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博荐展 | 从甲骨到书籍,是千古一瞬,亦是一瞬千古

从甲骨到图书

“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温馨提示:该展览展期已经延至11月27日)“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办的两个展览之间,似乎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一种历史的呼应:无论是昨日的甲骨还是今日的书籍,文字与其媒介相生相长,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它们见证了文明的诞生,照亮着文明的征程。
一部出版史就是一部文明史,当我们换一个角度,以历史的眼光观照图书,每一册书都会显现出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时代。1961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收录了1484个“为什么”,提出并解答这些问题的,是李四光、竺可桢等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亲自为下一代撰写手稿,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青年一代的心中。1978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一些书店被挤得水泄不通,那一令许多人难忘的购书盛况缘起于1978年春天。当时,中央决定重印35种中外文学名著,调拨1500吨纸,相关单位日夜兼程,迅速印制,赶在“五一”时发行,《东周列国志》《唐诗三百首》《一千零一夜》《安娜·卡列尼娜》……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经典,成为改革之初的一抹底色。1993年完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如果撰写这套书的成书故事,其中将会出现大量人物,因为全书凝结了22600位学者及出版人的智慧。

“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展厅展品

若加速转动时间的齿轮,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于著述的民族之一。3000多年前,中国先人在甲骨上刻下文字,促成了自觉、系统的文字记录的形成,此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像是中国文字的“基因”一般,一脉相承到今天。春秋时期,传抄促进了思想的大发展,竹简、木牍、帛书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化第一次“百家争鸣”的出现。印刷术更被称为“文明之母”,其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已无须赘言。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正式出版物资源已超过600万种。如果说甲骨文展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先声”,那么,图书版本展则说明了文化的普及。
图书版本展与甲骨文展的同期举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角度来认识中华文明。文字及其载体,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但也因为人们大多对它们习以为常,其价值常常被人忽略。这类展览内涵丰富,在构思、组织策展方面,格外要求深入浅出,让观众既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也认识到展品的独特价值。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从甲骨到书籍,是千古一瞬,亦是一瞬千古,将其串联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呵护文明的精神传统。(本文原刊载于《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9日02版,记者陈雪。配图有调整)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展厅与展品

【相关阅读】

国博甲骨文文化展三大看点

商晚期,王室为了占卜和记事,把文字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就了穿越3000多年而不朽的甲骨文。
1899年,长期以来被当做药材的有字甲骨,经王懿荣初步断定,甲骨上的刻画符号就是商代文字。历经120年,甲骨文从掌间摩挲的古玩,逐步成为学人争相收藏研读的文化遗产,直至一门国际显学。
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从文字的视角,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
今天,记者带您透过甲骨文文化展的三大看点,讲述甲骨文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文学者们的卓越成就。

【看点一】:最大的甲骨堆

YH127,这个看似神秘的代号,是殷墟甲骨文最大一次发现的坑位,Y代表殷墟,H意为“灰坑”,即堆积坑。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汉白玉雕塑,便是这个坑位的甲骨堆积情况模型。当年,为了永久保存罕见的YH127坑原貌,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专门雕刻了此模型。
雕塑摆放在如此显著的位置,显然是为了突显YH127的发现对殷墟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YH127号坑甲骨堆模型在国博甲骨文文化展中展出

YH127号坑甲骨堆模型局部

1936年夏天,安阳非常炎热,第13次殷墟科学发掘进入最后一天。下午4点,就在发掘快要结束时,YH127坑中不到半立方米的土中,竟然出土了3000余块龟板,数量极为可观,并且还没有清理完毕的迹象。考古队当即决定,把发掘时间再延长一天。
第二天,发现更为奇特,坑中的埋葬物排列很整齐,而且甲骨仍在一筐筐地装运。显然,一块块取出卜骨已经不是最好的办法,需要特殊方法来处理。考古队创造性地想出一个方案,把它完整挖出来,装箱运走。

1936年,YH127甲骨坑搬运 资料图

经过四昼夜的挖掘,这块3吨多重的地下“档案馆”,被整块装在厚木板箱里,用铁丝牢牢加固。8天后,这箱珍宝历经波折后运抵南京,由董作宾等人进行“室内发掘”,共清理出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龟甲300多版。
经考据,这些甲骨为殷商武丁时期埋藏,是商王室有意保存起来的一批占卜档案。因该坑未经翻扰、蕴藏丰富,且出土甲骨具有甲多骨少、涂朱涂墨等特点,因而对甲骨学研究意义重大。

般无祸全甲刻辞 国博供图

此次国博展出的“般无祸全甲刻辞”就是YH127坑出土的完整龟甲。这片卜甲记叙了贞人为贵族“般”卜问是否有灾祸,商王武丁断其没有灾祸的历史片段。
正如考古学家李济在《安阳》一书中的评价:“YH127明显居于整个发掘过程的最高点之一,它好像给我们一种远远超过其他的精神满足。”

【看点二】:精品中的精品

放大,旋转,全方位。展厅中的甲骨文全息投影让细小的甲骨文字更加清晰、立体地呈现出来,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这片全息展出的甲骨就是著名的大版“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曾是“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所藏甲骨精品中的精品,其照片收录于罗振玉所著《殷虚书契菁华》一书的第一页,足见他对这片甲骨的重视与喜爱。

甲骨文全息投影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国家博物馆藏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介绍,因卜辞完整、字口涂朱,这片甲骨也被誉为“甲骨之王”。
所谓“涂朱甲骨”,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给人以光艳醒目、红润亮丽的感受。正是这一抹鲜红,仿佛凝结了殷商先人的悠悠情愫,历经3000多年岁月的磨砺,仍光彩耀眼。
如果说,涂朱涂墨的甲骨并不罕见;那么,国家博物馆藏另一甲骨刻辞则异常珍贵,这便是“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国家博物馆藏

这片兽骨呈匕首形,记录了商王的一次田猎。五月壬午日,商王在麦山之麓捕获了一头犀牛,宰丰因有功而受到赏赐。田猎好比当时的军事演习,是重要的仪式。宰丰为了纪念商王的恩典,便制作精美骨匕,在犀牛肋骨的一面刻两行共28字,记述经过。另一面随形雕刻兽面、蝉纹和夔龙纹饰,并嵌入了绿松石。
这件骨匕的文字内容是单纯的记事刻辞,极为罕见,并且其书法风格与同时期的甲骨刻辞迥异,字迹粗壮丰腴,完全没有卜辞的镌刻感,却存有浓厚的毛笔书法意蕴,堪称殷末书法的翘楚之作。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局部)

此次展览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举办甲骨文内容的文化展,也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而且,为了能集中展示更多甲骨文和殷商文化的精品遗存,还商借了国家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研究院、宝鸡周原博物院等单位的珍贵文物。曾因张口怒目的表情而成为“网红”的“亚酌”青铜钺,在现场再次吸引观众关注的目光。

“亚酌”青铜钺(局部),国家博物馆藏

【看点三】:独特一手史料

日食、月食、彩虹、流星、“大骤风”……在甲骨文中,这些自然天象都有记载。比如,“星率西”就是迄今最早的流星雨记录,意思是所有星星向西快速移动。

明有蚀卜骨刻辞,国家博物馆藏

此次展览在第二版块“契文释史”中,专列“天象与农业”部分,反映商人对自然的观测和记录,“明有蚀卜骨刻辞”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件卜骨是王襄旧藏,记录了商代晚期的一次重要天象——日月频食。在“南兮”和“正京北”两地接连发生了日食和月食,癸酉日卜问出现这次天象会不会不吉利。对无事不占、无日不卜的商王而言,这样的奇怪天象必定有特殊的预示。
“甲骨断代工程就要靠几片甲骨的天象记录,通过演算来推断年代,”甲骨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宇信介绍道,“这样的甲骨不多,但很重要。”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国家博物馆藏

在展览现场,还有一片硕大而完整的甲骨,始终被观众包围,这就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此骨的内容同样涉及天象。甲骨的反面,记录了“彩虹吸水”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庚戌日,层云从东方涌来,投下一片晦暗,而日头偏西时北方出现彩虹,在黄河中饮水。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不禁令今人也大为赞叹。
这片卜骨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四项俱全,只有局部残损,十分难得。而其书风雄健,气韵宏大,字大体端,笔画遒劲,书法谨严,且字画中存留有当时涂饰的朱色,显示了它的珍贵和神圣,是殷商甲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事实上,甲骨文的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王室宗法、占卜制度、社会构成、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情感追求、宗教信仰、祀神祭祖、饮食宴飨等日常生活状况,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本文原刊载于《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7日09版,记者柴如瑾。图文略有调整。)

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

摄影 | 范 立

余秋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岳洪彬:当甲骨遇上考古——读 《 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 》
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甲骨刻文
殷墟文化|殷墟YH127甲骨窖穴
国家典籍博物馆: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之殷墟甲骨
日知丨YH127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