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督导感悟】(四)与真正的“来访者”一起工作

美国家庭心智研究所(MRI)短程治疗中心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于2018.5.21--5.25联合举办了首届短程家庭治疗连续性培训项目。初级培训结束后,学员们纷纷开始实践,培训间期MRI主任Karin Schlanger博士亲自为学员督导并解答学员实践中的疑问。

感谢学员们督导后将收获和感悟总结成文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与真正的“来访者”一起工作

——短期家庭治疗督导有感

最初真正认真学习的一个咨询流派,是系统式家庭治疗。记得当时几期工作坊结束,除了记得一个“系统观”、一张家谱图,加上循环提问、悖论处方等几项技术外,更多的内容,则仍然是一头雾水。幸运的是,在咨询实践中,确实能够看到这些技术、方式,会引发来访者的思考,并且发生一些改变。

2018年4月,参加了短期家庭治疗工作坊,学习中似乎感觉到短期家庭治疗与系统家庭治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可以感受到两者之间明显的不同。今天,KARIN老师的督导过程中,让我有了更多的体会,也对今后的咨询实践有了一些新的设想。

同为家庭治疗,两者对于个案的开端似乎具有很多的一致性:建立咨访关系。其实,这个也几乎是各个咨询流派的一个普遍共识。毕竟,咨询师与来访者所共同从事的工作,会是在认知、情感、意识等各个层面的深度交流,没有可信、稳定的关系的支持,必然寸步难行。而KARIN老师反复强调的:“不要比来访者工作得更努力”,则又让我不禁想起系统式家疗的提示:“来访者是他们家庭问题的专家”。不同的表述里,我能体会到的,有相似的中立和节制的态度,或许这也是两者的又一个共同点?

随后的环节,差异开始出现。建立关系之后,KARIN老师的框架之首要工作,就是确定“来访者”是谁?或者说,确定“我们与谁一起开展工作?”所以,当我选择与休学在家、无所事事、继续玩着游戏的儿子作为工作对象时,老师提出:不,工作对象应该是更为痛苦、更具动力的母亲和父亲,甚至可以考虑暂时让儿子先不参加咨询。此时,我忽然有些明白,或许,正是由于对父母与孩子三人寻求改变的动力未加区分,所以我会更倾向于同时与三人一起工作。随之出现的局面,几乎照搬了他们在家里所遇到的困境:每个人都想改变些什么,每个人又动弹不得。然后,我似乎也成为一个动弹不得的“系统的观察者”。我甚至在想,是不是系统论传说中的“稳态”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谈到我所看到一个类似悖论的现象:每个人都想要改变:“儿子,你要改变啊!”、“儿子,你应该更像个男人!”、“我也不想打游戏了”……,彼此的语言表达着对改变的期望,行为却每天重复着停顿、退缩;父母的焦虑、孩子的自责,整个家庭似乎也被“卡”在了这些负面的情绪里,几乎毫无改变。对此,我直接想到了一个干预方法,就是“悖论处方”:既然大家都想变而变不了,那么,干脆看看能不能保持不变?于是,我给家庭布置“作业”——爸爸妈妈每天对孩子进行教育半小时,孩子要用笔记本认真记录,并且告诉爸爸妈妈每天的内容有没有重复?有多少重复?KARIN老师笑着提醒:NO!NO!NO!太快了!你的行动太快了!注意,是你看到了家庭目前的困境,而家庭成员并没有真正看到!闻听此言,我再回顾“界定问题——来访者的位置——尝试但未遂的方法——干预计划”的模式,忽然发现,似乎一举跳跃了数步,直接进入了“干预计划”。此时,开始有点明白过来:欲速则不达,锁眼没找准,钥匙当然也没法起作用。

然而,督导的时间真是过得飞快,其实,当时心里大约有这么些问题:到怎样的程度,问题才算是真正被界定准了?怎样才能确信,已经找到了来访者的位置?这个个案的干预计划中,如果老师来做180度的变动,会是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可惜,已经没有时间了。幸好,督导才开了个头,至少每个月还能找KARIN老师认真的打磨这个全新的体系。

一直有个困惑,短期家庭治疗还没学会,会不会原来也不算娴熟的系统式家庭治疗也开始跑偏了?一转念,想起了以前一位老师的告诫:“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出来世界上的问题就都是钉子”。正好有机会学习新的手艺,就赶紧认真学吧,更何况,有名师带领着,就更不需要犹豫了。好吧,那就从“界定问题——来访者的位置——尝试但未遂的方法——干预计划”的模式,重新开始吧。

作者介绍

鲁晓松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红十字会心理应急救援队队员

2015年开始学习并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累计个案时间200小时

擅长家庭、亲子关系咨询及危机干预


短程家庭治疗之Karin老师团体督导

收获体会

三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

角色有:男孩,表姐,父亲,母亲。咨询师一直在对男孩进行工作,并认为陪同的表姐是可以作为支持资源的人。

老师督导中提出这个案例中界定谁是来访者是关键,而且表姐在BFT方式中可能只是一个干预而非资源。

BFT的要义是窄化和聚焦、抓住和谁工作这个关键。否则极容易变成咨询师就会变成能看见家庭成员互动模式、但却无法进入并与之有效工作。

老师强调,我们不是跟来访家庭的每个成员进行工作,我们只和“来访者”工作。

全世界的妈妈都希望儿子不要整天呆在家里玩游戏希望儿子出去工作。老师建议跟母亲一起列清单、希望孩子先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治疗才真正开始,而且在有必要时诚恳的告诉来访母亲“作业可能不太对路”,一一记录跟母亲交流时母亲前十分钟说的每一句话,找到可以真正工作的点。

虽然我不是这个案例的呈报者,但是对我手头正在进行的案例有个很重要的启示,我理解了为什么在咨询室里我看见了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却无法进行有效的工作、我也必须抓住和谁工作、聚焦真正“来访者”这个BFT理论框架的基本策略。


第二个案例

我们不要太快的跳入解决方案。因为对于什么是问题,还没有界定清楚。因为如果不界定清楚,情况就会出现“换”。

做短程家庭治疗的艺术性在于,在一开始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去寻找这个问题,随着问题界定清楚之后,解决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一旦你在找到问题之前去想干预方式的话,就错了。必须首先在找到来访者后、界定问题,然后梳理未遂方案,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途径。所以我们今天再一次向所有人重申,先花时间找出谁是你的来访者,然后再找出你们想要工作的问题,你只和来访者工作。

以短程家庭治疗的模式,组织的比较有序的方式来进行工作。回到那个小手册、那个小菜单,非常明确的第一二三步怎么做。

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咨询工作来说,就是整体节奏的把握,不可操之过急,好像是为了来访者的需求而提前为他制定方案、其实对时间有限的咨询来说,能帮助到来访者看到他最核心的、最关注的问题,是莫大的帮助。“欲速则不达”是在督导时听老师的指导时我脑海里出现的一个古老的词。


第三个案例

夫妻俩来咨询,孩子七岁,诉求是妻子抱怨跟丈夫的沟通无效、矛盾积累的就像要崩溃。

老师在案例呈报者的叙述后对来访夫妻的位置有个初步明晰的判断,丈夫在妻子面前的胆小、不敢面质妻子,虽然同样薪水,但妻子的能力强、有点“公主”的感觉。在这个家庭中,老师的建议是,作为治疗师,在治疗中,要平衡这个权力。要像交通警察一样,做红绿灯。老师甚至提到,作为有力量的妻子,这种性格本身挺好,但是在婚姻生活中若要起到积极的作用,治疗师可以明确建议或者指出妻子需要更多的表达自己。

我的理解是,也就是说,看得见哪里疏、哪里堵,治疗师像警察、红绿灯一样,去让整个关系变得流通起来。

我再一次感受到了Karin老师对不同的案例的非常灵活的策略,同样是基于短程家庭治疗的理论框架,应用起来是如此的灵活。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之一吧。

问题

问题: 对已经打算要离婚的夫妻,还能有什么工作可以做?

这个问题是我提的,因为我已经被一对夫妻困扰一个多月了,他们在找我前就已经去过离婚登记处、但因为房产和孩子分割问题一时半会儿没离成,又被民政免费咨询师劝了一小时,才找我尝试婚姻咨询。

在第一次来访时,妻子是明显的那个来访者,动力十足,而时间过去一个月后的第三次咨询室内,夫妻俩都没有再要继续婚姻的愿望,我在使用BFT技术时已经找不到“来访者”也界定不了问题了。老师建议我结束咨询并给他们祝福。

老师甚至问到他们这样结束以后会不会影响我、我还能继续做家庭治疗师吗,我当时有点吃惊,但是这个问题其实问到我心坎里去了。我第一反应是当然能,为什么不呢?同时感受到Karin老师对我的职业生涯的关心。这份关心对我倍受打击和挫败感满满的心情是个很大的安慰,让我感觉没那么糟糕了。

作者介绍

刘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毕业于武汉大学

参加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取向三年制培训项目

MRI中美短程家庭治疗两年连续培训项目

持续接受个人分析和案例督导

擅长情绪困扰,人际关系,亲子互动,伴侣关系,自我成长


中美短程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组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编辑:韩慧   牛小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咨询师养成,得学会“五条腿”走路
心理督导的剑气之争,你是哪一派?
讲座 | 半月谈三,心理咨询师私人执业指南
牵牛鼻子和被牵鼻子的案例督导---视角训练之107
自我状态治疗的案例督导||自我状态连续培训项目第二次集训第五天简报
研讨班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