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首简单的小情歌——《玉簪记·偷诗》观后感

一首简单的小情歌

——《玉簪记·偷诗》观后感


昆曲的剧本大多为古代的文人雅士所做,题材多为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不同于我们的国粹京剧,多以历史题材为主。例如《牡丹亭》、《西厢记》、《玉簪记》等演绎的都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即使是《梧桐雨》、《长生殿》这样的历史剧都离不开浪漫的情爱元素。看罢《牡丹亭》,感叹杜丽娘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深深觉得杜、柳二人“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的凄美爱情着实可歌可叹。但我认为如果把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的《牡丹亭》看作是一部恢弘浪漫的交响乐,那么几乎由几乎原版人马排演的青春版《玉簪记》则可看作是一首朴素清新的小情歌。它不似《牡丹亭》那样叫人心疼的喜欢,看戏过程中它所带给我的的更多的是欢快与甜蜜。

“一首词,两下缘,三生迷。”看罢整出《玉簪记》,我独独对这简简单单九个字记忆最深。六折戏、两个半小时的演出,观来每一折都值得细细品味,但个人觉得“偷诗”这一折尤为精彩。

《玉簪记》的整体基调一出爱情轻喜剧,男女主人公陈妙常、潘必正一个由于遭逢战乱,身无所归,一个由于科考不第,羞于回乡,一前一后纷纷投宿在女贞观,一个是才貌双全、花季小仙姑,一个是风流才子,翩翩少年郎。命运的巧合安排了他们的相遇。虽身处佛门清净地,但才子佳人一相逢怎会无有一段风流佳事。第一折投庵结尾处男女主人公初见,远远一眼,几番留恋回首,正所谓一见钟情。两个年轻的人儿可能自己还不知道对彼此已经情愫暗生。接下来的《琴挑》、《问病》两折中俊书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小心试探,大胆实践,步步为营。多次委婉的表达出自己对妙常的一番爱慕之情;俏道姑虽也花季怀春,爱慕着书生,但毕竟身在佛门,且想她原来大家闺秀的家教也是不允许她轻易表露芳心的。故事情节要发展,这层窗户纸就总要捅破。这样一来这一折《偷诗》才显得尤其重要。

妙常自问病归来对书生的情思更深,一腔相思又不能诉与他人,便只好作词一首写在小小纸笺上,稍遣幽怀。这便为下边的剧情埋下了伏笔。这大凡昆曲里的书生,都会些小偷小摸的伎俩,比如张生跳墙会莺莺、柳梦梅为使杜丽娘还生开棺盗墓,相比之下,潘必正偷进道姑禅房的行径也算不得什么吧。“偷诗不算偷!”狡辩得也着实可爱。拿到了要挟妙常的“证据”。这一下,主动权突然易主,妙常不得不吐露芳心。正所谓“一首词,两下缘,三生迷”。这层窗户纸捅破了。接下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羞涩而谨慎的彼此试探终于有了答案。有情人终成眷属,欢欢喜喜拜天地。

说完剧情谈谈我对两个主角的看法:书生偷偷溜进道姑卧房,偷拿人家的诗稿,又如此明目张胆的调戏。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不雅的,但愈久林所扮演的潘必正却并不叫人感觉反感,反而觉得十分可爱。他溜进妙常房中并无恶意,偷拿到诗稿后,小心翼翼的诵读把玩,生怕惊扰到妙常的憨态着实叫人发笑。抓住了妙常的小把柄后,他并不直接点破,倒是和妙常打起了太极。话语幽默风趣,表演滑稽有趣。尤其是那句念白:“姑娘呀,陈姑是出家人,不应做这样的诗稿引诱我良家子弟”听来真真叫人忍俊不禁。他一步步诱导妙常承认对自己喜欢之情。二人开诚布公之后便恢复了书生的儒雅,对天盟誓表达真心。我认为演员把这出“调戏”演绎的恰到好处,猾而不油,展现给观众一个多情机智的俊书生形象。再说沈丰英扮演的陈妙常。戏的开头告诉我们此时的女主人公十六岁,虽正直花季。但是本为大家闺秀又入空门。按理说本该是清心寡欲,遵礼守法的。但这一折开头一曲《清平乐》却道出了她一个出家人本不应该有的孤独寂寥的心境。做诗词以遣愁闷,“一念静中思动,万般情意难禁。”一片芳心暗藏诗中。作完诗后独自在屋内徘徊,想到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唱词与念白相结合。更是将小儿女的思春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后来被书生惊醒后的对话问答她虽然揣着明白装糊涂,却并不叫人感觉做作,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显少女的娇媚可爱。直到心思被心上人勘破,也便再顾不得架子,将爱慕之情悄悄诉与心上人知道。这一折戏中陈妙常少了几分大家闺秀的矜持多了几分青春期小儿女应有的娇媚活泼,更真实,更自然,所以也更叫人喜爱。

“戏曲是舞台的艺术,讲究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所以一出戏要想演的精彩除了演员们本身的表演艺术外,与舞台的布景、灯光、音乐甚至是演员的服装道具都分不开的。《玉簪记》本身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场面当然没有《牡丹亭》那样华丽壮观。而且故事主要发生在道观之中。这就给整个舞台基本上奠定了一个宁静朴素的基调。《玉簪记》的舞台背景的很独特,不同于传统戏曲的单纯幕布或者是可以象征环境的静态屏风之类。它采用的是电子投影,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随时变化。我很喜欢《偷诗》时的舞台的背景投影。主背景开始为一只大大的白描佛手,持一株含苞待放的莲花,很符合道观作为佛门请境地的氛围。等到这折戏临近结束背景投影中原本含苞待放的荷花已悄悄开放。莲花由闭到开,看似细微但我总感觉这一小小的变化不是无缘由的,它或许正暗示着潘必正与陈妙常之间的感情终于开花结果,有情人终成眷属。

除了舞台的背景外,我认为青春版的《玉簪记》的灯光效果也为整个演出增色不少。之前不管是看一些视频还是现场的全本的京剧演出,(个人观剧经验有限)舞台上始终是大亮的,没有灯光的明暗变化。《偷诗》这一折戏中,舞台上始终是较为昏暗的,因为所要表现的剧情应该是黄昏时分的妙常的卧房。我感觉这样安排更符合剧情也更能使观众身临其境。昏暗的舞台上两道亮光始终随着男女主人公的行动而动,使得观众们可以清楚地欣赏演员的身段表演。同时又增加了一份朦胧美。

感觉《玉簪记》与《牡丹亭》相比,各个方面都要简练很多,单纯很多。它没有生死异界的惊心动魄,但它更贴近今天平常一般小儿女的的淳朴恋情。《琴挑》、《问病》中那种情愫暗通的过程,《偷诗》中那种两心相许的欣喜,甚至是《秋江》中那种黯然伤别的惆怅,观来都令人感觉是美好的、欢快的。而《偷诗》则给人的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一首词,两下缘,三生迷。”这种朴素的浪漫,浅淡的甜蜜着实叫人喜欢。


作者:未若柳絮因风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围炉夜话 | 听钱老师聊《玉簪记》——《琴挑》的程式化表演中的少年心性(上)
高濂《玉簪记》
玉簪记
520特稿 | 昆曲《玉簪记》:山高水远,挡不住我爱你||新闻~昆虫记
牡丹亭连环画
中国汉字的谐音及魅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