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栏】最容易可又最难的爱是什么?
userphoto

2023.05.26 上海

关注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生既有的,可这最容易得到的爱,也是最难做到的爱,因为给予这份爱,需要父母真正无条件地去爱,而这需要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呢?
父母无条件的爱,从接纳孩子开始
每个妈妈都爱孩子,当孩子一切如常,如妈妈所愿的时候,这种爱是宽松和确定的。但是,当孩子出现“问题”,不再如妈妈所愿,妈妈的爱还能稳定持续么?
有人说,正是因为爱,所以才需要管教、纠正,“打是亲,骂是爱”嘛,但这种爱是对孩子的爱,还是对妈妈想象出来的“标准好孩子”的爱呢?
这个时候,妈妈看不到现实中的孩子,她心里都是那个自己编造出来的“理想小孩”,想尽办法,希望自己的孩子与其一致。
此时妈妈的“爱”,是爱吗?是什么样的爱?这口中说出来的“爱”,是不是空洞的?有没有温度呢?这“爱”是不是一种借口呢?孩子可以从这些“爱”里感觉到爱吗?还是只是一种概念上的爱呢?
很多成年来访,说到父母,通常用的句式是“我爸妈肯定是很爱我的”。这种说法就是一种概念上的爱,他是从父母的语言中获得的“信息”,并不是他真实的感受。用理智和认知的“爱”,往往会跟着一个“但是”,“但是,她们就是不好好说话……”,“但是,一旦我犯错误……”,“但是,她们工作太忙……”,孩子感觉不到的爱,就是虚假的爱,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曾存在过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本应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孩子有多糟糕,父母都会爱。听上去这是多么荒谬啊,父母怎么做到呢?那么多的标准,那么多的价值判断,父母真的可以爱一个”坏小孩“吗?


真实的爱来自接纳。
接纳是把孩子当成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工具。完整的人,当他做错了事情,父母会好奇这件事情为什么出错,这个孩子怎么了,也会关心这件错事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他会受伤吗?会成长吗?对人本身的关心,超过对事情的关注,人才是终极目的。
如果对待一个工具,那么工具不能完成事情,就是个坏工具,可以被扔掉,事情是终极目的。而很多父母,对事情的关心远远超过了孩子。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想尽办法帮孩子提高,似乎没有去关心,为什么不好——或许是孩子认知发育晚一些,要等一等;或许孩子在某一科没有兴趣;或许孩子刚刚上小学,还没搞明白学习方法?
父母一旦焦虑起来,不会冷静思考,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一切都好说,这个时候,孩子没有被当成目的,他只是父母获得“好成绩“的工具。更不用说,父母是否有心情来关心成绩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本来已经为自己成绩不好而沮丧的孩子,无法感到父母的支持和宽慰,反而又增加一份压力和打击。


父母如何能接纳孩子
在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时,多一些宽容度,关心到孩子,给他支持呢?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一,父母的焦虑,来自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你的焦虑不是孩子造成的,孩子只是焦虑的引发者,并不是焦虑的原因。用我自己的例子吧,在孩子刚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对孩子的成绩非常紧张,以至于女儿一到期末考试就生病,她的身体一定感觉到了我的焦虑。但是不是孩子成绩好,我就能放松呢?
其实并没有,我仍然担心她下一次会不会退步。仔细分析后,我发现这个焦虑,来自我自己。在我的童年时代,父母不在身边,学习成绩好是我的“救命稻草“,只有成绩好,每周见一次的父母才能看到我,表扬我,我才能获得价值感,才能感到安全。所以,父母请多琢磨一下自己,修补自己身上的卡点和残缺,孩子就不会“勾出”那么多的愤怒和焦虑了。


第二,放下自己的想象,关注现实中的孩子。
很多妈妈期待孩子能满足自己的想象,虽然那个想象不一定要求完美,但往往有很多“底线”。在家长访谈中,我常常听到妈妈们说:”我不要求他学习拔尖,但起码要及格吧“、“我不要求他多听话,但起码不能动手打人吧”……似乎妈妈已经把要求一降再降,也是很委屈。
其实降低要求的过程,就是妈妈不断的将孩子与想象比对的过程,妈妈放低自己的要求,调试自己的心理,孩子却一再突破底线。似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戳破底线的。这个过程,我能感受到,孩子和妈妈都很痛苦。
家长会问我:难道不能有要求么?当然可以,没有要求反而是一种糟糕的忽视。但是当孩子没有达标的时候,妈妈关心的是这个事件,还是孩子本身呢?孩子为什么不能达到标准,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在忙着调试标准前,可以花更多的时间,看看自己现实中的孩子。他们为什么打人,是愤怒还是痛苦?是语言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是被其他人冤枉了吗?那个挥着拳头的孩子,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目的地。打人,在这里不应该作为妈妈的底线存在,而是孩子真实的行为。
这个行为有着深刻的心理意义,这个意义等着妈妈去关心、去询问、去温暖。所以,请父母们先放下自己的标准,去看到那个真实的孩子,当孩子被看到,被关注,被理解,父母心中的标准,会内化到孩子自己心里。他会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秩序,自己的期待,慢慢的,他不在是父母要求中的“好孩子“,他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好孩子。


第三,父母需要找到自己的支持性资源。
父母是天下最难的工种。尤其现在的中国妈妈,白天上班,晚上陪作业,周末安排各种辅导班。应对学校的各种活动,应对各种APP打卡,应对老师的60秒微信语音……
这样的生活,神仙也要焦躁烦闷。孩子等着父母的滋养,而父母早被生活榨干,能拿出多少耐心,强装多久的笑脸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呢?谁来滋养父母呢?我常常对家长说,您自己开心了,孩子才会开心。很多妈妈似乎不敢让自己开心,觉得浪费时间,她们更习惯于“被使用”,似乎自己轻松了,幸福了,就有负罪感。但这样往往进入恶性循环:或者操劳的妈妈满腹怨言,孩子听得心烦,把自己关起来拒绝沟通;或者妈妈暴躁发脾气,孩子吓得讨好妈妈。
不幸福的妈妈是无法养育心灵健康的小孩的。所以忙碌的父母一定要寻找滋养自己的方法。闺蜜吐槽和买买买当然可以,但通常是一时解压,未必能给自己带来改变。如果有机会找到一些适合的书籍、文章、课程,甚至工作坊,主题小组。可能不仅可以补充能量,还能为父母们带来启发和改变。
记得一个14岁的来访对我说:妈妈现在变了好多,她好像参加了静心工作坊,自己还当了教练。虽然孩子们表面上没有反应,其实他们很关心父母的状态,也能切身体会到父母的改变。真正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的,其实是孩子们。
当父母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没有培训,直接上岗。孩子们又是那么“千奇百怪“,各个不同,没有通行天下的操作标准可以借鉴。接纳真实的孩子是需要勇气的,它需要父母们首先面对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的弱点,给自己无条件的爱与滋养,这份爱,才能最终满溢出来,带给孩子和整个家庭。

作者:王晨
中国心理学会少儿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师、Oh卡高级带领师、沙盘游戏咨询师C级、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硕士。
(点击查看咨询师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滨州市心理咨询师:高考分数查询前,每天都很焦虑,怎么办?
心理门诊故事丨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底线”
妈妈干活孩子玩,孩子干活妈妈玩,哪个更能培养孝子?
1629:送给青春期孩子妈妈俩字:熬着
放下你的焦虑,别逼着孩子优秀啦
宝宝这两条底线, 家长也碰不得, 不然孩子会越来越自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