反射、习惯、情绪是行为的基本要素,而人格则描述了各行为要素的整体表现。人格是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特殊反应,及其对环境的社会现象的适应。人格的发展领带于社会接触,人格既是社会行为的结果,又是社会行为的原因。
  人格又称为人格特质。人格有两个来源:第一是个人先天的物质禀赋,包括神经组织、肌肉的机能速度、腺体反应、脏腑反应等。第二是习惯系统,是有某种物质禀赋的个人适应其特殊环境时养成的。人格的特质就是以先天组织及习惯为基础的一群特殊反应,可以分为智慧、动性、气质、自表及社会性五个范畴。对人格进行测量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奥尔波特把人格测量的方法分为两种:(1)与该个人有关系的人进行的评价;(2)客观测验法。第一种方法可采用系统回答法和评判法两种形式。
  三、社会行为
  奥尔波特在这部分里开始研究个人间的互动历程,研究社会接触是所发生的刺激-反应本身,并首先谈到了社会行为、社会意识、社会态度。
  1、社会行为、社会态度与社会意识。他认为社会行为是行为的一种,其反应既可作为一种社会刺激,又可由社会刺激所引起,并从两个角度对社会行为进行了划分,即直线的社会行为、循环的社会行为和操纵的社会行为、自己适应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以个人的超势需要为基础的。人类的行为有特殊性,较下等动物的行为更为进步,因为人类不仅仅是单纯适应社会环境,而且能用社会刺激去操纵同类。人类是利用语言、风俗、训诫或社会制度完成社会操纵的。
  奥尔波特提出在考虑刺激与反应时,还要考虑对于反应的预备,即在研究社会行为的同时还要研究社会态度。社会态度实质上是一种预备状态。我们不仅对不同的特殊群体、特殊个人有不同的态度,而且对自己也有态度。我们对自己的态度是旁人对我们的观念,或者是我们自己对于旁人对我们观念的观念,即库利的镜中自我,又称社会的我。(1)社会的我不仅是他人对于我们的观念的一种被动反照,而且也是我们个人的理想及目的的社会投射。社会的我不仅是他人对于我们的观念的一种被动反照,而且也是我们个人的理想及目的的社会投射。社会的我一经造成,就超出了个人控制之外。(2)对于他人如何反应我们这种行为的知觉意识,也许是一种意识作用,即想象若有他人存在,他们将如何发生反应。(3)他人对于我们的永久态度或外表行为的意识,或是感觉的,或是意象的。(4)知觉他人对我们所反应的对象或情境也正在发生反应,知觉他们的反应同我们的反应或是相当的,或是相异的。
  2、社会刺激与社会反应。奥尔波特把语言、手势、颜面表情和身体表情等视为社会刺激。发现人类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对社会刺激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个人互相间发生简单反应形式,表现为同情、模仿、暗示及笑。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如在团体和群众中,反应则更为复杂。他根据团体成员间有无相互作用,把团体分为共作团体和面对面的团体,并发现共作团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增加的量在外部身体运动的工作中比纯智力的工作要多。这种社会增值与年龄、能力和人格特性有关。该现象就是社会促进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简评
“偏见”在大脑中看起来什么样?
人际交往心理学 幸福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浅谈社会心理学
气质学
研究人格取向第一人:戈登·奥尔波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