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开课精华概要: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
userphoto

2020.10.25

关注
本次公开课中,ISST国际图式治疗学会前任副主席雷姆科·范·德·维恩加特(Remco van derWijngaart),用图式治疗的语言、方法、技术及理论框架,简明解读了边缘性人格障碍,并提供了一系列可以快速应用到临床的实用技术:
  • 如何理解边缘性来访者富有挑战的、快速切换的极端状态;

  • 如何处理和应对边缘性来访者自我封闭、经典暴怒等各种各样的阻抗;
  • 如何处理和应对来访者的自我批评,聚焦并深入讲解“意象重构”的技术。

一、【概念&临床表现】极端状态的快速切换

概念解析:极端性

根据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描述,边缘性人格障碍组合了不同特质,但其九种主要特质都跟极端性有关。来访者往往会对被抛弃感到极度焦虑、极度愤怒、极度偏执、多疑与妄想。

临床表现:快速切换

在40-50分钟的临床工作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经常会快速经历单调抽离、突然暴怒、迅速内疚、悲伤流泪、重新抽离的一系列极端状态,咨询师则像在一次工作中连续见了四五位来访者。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在感受和行为上,呈现出极端而快速切换的特点,不论对治疗师和来访者本身,还是对任何与来访者互动尤其同住的人,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解读】来访者不同“模式”的交替呈现

模式:人格的不同面向,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某种情绪状态

“模式语言”是图式治疗理论中的一种概念。“模式”是指我们人格中的某种不同侧面或面向,或某个情境当下的某种情绪状态。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觉察和管理自己的不同面向,但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访者的不同人格面向可能会比较极端,也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它们。他们可能会突然切换到某个抽离面向,并觉得这就是全部现实,又会突然切换到某种情绪丰富的状态,甚至被这些情绪淹没。

在图式治疗框架下看待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那些快速切换的极端状态并非是来访者本身,而是他所呈现的不同“模式”,及人格的不同面向在做这些事情。

模式的基本类型:孩童模式/情绪面向、应对模式/保护面向、父母模式/批评面向、健康模式/成人面向

1、孩童模式/情绪面向——靠近我

 “孩童模式”跟人的情绪面向相关,但他体验到的情绪不只是关于当下的,还有勾起了旧有的、童年的痛苦情绪,所以被称作“孩童模式”。咨询师的不会感到阻抗,似乎听到来访者在说,“靠近我吧”,并对此产生反移情,“听到你这样说我很难过”。

1.1、常规的孩童模式(视频展示3)

来访者选择打开自己,说生活的不公,也表达自己愤怒的情绪化感受。他不只是体验到此时此地的情绪痛苦,看上去还有很多旧有的痛苦也在一并被表达。

1.2、淹没的痛苦模式(视频展示5)

来访者则体验到更为强烈的痛苦情绪,呈现出非常脆弱、焦虑和悲伤的孩子面向。这种满满的痛苦比我们平常所表达的健康、正常的痛苦大得多,像是很古老的、淹没式的痛苦。

2、应对模式/保护面向——远离我

很多人会选择自我封闭、不去面对旧有的痛苦感受,不被童年情绪干扰,又或会因痛苦而过度补偿,努力表现得比真实的自己更强悍。我们称之为应对模式,或保护面向。咨询师的反移情也会感受到,来访者在说“离我远点”。

2.1、中性的自我封闭(视频展示1)

当来访者提及一些自己体验到强烈情绪的过往事件,却呈现出三种信号:不讲自己的情绪,说一切都是OK的;语气语调单一、中性的摆事实、讲道理;咨询师感到抽离、走神,也觉得来访没事了。则此时来访者处于相对中性的自我封闭状态,他在保护自己不感受到痛苦。

2.2、愤怒的自我保护(视频展示2)

当来访者表现出更多的情绪,但仔细辨认,又会发现他传达的信息仍然是,“走远点。我不想体验感受,我不想讲。”则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是处于同样“应对模式”中,只是呈现出一种更为愤怒的保护面向。

3、父母模式/批评面向——我讨厌我自己

有些旧有的痛苦无法被应对,而会一直被触发。

当有些来访者在过往经历中,一直被某种特定的负面批判性的方式所对待,他们也因此习惯了快速切换到这种情绪状态里,将外界的观点内化,用同样负面的方式、充满批评的来看待自己,甚至可能是自我憎恨。

他们并不喜欢看到的自己,咨询师的反移情也会想说,“别这样说自己”。

3.1、父母模式(视频展示4)

来访者有时同样会感受和表达愤怒,但他的愤怒聚焦于自己,来访者好像站在某个重要依恋对象的位置——通常是父母,也可能是其他人——觉得自己如何一无是处。

4、健康模式/成人面向

每个人都会有健康成年人的面向,这个面相如同舰船的“船长”一样在做决定,比如说去接受心理咨询。但是很多来访者内在健康成年人的部分还不够强大,无法管理其他面向,所以“船长”也经常不能决定船的方向。

通过模式理论理解边缘型来访者:

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人群中,有70%是经历过肢体或性暴力的,他们人生的底色中已经充满了不安全,从孩提时就已经常常感到绝望、孤单、焦虑和愤怒。

所以当他们很努力的活了下来,但在成年后,他们情绪层面还带着过去孩童时期的自己,这个孩子充满了淹没性的痛苦,他的过去一直如此绝望和孤独。

同时他们也有发展出一些应对模式/保护面向,这些模式曾经功能良好,帮助来访者生存下来,但现在却把他们一直卡在同一个不断重复的模式中。

还有些父母模式/批评面向会不断地被触发,因为他们在童年已经把许多外在的负面评价信息内化,并一直背负到现在。

临床表现:
自动开启“父母模式”,触发“小孩模式”痛苦,切换“应对模式”求生,“成人模式”无力统筹

临床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当任何触发事件发生时,比如说有人取笑来访者,或实际上没有取笑,只是讲了一些听起来隐约有批评意味的话,边缘性来访者的各种“模式”就开始轮番登场。

首先,“父母模式”,即已经被内化的批评面向会自动开启,有点像是一个很糟糕的翻译,自动帮他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用负面的方式翻译一遍。

这时,他脆弱“小孩模式”就会被触发,旧有的痛苦情绪面向就会出现,把他淹没。

而此时他唯一熟悉的求生存方式,就是去马上转换到自己的“应对模式”,呈现自我保护的面向。

在来访者的人格中,有一个“健康模式”的“船长”在那儿,但这部分不够强大,无法去管理其他的“船员”。

三、【治疗策略】基础策略;共情性面质;经典暴怒 VS“发泄-共情-现实检验”

基础策略

  • 连接情绪面向,肯定孩童模式需求

  • 绕过保护面向,或与应对模式谈判

  • 对抗父母模式/批评面向,强化成人模式/健康面向

共情性面质

1、概念解析:运用治疗关系改变不良模式

共情性面质的目标,就是去谈论在治疗和治疗关系中发生的这一切,并运用治疗关系作为切入点,由此带来改变,建立洞察,并最终改变这些不良模式。

2、基本步骤:选择战役、个人情感式表达、模式化框架(视频展示6)

首先,任何策略的起点都要先觉察和选择。咨询师需要先问自己,“我现在听到谁在说话”?来访者可能有许多功能不良的模式,咨询师要先想清楚,要帮来访者直面哪一种。

其次,咨询师要带着个人情感去面质。跟来访者分享当他这样做时,咨询师的感受如何,比如“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我会感觉不舒服”。

需要注意,这里的共情化面质需要基于“模式语言”理论框架。不要说“你是一个很困难的人”。而可以表达“你有这样的部分,让我觉得很难跟你连接”。

 “来访者有多个面向”不只是理论表达。当来访者有很强悍的一面时,咨询师可以将手向旁边比划,就好像房间里有另一个人,说“你有这样的一个部分,它会觉得强悍是比较好的。但我也知道,你有另外一个部分很想连接。”

这可能有些奇怪,但却很有帮助。这样的手势动作可以把模式与人本身进行剥离。来访者不再像平常生活中一样,被当做一个整体的成年人来对待,这样的方式会给来访者带来希望,也会给彼此创造更多的工作空间。

经典暴怒VS“发泄-共情-现实检验”

1、边缘性暴怒的临床表现:愤怒与妄想、言语攻击、冲突升级、破坏性行为。

我们都知道,边缘性来访者很容易突然进入愤怒爆发的状态,情绪排山倒海,有时还带有妄想性质。不论对于咨询师还是其他人,这些愤怒的体验并不完全基于现实,而是多年来一直累积的愤怒,此时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

即使愤怒不爆发,来访者也会很容易将冲突升级,让咨询师觉得在交流困难。来访者有时还可能会有肢体的攻击和破坏性行为,比如自残。

2、理解暴怒:暴怒来自于过去的痛苦,与悲伤一体两面。

当一个婴儿饿了,他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就会开始哭,因为他体验到悲伤。当不给婴儿及时喂食,他悲伤的哭泣会变成愤怒的叫喊。婴儿天生就会这样,这是人的本性。

关于人本性的重要假设就是,受伤时,我们同时会有悲伤和愤怒的双面体验。这意味着当来访者处于愤怒小孩模式中时,可能会觉得被愤怒淹没,被愤怒夺取掉所有注意力,但我们要记得这份愤怒是来自过去的痛苦,而且连带着悲伤、恐惧和孤单。

3、面对暴怒,三步处理:发泄-共情-现实检验(视频展示7)

愤怒不是一件坏事情,因为愤怒是关于痛苦的,而我们要跟痛苦工作。

第一步:发泄

当一座火山要爆发时,所有的熔岩必须要涌出来。跟来访者的暴怒小孩模式工作时,咨询师应该平静、中性,允许他发泄就好。来访者有机会表达和发泄所有关于痛苦的愤怒是健康的,可能过去每次表达时他们都会被惩罚。

咨询师可以说:“你愤怒是因为我做了这件事情或者说了某些话,你还对什么愤怒呢?我都想听。”

第二步:共情

不要太早开始共情,好的可能是来访者会继续愤怒;坏的可能是咨询师的温暖、共情反而会安抚来访者平静下来,愤怒也会被压抑掉。

当愤怒是真实且来自于痛苦时,这种高强度的愤怒实际很难持续。之后某个点上,来访者会进入一个比较情绪化,更敞开的,更脆弱、更孤单和悲伤的孩童模式。咨询师才有机会跟来访者连接,来访者也会再次拥有共情能力。

视频中,治疗师此时的语调就从中性又变得温暖了,开始欣赏来访者,并解释发生了什么。

第三步:现实检验

同样,如果咨询师太快开始讲现实,挑战来访者愤怒背后的信念也会无效。来访者必须有机会先表达所有愤怒,平静下来,接着才会开始思考,双方才可以开始谈论刚刚发生的一切。

咨询师的现实检验不只要回顾过去发生了什么,也要有一部分聚焦未来,去看到来访者如何可以避免同样的情况再发生。

需要注意,以上说的是针对边缘人格。如果是针对反社会倾向的病人,持续表达愤怒可能不是一个好办法,不同的病理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

四、【技术聚焦】父母模式/批评面向 VS “意象重构”技术

一般来说,以父母为代表的依恋对象是来访者内化信息的来源,这些信息往往带有批评和惩罚性质,来访者会处于一个功能非常不良的面向,会非常苦恼,觉得“我真的好愚蠢啊”,自我评判伴随着自我憎恨,甚至自残。

要反抗这些内化的批评,并减少其影响,有很多方法和选择。比如,咨询师可以运用治疗关系,谈论彼此对于这个批判性面向的感受;可以用完型疗法的空椅子技术;可以做些CBT认知调整工作,等等。当我们希望给予来访者一些可以对抗和替代内化批评的可能性,比如,创造某些可以被内化的健康体验,我想讲解的则是“意象重构“技术。

“意象重构”其实并非新技术,它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只是一直都比较含糊,常用于催眠。但过去二十年的许多研究结果发现,“意象重构”不只可以用于处理人格障碍,在与任何心理障碍工作时都尤为管用。

1、人们大都有内在意象,并有能力使用,只是可能抗拒意象的出现,或很难聚焦其上

我们绝大部分都会有内在意象。如果有来访者说他闭上眼睛看不到意象,可能是真的。但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来访者会有一些意象,只是会抗拒它们的出现,或很难聚焦在它们上面。

2、意象会创造一种真实感,创造强烈的情感回应,是很有力量的工具。

三种假设:其一、内在意象可能会激活大脑的情绪系统,对特定的感官信息做出回应。其二、意象可能会激活大脑在真实体验中被启动的感知觉部分。即,当你闭上眼睛想象时,大脑被激活的部分跟睁眼真实经历时产生的影响一样。其三、意象还可能会牵引到大脑的一些充满情绪体验的记忆系统,所以看到记忆意象时,也会伴随着情绪。

3、意象里存在多个视角,第一视角更容易深入情绪,第三视角更利于觉察改变。

第一人称视角,即感觉自己就置身其中,正在体验或重新体验,带有情绪的影响。第三人称视角,即旁观意象中的自己,可以帮我们从不同角度觉察到某些行为,所以更多与行为改变有关。

4、来访者会被侵入性的心理意象所困扰,但意象并不一定等于真实,而可能只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情境。

每个人都有带有强烈情绪的意象,但来访者可能会有一些更为严重的侵入性意象,造成他们更强烈的痛苦感受。

对于某些来访者来说,心理意象等同于真实的,比如有被虐待的心理意象就是一定被虐待过。但事实并非如此。

记忆是个复杂的系统,无时不刻在大脑里重构着意象,并重构着现实。所以意象有时并非是真实经历的证据或征兆,而仅仅说一个有意义的心理情境而已。

5、重建心理意象具有疗愈力量:激活记忆-亲历体验-重建意象结局-重建纠正性情绪体验

对大脑来说,不论真实经历还是想象,当事情结局的心理意象被改变,也就改变了基于意象的相关情绪反应。

这听上去可能很奇怪,但确实都非常有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来访者先激活有意义的记忆,然后聚焦并重新亲历其中,最后去改变心理意象,改变那段记忆的结局,由此创造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情绪体验。

6、临床应用:理解过去-引导重构-自我重构-聚集未来(视频展示8)

诊断阶段,我们可以去更好地理解那些过去的、有意义事件;

治疗的开始阶段,我们可以引导来访者,尝试改变过去的情境和记忆;

治疗后期,我们可以教导来访者去做自我重构;

治疗结尾,我们可以更多聚焦在未来,帮助来访者更好地为以后做准备。

很高兴能有今天的分享,也希望这个讲座能够支持到各位的临床工作。

如果你觉得某些部分很有趣,希望更深入了解,后续会有28节的图式治疗系列培训。

我也很期待与大家在课程中再次相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边缘性人格疾患
大爷每天开窗吼叫,吓唬邻居。边缘型人格的心理咨询该怎么做?
咨询师可以拒绝来访者吗?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状有哪些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特点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与布莱德雷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理念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