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军在滦州兵谏,逼出中国第一部宪法,成了大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反清革命成燎原之势。震惊之余,清政府迅速调遣北方的新军开往武昌镇压,原本计划入关参加“永平秋操”的第二十镇新军,在统制张绍曾的带领下,于滦州突然发动兵谏,逼迫清政府立宪。南边的革命当人要推翻清政府,而北方的新军要保留清廷实现立宪,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北洋士官三杰”与滦州兵谏的发动


武昌起义爆发之时,第二十镇新军驻扎在直隶永平府的滦州,计划参加不久后举行的“永平秋操”,就是阅兵。担任这支部队统制的是张绍曾,他曾留学东瀛,回国后又担任过北洋督练公所教练处总办。由于南方事起突然,清政府要求这支队伍改变原阅兵计划,即刻发往前线剿灭革命党。

但直到10月27日,张绍曾的部队仍然按兵不动,还联同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四十协协统潘矩楹、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人,发动兵谏,逼迫清廷立刻宣布立宪、速开国会,将具体要求列为“立宪政纲十二条”。

影视剧中的滦州永平大营

第二十镇新军为什么会掺和到立宪这事上呢?看看这支部队的构成就明白了。大部分士兵同武昌起义的新军一样接受了近代新式教育,其中不乏新派人物,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倾向革命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军队中有不少举兵反清、打进北京的声音。按当时的情形来说,第二十镇新军驻扎在滦州,属于近畿地区,而且从他们的装备来看也不是弱旅,如果趁清廷不备直捣京城也不是毫无胜算,就算失败了,对清廷的冲击也肯定不小。

那张绍曾为什么没有顺应军心,起兵反清,而是选择了逼迫清廷立宪改革呢?那是因为,新军中除了革命者以外,还有不少君宪派乃至君主派,发动兵谏可以说是三派的默契。

我们先来说张绍曾,他深受康梁改良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如果突然取消、实行共和,恐怕让人难以承受,所以他更倾向于保留皇帝,实行相对温和的君主立宪。

张绍曾

接着说蓝天蔚和吴禄贞,这两个人是革命派,蓝天蔚在滦州兵谏后直接参加了战场上的武装革命,而吴禄贞更是有种族思想,恨不得立刻把清朝皇帝拉下马。他俩之所以参与兵谏而没有采取直接革命,是因为他们认为清廷肯定不会答应“十二政纲”,到时候再以此为借口,发动武装革命。

而联合发动兵谏的卢永祥、伍祥祯等人,则是彻头彻尾的“君主派”,他们支持兵谏的理由无非是相比于革命,立宪至少还能保住清帝的皇位。

综合军队中的这三派势力,逼清立宪的兵谏方式成为当时最合适的选择。


二、兵谏的深入与清廷的回应


10月27日,张绍曾派遣吕均将兵谏文件送往京城。吕均入京后迅速与资政院取得联系,并请军机大臣那桐代为呈递,不想那桐严词拒绝。吕均只得立刻返回滦州。张绍曾又改派陈霭亭进京呈递文件。陈霭亭进京后,通过载涛府上相识的门人将文件递送给时任军谘处大臣载涛,并由其代呈摄政王载沣。

文件要求朝廷必须在一个工作日之内回复,然而中枢并未及时答复。张绍曾不得不先后电告载涛、资政院,并拿滦州新军兵临京畿来威胁朝廷,希望清政府立即给出答复。

《走向共和》中的载沣

张绍曾的威胁起作用了,资政院与军谘处联名电告张绍曾,朝廷已经批准资政院以“十二政纲”为参考拟定的“十九信条”,还请求张绍曾协助朝廷安定军队。

与此同时,张绍曾也没闲着,一方面继续以军队向清政府施压,还说打算进驻通州保卫京城,另一方面截获了清廷运往前线的军火。军火被截获后,张绍曾立即电告交战双方停战议和,并逼迫清廷尽快立宪。


三、“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公布与兵谏后续


张绍曾的兵谏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得清廷于11月3日批准“十九信条”,从内容上来看,“十九信条”基本上吸收了“十二政纲”的主要内容,滦州兵谏的基本目标达成。

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相对于此前清朝《钦定宪法大纲》及清末“预备立宪”计划建立的日本式的“实君立宪”模式,“十九信条”明确转向了英国式的“虚君立宪”。“十九信条”没有拯救清政府的命运,作为原则性纲要而非正式宪法文本,它没有规定民众的权利和义务,但它的出台却推动中国宪政向前走了一大步。

清廷祭天公布“十九信条”原件

兵谏的目的达到后,兵谏发起者有着不同的结局。其中最为激进的吴禄贞在石家庄被刺杀,蓝天蔚则转向武装革命,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王金铭、施从云等则在滦州兵谏后领导了“滦州起义”,后被镇压。而兵谏的男主角张绍曾则避居天津,民国成立后曾任“绥远将军”、“北洋政府陆军训练总监”,并于1923年1月出任国务总理一职,1928年被刺杀。


文史君说


滦州兵谏是以张绍曾为首的新军军人,在辛亥鼎革的关键时刻所作出的逼迫清政府立宪的一次努力。这次兵谏有力迫使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十九信条”,虽未能拯救清政府的命运,但却是中国宪政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董丛林:《“滦州兵谏”与“十九信条”出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于君:《晚清“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第24期。

赵润生:《论辛亥滦州兵谏的性质》,《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悠悠大公桥(48)
民国春秋之一 ——辛亥革命风生水起,南北合击功亏一篑
民国元勋盖世之杰——吴禄贞传略
吴禄贞
王葆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勋]
1911年11月3日 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