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热度1已有 66 次阅读 2011-8-13 08:36 |系统分类:艺术

       美是一种综合形态,凡美都是综合美。从美学中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要强于自然美,高于自然美,但社会美又居于艺术美之下,因为艺术美既克服了自然美重于形式的缺点,又克服了社会美重于思想内忽的局限,真正达到了思想内容和感性形式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艺术美处于不偏不倚的最佳伏态,因而是最高级的美。毋庸置疑,它们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是与社会进步成正比,人的审美是一种直觉观照,它积淀了人生经历、性格情趣、思想追求、经验借鉴、知识认知,最后定格为一个审美观念。自然审美的心理特点是全身心的观照、直观的联觉、伴有强烈的情感活动和浮想联翩的想象活动;它以感性直观为特点,但同时有理性的渗透;理性的因素是与感知、情感、表象、联想等审美心理因素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是包孕在感性中的理性。
      美是事物本性适合于人的本性的性质。一切美都是事物的本性与人的本性的既对立又和谐的统一。因此,美可以用“主客体统一”来概括。客体,指事物、事物的本性,包括内容和形式,包括客观的作用;主体,指人,整个的人,不仅指人的精神的存在和活动,而且首先指人的物质的存在和活动,它包括人的全部本性——生理的、心理的本性,又包括人的能动本性、人的创造自由的实践活动、实践能力。美是主客体的统一,人和物、人和自然的统一,无论是自然美或社会美都是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统一的条件和方式存在着差异。自然美是自然的生成,是天然地适合了人的本性、人的生活、人的实践。
      社会美
      美学一般很少谈论社会美,实际上我认为社会美十分重要,因为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人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基础,社会美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上的社会美泛指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分工的人们所共同遵循的社会职责、义务,包括维护上层建筑与人们生活、生活方式的关系,遵循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理想与信念、价值标准、环境意识的约束;狭义上的社会美(即目前的社会美),如伦理美、环境美、物质产品美,社会美不简单是指个人的行为、活动、事功、业绩等,而首先是指整个人类的生长前进的过程、动力和成果。只要有益于推动、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这种质的规定性的社会实践、社会事物才是社会美。
      社会美是美学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社会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斗争以及社会生活。所谓的社会美,就是社会事物的美,亦即社会生活的美。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四个特性,即自享性、自主性、自觉性和自洽性,社会美可以相应地分为社会产品美、社会生产实践美、人性美以及社会交往美。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的美,是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体现人们的理想愿望,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事物。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历史性和功利性。
      社会美的四大特征:进步性、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明确了社会美的性质,不仅在理论上划清了社会美与非社会美的界限,而且在实践中,可以帮助人们避免因混淆了美丑界限而带来的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混乱,这对弘扬真正的社会美,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的社会美,就是社会事物的美,亦即社会生活的美。只有具备了有益于推动、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质的规定性的社会实践、社会事物等才是社会美;人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直接或间接地以形象显现着人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社会美本身既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同时又是艺术美的重要来源之一。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之外,都属于社会美。在广阔无垠的美的领域里,社会美是最动人魂魄的。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人的美是世界上最丰富最深刻最动人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美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社会中的一切活动和事件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而论美就显得没有意义;人是社会的核心,所以社会美的核心就是人的美。人的美的举止和姿态,它是人在处世中表现出来的包括德、才、体、貌、内心世界等各种因素的有机总和。风度体现社会美。社会美,主要指人格美。它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即心灵美,外在美包括语言美等等。
       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事物都与人有关,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都是人创造的。无容置疑,世界是一个有规律运动的整体系统,系统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部分结合而成的整体,物质世界是由无数层次子系统组成的巨大的有秩序的等级层次系统。社会美是由社会事物或者说社会活动(包括劳动生产、社会斗争、科学实验与生育繁殖、日常生活等因此,社会美也总是与人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直接或间接地以形象显现着人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社会美本身既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同时又是艺术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研究社会美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下,我们就社会美的主要形态,分别加以探讨。社会美的本质的哲学概括。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都是就社会上的人而言的,因而都是社会美。我们看一个人的心灵、语言、行为是不是美,首先要看其是否属于社会生活中新的先进的积极的矛盾方面。
      社会美的形态不是凝固不变的,社会美的欣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不同时代对于社会美的欣赏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美欣赏中的阶级差异性在人的美、生活情趣的美等方面的表现也是十分明显的。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它是人类创造性实践的产物。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自由对必然的斗争,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无比丰富内容,人类的创造性也必然以此为基砒,创造出社会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是生产劳动,它是人们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性。  
      在我国美学论坛上,占压倒优势的是社会美学派,他们在揭示审美意识的社会性根源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审美意识的生物性根源却由于社会美学派的强大而长期遭到忽视。在审美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二律背反,使它总是反叛任何单一、片面的人为规定。人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社会美学派实质上否认了自然美,用社会美取代自然美。美的各种形态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美的本质,“社会美”的研究也同样如此。然而,对于社会美的基本概念,人们往往认为是一种虚泛的赞美之辞而无实质可言,这是一种误解。所以,凡是我们发现具有生的自然物有美的,也有不美的;人类是怎意味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着见生的现象的一样区别它们呢?
       笔者认为,正是在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形态划分中却隐含着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可以说,目前关于美的形态的划分正处于一种逻辑错误当中。有鉴于此,我觉得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加以论述是很有必要的。社会美、自然美的内容与形式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不可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艺术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反映,是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是再现美、表现美和传达美的高度综合,所以,在美的三大基本形态中,它最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是美的最高形态,具有永恒的魁力。因为,社会美中也有自然美因素,这同自然美中也有社会美的因素一样,因为人与自然这对矛盾出现以后,它们也就必然要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因为美是人和自然这对矛盾出现后的产物,因此,纯然的社会美,不带自然因素的社会美,或纯然的自然美,与人的本性没有关系。
      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三种存在形态。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的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事物的美也千姿百态。社会美研究应为革新改造过去的社会美提供一个尺度,既要挖掘出某一社会美;社会美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是人的美,二是物的美。人做为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在多数人身上,其体现都是很一般的,只有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的人,才能受到社会的表彰,受到社会中人的仰慕,才能称的上美的人。
      社会美就是表现在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美。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启示我们,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因而社会美的核心也主要是人的美。我们曾经提倡过“五讲四美”。其中“四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心灵美。显然,语言、行为、心灵之美,都是指人的美,环境关则除了将我们生活的客观环境创造成为整齐、清洁、朴素、大方的活动场所外,还要求活动在这些场所中的人,都具有美好的心灵、行为和语言,否则,环境美也不过是徒有其表,或者是时遭破坏,时被践踏,而化为乌有。后退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阶级,却要干扰和破坏社会美的发展。但是,尽管如此,社会美特别是它的内容,将会冲彼一切障碍,朝着发展的道路上迅跑,顽强地开拓着自己发展的航程。所以说,革新胜于保守,发展胜于停止,乃社会美又一特点。
      社会美的形态在现代需要发生转换,社会美不仅仅是一种外观形式美,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都属于现代社会美的范畴,现代社会美即真取代善成为社会美的内容,这就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和难点。社会美与人格美意识,其代表性语词是“里仁为美”与“成人之美”。社会美以“仁”为核心,家庭和乐、上下人际关系和谐,百姓丰衣足食,“天下大同”是美之极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社会美的欣赏是以人的美为中心的。人的美是指人的内在的思想、品德、情操,与外在的体态、容貌、言谈举止的矛盾统一体,是内外结合的辩证统一的和谐关系。
      自然美
      自然美是人类最早意识到的美。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果;自然事物是有多样性的,自然美是无穷尽的,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也是无穷尽的,人从自然美中所获的启示更是无穷尽的。自然美愉悦了人的身心,激发人的创造灵感;自然的理性和神性治愈人的心灵创伤,提升人的道德情操。人与自然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合一。人类在自然中寻找灵魂的寄托之所,生命的意义在于探求自然,而死亡也只是融于自然的门户。人们对自然美的审美反映最终是决定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的,现今自然美对美学的挑战,这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自然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地球地质地貌的千差万别,日月风云的变幻莫测,动物植物的千姿百态,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千奇百巧的组合,错综复杂的关系,无穷无尽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绚丽多彩、景象万千的自然景观。
      自然美的魅力和什么是自然?按《说文解字》:“自,始也。”“然”则兼有“是”和“这样”的意思。由此看,所谓的“自然”就是“自是”,即一个事物是他自身。所以,自然状态就是事物原初存在的状态:具有本源性,具有自我敞开的特征。以自然、自由、和谐为主旋律的生活,正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对自然美的发现与赞美、领悟生命的真谛、回归心灵自由是人生的追求,是文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自然美是指观察者通过感知获得的植物景观的表象之美,是植物造景艺术美的初级阶段。它所带给人们的是感官上的美感。生态的自然美不像人化态自然美那样处处渗透着人为创造因素,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也不象共生态的自然美那样暗藏着人类的巧设,达到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态景观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谐本质的一种显现。自然美的美感之源一方面在于自然美形象的独特性,自然美是艺术模仿的对象,也是艺术美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自然美通过艺术美得以传递,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使其自身得到显现,由此体现了自然美对艺术美的依赖,在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与自然形成的和谐关系。
      笔者认为,自然美的产生也离不开自然事物的物质属性,因为它是自然美之所以是自然美的物质条件。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起源,所谓的美,就是通过人类生活的实践创造所取得的,感性具体表现着人的自由的各种对象,因此,美的起源来自人类的实践,而美的本质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自由在其实践对象上的感性表现。在形态上,依据美与实践劳动的距离远近,可区分为纯粹意义的美与非纯粹意义的美,亦可区分为艺术美与现实美,现实美又分为形式美、社会美和自然美等。由于美是人的自由的感性显现,美感是人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上直观到他的自由获得了实现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愉快,是一种由于见到人发挥自己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战胜了种种困难,从客观世界取得了自由而产生出来的愉快。美感有直观性、超功利性、能动性等特性。美感是具有广泛意义的范畴,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等。
      人向自然生成的过程中,通过物我相亲达到物我同化,进入物我两忘的超然。从自然风物来感悟美,植物的生长状态当然就积淀为审美意识,惟其如此,审美意识的自然美境像的特点。是从景切入,归结为以下几点:季节感、色彩感、画面感、动态感、朦胧感、空灵感。以情聚焦,其特点则体现在下列几个层面:景与环境、景与情节、景物与人物、景与情、景物与心理刻画。总之,物化于情,情化于物。因此,自然美的实质是人之情与景,人之心与物的交融合一;比如,人们多么希望观赏一番泰山日出、庐山瀑布、黄山奇峰、桂林山水,而从岳阳楼上望洞庭,鼋头渚畔眺太湖,登龙门瞰滇池,又是何等的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又比如红霞飞涌、金光四射的日出景象,给人带来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银光融融、朦朦胧胧的月夜景观,又能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心境和诗意的享受;巍峨险峻、高耸入云的崇山大岭,波翻浪涌、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河,让人们精神焕发,胸怀开阔,充满浩然正气;大自然中存在着这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自然物,吸引着、陶冶着、养育着人类。大自然给人自由、轻松、兴奋和欢乐,也给人风险、灾难、沮丧和悲哀。不管是好是坏,是福是祸,人们总是向往、热爱,离不开大自然。
      人是感性的不仅擅长捕捉和描摹自然美,而且善于挖掘自然美。自然美学从根本上说不过是人的主体能力的确证,美是德性的象征,崇高也只针对理性的理念。如画性美学只关注优美的自然风景,忽略了沼泽、湿地等不具有优美景致的自然类型,也不关心自然本身的存在和演进,自然的存在不过是为了服务和愉悦我们。自然美学有助于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唤起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人类对自然展开的史无前例的掠夺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污染。人类失去了纯净的自然家园,随之,人类的归宿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工业机器对环境的污染,人类生产方式对自然的污染,人类无限制的掠夺对自然净化能力的影响和干预等都会造成或加重对自然的破坏。人类主要把科学技术,特别是工业机器作为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向自然界掠夺资源,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人类力量的彰显和人类欲望的膨胀等都是在工业化的历史语境下才能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在此背景下,人类从对自然的崇敬中解放出来,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笔者认为这是具有深刻原因的,一方面,人类通过对物质的占有来实现生活的安逸,另一方面,人类通过物质财富的占有来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定。看到这种掠夺的必然性和可悲性,同时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人类对他者的压迫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是具有生态隐喻思想的。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并走向对立,将使人类失去了立身之本。人与自然逐渐走向分离,自然失去了神圣性和神秘性,逐渐成为人类攫取的资源。
      科技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正确地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范围内适度地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在很多情况下,却表现为干扰自然进程、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美和生态平衡、透支甚至耗尽自然资源。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繁荣、幸福和欢乐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种种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甚至可能是灾难。科技的思维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分离。而且,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人类对机器的崇拜,人类行为的机械化和均质化等都体现了工业化的负面价值。这种影响既包括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改变,也包括这种改变所带来的人的精神危机和理性的丧失,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生存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加剧疏离,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和人类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之间,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并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同时,人类追求物质利益,把所有的东西商品化,忽略了与自然的交流和亲近,带来了精神生态的危机。
      自然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着重于把握自然美所具有的人的、精神的意义,从而充满着社会色彩,极富于人情味,具有实践理性精神,既很少有自然崇拜的神秘色彩,也很少把自然贬低到仅供感官享乐的地步。“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自然美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自然美的形式。正是它所特有的自然构成形式,形成了它独具的自然风姿,呈现为具体可感的观赏对象。比如,梅的冰肌玉骨,兰的清秀淡雅,竹的青翠挺拔,菊的斗霜傲寒,它们的这些物理属性;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显然,自然美是我们最能直观、大范围感受到的美。在对山水美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将山水美和人格美融合起来,突破了“自然的人格化”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自然化”。在自然审美领域,对自然美的欣赏、对自然美所体现的天地之道的崇敬使得他们突破了儒家的自然道德化的樊篱,既促成了人们对自然本身的欣赏、丰富了自然审美的内容,又提升了自然美的地位。自然美的根源在人,自然美其实是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现。这就从人类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的角度揭示自然美的性质。
      自然美对于人的主体意识的产生,人的情感活动的需要,以及对于人作为审美主体角色的依赖,这三方面的条件都充分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对于自然美的产生的前提性作用。自然美之所以能作用于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之所以能和自然共鸣,在于自然美对人体各部分都有刺激作用。尤其是当自然景物的某些特点与人或社会的某些特征相类似,或者说当自然景物的某些自然属性与人的心理、精神、品格相契合时,人们便会“览于目而会于心”。人和自然的对立的统一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劳动创造的美,或是自然生成的美,都是在这个对立统一之中。美既不能离开自然,也不能离开人。美是自然本性和人性的统一。自然美不仅包括自然物、人的生物体,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的存在。
      笔者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美能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自然美和社会美都有助于陶冶人类的情操,丰富美化他们的生活。大自然是存在着客观美的,而这种美又是同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及其成果分不开的。自然美与生态美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自然美虽然与生态美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讲,生态美是自然美的本质属性。在自然美与实践中,自然美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但是自然美的产生不定是实践活动作用下的直接结果。与此同时,自然美的产生也离不开自然事物的物质属性,因为它是自然美之所以是自然美的物质条件。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身的美,也是美好的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这种美是"美是自美,因人更彰;这种美是一种聚集、显现和不断生成。自然美既历时地展现为田园、山水、整个自然界,也共时地展示为环境、景观和生态。人类要持守护、维护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的创造物,是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是人类劳动和思想的结果。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是对现实美的反映,是美的集中表现,是美的高级形态。艺术美的特性有可视性、动态性、抒情性、文学性、时代性等;艺术美是艺术家依据现实生活,运用审美意象活动和操作技巧,呈现给人们的审美意象。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纯粹,且更具魅力。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有着不同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其他类型美的独有特征。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联、艺术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关系、艺术美的多样性、艺术美的创造应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艺术美的创造应该参考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艺术美的来源,长期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艺术品的美是根源于客观物质存在的美的,它是现实生活美的反映,虽然它是集中概括的反映。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是艺术作品中的美,是美的理想化的形态,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经过审美理想的过滤和情感集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美的本质则是通过人的审美意识的集中化了的物质形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观感。
      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艺术美的基本条件,即通过人为艺术加工,做典型化的处理,较之一般的社会美、自然美更精粹、更集中、更高级;另一方面,艺术美是艺术家辛勤劳动的结晶,是艺术家智慧、才能、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故在美的层次上是最高层次。
      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它闪耀着艺术家的心灵智慧之光,燃烧着艺术家的炽热的情感。艺术美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头脑”的审美创造能力,艺术家辛勤劳动创造的成果,具体表现为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文学(包括诗、词、歌、赋、小说等)美等等;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贡献,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从丑的表象中发觉美的存在,将丑有条件地转化为美。同时,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艺术道理,即艺术美不仅不排斥现实丑,而且能够通过接纳与分析,使现实丑成为艺术美,使生活美、生活丑经过艺术发现、发明和创造,升华或转化为艺术美。艺术美的最突出特征是以情动人艺术美总要传达出一定的审美情感,让欣赏者从情感上产生波斓,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使心灵得到净化。                                         
      艺术审美一般由三个层次构成,这就是艺术语言、艺术意象和艺术意蕴。综合性审美特征其对艺术美的追求停留在语言、意象和意蕴等三个层面上,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体现为声音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艺术美是用物态化形式体现出来的人类审美意识的积极效果,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的真实反映,所以不仅生活美可以成为艺术美,而且生活丑同样也可以成为艺术美,它是构成艺术美的有机体。比如色彩语言,作画时用什么颜色,现实中本来就存在着很多种颜色,青草树木的绿色、红花绿叶、碧水蓝天、白石黄土、清风彩虹、白、黄、黑、棕的各色人种,还有表现美术色调的冷暖、深浅、浓淡,这些色彩语言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无不来自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物质世界。
      艺术美是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从美术创作的过程,从美术语言特征分析论证,艺术美可以超越现实生活的美,但又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美术作品艺术美的源泉。例如,人们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大都是以美感进入视觉和感知,这种美感,一是现实美,二是艺术美,美术反映现实美,美术创造艺术美。用美的风格去创造艺术美,使艺术个性彰显艺术美的丰富性,彰显艺术美的差异性,彰显艺术修养的必要性。艺术美是通过对材质与技艺美的传承、形式与功能美的创新这两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再现刻漆艺术美的价值的观点,阐明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传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两者应该紧密相连、互相作用才能体现刻漆艺术美的真正价值。
      艺术又是审美的创造,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源于生命冲动又促进生命向更高品位发展,实现生命活力追求的审美超越。因而艺术不仅仅是生命的形式,艺术里面有最高的美。它在审美地观照生命、引导生命的同时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在艺术画廊中我们能酣畅淋漓地领略生命之美的神韵,在艺术理论领域内我们更会发现,生命已成为美学大厦的支点。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实践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否定性的解构功能,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准自由和不自由、反自由,也就在审美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实践的这些功能通过审美形态制约和影响文学艺术的形态和发展。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柔美(优美)的审美形态而产生自由的,和谐、阴柔的文学艺术形态;实践的转化功能通过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准自由的,激荡、阳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不自由的,矛盾、倒错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古典型艺术转化为近代型艺术;实践的解构功能通过丑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异化。
      审美是生命的需要,美的意义在于审美的凝聚功能、审美的协调功能、审美的陶冶功能;作为人的一种自然本性,人们总是喜爱那些具有真实性、和谐性、规律性、简单性及对称性、统一性的事物,而这正是通常的审美准则。生命的升华是人的生命审美溯源:审美是对人体生命自身的观照,这种朴素的对于生命的审美观照是人体装饰,也有意无意地满足了生命的审美需要,因此,审美是生命的最高需要。在这种超越性的需要满足了生命实现中的超越与升华,使人的审美世界恢复了人性的尊严。
      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美是人们在想象世界中的自由创造,艺术作品就是自由想象的产物,它揭示了人的真实存在,反映了人的命运。美学思想把美的活动由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与人生境界紧密结合,对自由使人摆脱了欲望的支配,超越了世俗礼法,以艺术创造和欣赏实现了精神的自由安顿和独立自存。从某种审美观点出发,采取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者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从而开拓了美学的新境界。
      美通过对最直接的生命活动一审美活动的激发、培养与引导,使生命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趋动,同时也激发和培养生命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生命潜能。强调人的生命意识的全面开发,拯救感性中沉沦的大众。指出生命的美学追求是使生命沉浸在诗意的美学氛围中的永恒追求,点明本文生命与美的探寻的现实意义,表达塑造审美人生的愿望。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哪儿有生活,哪儿就有美;哪儿有人群,哪儿就能产生美感。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美与生命作为精神文明的丰碑永远耸立在人民的心中,永远放射着美的灿烂光辉,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感动和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们,使人的心灵、品格、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上一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什么是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
《美学教程》复习题
赏石,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杜学敏:自然审美一定晚于艺术审美吗——“自然美的发现”及其审美发生学意义
论美学
自然美为艺术创造提供素材和美的源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