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哀伤辅导第二期(文字稿)|第九课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在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中的应用
“疫情救助中的哀伤辅导实务课程”


第二期
第九课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在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中的应用
讲师:赵然
时间:3月29日21—22点 
课程回放二维码 

导师介绍

赵然,MD,Ph.D心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 企业与社会心理应用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和Wayne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研究领域:组织行为学、员工帮助计划(EAP)、健康心理学、心理教练技术、焦点解决短程咨询/教练实践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20部,译著5部。主持或参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北京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多项课题,研究论文被SCI或SSCI收录。学术兼职:国际员工帮助计划协会(EAPA)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员工心理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公职人员健康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心理健康中心专家、华东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美国EAPA会员、APS会员、APA会员;2018年当选为中央财经大学教学名师。

本人从2003年开始学习焦点解决,迄今一直在使用焦点解决进行咨询。今天主要想从三个层面和大家探讨焦点解决。 


一、焦点解决的相关实证研究


在此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世界临床治疗大会上,一位参会的年轻咨询师找到了焦点解决流派的创始人Steve de Shazer并询问到:“Shazer,有人说焦点解决流派太浅了,你怎么看这个流派?甚至有人说这个流派仅仅只是一个技术。”对此,Steve de Shazer先生回应到:“你问我这个流派是不是太浅了?我想跟你说,我就是怕它太深了。”截至目前,焦点解决已经有35年的发展历史,同时存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在这里为大家简单的介绍其中的一些。

01
药剂师改变提问后的不同结果

在美国,药房的药剂师给病人取完药之后,通常会有这样的行为——给予病人“请您在离开医院后的48小时之内给我打一通电话,我想问您用药之后,效果如何”之类的叮嘱。这之后,大概会有80%的病人给医生回电话进行反馈,反馈的病人中,有大约50%的患者表示自身状况有好转,剩下50%则表示目前没有什么转变。后来,药房的药剂师在跟病人沟通的话术方面做出调整。同样是在病人取完药以后离开之前,他们的叮嘱变成了“请您在离开医院的48小时给我打一通电话,我想了解一下你的症状有哪些好转了”。这个转变带来的结果是,有80%病人表示自己好转了,只有20%的人认为自己还没有好转。其实药剂师做的调整很简单,只是把问话的话术做了一个改变,结果病人回应就很不一样。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日常的咨询当中,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足够好的关系时,来访者是很愿意按照咨询师提问的方向去做一些回应的。

02
即将出狱的青少年干预研究

在美国的一个管教青少年犯罪者的监狱里,研究者将在监狱里服刑完毕准备出狱的青少年随机分成4组,并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录音要求及后续要求。录音的内容大致为,自己出狱后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针对第1组,研究要求在这个录音结束以后,负责这些青少年的社工要听录音,并和他们进行1对1的谈话,共同探讨如何过出狱以后的生活。针对第2组,要求社工听取青少年的录音,但不进行1对1谈话。针对第3组,仅要求青少年录音,社工不听录音,但与青少年1对1谈话。针对第4组,不进行录音和其他后续工作。在这些青少年出狱后,经过6个月的追踪研究发现,第1、2、3组的青少年都有比较大的改善,很少有人故态复萌,而第4组表现最为不佳。该研究的结果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研究6个月的追踪下来以后,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焦点解决更看重的是和来访者共同探索其要实现的目标和期待的未来。所以当我们跟来访者一起进行上述工作时,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个部分处理好,甚至是把期待的未来具体成一格一格的画面时,这会成为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动作——不管是在意识层面上,还是潜意识层面上。而我们的来访者也会按照一起探索的未来去行动。

03
一个实证微观分析研究

该研究选择了6个非常有名的被试,其中三位是焦点解决(SFBT)的创始人,另外三位是CBT的创始人。这六位被试都是在国际上发行过教学录像带、被大家公认的创始人。这项研究对其教学录像带做了一个微观分析,即Microanalysis,这也是国际上很流行的一个关于咨询效果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个分析,研究发现咨询师在跟来访者一起工作的时候,来访者的回应会根据咨询师提出问题的积极/消极取向而发生改变。
如图1,当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工作的时候,若咨询师给予的提问是积极的,如提问“在疫情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你是怎么能够坚持下来依旧去工作的? ”、“你是怎么能够坚持在照顾家人的同时还去参加社区工作的?”等正向问题,那么来访者给予积极回应的频率大约为180次,给予消极回应的频率大约是14次。但如果咨询师提供的是消极提问,比如问“为什么你的抑郁症这么严重?都两年了,为什么没有好转呢? ”、“是谁造成这么严重的情况?”等问题,此时来访者给予积极回应的频次只有21个,给予消极回应的频次是111个。在这之后,研究者又对这6个创始人的整个流派的咨询情况做了一个分析,发现不同流派的实践者,确实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和特色。而从属焦点解决流派的咨询师,在整个咨询过程当中,给予积极提问与消极提问的比例是5:1,而从属CBT流派咨询师的比例则是1:1.5。 

图1

通过这个研究大家可以了解到,其实教练级的咨询师是更加积极正向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研究是针对焦点解决、认知行为和动力学三个流派咨询师的咨询情况做出的追踪效果研究。该研究发现焦点解决是起效最快的,而CBT和动力学也会达到良好效果但过程相对缓慢,在持续一段时间后,三个流派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其中动力学可能会稍好一点。
这里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位在美国贫民区工作的社工找到了Shazer(焦点解决创始人之一),表示自己有一个个案需要Shazer来督导。该个案的大致情况如下,一个生活在贫民区的家庭,其中父亲因吸毒、贩毒已经被捕,母亲曾是性工作者,家中有3个孩子,年龄分别是13岁、11岁和5岁。由于父亲入狱,该家庭目前没有经济来源,母亲为了维持家庭开始重操旧业。更不幸的是,由于青少年贩毒会相对安全,所以该家庭中13岁和11岁的孩子被社区毒贩盯上了,而5岁的孩子因无人照料,经常吃不上饭,整个家庭非常困难,急需帮助。Shazer思考后说到,“我在临床工作30多年,如果你问我面对一个多问题家庭应该怎么工作?其实我想跟你说,从来就没有多问题家庭,只有多目标家庭。”Shazer这句话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家庭问题的解决有一个很强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问题背后是目标。其实来访者之所以有问题来寻求帮助,正是因为他在实现目标,因为他在希望获得好的生活的路上遇到了困难,所以需要解决。问题背后是目标,而抱怨背后是期待,因为有期待,没有满足才会有抱怨。所以通常Shazer在工作的时候,并不会聚焦在问题和抱怨上,而是聚焦于来访者真正想要的目标未来是什么
我们在热线咨询师的督导过程当中发现,现在的热线咨询师会有一些能力需要提升。比如对于来访者、来电者的求助问题的评估的准确性。通过统计,我们还发现在疫情灾后的热线服务当中,大概有1/3的人是在疫情之前就有一些情绪问题、精神问题、心理问题,而这次疫情让他们的问题变得严重了,或者成为一个应激事件,有的咨询师就会被来访者以往的一些症状和问题带走。咨询师还需要一个快速的、非常高效的共情能力,跟来电者讨论目标的能力,再一个就是需要跟来电者一起寻找内部资源的能力,对来访者欣赏和赞美的能力,还有快速干预的能力。这是在热线咨询当中所发现的,也是大家需要提升的部分。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接受社工联合会的邀请来给大家讲焦点解决,焦点解决在这几个部分有它的独特特点,真的是能够比较快速地聚焦目标,重点关注来电者的资源、能力和优势,从成功的例子和症状比较轻的例外部分去工作。


二、焦点解决的缘起


01
焦点解决是什么

1.焦点解决是一种归纳性发展而非演绎性很多流派会有理论,还有假设、有模型,然后才到技术的部分。而焦点解决的创始人都是非常成熟的临床心理学家、注册社工、咨询师,他们在提出流派、发展流派之前,放下了接受的所有训练,以一种“空杯”的心态,真正地到咨询室里去看发生了什么。所以,在密尔沃基的短程家庭治疗中心,通常是一个团队在工作,咨询师和来访者在咨询室里工作,单面镜的后面有8—10个同事在观察咨询室里发生了什么。它是像在沙滩上捡珍珠一样,把真正的事物当中真正有效的方法、技术和框架一点一点地归纳出来;在归纳出来之后,看到这些方法背后的哲学、人性观和原则,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归纳而来的流派,不是演绎出来的。如果未来当大家去学焦点解决,有一个老师把焦点解决讲得非常的理论高深、不可理解的时候,我猜这个老师大概不是这个流派出身的。
2.焦点解决是一种高度简洁务实的方法,不是一种理论方法。它是一种真正地尊重来访者的、互动的、能力优势的、未来导向的方法。它对来访者充满信任,坚持每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对语言运用的要求非常高,有明确的治疗方向。
它的起源从哲学上来讲,就是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还有东方哲学。这里特别强调我们讲到的太极图,焦点解决更加关注白色部分,黑色的部分如果是困难和问题,他会接纳这个部分,但他通常不会在这个部分做更多的工作。他通常在接纳来访者带来的困扰和问题的同时,去问来访者你想要什么?你想实现的是什么?那么你以往的生活当中有哪些能力?还有些经验来帮你实现这个目标?他的假设是:当你和来访者一起努力的时候,白色的部分慢慢扩大的时候,黑色的部分就会自然的缩小。
3.在焦点解决里有米尔顿·艾瑞克森的一些知识,还有策略派的影子。它的第1批的创始人都来自于帕罗奥多的心理研究所,在当时的MRI心理研究所有两个团队,一个在研究家庭治疗,一个在研究短程。那么茵素和史蒂夫都是短程取向的,他们的老师是维克兰德。
4.焦点解决也有大量的家庭治疗理论在里面。有贝特森的系统观,贝特森是心理研究所的创始人,茵素是韩国人,他会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焦点解决里面。

02
对SFBT的思考

当我们提到solution的时候,我们就会问solution它要解决的是什么?是问题吗?是原因吗?是困难吗?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聚焦的是什么?你跟来访者一起的重点在哪?我们所谓的短程是指次数少吗?还是指它更加高效?如果说在全世界400多个流派里面,它是唯一一个开始叫brief therapy的流派,它是怎么可以让自己叫短程的?让他可以当之无愧地把自己叫做短程,是在哪个部分实现的?是理念、是技术、是流程还是原则?
这些年,我们的团队一直在不断跟进国际上焦点解决发展的进程,每年都会去参加北美的SFBTA年会和欧洲的短程年会。现在焦点解决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叫做焦点解决取向的实践(SFP,solution focused practice);还有一个叫焦点解决取向(SFA)。为什么会有这样两个变化?我想跟我们的社工非常有关系。焦点解决,现在开始走出咨询室,进入到大量的社会实践当中。运用了焦点举措的思维和哲学,我们在社会工作、在健康照护、在教练、在团队、在企业、在青少年、在学校有大量的运用。
比如得克萨斯大学的Cynthia Franklin教授,他在美国Gonzalo Garza independence high school做了多年的现场的实验研究。这个中学其实是一个平民区的中学。当我们看这个项目介绍的录像的时候,一个高二的女生抱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她就是早婚早育的学生。她说:“本来我的家庭都已经放弃我了,可是我来了这个学校以后,老师在帮我,我在学习,我的学业很好。”Gonzalo Garza independence high school的高中生的学术成就在全美是进入前列的,很多学生都是被排名前30的学校录取。这说明用焦点解决来运营一个学校、管理一个学校,用焦点解决理念来做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 


三、SFBT短程流派:咨商关系、工作框架、核心技术



我们一直在说,焦点解决的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一个team。这个团队的目标就是高效工作,这个团队的特点就是平等和合作,分工就是:咨询师的工作是邀请来访者投入对话,辨识来访者的资源和优势、改变的方向,创造改变的脉络,但是他不主导改变的内容。来访者在这个团队当中的工作就是接受邀请、提供信息、思考、决定改变的内容。

01
SFBT——视野中的咨商关系

1. 形成一个团队:共同目标 高效工作。焦点解决的咨商关系就非常像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当你买完东西要离开的时候,有一个收银员要收你的钱,你们的关系就是合作把这个任务高效完成,你带东西离开,他把钱收完。这个听起来非常有挑战,我们通常说的是心灵深处的伙伴,是你黑暗中的明灯,是非常的不一样的。

在焦点解决的工作当中,我们非常强调给来访者创造空间,而不主导来访者的改变,尊重来访者要去往的方向。贺琳·安德森老师是合作对话的创始人,当他来诠释后现代流派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关系的时候,他会有一个比喻:来访者邀请咨询师进入到他的生命里面去,就像是邀请咨询师上了一架直升飞机,他们两个一起升空、一起飞行。在飞行的过程当中,来访者就会跟咨询师说,你看看,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在那个地方长大,我在那个地方恋爱,我在这上大学,这是我家的第一所房子……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进入到他的生命的历程当中,去看他的生命故事。可能来访者会说我们就在小岛停下来,我想在那个地方停下来去建一所房子。这就是来访者告诉咨询师说,“在停下来的地方建一所房子”就是我的目标。那么咨询师就陪他在那个地方停下来,去达成他的目标。这是我们用一个隐喻的故事来讲,到后现代流派里边,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Chris Iveson,他是一个非常资深的英国老师,他在描述焦点解决的咨询师和来访者关系的时候,他说一个好的咨询会是什么样呢:早晨醒来,来访者发现他的生命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可能性,他来决定去选择哪个部分,改变他的人生。

2.关于合作:焦点解决和人本主义区别从这里就看到在咨询关系当中我们都是那么看重来访者,尊重他的生命,看重他是自己生命的专家。焦点解决的框架下的咨商关系是两个专家在一起工作。来访者是自己生命的专家,咨询师是心理学和助人的专家。大家能够脑补一下吗?两个专家在一起工作,一个是自己生命的专家,一个是助人的心理学的专家。如果我的对面坐着我们明星医生,上海的张文宏医生,大家猜我会怎么样的跟他在一起?我一定是对他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尊重,愿意去探寻他的领域是怎么样的。
3.关于平等。在焦点解决背景下,咨询师和来访者平等合作的关系。当你和来访者沟通的时候,如果有一个第三方看到你,他会感叹:在咨询师的眼里,来访者真的是专家,你看他是这样地好奇,这样地去探寻,这样地去预设,这样地不把自己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带到咨询关系里来。这里就会有人提问:焦点解决和人文主义有什么不同呢?人本主义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这种无条件的全然的陪伴,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无条件的接纳当中,专家和来访者的角色有不同,而在焦点解决里边“不同”就被打破了。
再回到咨商关系里边,茵素特别提到焦点解决咨询当中咨询师的边缘性,她认为咨询师应该追求在来访者的生活当中不留下痕迹。焦点解决很看重这种“看不见的状态”。如果当来访者真正克服了困难,实现了生命的改变和进步的时候,他甚至都忘了咨询师是谁,这就是最好的状态。这就是茵素说到的,特别努力地追求在来访者的生命当中不留下痕迹,使来访者相信自己促进了改变的发生,而不是离开咨询师就无法做到。

4.关于阻抗。当我们以来访者为中心,两个专家在合作,我们相信来访者是自己生命专家的时候,在很多流派当中会提到一个关于阻抗的问题。这一次疫情来临的时候,也有不少的来电者会有阻抗,因为他不知道电话那一端是谁,他不知道你的能力如何,你是不是能够帮到他,另外他真的也不太知道他说的问题会不会被保密。在焦点解决视野中,合作和阻抗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茵素说:从来就没有阻抗的来访者,只有不知变通的咨询师。


02
后现代流派咨询师的七个特征

1.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个“平等”跟人本主义都是不一样的,是真正的“平等”,是两个专家在一起工作。
2.后现代的咨询的过程,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相互探索的过程。
3.来访者是自己生命的专家。
4.后现代关注的焦点是认知,而不仅仅是行为,认为认知改变就会有行为的改变,而行为的某些改变也会带来认知的改变和经验的改变,这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
5.非常重视信念和文化,通常我们看到的是行为,行为是浮出水面的可以观测的部分,但是在行为的后边,在水面的下边可能是一个来访者的价值观、信念、人生的信条,而这些又跟来访者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有关系。
6.后现代非常注重语言的使用,语言是形成新的建构的媒介。
7.咨询师的目标是协助来访者探索生命新的意义和可能性。


四、焦点解决之工作框架


焦点解决作为一个短程流派,到底是怎么帮到别人的?大家一定同意这样的一句话:每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是很不一样的,他会带着一把心锁来找你,咨询师就要用一把独特的钥匙去打开这把心锁,你才能够非常好的去共情、去同理、去理解到他。来访者带来的这些“心锁”会很不一样,比如有人是因为感情问题、学业问题、职业生涯问题、经济收入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来找你。但是我就想问大家,我们真的能够为每个来访者都配一把独特的钥匙吗?
如果这个来访者说“我的婚姻遇到了问题,需要被帮忙,这是我第4次婚姻。”你会不会心头一紧说“我这一次婚还没离,他都离到第4次了,我好像不太有经验。”其实我们发现,对于每位来访者都去配一把独特的钥匙,看似特别合理,其实不太现实。我们就一直在寻找,有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去帮到来访者。这把钥匙真的是可以帮到不同类型的不同领域的来访者。后来我们就发现了,其实这把万能钥匙是有的。万能钥匙是什么?就是来访者本人。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假设,说每一个来访者都是带着答案来找咨询师的。可既然来访者知道答案,为什么还要来寻求帮助呢?另外一个假设是说,他忘了自己知道答案,或者是他不知道自己知道答案,咨询师要做的工作不是给他答案,而是去和他一起找到的答案。去年8月份,在中国心理卫生学术年会上,按照每年的惯例,我们要做一个联合督导,四五个流派的咨询师都在现场,有大概200-300名参会者在现场参加联合督导,现场产生来访者,在我们做好保密的处理之后,现场做一个咨询。后来我们有一位老师说了一句话:“其实来访者是带着他的问题来的,他已经有答案了,他只是来跟咨询师核对一下,看看咨询师给的答案和他的是不是一样而已。”

焦点解决从1985年创立到现在有30多年的历史了,它不断的在进化,不断的改变它的工作流程,比如在许巍苏老师的书上讲到的简单的三步走流程, 还有我们接下来会讲到的四象限模型,还有现在我们用的很多的5步骤流程等等。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比较容易实操的最小的单元。试着思考一下,当我们跟来访者的接触时间只有热线电话里的30分钟或咨询室里的50分钟时,你与来访者都干了什么?可能是同理、探索目标、询问细节、温暖她、赞美和欣赏他。但其实我们在回顾咨询过程时,我们发现我们做的就是三个动作,来访者说你听,听完以后进行思考,最后再去回应。你的回应可能是追问、提问、赞美,也可能是一个语气词,比如说 wow、oh。

其实咨询的最小的沟通单元基本就是由“听”和“说”构成的,但在你说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就是想。当你聆听完来访者的倾诉,要去回应的时候,你一定要想一个回应的点,所以想是很重要的。我想,每一个流派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他在听的时候、在想的时候、在说的时候,都带有他流派的特点。在焦点解决中,我们叫做倾听、选择和建构。

我们再回到热线的情景当中,假设来访者哭着跟你说:她28岁了,没有男朋友,一个人在成都打工,现在不能回家,因为他们的村已经封闭起来了。而且她还有有双向情感障碍,她觉得非常的孤单,去买东西也有困难,每天都用哭来发泄情绪。 来访者说了这么多,在这个过程当中,焦点解决的听通常是认真、全面但有选择的。 那么焦点解决中的听的通常会听三个:听来访者特别想要的?什么对来访者是重要的?来访者的资源、能力、优势是什么?在听完之后,还要把这些部分梳理出来。

上面说到的案例是经过保密处理的真实案例。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她被一个人关在那个地方一个多月,她有双相情感障碍,不能回家,没有男朋友,跟爸爸妈妈关系也不好,但她居然还能够坚持吃药,让自己的一日三餐也正常,还能够坚持在屋里锻炼身体。这就让我们很好奇,我们问她:“你为什么还可以按时吃药,还可以去让自己一日三餐保持正常?”她说:“因为工作很重要,疫情结束以后我还要工作,而身体好是工作的基础,所以不管发生什么,我要先把我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坚持、她的目标与她的努力。

当听完了来访者的倾诉以后,我们就要去选择如何回应了。2019年的11月,在加拿大的焦点解决年会上发表了一个最新的成果,就是四象限模型。它是一个很简单、很好用的工具。 

简单来说,当一个来访者跟你来说他的事情的时候,这些事情可能是好的事情,也可能是不好的事情,还有可能是中性的事情。根据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一个28岁的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女生,孤身一人被隔离在城市里,生活方面也有许多困难,这是不好的事情;但她能够尽力保持服药、吃饭正常,还能够坚持运动,那么这就是好的事情。所以来访者说的事情不外乎是好的和不好的,还有一些中性的。这就是该象限的Y轴,好的和不好的。

那么X轴是什么呢?在来访者叙述自身经历的时候,一定是有一个时间线的。包括了过去、现在与将来。这个女生说:“以前我也找过男朋友,但是没有合适的,我的父母很重男轻女,我一直很不受待见。”这说的是过去。然后她又说到了未来:“我中专毕业,做的是餐饮行业,这个行业受疫情影响特别大,我很害怕疫情结束以后我会失业,我的饭店就没有了。”她说了过去的烦恼,也说了未来的担忧,现在就是想让咨询师帮助解决她的困扰。

四象限模型:第一象限其实是未来的好的事情,我们把它叫做心驰神往的未来。第二象限也是好的,但是是过去的,我们把它叫做百花齐放的过去。第三象限也是在过去,但象限里面是难过的、痛苦的、烦恼的、受伤的、后悔的,我们叫它令人烦恼的过去。第四个部分是未来的且不好的,比如说焦虑不安的、恐惧的、害怕的、我们叫它惶恐不安的未来。

思考一下,当你与来访者一起工作时,来访者说的话是不是通常会在这4个象限里面?当我们了解这四个象限后,我们就拿到了一个工具,在倾听来访者陈述时,我们可以迅速的把它叙述的内容放在这4个象限里面,给我们更加清晰的感受。

当把来访者说的内容放到这4个象限中之后,接下来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了。有一个研究表明,一般人在聊天时,我们说的大概65%-70%的都在第三象限或第四象限。思考一下,会不会你找一个朋友吐槽你的婆婆特别的不近人情;你都那么忙了,你老公也不带孩子,就拿着手机整晚上的看;你们领导特别的容易被小人影响,特别喜欢溜须拍马的人;单位明年马上就要晋职称了,我特别想晋职称,但竞争太激烈了,都急死我了,可我还有两篇文章没有发出去。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基本上大家聊天就会集中在这两个部分。大家想想,如果一个来访者在倾诉的时候,他所说的话题更多的集中在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要么说他很难过的现在,要么说他很焦虑的未来。这个时候,咨询师就需要在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停下来陪一陪来访者。热线咨询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深刻的、迅速的同理和共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会很啰嗦,反复跟你说一件事情,没完没了的,这时候你就会说这个人太烦了,啰里啰嗦的。但是这么啰里啰嗦是为什么呢?我们什么时候会反复地说一件事情?第一,我一定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第二,我一定要这件事情让你听到,让你听懂,听明白,因为它太重要了。如果这件事情非常的重要,我给你反复反复说,你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回应,只是说你听到了听明白了,你准备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我就会不断地说,因为你听不到我就放不下。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比如,家里有一个上学的孩子,你反复和他说,你快点,但孩子就是慢慢腾腾的,你很着急,就不断地催他快点。但如果孩子说,妈妈,我听到了,你让我9:30写完作业,10:30洗完澡,10:45就上床熄灯睡觉,ok,你放心吧。这时候你就不会再说了,因为他给了你特别好的回应。

所以当大家接热线的时候,做咨询的时候,如果一个来访者反复在第三和第四象限说他的烦恼和痛苦,说他的惶恐不安和焦虑的时候,大概是你的同理做的还不够,你还没有给对方一个特别清晰的信息,表示你听到了,听懂了,你真的能够感同身受,知道他有多么痛苦了。当陪伴足够的时候,来访者就愿意和你谈第一象限,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好不容易找到热线电话打过来,他好不容易找到咨询师,还花钱花时间来找你,他来找你,一定不是为了和你说他烦恼的过去和害怕的未来,而是有一个他想实现的目标。所以不管他是停在第三第四象限,还是在第二象限,他最终想要的是他心驰神往的未来。

在第三第四象限能够很快地同理,还能够听明白听懂来访者的回应,这时候咨询师就要问,这个热线只有30分钟,请问这30分钟我可以帮你些什么?如果这30分钟的交谈非常有效率的话,这30分钟结束后,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一样?

你可以去问他第一象限的部分,有人和你说完第一象限后,他又回到第三象限,是因为他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但他实在是被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卡住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听的部分,听到来访者的资源能力优势,他的成功的案例,他没有那么痛苦的例外,我们要到第二象限和他一起工作。我们问他,你这么痛苦的情况下,是怎么能够做到还照顾自己的一日三餐的?你是怎么还可以按时服药的?在你以往的生活当中也有很困难的时刻吗?那时候你是怎么样的去度过的?在这么勤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够让自己去锻炼身体,你是怎么做到的?真的很不容易。第二象限的部分是来访者生命中已经拥有的资源能力,优势是宝藏,是动力,如果这部分有了足够的挖掘,来访者就会带着这些宝藏、经验和资源能力优势,充满信心地去往第一象限。这就是我讲到的四象限模型,这是焦点解决一个最新的模型,大家可以尝试着去用。那我们怎么样去工作呢?我们讲到焦点解决的问句,最基础的问句是7个,叫SCORE-MA,即S——量尺,C——应对,O——结果,R——关系,E——例外,M——奇迹,A——赞美的缩写。焦点解决,运用这些工具很重要。

五、核心技术应用之案例分析


有一个学生,患有抑郁症,已经休学在家了,他去见他的心理老师:“老师,你知道我抑郁症一年多了,我之前都不能上学,在家里是妈妈照顾我,我现在好一点了,但仍然觉得很痛苦。” 老师说:“痛苦,能和我说说吗?”注意,老师重复了学生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痛苦,在这个部分停下来,这是在第几象限? 第三象限。老师在这停下来陪他一下,“你能和我说说吗”是焦点解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Not-Knowing,保持未知的好奇的态度。

学生说:“我知道我妈希望我能立刻去上学,虽然她没有说出来,但我觉得压力很大。”老师说:“妈妈没说出口的期待让你有压力,说明你很在乎妈妈的想法。”在这一段对话里边,老师表现出了对学生压力的同理,同时把妈妈这个重要的角色引入进来,这里有一个正向的反馈,就是学生很在乎妈妈的想法。

学生说:“是,因为我很难过,我自己现在还不能上学,我想让妈妈高兴一些。”老师说:“所以你自己也很希望能够上学,是吗?”在学生的这部分,老师进一步澄清,学生确定自己想去上学。老师说:“虽然你感觉这个阶段比之前好了很多,但觉得目前仍然不能够上学,可是,对妈妈来说好像觉得你可以上学了。”这里再次跟学生澄清,他比之前好了,妈妈希望他上学,但是他自己不能去,这是一个综述和澄清

学生说:“嗯,是啊。妈妈会说,你可以去学校看看同学什么的。”老师就问:“那么,如果我们有机会问妈妈的话,她会说她看到什么?或者是什么,让他觉得你可以自己去上学了呢?”这里有一个关系问题,通过前面几句话,大家看到,妈妈和学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妈妈是学生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

学生就说:“我慢慢能够出门了,能够和她聊天说笑了,而且也能够看一点书了。”接下来老师跟上他说:“我可以先了解一下你是如何帮助自己的吗?从一直躲在家里,变成现在能够出门,跟妈妈说话、聊天,还能够看书。你是怎么做的呢?”在足够同理来访者学生第三象限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学生往第二象限走了。“你是怎么样在抑郁还什么都不能做的时候,能够出门还看书?”这里应用了应对问句和自我赞美。

学生就说:“妈妈帮了我很多。”他把成功归功于妈妈,老师马上说:“妈妈是怎么帮你的?”这是一个关系问句加上Not-Knowing。学生说:“妈妈常跟我聊,鼓励我,带我出去散步,拉我去逛街,也会骂我,说她很伤心,要我能够站起来。”老师说:“喔,妈妈做了很多事情啊!”这一个肯定又是一个关系问,再次强化了学生跟妈妈的关系。学生说:“是啊,妈妈很伟大,所以我也很生自己的气,还不能够去上学。 ”这个学生又回到了第三象限,也有关于第四象限的一些担忧,“我去不了啊怎么办?我很害怕”之类的。

老师说:“我当然可以理解你,你那么感谢妈妈,在乎妈妈。”学生说:“真的,她都没有放弃我。”接下来老师说:“虽然你还没有觉得自己准备好马上可以去上学了,但是我想知道,在妈妈的帮助下,如果在一个1分到10分的量尺上,10分代表你一开始说的你可以像之前一样去上学,很正常地过日子,1分是你开始抑郁症时住院的状况。你现在有几分?”这是一个焦点解决中非常典型的量尺问句,把一个所谓不太好界定的问题,用量尺这个工具,回到学生身上,让他自己来评量他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量尺这个工具可以把一个看似不太具体的问题,在来访者的框架下,迅速具体化。

学生说:“有5分。”老师说:“5分,在这5分里,妈妈帮你有几分?你自己帮忙有几分?”这里坚持了量尺工具的持续应用,学生说:“妈妈3.5分,我自己1.5分。”老师紧跟上说:“1.5分,具体是什么呢?”学生说:“我也很努力,也不放弃自己啊。”这是在第二象限部分,这个部分一定要停下来做更多地挖掘,让学生挖掘更多资源,让他更有能力。老师马上追问:“哦,还有呢?”焦点解决里有一个问句叫追问,学生顺着这个方向走。

他说:“就是不放弃自己,让自己继续看医生,做妈妈说要做的事情,不过有时候还是做不到。”学生在第二象限呆了一下,又到了第三象限。这个时候老师说:“在你能够做到的时候,你会努力提醒自己不要放弃。”学生说:“对呀,我其实没有放弃要上学,但是……但是我没有信心我能去。”老师说:“信心是很重要的力量,你没有放弃上学,只是目前信心比较低而已。”在这个部分,老师两次用了学生的原话,就是“信心”,信心和学生能不能上学是非常有关系的。老师就抓住了信心这个词,同理,加上澄清。

第一,信心很重要,学生听了会觉得对,我不去上学是因为我没有信心;第二,老师强调“你没有放弃”,只是信心比较低,学生又说,对。在这一段对话里,一共只有二三十句,但是学生说了很对此“是的”“对的”,这个表明老师每次给他的回应都是非常精准的。我们接着看,老师继续问他,如果在一个1到10分的量尺上,10分表示很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去上学,1分是没有信心,自己不能上学,他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打几分。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量尺这个工具,可以让学生来评估自己上学的可能性。

评估后我们发现信心是关键,那就接着用量尺评估信心。当学生说只有三分时,老师就问他自己觉得到几分才可以去上学,这个是用结果 量尺的方法。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不一定一定要十分才可以去上学,有人认为8分的生活就是完美了,10分是不可能达到的。而这个学生说最少要6分自己才能去上学,而这个老师的回应很温和。这个温和表现在他没有问学生觉得自己怎么做才能达到6分,因为这个学生有抑郁症,他自己的能量比较低。老师换一种方式,问他:“你觉得6分的自己和3分的自己会有什么不同吗?”在这句话里既有量尺这个工具,也有差异化问句。其实,当一个人知道理想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有什么不同,并且能够把这些不同一点一点梳理出来的时候,那么从3分到6分前进的路径自然而然就呈现出来了。  

当学生说这个问题自己没有想过的时候,老师说没关系,慢慢来。学生想了想说,自己会不太害怕看到陌生人,他不止能看书,还能写作业,他自己也想增加出门的次数。这个时候他自己就看到,6分和3分的不同在哪里。然后老师告诉他:“你很希望自己能够上学,想要让妈妈开心,信心对你很重要。当你观察到自己不太害怕陌生人,甚至还能看书、写作业、出门走一走,你就知道6分的自己是什么样了。这样的你就可以去上学了。”老师的这段话说的比较多,因为他要把6分和3分的差异再次详细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做到这些,自己就能去上学了。

紧接着老师问,从3分到6分,你觉得你需要继续坚持或者重新开始做什么事情会有帮助呢?这个帮助不是一下子提高三分,而是一点一点来,一次只有0.5分都是可以的。所以焦点解决的原则中非常强调一小步的改变。因为一小步的改变很容易发生,且容易让来访者有动力、有信心,而一小步的改变串在一起,一定是一个大的改变。大家看,这个学生立刻就说,他可以继续吃药运动、和妈妈聊天。这个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为“去上学”而行动了。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给大家展示,一个咨询师是怎么运用这些工具陪着学生在第三、四象限待着,然后到第二象限去看看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再看第一象限他想成为的理想的自己,进而厘清理想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的差异在哪儿,从而去探索努力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最后我给大家做一个汇报。我带领的一个团队叫做燃料队,我们2018年在全国做了24场工作坊,是为期三天的焦点解决训练;2019年大概做了20场。我们也有很多的服务,比如这次疫情来临的时候,我们短程咨询团队负责了北京市公安局的3万民警和北京市监狱戒毒局的9000多名民警的公益热线。这些图片是给北京市公安局监狱戒毒局的民警做3天和6天工作坊的训练,教给他们管理监管对象的理念和技术,并且做好干警的心理工作。这是一个特别可爱的队伍。这是我们在全国的大会上和心理卫生大会、心理学大会、心理学家大会等会议的留影。包括我跟樊富珉老师(清华大学)、方新老师(北京大学)的直播,大会的联合督导工作访等。
 

温馨提示

本文字稿如有引用请标注出处或征得作者同意。




文字稿整理人:徐文瀚、王思敏、向亮萤、韩婧怡、余虹璇、张雨欣、陈美言
提炼校对:郑先令、朱佳成
本文编辑:侯思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短程焦点团体
超越“奇迹”——焦点解决短程治疗
焦点解决短程心理咨询亲子
推荐教师最喜爱的10本书
Day1回顾 | 第二届心理咨询师执业论坛 #深耕专业 点亮生命
叙事心理治疗:忽视来访者内化问题,聚焦问题本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